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形差异反演方法及其在气藏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苏小军 管仁顺 +2 位作者 王利田 段林娣 孙新销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78-1584,共7页
在油气藏开发中后期,如何利用的已有的勘探成果和丰富的油气藏知识,加深对勘探区域油气开发潜力的认识,为油气田的稳产高产服务,是摆在油气田中后期开发人员面前的难题.油气田开发的研究人员,利用现有的资料,开发出了很多方法,结合地震... 在油气藏开发中后期,如何利用的已有的勘探成果和丰富的油气藏知识,加深对勘探区域油气开发潜力的认识,为油气田的稳产高产服务,是摆在油气田中后期开发人员面前的难题.油气田开发的研究人员,利用现有的资料,开发出了很多方法,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为油气田的稳产高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在分析了地震波在地质体中传播过程中能量变化,相应的产生了振幅变化的理论,利用三维地震数据,通过对三维地震数据解释层位对应的波形差异的分析,结合工区内的生产井和开发井的对应地层中的油气信息,进行反演得到地层的波形差异数据体,利用相应的绘图软件绘制二维平面图形,结合工区内的沉积相等地质信息对其数据体进行油藏解释,最终得到波形差异反演数据体,利用波形差异反演数据体进行油气藏的识别、描述和预测,为油气田的中后期开发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子波 孔隙度 介质 波形差异
下载PDF
PDC钻头条件下随钻岩性模糊识别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文旗 王志章 +2 位作者 孙新销 孙宪武 郭明宇 《录井工程》 2008年第2期27-29,共3页
使用PDC钻头钻进时,机械钻速快、岩屑细小、钻时变化不明显,造成地质录井困难。针对这一问题,选择反映地层岩性特征的综合录井参数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在岩屑录井资料标定基础上确定参数的阈值,对岩性进行分类,同时建立并更新各类岩性标... 使用PDC钻头钻进时,机械钻速快、岩屑细小、钻时变化不明显,造成地质录井困难。针对这一问题,选择反映地层岩性特征的综合录井参数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在岩屑录井资料标定基础上确定参数的阈值,对岩性进行分类,同时建立并更新各类岩性标准模型库,不断初始化隶属度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正钻点进行随钻岩性判识。通过在关键井进行的识别模拟,并与岩屑录井剖面进行对比,其点对点识别精度可达80%以上,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模糊数学 录井 随钻 岩性识别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岩性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17
3
作者 廖飞燕 马庆林 +5 位作者 孙新销 程刚 曾文光 卢政环 时阳 刘德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50,共8页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的研究,探讨岩性圈闭发育的控制因素,结合已发现岩性油气藏的研究,分析福山凹陷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域,旨在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福山凹陷古...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的研究,探讨岩性圈闭发育的控制因素,结合已发现岩性油气藏的研究,分析福山凹陷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域,旨在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福山凹陷古近系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主要沉积体系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岩性油气藏主要受构造古地貌、沉积体系发育背景、储层物性以及生储盖等条件匹配关系的控制;各三级层序中湖侵体系域最易形成岩性油气藏;平面上在三角洲前缘相带易形成与河口坝、滑塌体、湖底扇等有关的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福山凹陷 流沙港组 层序地层格架 沉积体系 岩性油气藏
下载PDF
福山凹陷流沙港组低渗储层孔隙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4
4
作者 廖飞燕 马庆林 +2 位作者 郭浩 孙新销 时阳 《地质学刊》 CAS 2017年第4期644-650,共7页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储层的孔隙特征,并结合储层的沉积环境、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了影响储层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流沙港...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储层的孔隙特征,并结合储层的沉积环境、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了影响储层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流沙港组储层属中低孔低渗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纵向发育3个次生孔隙带。影响储层孔隙发育的因素主要为沉积相带及成岩作用,其中沉积相带的不同导致了储层岩石成熟度的差异,进而控制原始孔隙度的大小,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附近。较强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对原生粒间孔的破坏是造成研究区低渗的重要原因,而溶蚀作用的强度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发育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 孔隙结构 成因机制 低渗储层 流沙港组 福山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