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量热法研究β-环糊精与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得志 王世兵 +2 位作者 魏西莲 尹宝霖 李林尉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247-1251,J004,共6页
在 2 98 .15K下用微量热法研究了 β 环糊精与 3 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 .实验表明 ,随着疏水链CnH2n + 1O中碳原子数目n的增加 (n =8,12 ,14 ) ,主 -客体包合物的化学计量比由 1∶1为主变为 2∶1为主 .... 在 2 98 .15K下用微量热法研究了 β 环糊精与 3 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 .实验表明 ,随着疏水链CnH2n + 1O中碳原子数目n的增加 (n =8,12 ,14 ) ,主 -客体包合物的化学计量比由 1∶1为主变为 2∶1为主 .各包合物都比较稳定 ,对应于n =8,12 ,14所得实验稳定常数分别为 :β1=1.0 8× 10 -3 dm3 ·mol-1,β1=2 8.66× 10 3 dm3 ·mol-1,β2 =14 1.9× 10 3 dm6·mol-2 .形成包合物的过程都是焓、熵共同驱动的过程 .包合物标准形成焓 (ΔH )和标准形成熵(ΔS )随着CnH2n+ 1O中碳原子数目n的增加而减小 .从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 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 微量热 包结作用 表面活性剂 平衡常数 热力学函数
下载PDF
水介质预裂爆破顶板裂纹的扩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得志 郭俊庆 +4 位作者 杨永康 赵国飞 谢二伟 宋选民 刘亚龙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109,共10页
针对坚硬顶板空气为不耦合介质,外加控制孔后爆破孔间裂纹扩展不佳的问题,以山西永宁煤矿10204沿空留巷工程为工程背景,使用LS-DYNA动力有限元模拟软件,研究外加控制孔后水为不耦合介质时水环半径、控制孔直径、不耦合系数、孔间距对孔... 针对坚硬顶板空气为不耦合介质,外加控制孔后爆破孔间裂纹扩展不佳的问题,以山西永宁煤矿10204沿空留巷工程为工程背景,使用LS-DYNA动力有限元模拟软件,研究外加控制孔后水为不耦合介质时水环半径、控制孔直径、不耦合系数、孔间距对孔间裂纹扩展及孔间测点峰值有效应力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现场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水与空气半径比值从0增加到1时,孔间贯通裂纹数量增多,由1增加到无穷时,孔间裂纹的贯通数量没有明显的提高;控制孔直径由45 mm增加到65 mm时,孔间贯通裂纹数量增多,控制孔直径65 mm增加到75 mm时孔间贯通裂纹数量增加不明显;不耦合系数为水时都在不耦合系数为2.0时最佳,相对于不耦合系数为1.51、2.0、2.3时峰值有效应力高出15%、19%、24%左右;随着炮孔间距增大裂纹数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间距700 mm时孔间裂纹扩展效果最佳,间距超过1000 mm后孔间裂纹数量明显减小仅有一条主裂纹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介质 裂纹扩展 控制孔直径 不耦合系数 孔间距
下载PDF
超分子化学、选择性分子间力和若干化学研究领域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得志 朱兰英 宋兴民 《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2期27-33,共7页
介绍超分子化学的概念,说明超分子体系形成的动因是分子间(尤其是选择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而选择性分子间力的存在又是分子识别现象发生的前提.产生选择性分子间力的原因是分子中原子群体或基团的电荷效应和空间效应.选择性分子... 介绍超分子化学的概念,说明超分子体系形成的动因是分子间(尤其是选择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而选择性分子间力的存在又是分子识别现象发生的前提.产生选择性分子间力的原因是分子中原子群体或基团的电荷效应和空间效应.选择性分子间力和分子识别是超分子化学的关键所在.引用近期文献对超分子化学促进化学研究前沿领域发展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对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前景加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化学 选择性 分子间力 分子识别
下载PDF
主体化合物固定相与客体物质相互作用热力学的气相色谱法研究
4
作者 孙得志 郑小明 +1 位作者 陆维敏 陈键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0,共4页
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一些有机化学物质在 β_环糊精 (β_CD)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和在二苯并十八冠醚六 (DB18C6)及聚乙二醇 (PEG)液膜中的溶解热力学函数变量 ;实验结果表明 :气相中的有机组分在 β_CD表面上的吸附或在DB18C6液膜中的溶... 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一些有机化学物质在 β_环糊精 (β_CD)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和在二苯并十八冠醚六 (DB18C6)及聚乙二醇 (PEG)液膜中的溶解热力学函数变量 ;实验结果表明 :气相中的有机组分在 β_CD表面上的吸附或在DB18C6液膜中的溶解过程之焓、熵互补现象不仅仅是已见诸报道了的TΔS°和ΔH°间的经验近似线性关系 ,当刚性的主体 (β_CD或DB18C6)分子和众多客体 (吸附质或溶质 )分子相互作用时 ,软、硬骨架的客体物质大致分属于两条TΔS°-ΔH°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Β-环糊精 二苯并十八冠醚六 聚乙二醇 主体化合物 固定相 客体物质 相互作用 热力学
下载PDF
微量热法研究α-环糊精与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包结作用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世兵 宋明芝 +2 位作者 魏西莲 尹宝霖 孙得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37-842,共6页
