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槲树不同发育时期胚珠石蜡切片制备体系的优化
1
作者 祁永梁 李亚鹏 +11 位作者 李世安 刘克林 岳涵 郑为军 余海 胡瑞阳 任俊杰 欧国范 张淑敏 于立新 孙宇涵 李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2,共9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适宜槲树子房或胚珠石蜡切片的制作体系,为后续槲树胚胎发育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将材料以60 d为界分为60 d前和60 d后两部分,对材料处理方式(授粉60 d前后的材料分别进... 【目的】建立并优化适宜槲树子房或胚珠石蜡切片的制作体系,为后续槲树胚胎发育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将材料以60 d为界分为60 d前和60 d后两部分,对材料处理方式(授粉60 d前后的材料分别进行仅保留子房与胚珠处理)、浸蜡时间(18,24,36 h)与浸蜡条件(60℃烘箱内抽真空处理0,6,8,12 h)、切片厚度(6,8,10μm)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以授粉70 d样品切片为材料,对染色方法(染色液分别为5 g/L苏木精、1 g/L甲苯胺蓝和10 g/L番红-固绿)及染色时间(1,2,5,10,15 min)进行优化,建立适合槲树胚珠的石蜡切片制备体系。【结果】授粉60 d前的样品仅保留子房部分,授粉60 d后的样品仅保留胚珠,两者在50℃烘箱经甘油乙醇浸泡48 h的软化处理后,所得切片效果最佳,可避免蜡带破裂等不良现象出现。将浸蜡时间延长至36 h,并于第1次浸纯蜡过程中在60℃烘箱内先进行12 h抽真空处理,可保证发育后期体积较大材料的充分浸蜡;脱蜡前将玻片进行3 h抽真空处理,可明显降低脱片率;授粉60 d前样品的切片厚度以8μm为宜,授粉60 d及以后的样品以10μm最佳。槲树胚株石蜡切片制备时,采用5 g/L苏木精染色5 min时的制片效果最好。【结论】建立并优化了槲树不同发育时期子房或胚珠石蜡切片的制备体系,采用该优化体系可获得蜡带连续、结构完整、染色均匀、背景清晰的槲树子房或胚珠切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树胚珠 胚胎发育 石蜡切片 制备体系
下载PDF
光周期处理对刺槐无性系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2
作者 张曼 伍越 +4 位作者 孙宇涵 彭祚登 张淑敏 于立新 李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28,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光周期对刺槐无性系组培苗不定根发生的影响,分析不同光周期下根原基突出时间及不同阶段根系的生长状态和生理指标,探讨其生根能力,筛选出促进刺槐生根的最适光周期。【方法】以4个二倍体刺槐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设置5... 【目的】研究不同光周期对刺槐无性系组培苗不定根发生的影响,分析不同光周期下根原基突出时间及不同阶段根系的生长状态和生理指标,探讨其生根能力,筛选出促进刺槐生根的最适光周期。【方法】以4个二倍体刺槐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设置5种光周期处理,统计分析不同光周期下刺槐生根率及生理指标变化,并观察根外部形态变化,同时每天取根基部制作石蜡切片,观察根原基发生时间。【结果】1)解剖学观察显示,刺槐无性系组培苗生根过程分为3个时期:愈伤组织形成期(0~7 d)、不定根形成期(根原基诱导期)(7~10 d)、不定根伸长期(10 d后)。2)生根情况及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4个刺槐无性系中,D26-5①刺槐无性系根原基较早出现,同时生根能力最强,生根率为92%,且24 h/0 h光周期处理下根原基突出时间最早,生根率提高至97.8%。3)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随着光周期增加而上升,24 h/0 h光周期下含量最高。丙二醛含量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两者在24 h/0 h光周期处理下的含量都要小于16 h/8 h光周期,说明刺槐应对连续光照时可通过调节渗透物质等方式适应环境的变化。【结论】刺槐无性系组培苗不定根发生能力受光周期影响,在24 h/0 h光周期下根原基突出时间最早,生根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光周期 不定根 石蜡切片
下载PDF
槲树雌花和种子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3
作者 祁永梁 柯梦 +5 位作者 吴志勇 佀化玙 刘克林 岳涵 孙宇涵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6,共10页
