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转课堂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可视化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熊军 王惠军 +1 位作者 包音 孙焱芫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年第5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可视化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麻醉科未系统学习过肺部超声的住院医师3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和肺部超声实际操作技能考... 目的:探讨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可视化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麻醉科未系统学习过肺部超声的住院医师3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和肺部超声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并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评价。结果:试验组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阶考核中,试验组自愿参加进阶考核的住院医师人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在参加进阶考核住院医师中,两组完成情况相似(P>0.05),但试验组完成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显示,除促进理论学习、优化学习时间、学习氛围三方面无显著差异外,试验组比对照组更加被认可(P<0.05)。结论:翻转课堂有利于麻醉科住院医师可视化教学,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多种教学模式的联合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广这种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 翻转课堂 传统教学 超声
下载PDF
超滑涂层气管导管用于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江建峰 孙焱芫 +2 位作者 闫云飞 李婷婷 旷昕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4期614-618,共5页
目的比较超滑涂层气管导管、普通加强导管在可视喉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的难易程度与并发症。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择深圳大学总医院2023年6月至2023年8月拟行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包括口腔科、脊... 目的比较超滑涂层气管导管、普通加强导管在可视喉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的难易程度与并发症。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择深圳大学总医院2023年6月至2023年8月拟行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包括口腔科、脊柱骨科等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滑涂层气管导管组(C组)和普通加强气管导管组(P组),每组60例。记录导管经过鼻腔的时间、插管时导管尖端染血评分(B_(1))、套囊染血评分(B_(2))及损伤总分(B=B_(1)+B_(2)),同时记录插管前(t_(1))、导管过鼻后腔(t_(2))及过声门后1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在经鼻气管插管过程中,C组导管经过鼻腔的时间[(8.43±4.85)s]比P组[(17.00±8.91)s]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导管尖端染血发生率[9.4%(5/53)]较P组[27.6%(16/5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3个时间点的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滑涂层气管导管在经鼻插管时能缩短导管经鼻时间,减轻导管尖端对鼻腔损伤,同时有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经鼻气管插管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气管插管 超滑涂层气管导管 普通加强导管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鞘内注射孤啡肽对大鼠足底注入蜜蜂毒诱致长时程自发痛、痛敏和炎症的不同效果(英文) 被引量:15
3
作者 孙焱芫 罗层 +1 位作者 李震 陈军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1-327,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孤啡肽在脊髓水平是否具有抗伤害及抗炎作用,本实验在具有多种痛行为表现的蜜蜂毒模型上观察了鞘内注射孤啡肽对大鼠一侧后足底注入蜜蜂毒所诱致的同侧自发缩足反射、原发热和机械性痛敏以及注射部位炎症反应的影响,同时观... 为进一步了解孤啡肽在脊髓水平是否具有抗伤害及抗炎作用,本实验在具有多种痛行为表现的蜜蜂毒模型上观察了鞘内注射孤啡肽对大鼠一侧后足底注入蜜蜂毒所诱致的同侧自发缩足反射、原发热和机械性痛敏以及注射部位炎症反应的影响,同时观察了新的高选择性孤啡肽受体拮抗剂CompB的作用。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鞘内注射孤啡肽(3、10、30nmol/10μl)对蜜蜂毒诱发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的抑制作用随剂量提高而增大,抑制率分别为37±7,43±6 and 57±11%(三个剂量vs对照,P<0.05);而对蜜蜂毒诱发的注射部位炎症反应(爪体积、爪背腹厚度和蛋白渗出的增加)无显著影响。CompB(30nmol)可完全翻转10nmol孤啡肽对自发缩足反射的抑制作用。鞘内单次或重复注射孤啡肽(10nmol/10μl)对蜜蜂毒诱致的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的发生和维持均无作用。本实验结果提示,外源性孤啡肽在脊髓通过孤啡肽受体的介导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但是它可能仅对持续性自发痛有抑制作用,而对热和机械性痛敏及炎症反应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啡肽 蜜蜂毒试验 持续性自发痛 痛敏 炎症 抗伤害作用 抗炎作用
下载PDF
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孙焱芫 熊利泽 +2 位作者 易军 雷霆 王慧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镇静镇痛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后间断给予咪唑安定(1 mg/3 min...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镇静镇痛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后间断给予咪唑安定(1 mg/3 min)至患者达到Ramsay 3级镇静,对照组穿刺前不接受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前后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镇静程度、麻醉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对臂丛神经穿刺的VAS显著高于观察组(3.6±0.5 vs.0.4±0.2,P<0.05),穿刺时、穿刺后5 min时HR较穿刺前显著增快(P<0.05),SBP也有明显上升趋势.观察组可使患者维持Ramsay 3~5级的镇静(58.2±8.6)min,穿刺前后的BP、HR平稳,术中加用其他镇静镇痛药物少,术后随访患者对穿刺和手术不良刺激的遗忘率高,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可产生有效的镇静镇痛作用,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安定 神经阻滞 镇静 镇痛
下载PDF