在298.15K下用微量热法研究了α-环糊精与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CnH2n+1O中碳原子数目n的增加(n=7、8、12、14),主-客体包合物的化学计量比由1:1为主变为2:1为主.各包合物都相当稳... 在298.15K下用微量热法研究了α-环糊精与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CnH2n+1O中碳原子数目n的增加(n=7、8、12、14),主-客体包合物的化学计量比由1:1为主变为2:1为主.各包合物都相当稳定,对应于n=7、8、12、14所得实验稳定常数分别为,β1=1.95×103dm3·mol-1、β1=2.62×103dm3·mol-1、β2=3.06×106dm6·mol-2、β2=13.75×106dm6·mol-2.包合物的形成均是焓驱动过程.包合物的平衡常数随烷氧基(CnH2n+1O)中碳原子数目n的增加而增大,而包合物生成过程的标准反应焓(ΔH)和标准反应熵(ΔS)都随n的增加而减小.从主、客体的微观结构及包合物形成前后表面活性剂离子憎水基团周围溶剂分子排列结构的变化出发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环糊精 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 微量热 主-客体包合物
下载PDF
β-环糊精与3-十二烷氧-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包结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魏西莲 刘雪 +2 位作者 孙国春 尹宝霖 孙得志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428-432,共5页
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β-环糊精 (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3 -十二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 R1 2 TAC)的包结作用 .结果表明 ,β-CD使 R1 2 TAC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 ,最大可接近水的表面张力值 .β-CD与 R1 2 ... 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β-环糊精 (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3 -十二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 R1 2 TAC)的包结作用 .结果表明 ,β-CD使 R1 2 TAC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 ,最大可接近水的表面张力值 .β-CD与 R1 2 TAC主要形成 1∶ 1的包结物 .实验体系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 ( cmc* )与 β-CD呈线性关系 .2 98、3 0 3和 3 0 8K时的包结常数分别为 2 3 60、2 780和 3 0 5 0 L/mol.根据 Van' t Hoff方程计算的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证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一十二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Β-环糊精 表观临界胶束浓度 包结常数 热力学参数
下载PDF
β-环糊精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尹宝霖 桑青 +1 位作者 魏西莲 孙得志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共3页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 β -环糊精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包结作用 ,并求出包结常数。研究发现 ,随着 β -环糊精浓度的增加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表面张力升高 ,临界胶束浓度 (cmc)增大。根据Van′tHoff方程计算了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证明焓...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 β -环糊精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包结作用 ,并求出包结常数。研究发现 ,随着 β -环糊精浓度的增加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表面张力升高 ,临界胶束浓度 (cmc)增大。根据Van′tHoff方程计算了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证明焓和熵对包结均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氧乙烯醚硫酸盐 Β-环糊精 包结常数 热力学参数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β-环糊精与十四烷氧基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包结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魏西莲 桑青 +1 位作者 尹宝霖 孙得志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9-142,共4页