【目的】阐明槲树雌花发育的生殖周期和发育时序特征。【方法】以人工控制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生理指标测定和石蜡切片等检测方法,对授粉前后不同发育时期雌花及子房的外部形态、种子发育进程和败育动... 【目的】阐明槲树雌花发育的生殖周期和发育时序特征。【方法】以人工控制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生理指标测定和石蜡切片等检测方法,对授粉前后不同发育时期雌花及子房的外部形态、种子发育进程和败育动态进行观察。【结果】(1)在雌花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刺苞逐渐变硬,苞片由绿转黄,柱头不断萎缩,花柱不断缩短;子房体积不断膨大,外围壳斗逐渐增厚,于授粉后140 d左右形成棕褐色橡子。(2)授粉后17 d,胚珠发育完成;授粉后30 d,胚囊发育成熟;授粉后38 d,初生胚乳核出现,原胚形成;之后经过了大约13 d休眠后,依次经历球型胚、心型胚、鱼雷胚和子叶胚的分化;而胚乳作为滋养组织,一直处于高度分裂状态,在种子成熟期被子叶全部吸收利用,最终收获无胚乳的成熟种子。(3)初步明确了槲树种胚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共存在2次败育高峰期,分别在授粉后69 d和99 d。(4)种子败育的表观形态主要表现为败育胚子房壁褐化、胚珠皱缩,显微结构上则主要表现为珠被发育异常、胚胎畸形或空腔胚囊。【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槲树雌花分化和种子形成过程外部形态变化与内部解剖特点之间的关系,可为今后栎属胚胎学研究、开花结实机理和胚败育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树 雌花分化 种子形成 胚胎发育 败育
下载PDF
四倍体刺槐的生物量及营养动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宇涵 张国君 +4 位作者 李云 徐兆翮 武秋生 程鹏 丁泊元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6,20,共4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四倍体刺槐(tetraploid Robinia pseudoacacia)生长季节的生物量和营养质量分数动态变化,为确定其饲料林的最佳刈割时期提供理论依据,在测定1~2年生林分生长时期叶片营养的基础上,测定了3年生林分的株高、基径和叶质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四倍体刺槐(tetraploid Robinia pseudoacacia)生长季节的生物量和营养质量分数动态变化,为确定其饲料林的最佳刈割时期提供理论依据,在测定1~2年生林分生长时期叶片营养的基础上,测定了3年生林分的株高、基径和叶质量、茎质量动态,并分析了此林分的叶片、茎杆和整株的营养动态。结果表明:叶片和茎杆生物量的变化与株高和基径生长动态相似,均在6月25日前增加迅速,然后进入缓慢生长期,最后从8月10日再次快速生长;不同年份的叶片营养质量分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叶片的粗蛋白质量分数最高,茎杆最低,且粗蛋白质量分数从6—7月份下降迅速,随后逐渐下降;叶片、茎杆和整株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质量分数在生长季节逐渐增加,而且均在叶片中质量分数最低、茎杆中最高。综合考虑叶片及当年生茎杆生物量和粗蛋白质的相互变化,确定四倍体刺槐第1次最佳刈割时期为6月下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刺槐 营养 生物量 生长 动态分析
下载PDF
四倍体刺槐种子形态及结构变异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宇涵 姜金仲 +2 位作者 李云 孙鹏 薛诺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4-729,共6页
对四倍体刺槐种子进行观测和解剖,结果证明:四倍体刺槐种子单粒重、有胚率和萌发率分别是二倍体刺槐的26.3%、30.1%和6.3%;单粒重10mg以上的种子(比例4.41%)萌发率达62.28%,小于7mg(比例84.97%)的种子就完全失去了萌发力。四倍体刺槐种... 对四倍体刺槐种子进行观测和解剖,结果证明:四倍体刺槐种子单粒重、有胚率和萌发率分别是二倍体刺槐的26.3%、30.1%和6.3%;单粒重10mg以上的种子(比例4.41%)萌发率达62.28%,小于7mg(比例84.97%)的种子就完全失去了萌发力。四倍体刺槐种胚重量、胚乳重量、种皮重量及三者的构成比例均明显不同于二倍体刺槐:四倍体刺槐的种子最大单胚重量、种皮重量明显小于二倍体刺槐,当单粒重小于8mg时,种子胚乳重量也显著低于二倍体刺槐;二倍体刺槐种胚、胚乳及种皮重量接近等比(分别为34.60%、33.22%和32.18%),但四倍体刺槐的种胚及胚乳所占比例随单粒重降低显著降低、种皮所占比例随单粒重的降低显著增高,且种皮所占比例明显大于二倍体刺槐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同源四倍体 种子结构变异 种子发芽率
下载PDF
银杏细胞微管免疫荧光观察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宇涵 杨妮娜 +3 位作者 袁存权 胡瑞阳 李云 王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5-89,共5页
