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学科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学对“痧”的认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23年第3期9-14,共6页
痧者,急症也。痧症俗称“发痧”。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闷胀,胸腹剧痛,上吐下泻,身出痧疹。中医学对痧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和唐朝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方》中。此后历代中医大家又有不少阐述,如元代的危亦林、明代的张景... 痧者,急症也。痧症俗称“发痧”。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闷胀,胸腹剧痛,上吐下泻,身出痧疹。中医学对痧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和唐朝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方》中。此后历代中医大家又有不少阐述,如元代的危亦林、明代的张景岳、清代的叶天士都为痧的理论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郭志邃撰写的《痧胀玉衡》专著问世,为痧首开新篇,为痧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引起痧症发作的病因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是暑热湿寒之邪和秽浊之气,内因是饮食不洁。故前贤有暑痧、秽痧、伤气痧、伤血痧、伤寒湿痧、伤食痧之谓。痧的病机概括起来就是一个“闭”字,故有“闭开即愈”的说法。痧系急症,痧病百出,变化多端,其辨证主要是辨表里、寒热、颜色、急慢、脉舌。痧之发病的临床症状与中暑、霍乱、中风、厥证等疾病有相似之处,但病因、病机、发病季节、有无传染性等方面却有明显的不同,须予鉴别。痧的鉴别要点有发病季节的不同、有无传染性、有无胃肠症状、有无痧疹4个方面。痧症类型繁多,但常见的是头痛痧、烂喉痧、肿胀痧、绞肠痧、霍乱痧、羊毛痰、瘴气痧、番痧等几种主要类型。痧的基本治则是理气开闭,兼以理血,但具体要辨清痧在气、在血、在里的不同,分别施以刮、放、药进行治疗,即痧在气分治以刮痧,在血分治以放痧(针刺出血)亦称挑痧,在里治以药。其中刮痧、放痧都是中医的传统特色疗法,至今还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症 病因病机 辨证 类型 治则
下载PDF
中医学对“风”的认识 被引量:16
2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6年第3期2-5,共4页
风乃六淫之一,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善行数变"。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风之为病,变化多端。风邪犯人,发病急剧,转变迅速,外而皮毛,内至脏腑,上而头首,下至肢体... 风乃六淫之一,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善行数变"。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风之为病,变化多端。风邪犯人,发病急剧,转变迅速,外而皮毛,内至脏腑,上而头首,下至肢体,无所不到。风常挟它邪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等证。风有外风、内风之分。二者的产生、致病特点、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因此,其治则亦不一样。外风宜祛,内风宜熄。深入研究风学理论,对健全完善中医学的病因学、病理学、治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提高中医的临床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风 致病特点 外感疾病 临床治疗水平 六淫 至真要大论 风热 阳邪 肝风内动 热极生风
下载PDF
中医学气化学说探讨 被引量:9
3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9年第7期1-4,共4页
气化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创新发挥,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医特色的气化学说,成为中医学核心基础理论之一。《黄帝内经》的气化思想高度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全面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系统阐述了以脏腑为主体、以... 气化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创新发挥,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医特色的气化学说,成为中医学核心基础理论之一。《黄帝内经》的气化思想高度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全面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系统阐述了以脏腑为主体、以升降出入为主要形式的气化运动。气化通过升降出入的作用,使脏腑功能活动在运行中生化不息,使精、气、血、津、液相互化生、代谢,促进了物质与能量的转化,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的概念 气化运动形式 生理 病理 治则
下载PDF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被引量:7
4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3年第5期6-9,共4页