用测定表面张力的方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十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14TAC)的包结作用。研究发现,R14TAC溶液的表面张力随β-CD加入量的增加而升高,最大可接近水的表面张力值。β-CD与R14TAC主要形成... 用测定表面张力的方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十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14TAC)的包结作用。研究发现,R14TAC溶液的表面张力随β-CD加入量的增加而升高,最大可接近水的表面张力值。β-CD与R14TAC主要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结物。实验体系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 )与β-CD的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14TAC/β-CD的包结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Van tHoff方程计算了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看来此包结过程的驱动力主要由熵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 十四烷氧基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包结作用 季铵盐 包结常数 热力学参数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β-环糊精和部分有机物分子识别作用的焓熵判据 被引量:4
9
作者 郑小明 陆维敏 孙得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3-347,共5页
应用气相色谱实验技术,测定了一些有机溶剂 (或溶质 )在β环糊精 (β CD)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热力学函数 .实验结果表明,气相中的有机物质在β CD表面上的吸附过程之焓、熵互补现象与它们之间的分子识别作用密切相关,它们的绝对... 应用气相色谱实验技术,测定了一些有机溶剂 (或溶质 )在β环糊精 (β CD)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热力学函数 .实验结果表明,气相中的有机物质在β CD表面上的吸附过程之焓、熵互补现象与它们之间的分子识别作用密切相关,它们的绝对值之和可以作为分子识别作用强弱的判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识别 Β-环糊精 判据 有机物分子 超分子 分子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R_(12)TAC-SDS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泡沫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桑青 尹宝霖 +1 位作者 魏西莲 孙得志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566-568,共3页
测定了 3 十二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R12 TAC)和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和泡沫性能。实验表明 ,复配体系的CMC及γCMC均低于单一组分。当R12 TAC和SDS以等量比复配时 ,体系表现出良好的泡沫性能。其中起泡性... 测定了 3 十二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R12 TAC)和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和泡沫性能。实验表明 ,复配体系的CMC及γCMC均低于单一组分。当R12 TAC和SDS以等量比复配时 ,体系表现出良好的泡沫性能。其中起泡性参数Cs为 1.99mmol/L ,Rmv 为0 86 ,稳泡性参数Ct为 2 .5 0mmol/L ,t1/ 2 m 为 91.5s。对相互作用参数的计算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十二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十二烷基硫酸钠阳离子 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起泡性 稳泡性
下载PDF
N,N-二甲基甲酰胺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水溶液中的稀释过程热力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敏 朱兰英 +3 位作者 李斌 赵强 孙得志 林瑞森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16-1320,共5页
应用等温流动微量热法测定了298.15K时N,N-二甲基甲酰胺(DMF)在纯水及不同浓度氯化钠水溶液中的稀释焓,根据McMillan-Mayer理论计算得到各级同系焓相互作用系数.结果表明,DMF在纯水及氯化钠水溶液中的焓对相互作用系数h2均为正值,并且... 应用等温流动微量热法测定了298.15K时N,N-二甲基甲酰胺(DMF)在纯水及不同浓度氯化钠水溶液中的稀释焓,根据McMillan-Mayer理论计算得到各级同系焓相互作用系数.结果表明,DMF在纯水及氯化钠水溶液中的焓对相互作用系数h2均为正值,并且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h2的值逐渐增大.根据溶质-溶质相互作用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对结果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甲基甲酰胺 氯化钠 稀释焓 焓对相互作用系数
下载PDF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尹宝霖 魏西莲 孙得志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3,共3页
利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活性炭自水溶液中吸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3 -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CnNCl)的吸附等温线 ,应用热力学公式计算出了吸附过程的ΔG0 、ΔH0 和ΔS0 ,实验结果表明 ,CnNCl同系物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利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活性炭自水溶液中吸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3 -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CnNCl)的吸附等温线 ,应用热力学公式计算出了吸附过程的ΔG0 、ΔH0 和ΔS0 ,实验结果表明 ,CnNCl同系物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随表面活性剂中疏水基碳链的增长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活性炭 吸附 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吸附 等温线