以银杏(Ginkgo biloba L.)雄株为材料,对银杏小孢子母细胞微管的免疫荧光观察体系进行了优化,并以优化后的方法对其减数分裂时期的微管骨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利用PEG包埋可将银杏样本保存1 a以上,经蛋清粘合制片可获细胞数... 以银杏(Ginkgo biloba L.)雄株为材料,对银杏小孢子母细胞微管的免疫荧光观察体系进行了优化,并以优化后的方法对其减数分裂时期的微管骨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利用PEG包埋可将银杏样本保存1 a以上,经蛋清粘合制片可获细胞数较多的样片,且无需酶解处理即可观察到清晰、完整的银杏小孢子母细胞微管结构。此方法的应用延长了免疫标记样本的保存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并减少了传统压片法所引起的细胞分布凌乱和重复叠加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小孢子母细胞 微管 免疫荧光 减数分裂
下载PDF
基于改进极限学习机的电力市场实时电价预测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蕾 李斌 +3 位作者 吴飞 张振明 徐绮 孙宇涵 《电子设计工程》 2024年第20期21-25,30,共6页
针对实时电价数据波动性强及其影响因素复杂,导致现有预测模型稳定性及预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极限学习机的电力市场实时电价预测方法。设计了基于经验小波变换的实时电价数据分解方法,将电价序列分解为接近价格的低频信... 针对实时电价数据波动性强及其影响因素复杂,导致现有预测模型稳定性及预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极限学习机的电力市场实时电价预测方法。设计了基于经验小波变换的实时电价数据分解方法,将电价序列分解为接近价格的低频信号和噪声的高频信号。同时提出基于改进随机森林的实时电价特征提取算法,根据预测重要度获取最优的电价影响因素特征组合。以此为基础,将核函数替代极限学习机隐藏层构建了R-KELM预测模型,更好地反映了多因素影响下实时电价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以PJM实时电价数据为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克服电价数据强波动性及高特征冗余的问题,预测模型准确性及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市场 实时电价预测 经验小波变换 特征提取 极限学习机
下载PDF
浅谈林木体细胞融合技术
8
作者 孙宇涵 王欢 李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4期136-143,共8页
为了研究利用体细胞融合技术培育新型林木品种,综述了国内外近10多年的林木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融合技术以及其在林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前人在原生质体的材料选择、解离和培养技术方法上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体细胞融合方法... 为了研究利用体细胞融合技术培育新型林木品种,综述了国内外近10多年的林木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融合技术以及其在林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前人在原生质体的材料选择、解离和培养技术方法上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体细胞融合方法、方式和后期杂种细胞筛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关研究还存在不足,今后还需在林木体细胞融合技术的可融合物种范围、影响因素和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培养 体细胞融合 林木育种 变异
下载PDF
四倍体刺槐不同叶龄叶片的营养及叶形变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国君 李云 +2 位作者 何存成 孙宇涵 贺佳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67,共7页
为了探索四倍体刺槐叶片不同叶龄的营养价值、叶层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叶形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叶片开始生长每隔10d对四倍体刺槐1个叶龄期叶片进行叶形测量并采样进行叶绿素和营养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刺槐... 