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孔孟的中庸之道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实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87-89,共3页
论孔孟的中庸之道孙实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和孟子那里是道德实践达到义精仁熟之高境地的行为风范,也是实行道德的最好方法。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何谓“中... 论孔孟的中庸之道孙实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和孟子那里是道德实践达到义精仁熟之高境地的行为风范,也是实行道德的最好方法。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何谓“中庸”?《尚书·吕刑》云:士制百姓于刑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之道 孔子 《中庸》 “中庸” 具体分析 折衷主义 孔孟 对立面 孟子 原则性与灵活性
下载PDF
论墨子的伦理观──兼论儒墨伦理思想的异同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9-24,共6页
关键词 伦理思想 墨子 伦理观 后期墨家 道德修养论 道德教育 伦理范畴 动机与效果 义利观 爱无差等
下载PDF
《吕氏春秋》的政治伦理思想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实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3-78,26,共7页
《吕氏春秋》是公元前240年秦相吕不韦与其宾客集体所著书。为给秦王朝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吕不韦等集腋成裘,采先秦百家之长,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以儒学为主的完整的政治、伦理思想系统。它是古人在面临新时代曙光时,以取长补短的文化... 《吕氏春秋》是公元前240年秦相吕不韦与其宾客集体所著书。为给秦王朝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吕不韦等集腋成裘,采先秦百家之长,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以儒学为主的完整的政治、伦理思想系统。它是古人在面临新时代曙光时,以取长补短的文化综合主义,所建立新文化的第一个较成功的尝试。故研究《吕氏春秋》的政治、伦理思想对我们今天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实行文化的综合创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会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政治伦理思想 贵生 爱利 行义 利欲 儒家 国士 吕不韦 上贤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实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7-102,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是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繁荣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其中的儒家学说包括着尤为丰富而且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大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现略述其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一些观点以窥其一斑。其道德修...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是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繁荣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其中的儒家学说包括着尤为丰富而且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大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现略述其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一些观点以窥其一斑。其道德修养论的内容按理论逻辑大致可分为三项:道德修养的理论根据、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及道德修养的目标。因限于篇幅,本文拟依序重点论述第一项内容而兼及后两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修养论 先秦儒家 传统文化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学说 伦理道德思想 理论逻辑 现实意义 精华 孟子
下载PDF
春秋时期的伦理观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14,共6页
关键词 春秋时期 伦理观 左传 重民思想 礼则 利人 国语 天地 推己 韦昭注
下载PDF
传统文化的群体主义与个性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2-47,共6页
关键词 群体主义 个性发展 传统文化 民本主义 孟子 欲求 制欲 儒家 禁欲主义 群体意识
下载PDF
孟子政治思想简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实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共5页
中国传统经典思想文化的主导和权威首推孔,孟。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全面、正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孟子的政治思想乃是其整个思想的基础和立足点。其中充满了人道精神、民主因素以及一些有益的理论原则和政治实践经验。这些精神财富曾... 中国传统经典思想文化的主导和权威首推孔,孟。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全面、正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孟子的政治思想乃是其整个思想的基础和立足点。其中充满了人道精神、民主因素以及一些有益的理论原则和政治实践经验。这些精神财富曾经造就了无数志士仁人和清官廉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可资借鉴。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政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想 孟子思想 批判地继承 人道精神 孔子思想 仁政 理论原则 思想文化 传统经典 精神财富
下载PDF
略论孔子的道德范畴体系
8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2-36,共5页
关键词 道德范畴 孔子 孝弟 子曰 仁与礼 全德 节文 无违 切道 为仁由己
下载PDF
发扬中华道德精神论
9
作者 孙实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20-27,共8页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政治改革和法制建设也有一定成绩。但严重的腐败现象和不正的社会风气已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并吞噬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挫伤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腐蚀着民族精神。
关键词 中华道德 民族精神 劳动积极性 社会风气 精神论 法制建设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腐败现象 改革开放
下载PDF
论《老子》中道的哲学性质
10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1987年第5期15-20,共6页
关键词 《老子》 万物 哲学性质 规定性 道体 “无” 客观实在性 物质性 有与无 具体物
下载PDF
韩非认识论探微
11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1986年第1期34-40,共7页
关键词 韩非 参验 认识论 效果论 刻刀 筑墙 唯物主义反映论 显学 墨子 参伍
下载PDF
论《老子》的伦理观
12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1986年第4期16-22,共7页
关键词 《老子》 柔弱不争 上德 万物 伦理观 伦理思想 人性 自然规律 孝慈 哲学根据
下载PDF
韩非的法治三论
13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1984年第4期16-21,共6页
关键词 韩非 法治 三论 顺人 早期法家 矩尺 民主因素 《管子》 统治者 时制
下载PDF
韩非术论述评
14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1983年第5期44-54,85,共12页
关键词 韩非 群臣 人臣 新兴地主阶级 述评 虚静无为 统治术 利异外借 敌国 八奸
下载PDF
简论汉初的社会政治和哲学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1980年第3期76-82,共7页