下载PDF
C_(12)NCl/AS复配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桑青 尹宝霖 +1 位作者 魏西莲 孙得志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共3页
测定了 3十二烷氧基 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C1 2 NCl)与十二烷基磺酸钠 (AS)混合水溶液的泡沫性能。结果表明 :AS的起泡和稳泡效能高于 C1 2 NCl,起泡和稳泡效率低于后者。C1 2 NCl/AS混合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泡沫性能 ,两组分等物质的量... 测定了 3十二烷氧基 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C1 2 NCl)与十二烷基磺酸钠 (AS)混合水溶液的泡沫性能。结果表明 :AS的起泡和稳泡效能高于 C1 2 NCl,起泡和稳泡效率低于后者。C1 2 NCl/AS混合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泡沫性能 ,两组分等物质的量混合时 ,起泡效率为 1 .1 7mmol/L,起泡参数为 1 .1 8,稳泡性参数为 1 .86mmol/L,最大稳泡能力可达 5 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2NCl/AS 复配 表面活性剂 泡沫性能 十二烷基磺酸钠 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起泡性 稳泡性
下载PDF
分子结构和温度对油基氧乙烯醚水溶液表面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峰 王仲妮 +2 位作者 孙得志 尹宝霖 李干佐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5-278,共4页
使用最大气泡法测定了油基十氧乙烯基醚C18H35O(CH2CH2O)10H(Brij97,C18EO10OH),油基二十氧乙烯基醚C18H35O(CH2CH2O)20H(C18EO20OH)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DST),考察了结构及温度对DST的影响,详细表征了DST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计算了动态... 使用最大气泡法测定了油基十氧乙烯基醚C18H35O(CH2CH2O)10H(Brij97,C18EO10OH),油基二十氧乙烯基醚C18H35O(CH2CH2O)20H(C18EO20OH)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DST),考察了结构及温度对DST的影响,详细表征了DST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计算了动态表面张力的参数(n,t*,γm),结合Word-Tordai方程计算了表观扩散系数(Da)和吸附势垒(Ea)。探讨了上述参数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动态表面张力 吸附动力学 吸附势垒
下载PDF
微量热法研究β-环糊精与6-苄氧基嘌呤和6-苄氨基嘌呤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强 张骞 +2 位作者 刘杰 邢生凯 孙得志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27-830,共4页
在298.15K下,用微量热法测定了重要植物生长调节物质6-苄氧基嘌呤(6-BOP)和6-苄氨基嘌呤(6-BAP)与β-环糊精(β-CD)在pH=8.9的水溶液中包合作用的热效应,进而用非线性拟合法计算出了主-客体包合物的化学计量比、平衡常数、标准焓变和标... 在298.15K下,用微量热法测定了重要植物生长调节物质6-苄氧基嘌呤(6-BOP)和6-苄氨基嘌呤(6-BAP)与β-环糊精(β-CD)在pH=8.9的水溶液中包合作用的热效应,进而用非线性拟合法计算出了主-客体包合物的化学计量比、平衡常数、标准焓变和标准熵变等热力学参数.结合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信息,从6-苄氧基嘌呤和6-苄氨基嘌呤的分子结构出发讨论了主-客体分子相互作用的强弱以及热力学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β-环糊精对6-苄氧基嘌呤和6-苄氨基嘌呤具有明显的分子识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苄氧基嘌呤 6-苄氨基嘌呤 Β-环糊精 分子识别 微量热法
下载PDF
一些有机物在R_nTAC/SDS体系中的增溶及相转移自由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尹宝霖 魏西莲 +1 位作者 孙得志 桑青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80-683,共4页
用微量滴定法测定了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苯甲醇、正己烷、苯、甲苯和四氯化碳在 3 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RnTAC ,n =8,12 ,14 ,16 )和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2个单纯组分及混合胶束中的增溶量。结果表明 ,有机物的增溶量... 用微量滴定法测定了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苯甲醇、正己烷、苯、甲苯和四氯化碳在 3 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RnTAC ,n =8,12 ,14 ,16 )和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2个单纯组分及混合胶束中的增溶量。结果表明 ,有机物的增溶量随表面活性剂碳链的增长而增加。混合体系对极性物的增溶曲线呈“V”形 ,等量比混合时增溶量最小。而对非极性物的增溶曲线呈“马鞍”形 ,等量比时增溶量最大。有机物从水相到胶束相的相转移自由能与其本身的极性和RnTAC的碳氢链长有关 ,极性越小、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越长 ,增溶越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氧基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 增溶 相转移自由能
下载PDF