为了探索四倍体刺槐叶片不同叶龄的营养价值、叶层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叶形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叶片开始生长每隔10d对四倍体刺槐1个叶龄期叶片进行叶形测量并采样进行叶绿素和营养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刺槐叶片的营养价值在45d叶龄前较好,相同叶龄叶片的营养价值是生长中期高于生长末期;35~45d叶龄的叶层生物量达到了最高;幼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低,随着叶龄的增长,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达到高峰,随后叶子衰老,叶绿素含量下降;相同叶龄不同生长时期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叶片形状在20d叶龄前生长迅速,其后生长缓慢;叶龄与叶片粗脂肪、粗灰分、钙含量、叶长和叶面积(长×宽)呈正相关;相同叶龄叶片的粗蛋白和磷含量与不同生长时期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刺槐 叶龄 叶片营养 叶层生物量 叶绿素 叶形
下载PDF
刺槐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生长过程中柱头与花柱内钙离子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鹏 戴丽 +5 位作者 徐兆翮 孙非 袁存权 胡瑞阳 孙宇涵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9-68,共10页
以去雄后人工授粉的刺槐花为试验材料,并以去雄后不授粉的花为对照,利用焦锑酸钙沉淀法分析刺槐柱头和花柱内钙离子分布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花粉在萌发前,其萌发孔聚集了大量的钙沉淀。授粉作用会很快促使柱头表面... 以去雄后人工授粉的刺槐花为试验材料,并以去雄后不授粉的花为对照,利用焦锑酸钙沉淀法分析刺槐柱头和花柱内钙离子分布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花粉在萌发前,其萌发孔聚集了大量的钙沉淀。授粉作用会很快促使柱头表面泡状分泌物和胞外基质钙含量增加。随着大量花粉萌发完成,柱头泡状分泌物内的钙含量开始下降,但是柱头胞外基质的钙含量下降不明显,这表明柱头泡状分泌物的钙离子对花粉萌发可能有促进作用。刺槐的花柱含有一个中空花柱道,中空花柱道周围有一层通道细胞,不论授粉与否,通道细胞液泡和细胞壁上都有大量钙离子,这些钙离子对花粉管的生长可能有诱导作用。刺槐花柱内的钙离子梯度现象不明显。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刺槐乃至其他豆科植物柱头和花柱内钙离子分布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柱头 花柱 钙离子分布 花粉萌发 花粉管生长
下载PDF
四倍体刺槐黄化嫩枝扦插生根过程生理生化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卢楠 孟丙南 +5 位作者 孙宇涵 李云 王少明 郭志民 王青龙 徐慧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9,共5页
以四倍体刺槐1年生硬枝进行黄化催芽,获得的黄化和未黄化嫩枝为扦插材料,统计和比较了二者的生根情况,用比色法和间接酶联免疫法分别对扦插后不同时间的材料进行了吲哚乙酸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3种氧化酶的活性测定和吲哚乙酸... 以四倍体刺槐1年生硬枝进行黄化催芽,获得的黄化和未黄化嫩枝为扦插材料,统计和比较了二者的生根情况,用比色法和间接酶联免疫法分别对扦插后不同时间的材料进行了吲哚乙酸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3种氧化酶的活性测定和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赤霉素和玉米素核苷4种内源激素的质量分数测定,通过对比两种材料在扦插后的不同时期的氧化酶活性和4种内源激素的质量分数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化插穗在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度方面均明显优于未黄化插穗,并且2种处理方式的3种氧化酶活性和4种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是黄化嫩枝含有更多的能够促进不定根形成的内源激素,并且氧化酶的活性以及IAA/ABA值都较高,表明黄化处理后的插穗通过氧化酶和内源激素的变化调节,进而促进不定根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刺槐 黄化嫩枝扦插 内源激素 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杉木不同无性系主要经济性状变异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段红静 曹森 +7 位作者 郑会全 胡德活 林军 张馨文 张心悦 陈鹏 孙宇涵 李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8-83,共6页