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常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痛的产生主要是因邪闭经脉,或气虚血少,不荣经脉,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其病位在经脉,病变在气血;其病理核心,实痛在"... 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常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痛的产生主要是因邪闭经脉,或气虚血少,不荣经脉,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其病位在经脉,病变在气血;其病理核心,实痛在"不通",虚痛在"不荣"。痛的辨证,首先要定位、审因、定性;其次是要辨清寒热、气血虚实。痛的论治,可以概括为两大原则。一是"通则不痛",以通为主,寓通于治疗实痛的各治则之中;二是"荣则不痛",以荣为主,寓荣于治疗虚痛的各治则之中。深入研究痛学理论,对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中医病机 虚实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中医学对汗的论述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21年第10期8-11,共4页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对汗就有了记载和论述。继其之后,历代医家又有不少阐释和发挥,如张景岳、朱丹溪等先贤对汗的生成、功能、病理、辨证、治则等做了系统的论述,丰富发展了汗学理论,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汗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对汗就有了记载和论述。继其之后,历代医家又有不少阐释和发挥,如张景岳、朱丹溪等先贤对汗的生成、功能、病理、辨证、治则等做了系统的论述,丰富发展了汗学理论,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汗的生成、分泌、运行、代谢与皮毛肌肤、五脏、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生理联系。一是汗与皮毛相互为用,相互依存;二是“脏藏精”“汗为心之液”表明了“汗”与“脏”的关系,汗的生成离不开五脏之精的化生,而五脏又依赖汗、血的滋养;三是汗与津、液、血名称各异,实为同源,均为一类,它们之间相互化生,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汗的主要功能有排出毒素、调节体温、调节呼吸、协调阴阳、平衡体液、改善循环、促进代谢、营养肌肤、防卫御邪、润肤美容。汗的功能正常可有效地维护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保障人体健康。阴阳相失,营卫不和,卫气不固,腠理失司,汗异常外泄而生汗证,常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和局部汗等。汗的辨证重在辨寒热,别温、凉;辨颜色,别黄、红;辨质地,别稀、稠;辨气味,别腥、臭。在治则方面,根据汗的产生和病理性质以协调阴阳、调和营卫为总则,分虚实,辨主次,虚则补,实则泻,或补泻兼用,标本兼顾。概而言之,以汗为本,以调为法,辨汗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 生理 功能 病理 辨证
下载PDF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被引量:6
6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4年第4期9-12,共4页
中医学认为:脑心在生理、病理上有相同的基础,在功能上有一致的共性。《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表明脑心共主神明,同司精神。脑心的... 中医学认为:脑心在生理、病理上有相同的基础,在功能上有一致的共性。《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表明脑心共主神明,同司精神。脑心的关系集中反映在精神意识方面,说明神明是脑心功能的体现。脑心是一个经脉相连、气血相通、神明共用的有机整体。脑心同为生命之枢,共同主宰、支配、调控人的意识、思维、记忆、智慧等一切精神活动。脑心在生理、病理上相同的基础和功能上的一致性,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脑心理论体系。深入探讨研究脑心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并不断完善脑心理论,有利于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并对脑心疾病包括现代医学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概念 病理生理学 中医学
下载PDF
中医学对“毒”的认识 被引量:7
7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1年第9期1-3,共3页
中医学对“毒”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后世医家本于经旨,又有不少发挥和创新。使祖国医学对“毒”的涵义、分类及其致病特点、对“毒”的治则,有了较大的发展。兹就祖国医学对“毒”的认识,略述于后,就正于同行。
关键词 中医学 毒/中医病机
下载PDF
中医学对“痒”的论述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5年第3期6-8,共3页
痒是各种急慢性皮肤病的合并症,是外受风、寒、湿、热、毒等邪的侵害,内因气虚、血虚、阴虚、血瘀的影响所导致。痒的病机是风盛则痒及气血失和。痒的辨证首先要辨病因、病位、虚实,其次是辨证型。痒的论治可分为疏风、理血、祛湿、清... 痒是各种急慢性皮肤病的合并症,是外受风、寒、湿、热、毒等邪的侵害,内因气虚、血虚、阴虚、血瘀的影响所导致。痒的病机是风盛则痒及气血失和。痒的辨证首先要辨病因、病位、虚实,其次是辨证型。痒的论治可分为疏风、理血、祛湿、清毒、通下、杀虫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痒的涵义 气血失和 病理 辨证 论治