C_nNCl和SDS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西莲 尹宝霖 +1 位作者 孙得志 李干佐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7-430,共4页
用滴定式微量量热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nNCl)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量热数据和滴定曲线计算出了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拟临界胶束浓度和混合胶束形成的热力学参数。依据表面活... 用滴定式微量量热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nNCl)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量热数据和滴定曲线计算出了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拟临界胶束浓度和混合胶束形成的热力学参数。依据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冰山结构模型讨论了混合胶束的形成焓、形成熵及其变化趋势,解释了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作用中,CnNCl和SDS疏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随CnNCl的链长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定式微量热法 烷氧基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十二烷基硫酸钠 胶束 疏水作用
下载PDF
R_(12)TAB/正丁醇/正癸烷/水体系相态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宝霖 魏西莲 孙得志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73-276,共4页
绘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R12TAB/正丁醇/正癸烷/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确定了微乳液区、微乳液/液晶共存区及不同液晶区域的范围。用2H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液晶纹理相互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含质量分数为25%... 绘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R12TAB/正丁醇/正癸烷/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确定了微乳液区、微乳液/液晶共存区及不同液晶区域的范围。用2H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液晶纹理相互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含质量分数为25%~75%正癸烷的各相图内,除了存在着层状、六角状单相液晶区和层状/六角状/立方状共存的混合液晶区域外,还存在着液晶/微乳液共存的区域,且随着正癸烷质量分数的增加,微乳液及液晶区域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烷氧基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 溶致液晶 微乳液
下载PDF
烷氧基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水体系的相行为
19
作者 魏西莲 朱兰英 +1 位作者 尹宝霖 孙得志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绘制了3-十二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R12TAB)/正丁醇/水三元体系的相图,确定了不同区域的范围。用电导法测定了微乳液区域内由W/O型微乳液经双连续结构到O/W型微乳液的变化过程。用2H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并与液晶纹理对照,... 绘制了3-十二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R12TAB)/正丁醇/水三元体系的相图,确定了不同区域的范围。用电导法测定了微乳液区域内由W/O型微乳液经双连续结构到O/W型微乳液的变化过程。用2H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并与液晶纹理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固定R12TAB和正丁醇的比例,随含水量的增加,体系的液晶相结构发生如下变化,从层状液晶→层状与六角状液晶共存→层状、六角状与立方状液晶共存→层状液晶与微乳液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氧基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 正丁醇 体系 相行为 季铵盐 溶致液晶 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醇/水三元体系液晶的研究
20
作者 尹宝霖 刘杰 +1 位作者 魏西莲 孙得志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5-189,共5页
在25℃时绘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R8TAB)/正丁醇/水的三元体系的相图,在偏光显微镜下发现该体系中的某些区域呈现出彩色液晶。一些绚丽的彩色照片清楚地显示了不同的液晶纹理。用2HNMR和小角X衍射与纹理照... 在25℃时绘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R8TAB)/正丁醇/水的三元体系的相图,在偏光显微镜下发现该体系中的某些区域呈现出彩色液晶。一些绚丽的彩色照片清楚地显示了不同的液晶纹理。用2HNMR和小角X衍射与纹理照片对照,确定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类型,用差示扫描量热法证实了液晶结构的转化。研究分析了液晶层厚度、温度和时间对液晶颜色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晶膜厚度是产生颜色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溶致液晶 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 正丁醇 相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