对广东省乐昌市龙山林场杉木基因库中272个10年生杉木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树皮厚、单株材积4个生长性状,心材比、木材基本密度等2个材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72个杉木无性系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表型变异系数均〉10%;以单株... 对广东省乐昌市龙山林场杉木基因库中272个10年生杉木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树皮厚、单株材积4个生长性状,心材比、木材基本密度等2个材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72个杉木无性系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表型变异系数均〉10%;以单株材积变异系数最大,为69.04%,遗传变异系数为73.97%,变异幅度0.003 8~0.479 1 m3。6个重要性状在无性系间均表现为极显著差异,表明所测各性状均受较强的遗传控制。遗传相关系数和表型相关系数均是材积最高;密度遗传变异系数最低,为13.03%,重复力属中上水平(0.684 3),仅心材比的重复力低于0.5。在10%、20%、30%和50%不同入选率下计算,所测性状遗传增益值均随入选比例的增大而降低。树高、胸径、树皮厚、材积4个生长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与木材基本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无性系 变异 生长性状 材质性状
下载PDF
刺槐优良无性系饲料特性区域化试验初报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国君 张士权 +4 位作者 孙宇涵 李丽 辛红河 袁存权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4,共7页
为了选育生物量大、营养含量高且适生性好的饲料型刺槐优良无性系,以初选的8个刺槐优良无性系为试材,在北京延庆、北京海淀、河南洛宁3个试验点进行了区域化试验,并应用回归分析法和AMMI模型等方法对2年生试验林的生长和叶片营养进行了... 为了选育生物量大、营养含量高且适生性好的饲料型刺槐优良无性系,以初选的8个刺槐优良无性系为试材,在北京延庆、北京海淀、河南洛宁3个试验点进行了区域化试验,并应用回归分析法和AMMI模型等方法对2年生试验林的生长和叶片营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生长及叶片营养的不同基因型与环境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但叶片营养的互作效应可能是由叶片成熟度不同造成的;仅从生长性状考虑,适合海淀、延庆和洛宁的无性系分别为K2和84023、H2和8044、K4和8048;综合考虑生长性状和营养含量的遗传适应性和稳定性,无性系83002和K2均适合在这3个试验点用于饲料林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区域化试验 叶片营养 生长性状 无性系
下载PDF
引种刺槐无性系形态及叶片营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国君 李云 +3 位作者 徐兆翮 孙鹏 孙宇涵 黄禄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2-56,共5页
为了便于研究推广引种刺槐,通过生长季节观察统计3年生林分的形态特征和采样分析叶片营养含量,并结合根插生根能力和田间生长的株高、地径调查数据,对国外引种刺槐初步筛选出的11个无性系(2个来源于匈牙利,9个来源于韩国)及国内2个无性... 为了便于研究推广引种刺槐,通过生长季节观察统计3年生林分的形态特征和采样分析叶片营养含量,并结合根插生根能力和田间生长的株高、地径调查数据,对国外引种刺槐初步筛选出的11个无性系(2个来源于匈牙利,9个来源于韩国)及国内2个无性系的形态特征、根插生根能力、生长性状和叶片营养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和生长差异,但叶片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无性系B和G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最快,而无性系H1最慢;无性系H2具有最大的叶面积,为其他无性系的3倍;而无性系K4由于叶厚最大,其百叶干质量也最大;这13个无性系根据小叶枚数大致可分为1~3枚、13~17枚、15~23枚和21~25枚4类;无性系间的托叶刺大小区别明显,具有最大的叶面积的无性系H2托叶刺最小;所有无性系均能生根,无性系2N、K5和B的不定根数多,而无性系K3、K4和H1的不定根数少;各无性系之间的叶片粗蛋白含量与叶长×叶宽显著正相关(P<0.05),与小叶枚数、复叶柄长和刺长均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和地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均与刺基宽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形态特征 叶片营养 生长性状 生根能力
下载PDF
银杏花粉生活力测定及贮藏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30
15
作者 胡君艳 李云 +3 位作者 孙宇涵 姜金仲 程金新 高尚永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5期148-153,共6页
