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ist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鳞状细胞癌上皮间质化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孙昊轩 冯红超 宋宇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4-538,共5页
目的观察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上皮间质化相关蛋白及转录因子Twist的表达,研究Twist在OSCC上皮间质化中的作用及OSCC转移情况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人OS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检测30例OSCC组... 目的观察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上皮间质化相关蛋白及转录因子Twist的表达,研究Twist在OSCC上皮间质化中的作用及OSCC转移情况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人OS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检测30例OSCC组织中上皮源性标记物E-钙黏蛋白(E-cad)和细胞角蛋白(CK),间质源性标记物N-钙黏蛋白(N-cad),转录因子Twist蛋白及m RNA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在OSCC组织中,Twist、N-cad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E-cad及CK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在OSCC中低分化组,Twist、N-cad的表达高于高分化组,E-cad及CK的表达明显低于高分化组(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Twist、N-cad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E-cad及CK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原位杂交结果:Twist m RNA在OSCC中低分化组,T3、T4组和有转移淋巴结组的表达分别高于高分化组,T1、T2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CC组织中存在上皮间质化,Twist可使肿瘤细胞的侵袭力增加,促进OSCC的浸润和转移。联合检测Twist、E-cad和N-cad的表达可能会更有效地判断和预测OSCC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TWIST E-钙黏蛋白 上皮间质化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GSK-3β、E-cadherin、Cytokerat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马竹君 冯红超 +2 位作者 宋宇峰 高琼 孙昊轩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已确诊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上皮间质化(EMT)相关蛋白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并研究其在口腔鳞癌及正常上皮组织中上皮间质化中的作用,为口腔鳞状细胞癌...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已确诊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上皮间质化(EMT)相关蛋白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并研究其在口腔鳞癌及正常上皮组织中上皮间质化中的作用,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32例口腔鳞癌组织中上皮源性标记物:上皮-钙黏蛋白(E-cad)及细胞角蛋白(CK)、GSK-3β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在口腔鳞癌组中,GSK-3β、CK及E-cad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组(P<0.05);T4+T3组中,E-cad、GSK-3β的表达明显低于T1+T2组(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E-cad、CK及GSK-3β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cad与GSK-3β表达呈正相关(r=0.572,P=0.001)。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存在上皮间质化现象,E-cad、CK表达减少,GSK-3β在OSCC与正常上皮组织表达中存在差异,GSK-3β的减少可促进OSCC细胞发生EMT,使口腔鳞癌侵袭及转移,联合上述3个因子,可能为预测OSCC的转移及针对OSCC转移的治疗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细胞角蛋白 上皮-钙黏蛋白 上皮间质化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应用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昊轩 崔京京 +1 位作者 王健 李东振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第1期116-121,共6页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经问世以来,成功用于治疗急性创伤、烧伤、糖尿病足等难愈性创口,目前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随着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治疗范围亦日渐扩展。近些年部分学者将其应用于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已获得肯定疗效,但在应用当...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经问世以来,成功用于治疗急性创伤、烧伤、糖尿病足等难愈性创口,目前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随着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治疗范围亦日渐扩展。近些年部分学者将其应用于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已获得肯定疗效,但在应用当中亦出现诸多问题,这使得该技术应用于颌面外科后的使用规律应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颌面部间隙感染 使用细节 伤口愈合
下载PDF
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联合小切口引流术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昊轩 崔京京 +2 位作者 王健 张曦 李东振 《感染.炎症.修复》 2021年第2期82-85,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行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92例,随机分为小切口负压组(47例,采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和传统治疗组...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行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92例,随机分为小切口负压组(47例,采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和传统治疗组(45例,使用传统切开引流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小切口负压组与传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切口负压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瘢痕长度、换药次数均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联合小切口引流治疗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瘢痕遗留,并减少患者治疗费用,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 颌面部间隙感染 小切口 自制负压引流装置
下载PDF
使用自制封闭负压引流器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昊轩 崔京京 +2 位作者 付珺 张乐 李东振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第12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引流器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疗效和对术后疼痛的减轻作用。方法按照数字随机法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的9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分为传统治疗组和引流器治疗组,比较这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引流器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疗效和对术后疼痛的减轻作用。方法按照数字随机法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的9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分为传统治疗组和引流器治疗组,比较这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引流器治疗组患者的瘢痕长度、疼痛评分、换药次数均低于传统治疗组。结论使用自制引流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可显著减小瘢痕遗留并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引流 颌面部间隙感染 微创切口 负压值 经济适用