关键词 汉初 董仲舒 儒家 哲学思想 黄老学派 社会政治 汉武帝 陆贾 窦太后 曹参
下载PDF
《中庸》解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实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7-35,共9页
《中庸》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章。自司马迁、郑玄以至程、朱等皆以此文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清代的崔述却认为,“《中庸》必非子思所作,盖子思以后,宗子思者之所为书,故托之于子思;或传之久而误姒为子思也。”(《洙泗考信录余录》)... 《中庸》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章。自司马迁、郑玄以至程、朱等皆以此文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清代的崔述却认为,“《中庸》必非子思所作,盖子思以后,宗子思者之所为书,故托之于子思;或传之久而误姒为子思也。”(《洙泗考信录余录》)其理由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庸》一文中“在下位”以下十六句见于《孟子》,其文辞小异。论者谓此子思传之孟子者。如果是子思传于孟子者,文中应有“子思日”字样,但文中却未有。孟子凡述孔子之言,必称“孔子曰”。如果此十六句确系引述子思之言,亦必称“子思曰”,不会将子思之言掠为已有。可见此十六句并非子思传之孟子者,实为以子思为宗的后学抄自孟子。故《中庸》一文应出此辈之手。今人对《中庸》的作者亦有争论。笔者姑以《中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之道 子思 孟子 孔子 赞天地之化育 人性 道德修养 天命 普遍意义 道德教化
原文传递
孔子的仁学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实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1-28,共8页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奴隶主贵族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以至于“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履贱踊贵”,“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统治者的贪欲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战争...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奴隶主贵族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以至于“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履贱踊贵”,“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统治者的贪欲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战争频仍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面对此天下无道的“季世”,孔子悲天悯人,思有以救之。终于在多年的治学和政治、道德实践中建立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一方面要改变动乱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又要为后世立法,企图在奴隶等级制的旧框子内,注入充满道德精神的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仁学 道德实践 人生理想 道德精神 现实意义 左传 等级制 统治者 政治主张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原文传递
试论龚自珍的唯心主义哲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实明 《哲学研究》 1982年第6期58-63,78,共7页
龚自珍(1792—1841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生活于封建社会趋向崩溃,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国内外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科举场的屡受挫折和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危机感受尤深,并激发了其不满现实... 龚自珍(1792—1841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生活于封建社会趋向崩溃,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国内外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科举场的屡受挫折和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危机感受尤深,并激发了其不满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治学方面,他摆脱了烦琐考证的汉儒学和空论天理性命的宋儒学的桎梏,走上了“经世致用”的道路;开拓了一代的学术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心主义哲学 龚自珍 “经世致用” 社会危机 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思想家 学术 宋儒 汉儒
原文传递
略论王弼何晏的贵无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实明 《学术月刊》 1981年第10期33-36,共4页
王弼与何晏是魏晋之际唯心主义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大大发挥了老庄关于“有生于无”的思想,极力提倡以无为本的贵无论。贵无论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的,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它是服务于当时的特权阶级——门阀士族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王弼与何晏是魏晋之际唯心主义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大大发挥了老庄关于“有生于无”的思想,极力提倡以无为本的贵无论。贵无论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的,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它是服务于当时的特权阶级——门阀士族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尽管如此,贵无论毕竟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它根植于人类认识的内在逻辑之中。列宁指出:“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基础的,它无疑地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于唯心主义的贵无论当然也应作如是观。贵无论作为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花,虽然是不结果实的,却不能说毫无思想价值。我们的责任决不是简单地给它戴上一顶荒谬反动的帽子就算了事,而应该是采取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和批判,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总结人类认识的经验教训,说明它何以是一朵花,又何以不结实,借以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下面拟对贵无论的具体内容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无论 王弼 唯心主义 规定性 何晏 崇本息末 以无为本 人类认识 具体事物 门阀士族
原文传递
论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
20
作者 孙实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0-26,共7页
先秦儒家的伦理学说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关键作用。若能予以正确的批判继承,发扬其精华,必将大有利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本文仅拟概述其有关道德修养方法方面的一些要点,并阐明其道德修养方法... 先秦儒家的伦理学说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关键作用。若能予以正确的批判继承,发扬其精华,必将大有利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本文仅拟概述其有关道德修养方法方面的一些要点,并阐明其道德修养方法的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修养方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孟子 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 中庸之道 批判继承 思想体系 道德素养 伦理学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