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页岩气富集控制因素及类型 被引量:39
1
作者 朱彤 王烽 +1 位作者 俞凌杰 孙润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9-407,共9页
四川盆地页岩气具有多领域、多层系、多类型的特点。有利的沉积相、成熟度和保存条件是四川盆地页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海相深水陆棚优质页岩具有源、储、可压一体页岩气的富集条件,为最有利的沉积相类型。湖相碳酸盐湖坡风暴滩沉积的... 四川盆地页岩气具有多领域、多层系、多类型的特点。有利的沉积相、成熟度和保存条件是四川盆地页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海相深水陆棚优质页岩具有源、储、可压一体页岩气的富集条件,为最有利的沉积相类型。湖相碳酸盐湖坡风暴滩沉积的页岩与灰岩互层组合,具有源、储、可压近配页岩气富集条件,有利于微裂缝的发育,具有较好储渗性。适中的成熟度(2%~3%)生气高峰阶段,饱和气有机孔隙最发育,页岩的储集性最好。在埋藏条件下,页岩气的赋存总体上随着埋深增加,吸附气缓慢下降,而游离气则较快增加,超压区有利于游离气保存。在此研究基础上,将四川盆地页岩气划分为3个层系5种类型。其中,下志留统盆内缘超压和盆内超高压深水陆棚厚层页岩气型最有利于页岩气富集。依据各层系有利的沉积相带,适中演化程度(镜质体反射率1.3%~3.5%),压力系数大于1.2,埋深小于4500m分布区,预测出不同层系的页岩气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度 保存条件 沉积相 勘探有利区 页岩气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古隆起的活动性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1
2
作者 孙冬胜 李双建 +2 位作者 云金表 孙宜朴 孙润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89-1603,共15页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具有时代老、规模小、多期活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海相盆地古隆起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活动性较强,本文根据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活动性,将其分为稳定型、反转型、迁移型、沉没型和肢解型5种类型,并结合最新的勘...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具有时代老、规模小、多期活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海相盆地古隆起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活动性较强,本文根据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活动性,将其分为稳定型、反转型、迁移型、沉没型和肢解型5种类型,并结合最新的勘探进展对各类古隆起的控油气作用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稳定型古隆起的油气主要富集在隆起的核部与斜坡部位,反转型古隆起油气主要富集在斜坡和枢纽带,迁移型古隆起主要富集在斜坡部位,沉没型和肢解型控油气作用较弱;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拓展,油气"近源、优储"的成藏特征更为明显,古隆起斜坡部位邻近烃源岩的短期暴露溶蚀储层和多期断裂发育带是油气新发现的重要地区,古隆起与古老拉张槽叠加部位,具有优越的成藏匹配关系,成为深层油气勘探的新热点;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古隆起下斜坡部位的阿满过渡带、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深层元古宙拉张槽两侧、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深层震旦纪—寒武纪拉张槽两侧等地区是海相深层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富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盆地 古隆起 斜坡 油气分布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露头沥青地球化学特征与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金晓辉 孙润轩 +3 位作者 陈霞 孙宜朴 张军涛 李淑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7-651,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露头沥青赋存于下奥陶统亮甲山组灰岩裂缝中,裂缝近垂直于层面,沥青高约75 m,宽约1~44 cm,下宽上窄。其沥青质的碳同位素为-28‰,沥青等效反射率分布在1.829%~1.965%之间;沥青和上奥陶统背锅山组烃源岩均具有较低的Pr/P...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露头沥青赋存于下奥陶统亮甲山组灰岩裂缝中,裂缝近垂直于层面,沥青高约75 m,宽约1~44 cm,下宽上窄。其沥青质的碳同位素为-28‰,沥青等效反射率分布在1.829%~1.965%之间;沥青和上奥陶统背锅山组烃源岩均具有较低的Pr/Ph值、较高的C24四环萜烷的生物标志物,沥青的C29甾烷优势和低伽马蜡烷指数可能揭示其成烃母质形成于微咸水的低等海洋浮游生物的环境。沥青和背锅山组烃源岩规则甾烷组成均有"V"型特征,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Tm/Ts值萜烷生物标志物参数值接近,表示他们具有亲缘关系。南缘奥陶系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对评价南缘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头沥青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下载PDF
Hele-Shaw 模型中纳米颗粒渗吸采油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彦霞 蒲辉 +3 位作者 钟珣 李春成 张少杰 孙润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51,共6页
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是石油科技人员不懈攻关的技术难题之一,渗吸采油是致密油藏开发的有效方法。为直观地展示渗吸采油过程,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Hele-Shaw模型为实验平台,开展了油藏初始润湿性和纳米颗粒粒径对渗吸采收率影响研究。... 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是石油科技人员不懈攻关的技术难题之一,渗吸采油是致密油藏开发的有效方法。为直观地展示渗吸采油过程,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Hele-Shaw模型为实验平台,开展了油藏初始润湿性和纳米颗粒粒径对渗吸采收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ele-Shaw模型中主要发生逆向渗吸,原始亲水性储层渗吸采收率较高;与NaCl溶液相比,含纳米颗粒渗吸液可以驱替出更小孔喉的原油,而且颗粒粒径越小,渗吸采收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e-Shaw模型 纳米颗粒 渗吸采油 可视化实验 机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