下载PDF
中医学对指甲的认识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20年第12期10-12,共3页
中医学认为,指甲是人体诸多组织器官中一个特殊的"器官",是指端肌肤的衍生物,位于两上肢十指指端。指甲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的紧密联系,与机体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指甲与脏腑、经络、气血的... 中医学认为,指甲是人体诸多组织器官中一个特殊的"器官",是指端肌肤的衍生物,位于两上肢十指指端。指甲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的紧密联系,与机体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指甲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系统论述指甲的生理特点及功能作用。指甲不仅具有保护指端肌肉组织、防卫外力损害、抓拿物件、搔、刮、挖、捏、挤、掐等功能作用,还具有药用价值。中医全息论认为:指甲是一个全息胚,是人身整体的缩影,其虽是一个很小的局部,但却包含了人体全身的信息,能全面地反映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通过望甲诊病,系统论述了指甲的病变,如甲形的长短、宽窄,甲面的高低、凸凹、纵横纹的走向,甲色的白、红、黄、青、黑,甲质的枯裂、厚糙、软薄、萎缩等,以及指甲的病理变化与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通过指甲这个全息胚,能反映机体体质、饮食营养、生活的内外环境,以及机体的整体生理活动、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的生理 甲的功用 望甲诊病 中医学认识
下载PDF
中医学平衡观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7年第7期6-8,共3页
平衡观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这一理论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平衡观是独具特色的核心理论。深入研究平衡观理论,对健全、完善中医生理学、病... 平衡观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这一理论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平衡观是独具特色的核心理论。深入研究平衡观理论,对健全、完善中医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的理论体系,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观 生理 病理 诊断 治则
下载PDF
中医学对人体解剖学的论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6年第12期10-14,共5页
中医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古人及先贤受封建思想的束缚,除进行有限的体表度量、尸体解剖外,还采取以人体生命现象为主体进行观察研究、实体探测,进一步认识人体生理解剖,形成了脏象、功能、体窍的解剖学概念。弥补了... 中医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古人及先贤受封建思想的束缚,除进行有限的体表度量、尸体解剖外,还采取以人体生命现象为主体进行观察研究、实体探测,进一步认识人体生理解剖,形成了脏象、功能、体窍的解剖学概念。弥补了体表度量、尸体解剖的不全和缺失,完善发展了中医人体解剖学,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人体解剖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人体解剖学 脏腑的解剖 五官的解剖 口腔的解剖 经络的解剖
下载PDF
中医学对感觉的认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8年第4期13-15,共3页
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对感觉就有了相关的认识,特别是对耳、目、舌、鼻等感官及其感觉功能活动的认识尤为深刻。先贤从整体观出发,充分论述了心、脑、脏、神与视、听、味、嗅及痛、痒、寒、温等感觉的关系,并认识到心神是感觉的主... 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对感觉就有了相关的认识,特别是对耳、目、舌、鼻等感官及其感觉功能活动的认识尤为深刻。先贤从整体观出发,充分论述了心、脑、脏、神与视、听、味、嗅及痛、痒、寒、温等感觉的关系,并认识到心神是感觉的主宰中枢。论述表明:中医学的感觉以心神为主宰,以五脏为核心,以气血为濡养,以经脉为网络,形成了独具中医学特色的感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的涵义 感觉的分类 感觉的生理 感觉的病理
下载PDF
祖国医学对“脑”的认识
13
作者 孙朝润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453-455,共3页
祖国医学关于脑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从各篇有关脑的论述来看,古人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对脑就有了相当的认识。继《内经》之后的历代医家,又有不少阐述和发挥。特别是清代名家王清任的论说。
关键词 中医学 内经
下载PDF
祖国医学对“神”的认识
14
作者 孙朝润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7-9,共3页
从神与脑的关系、与脏腑关系和神的功能三方面论述了神的生理 ,并指出外感、内伤病因均可导致各种神志病变 ,且望神在诊疗疾病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理 病理 观神诊病 中医理论 脏腑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