以银杏花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粉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培养基中蔗糖、硼、钙对其萌发率的影响,优化了培养基配方;并比较了3种不同的染色法对银杏花粉生活力的测定效果。结果表明:培养5d是进行花粉萌发率测定的最佳时期,蔗糖对银杏花粉萌... 以银杏花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粉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培养基中蔗糖、硼、钙对其萌发率的影响,优化了培养基配方;并比较了3种不同的染色法对银杏花粉生活力的测定效果。结果表明:培养5d是进行花粉萌发率测定的最佳时期,蔗糖对银杏花粉萌发至关重要,在培养基中添加3%蔗糖可有效提高花粉萌发率,达到50%左右;硼和钙对银杏花粉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硼60mg/L+钙100mg/L。TTC染色法测定的银杏花粉生活力与离体萌发法测定的结果可以相互代替和印证,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测定银杏花粉生活力的染色法。4℃冰箱干燥保存利于保持银杏花粉生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花粉 花粉活力 培养基 染色法
下载PDF
基于MS Analysis Services多维查询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宇涵 邓胜春 徐晓飞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9-90,93,共3页
文中总体的介绍了OLAP技术及其有关基本概念 ,并对MSAnalysisServices中的多维数据集的建立和访问技术作了讨论 ,提出了多维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从OLAP数据源结构设计到应用程序设计的实例。
关键词 MsAnalysisServices 多维查询分析系统 数据库 联机分析处理 数据立方体 多维表达式 决策支持对象
下载PDF
刺槐、红花刺槐、四倍体刺槐花粉体外萌发对比 被引量:7
17
作者 戴丽 孙鹏 +4 位作者 蒋晋豫 胡瑞阳 孙宇涵 袁存权 李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红花刺槐(R.pseudoacacia var.decaisneana Carr.)、四倍体刺槐(Tetraploid R.pseudoacacia L.)的花粉为材料,研究了蔗糖、硼酸和硝酸钙对3种刺槐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伸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 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红花刺槐(R.pseudoacacia var.decaisneana Carr.)、四倍体刺槐(Tetraploid R.pseudoacacia L.)的花粉为材料,研究了蔗糖、硼酸和硝酸钙对3种刺槐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伸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硼酸和硝酸钙对3种刺槐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影响程度因种而异。刺槐和红花刺槐的平均花粉萌发率明显高于四倍体刺槐。不同种刺槐的花粉萌发最适培养基不同;同种刺槐,不同花粉采集期的最适萌发培养基也不尽相同,并得出了每种花粉各自的最适萌发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花粉 体外萌发 培养基 影响因子
下载PDF
秋水仙素处理杉木种子的诱变效应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瑞阳 段红静 +4 位作者 吴博 孙宇涵 方禄明 郑仁华 李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7-12,共6页
以杉木成熟种子为试验材料,经25 mg/L的赤霉素浸种24 h处理后,分别用0.3%、0.6%、0.9%、1.2%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1、2、3、4 d,蒸馏水浸泡种子作为对照,3周后观察统计出苗率、变异率,9个月后调查诱变苗早期长势。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对种... 以杉木成熟种子为试验材料,经25 mg/L的赤霉素浸种24 h处理后,分别用0.3%、0.6%、0.9%、1.2%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1、2、3、4 d,蒸馏水浸泡种子作为对照,3周后观察统计出苗率、变异率,9个月后调查诱变苗早期长势。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对种子出苗率、变异率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处理浓度和时间的不同呈现出一定规律的变化,0.9%的秋水仙素浸泡种子4 d得到的变异率最大;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苗高影响差异显著,同一处理时间随着浓度的增加平均苗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同一浓度处理则随时间延长苗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地径大小与苗高规律一致,催芽处理抑制其分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秋水仙素 化学诱变 变异苗 诱变效应