下载PDF
β-caten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马竹君 冯红超 +2 位作者 宋宇峰 高琼 孙昊轩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中上皮间质化(EMT)相关蛋白和β-连环素(β-catenin)的表达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法检测32例口腔鳞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上皮标记物:上皮-钙黏蛋白(E-cad)及细胞角蛋白(CK)、β-catenin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癌组β-c...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中上皮间质化(EMT)相关蛋白和β-连环素(β-catenin)的表达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法检测32例口腔鳞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上皮标记物:上皮-钙黏蛋白(E-cad)及细胞角蛋白(CK)、β-catenin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癌组β-catenin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组(P<0.05),CK及E-cadherin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组(P<0.05);β-catenin在T4+T3组的表达显著高于T1+T2组(P<0.05),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低于T1+T2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β-catenin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cadherin、CK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存在EMT现象,E-cadherin、CK及β-catenin在OSCC与正常组织表达中有差异,β-catenin可能参与OSCC组织发生EMT的进程,促进口腔鳞癌浸润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Β-连环素 细胞角蛋白 上皮-钙黏蛋白 上皮间质化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沉默Cx43对急性牙髓炎模型大鼠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旭亮 王超 +6 位作者 达云萌 崔京京 任玉峰 程瑞卿 张晶晶 张乐 孙昊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95-1698,共4页
目的探究沉默间隙连接蛋白(Cx)43对急性牙髓炎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40只SD健康大鼠,其中10只设为正常组,剩余30只建立急性牙髓炎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组、过表达Cx43组、沉默Cx43组。分别对各组进行干预。采用酶... 目的探究沉默间隙连接蛋白(Cx)43对急性牙髓炎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40只SD健康大鼠,其中10只设为正常组,剩余30只建立急性牙髓炎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组、过表达Cx43组、沉默Cx43组。分别对各组进行干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白细胞介素(IL)-6、IL-1β、血红素加氧酶(HO)-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进行检测,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黏附分子(VCAM)-1水平进行检测,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法对各组大鼠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Notch信号蛋白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模型组、过表达Cx43组、沉默Cx43组IL-6、IL-1β、TNF-α、HO-1、VCAM-1、ICAM-1水平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过表达Cx43组IL-6、IL-1β、TNF-α、HO-1、VCAM-1、ICAM-1水平高于模型组、沉默Cx4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沉默Cx43组IL-6、IL-1β、TNF-α、HO-1、VCAM-1、ICAM-1水平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沉默Cx43对急性牙髓炎大鼠进行干预,可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抑制牙髓组织炎症,减少炎症因子,提高牙髓损伤自身修复能力,提高细胞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缝隙连接蛋白43 急性牙髓炎 炎症反应 自身修复能力
下载PDF
网格状定位器在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切口选择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辛江波 陈卫伶 +5 位作者 孙昊轩 袁渭 李菁菁 张曦 李志军 李东振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网格状定位器在确定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切口选择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年-2017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应用网格状定位器确定下颌骨骨折皮肤切口位置。A组:20例,应用网格状定位器,手术... 目的:探讨应用网格状定位器在确定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切口选择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年-2017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应用网格状定位器确定下颌骨骨折皮肤切口位置。A组:20例,应用网格状定位器,手术治疗;B组:20例,传统经验手术切口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是否二次延长手术切口、并发症及预后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较B组减少约20min,无1例出现二次延长手术切口,并发症与预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网格状定位器可以在皮肤表面准确定位髁突骨折部位及骨折线走向,为手术切口选择提供明确依据,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二次延长手术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髁突 骨折 定位 切口
下载PDF
抗凝干预对口腔癌患者皮瓣移植术成功率及血栓形成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闫明 李丽艳 孙昊轩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观察抗凝干预对口腔癌患者皮瓣移植术成功率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口腔科2010年4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口腔癌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0)。两组均于全麻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 目的观察抗凝干预对口腔癌患者皮瓣移植术成功率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口腔科2010年4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口腔癌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0)。两组均于全麻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体位护理、皮瓣观察、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抗凝干预。比较两组皮瓣移植术成功率、创面愈合结果及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瓣移植术成功率达100.0%(36/36),高于对照组86.7%(26/30)(P<0.05);观察组创面的甲级愈合率为66.7%(24/36),高于对照组的40.0%(12/30),(P<0.05);观察组术后无静脉血栓形成出现,对照组为13.4%(4/30)(P<0.05);观察组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6),低于对照组13.4%(4/30)(P<0.05)。结论抗凝干预在口腔癌皮瓣移植术患者中的应用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创口愈合并预防血栓形成,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皮瓣移植术 抗凝干预 血栓形成
