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业高效融资与低碳发展之路——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1
作者 王青 孙海添 王子瑄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40,共9页
本文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测算样本企业的融资效率,分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及调节作用。研究显示,样本企业的融资效率整体水平和资金配置阶段效率较低,且企业间... 本文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测算样本企业的融资效率,分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及调节作用。研究显示,样本企业的融资效率整体水平和资金配置阶段效率较低,且企业间效率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融资效率,且对民营企业、非重污染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有更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综合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融资环境,通过降低两类代理成本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来实现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本文为低碳城市建设和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创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低碳城市试点 融资效率 中介效应 两阶段链式网络DEA
下载PDF
习近平底线思维的哲学基点及现实践履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浴五谷 王浴四季 孙海添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1期23-29,109,共8页
底线思维标志性、原创性的思维范式承载着非常深厚的“实体性”内涵,其形塑不仅以理论层面的哲学基点为重要支撑,还更深层次地着眼于实践层面的科学总结,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习近平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多次提出要科学运用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标志性、原创性的思维范式承载着非常深厚的“实体性”内涵,其形塑不仅以理论层面的哲学基点为重要支撑,还更深层次地着眼于实践层面的科学总结,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习近平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多次提出要科学运用底线思维这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其相关论述涉及意识形态、生态建设、党的建设等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为底线思维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对于防范化解矛盾风险、推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底线思维 治国理政
下载PDF
协同视角下政校融合模式提升基层林业岗位吸引力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海添 刘奕 赵一丹 《林业科技情报》 2021年第2期28-31,共4页
当下基层林业人才外溢严重,人才分布出现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林业发展的桎梏,从根本上提升基层林业岗位吸引力则是基层人才固林的必然要求。政府政策驱动和高校教育引导成为了基层林业人才流动的重要推手。通过政校融合模... 当下基层林业人才外溢严重,人才分布出现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林业发展的桎梏,从根本上提升基层林业岗位吸引力则是基层人才固林的必然要求。政府政策驱动和高校教育引导成为了基层林业人才流动的重要推手。通过政校融合模式体系的建构,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促进物质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构建公开透明的基层林业人力资源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引入协同理论,探讨了计生基层林业岗位吸引力的规律和逻辑,并重点进行了模型搭建和具体方案研究,对于解决当前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林业岗位 学政协同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红外-可见光双目系统像素级快速融合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贺盈波 王伟华 +3 位作者 李连升 陈树琪 王嘉珺 孙海添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78,共6页
红外-可见光双目系统既能感知目标的温度,又能获取目标的颜色、纹理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产生中获得较多的应用.红外相机由于和可见光相机成像机制的不同,在标定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靶标.本文提出了一种红外-可见光双目系统像素... 红外-可见光双目系统既能感知目标的温度,又能获取目标的颜色、纹理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产生中获得较多的应用.红外相机由于和可见光相机成像机制的不同,在标定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靶标.本文提出了一种红外-可见光双目系统像素级的快速标定融合方法,通过设计了一种圆孔形靶标,实现了一步法标定,在可见光相机像素坐标系下像素质心标定精度小于1个像素,可用于大批量的低成本的民用红外标定产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可见光双目系统 相机标定 圆孔靶标 图像融合
下载PDF
中国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青 傅莉媛 孙海添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39-1254,共16页
【目的】工业生产碳排放是中国生产活动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本文旨在测度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对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碳减排提供相应政策建议,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利用碳排放分类、... 【目的】工业生产碳排放是中国生产活动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本文旨在测度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对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碳减排提供相应政策建议,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利用碳排放分类、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5—2019年全国及区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5—2019年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由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始终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2)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全国总体差异较大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碳排放量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793上升到2019年的0.3861,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160上升到2019年的0.3990。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4119;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3175。(3)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主要受到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碳排放强度主要受到外商直接投资和科技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城镇化率在东部地区会显著增大碳排放,在西部地区会显著减少碳排放,表现出区域差异性。【结论】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较大,区域碳排放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全国及三大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对于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降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区域差异 核密度估计 碳排放分类 空间杜宾模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