下载PDF
杉木多倍体变异苗诱导及倍性鉴定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瑞阳 段红静 +6 位作者 林华忠 吴博 纳静 方禄明 余小龙 孙宇涵 李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91-1497,共7页
为了探究秋水仙素处理对杉木萌动种子的诱变效应,以3种杉木种子为材料,用0.9%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后播种,60d后统计变异苗得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变异苗不同部位的细胞倍性。结果表明,经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后,3种来源的杉木种子变... 为了探究秋水仙素处理对杉木萌动种子的诱变效应,以3种杉木种子为材料,用0.9%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后播种,60d后统计变异苗得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变异苗不同部位的细胞倍性。结果表明,经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后,3种来源的杉木种子变异苗得率差异显著,全同胞种子Z3#得率最高,为23.45%;3种来源的杉木种子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所得的变异苗均表现为胚根短缩,下胚轴下部明显膨大。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胚根部分57.2%的细胞为混倍体细胞,下胚轴下部42.04%的细胞为四倍体细胞,下胚轴中部四倍体细胞所占比例为9.15%,下胚轴上部和子叶部分的细胞均为二倍体细胞;秋水仙素溶液浸泡种子可诱导获得表型特征及细胞倍性发生明显变异的变异苗。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杉木同源多倍体新种质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秋水仙素 多倍体细胞 变异苗
下载PDF
NaN3处理对杉木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瑞阳 孙宇涵 +5 位作者 吴博 段红静 林华忠 方禄明 余小龙 李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1,共6页
为了探讨NaN_3处理对杉木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杉木第3代种子园收集的种子为供试材料,并设置6个NaN_3浓度梯度(0、2、4、6、8、10 mmol·L^(-1))、3个处理时间(4、8、12 h),研究了NaN_3溶液浓度及处理时间对杉木种子发芽率... 为了探讨NaN_3处理对杉木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杉木第3代种子园收集的种子为供试材料,并设置6个NaN_3浓度梯度(0、2、4、6、8、10 mmol·L^(-1))、3个处理时间(4、8、12 h),研究了NaN_3溶液浓度及处理时间对杉木种子发芽率、发芽时间以及诱变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10 mmol·L^(-1)的NaN_3溶液浸泡处理4~12 h会显著延迟杉木种子发芽,浓度越高所需发芽时间越长,10 mmol·L^(-1)诱变处理的种子完成发芽平均需要25.33 d,是对照12.56 d的2.02倍,4~12 h处理中,8 h处理的种子所需发芽时间最长,平均为23.78 d;NaN_3诱变处理显著降低了杉木种子发芽率,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发芽率越低,NaN_3溶液浓度由0增加到10 mmol·L^(-1)时,平均发芽率由40.89%降低到12.11%,其中处理时间为12 h时发芽率仅为3%;NaN_3诱变处理显著抑制了诱变苗生长,导致诱变苗群体株高矮化、茎粗变细、侧枝数量及各指标变异幅度发生明显变化;根据种子发芽及诱变苗生长情况,本研究确定NaN_3诱变处理杉木种子的适宜条件为10 mmol·L^(-1)处理4 h或8 mmol·L^(-1)处理1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叠氮化钠 诱变剂处理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