下载PDF
CT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京京 孙昊轩 张曦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19期170-171,共2页
目的探究CT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PTN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经皮球囊压迫治疗,观察组采用CT下经皮穿... 目的探究CT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PTN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经皮球囊压迫治疗,观察组采用CT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CT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的临床疗效较好,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射频热凝 半月神经节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锥束CT和曲面体层摄影在牛牙症诊断中的对比研究及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初探
11
作者 达云萌 王福印 +3 位作者 张乐 郝乐乐 孙昊轩 张志印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2年第1期46-51,80,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锥束CT和曲面体层摄影在牛牙症诊断中的准确性并初步探索牛牙症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需要拔除磨牙的65名患者,年龄在25到60岁之间,共拔除40颗上颌磨牙,47颗下颌磨牙,在拔牙前分别拍摄曲面体层...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锥束CT和曲面体层摄影在牛牙症诊断中的准确性并初步探索牛牙症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需要拔除磨牙的65名患者,年龄在25到60岁之间,共拔除40颗上颌磨牙,47颗下颌磨牙,在拔牙前分别拍摄曲面体层摄影和锥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曲面体层摄影和锥束CT的牛牙症指数,最终与体外测量的离体牙牛牙症指数对比,以接近离体牙牛牙症指数的影像学方法作为更准确的诊断方法。随机抽取122名15~19岁青少年的CBCT测量磨牙牛牙症的发病率以及不同牙位之间的差异。结果:测量得出,上颌磨牙的牛牙症指数CBCT数据更接近离体牙(P>0.05),而曲面体层摄影数据结果显著小于离体牙测量结果(P<0.05),下颌磨牙三组牛牙症指数数据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使用CBCT测量122名青少年的第一、第二磨牙的牛牙症指数,发现人群发病率高达74.5%,牙体总发病率达40.0%。牛牙症指数在不同牙位中存在差异(P<0.01),从高到低依次是:上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且上颌磨牙的牛牙症指数明显高于下颌磨牙(P<0.01)。结论:牛牙症指数的测量时,相较于曲面体层摄影,采用CBCT测量可获得较准确结果。牛牙症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较高,且不同的牙位发病情况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牙症 离体牙 曲面体层摄影 锥形束CT 青少年
下载PDF
口腔鳞癌凝血功能水平与后期复发、转移的相关性
12
作者 闫明 李丽艳 +1 位作者 李东振 孙昊轩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2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凝血功能水平与后期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集133例口腔鳞癌作为口腔鳞癌组,同期入医院体检正常人6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凝血功能水平与后期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集133例口腔鳞癌作为口腔鳞癌组,同期入医院体检正常人6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计数(PLT)。结果口腔鳞癌组PT、aPTT短于对照组,Fbg、D-D、vWF、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初治组PT、aPTT长于转移组、复发组,Fbg、D-D、vWF、PLT低于转移组、复发组(P<0.05),转移组、复发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口腔鳞癌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且参与肿瘤复发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原 转移 复发
下载PDF
CGF用于牙拔除术后早期种植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马旭亮 王超 +2 位作者 达云萌 孙昊轩 张乐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7期1-3,共3页
探讨使用CGF促进拔牙窝早期成骨并进行前牙区拔牙后早期种植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5名患者,将CGF用于其牙拔除术后早期种植。拔除术后填充CGF凝胶,术后8周行种植手术,种植6个月后行冠修复。观察5例患者拔除埋伏阻生齿一期愈合,术后8周植... 探讨使用CGF促进拔牙窝早期成骨并进行前牙区拔牙后早期种植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5名患者,将CGF用于其牙拔除术后早期种植。拔除术后填充CGF凝胶,术后8周行种植手术,种植6个月后行冠修复。观察5例患者拔除埋伏阻生齿一期愈合,术后8周植入种植体骨结合,及拔牙术后6个月骨质、骨皮质完整等情况。结果 拔除5颗埋伏阻生齿均一期愈合,术后8周植入种植体顺利,均形成良好骨结合,拔牙术后6个月骨质愈合良好,骨皮质完整。结论 CGF充填拔牙术后的无效腔,CGF有促进骨和软组织早期愈合的作用,可促进软硬组织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F(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 上颌埋伏尖牙 早期种植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炎性介质表达及其联合检测诊断效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昊轩 李菁菁 +2 位作者 崔京京 达云萌 辛江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029-2033,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炎性介质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表达及其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OMSI患者95例为...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炎性介质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表达及其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OMSI患者95例为感染组,无相关症状的同期非感染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90例为未感染组,评估患者感染程度并检测病原菌类型,检测血清CRP、hs-CRP、PCT、FIB、DD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相关性研究及诊断效能评价。结果感染组患者检出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7株占比60.0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CRP、hs-CRP、PCT、FIB、DD表达水平升高(P<0.05),病原菌类型不同,指标水平存在组间差异,革兰阳性菌组指标平均水平稍高;感染组患者hs-CRP、PCT表达水平与感染类型存在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从小到大为FIB、CRP、DD、PCT、hs-CRP、联合检测,联合检测的AUC最高为0.881。结论CRP、hs-CRP、PCT、FIB、DD表达水平与OMSI存在相关性,各指标联合诊断对OMS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高,对OMSI靶向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介质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相关性 联合检测 诊断效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