咪唑安定配伍不同药物对辅助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5
作者 孙焱芫 熊利泽 +2 位作者 卢保华 郑玉 郑恒兴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5期1372-1375,共4页
目的 探讨咪唑安定与芬太尼、氟哌啶及氟哌合剂(氟哌啶与哌替啶 )配伍作为硬膜外辅助用药镇静、镇痛及预防术中不良反应的效果 .方法 ASA II~ III行择期腹部手术患者 80例 ,按辅助用药不同随机分为 4组 (n=2 0 ) :氟哌合剂组 (DP)、... 目的 探讨咪唑安定与芬太尼、氟哌啶及氟哌合剂(氟哌啶与哌替啶 )配伍作为硬膜外辅助用药镇静、镇痛及预防术中不良反应的效果 .方法 ASA II~ III行择期腹部手术患者 80例 ,按辅助用药不同随机分为 4组 (n=2 0 ) :氟哌合剂组 (DP)、咪芬 (MF)、咪哌 (MP)合剂组及咪唑安定与氟哌合剂联合用药组 (MDP) .术前了解患者对镇静的要求 ,于硬膜外麻醉首剂量 5~ 10 m in后静脉给药 ,术中观察并记录给药后 10 m in内的 BP,HR和 Sp O2 变化 ,患者镇静程度 ,不良反应发生率 ,并于术后随访患者对术中情况有无遗忘及对麻醉效果的评价 .结果  6 9%患者对术中镇静有明确要求 ;4组辅助用药对循环呼吸的干扰无差异 .达到 Ramsay 4级镇静所需时间 MF:(1.5± 1.0 ) min,MP:(1.7± 1.1) min,MDP:(3.5± 2 .0 ) min、明显短于 DP组 :(5 .8± 2 .8) min(P<0 .0 5 ) ;而 MDP组维持 4级以上镇静的作用时间是 (115 .7± 16 .8) min显著长于其他 3组 [MP:(80 .0± 32 .1) min;DP:(6 8.0± 4 9.5 ) min;MF:(5 6 .4± 19.1) min](P<0 .0 5 ) ;伍用咪唑安定的 3组患者产生遗忘作用高于 DP组 ,且患者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P<0 .0 5 ) ,但各组术中牵拉反应发生率无差异 ,MP与 MDP组舌后坠发生率较高 (P<0 .0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安定 药物 辅助硬膜外麻醉 临床效果 药物配伍
下载PDF
两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在隆乳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孙焱芫 于晓荣 +2 位作者 刘晓华 张巧梅 董海龙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543-545,共3页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氟比洛酚酯用于隆乳术后镇痛的效果,探讨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门诊或术后短期留院观察行硅胶假体隆乳手术患者80例,ASA I~II级。经喉罩吸入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全麻术后,要求镇痛的患...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氟比洛酚酯用于隆乳术后镇痛的效果,探讨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门诊或术后短期留院观察行硅胶假体隆乳手术患者80例,ASA I~II级。经喉罩吸入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全麻术后,要求镇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自控镇痛(F)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P)组和凯酚100mg(K)组,拒绝实施术后镇痛的患者作为对照(C)组。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恢复室留置时间,24 h内数字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者在恢复室的留置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组和K组患者术后即刻和6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F组比较24 h内均无统计学差异,镇痛疗效依次为:F组>P组>K组>C组;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P组<K组<C组<F组。结论:单次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和氟比洛酚酯100mg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可为门诊隆乳手术患者提供简便、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 帕瑞昔布钠 氟比洛酚酯 术后镇痛 隆乳术 门诊手术
下载PDF
皮下蜜蜂毒致持续性自发痛反应的两种定量方法及吗啡抑制效果(英文) 被引量:3
7
作者 孙焱芫 熊利泽 +2 位作者 陈军 李会莉 王丽芸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1-394,共4页
目的 比较两种定量检测皮下蜜蜂毒所致自发痛反应的方法及吗啡的镇痛效果 .方法 采用大鼠足底皮下注入蜜蜂毒致痛模型 ,分别以自发缩足反射次数和四级负重记分两种定量方法观察记录伤害性反应 .结果 静脉吗啡预处理对大鼠足底注入蜜... 目的 比较两种定量检测皮下蜜蜂毒所致自发痛反应的方法及吗啡的镇痛效果 .方法 采用大鼠足底皮下注入蜜蜂毒致痛模型 ,分别以自发缩足反射次数和四级负重记分两种定量方法观察记录伤害性反应 .结果 静脉吗啡预处理对大鼠足底注入蜜蜂毒致自发痛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以自发缩足反射次数定量 ,6种剂量 (0 .0 15 ,0 .15 ,0 .3,0 .47,1.5和 3.0 mg·kg- 1 )吗啡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效应 ,抑制率分别为 :17,39,48,5 2 ,6 2和 89% ,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 ) ,其半数抑制有效量 (ED5 0 )为 0 .2 9mg·kg- 1 ;而采用四级负重记分法定量 ,仅吗啡 1.5 mg· kg- 1实验组的抑制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吗啡对大鼠足底皮下注入蜜蜂毒致自发缩足反射次数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对于蜜蜂毒致痛模型 ,自发缩足反射次数做为自发痛反应定量指标较四级负重记分法简便、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蜜蜂毒试验 自发痛反应 抗伤害性作用 大鼠
下载PDF
异丙酚对正常大鼠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反应性的抑制作用(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焱芫 李开诚 陈军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450,共7页
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不仅在感觉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药物的作用靶位。为了解静脉麻醉剂异丙酚是否对背角感觉神经元的反应性具有调节作用,本实验采用在体单细胞胞外记录技术,观察了脊髓背表面直接滴注... 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不仅在感觉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药物的作用靶位。为了解静脉麻醉剂异丙酚是否对背角感觉神经元的反应性具有调节作用,本实验采用在体单细胞胞外记录技术,观察了脊髓背表面直接滴注0.5 μmol异内酚对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域(WDR)神经元和低阈值机械感受型(LTM)神经元反应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异丙酚能抑制背角WDR神经元由施加于外周感受野伤害性热刺激(45、47、49和53℃,15 s)和夹捏机械刺激(10 s)诱发的反应性,与DMSO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异丙酚对非伤害性机械刺激诱发的WDR或LTM神经元的反应性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本结果提示,异丙酚可直接作用于正常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对由非伤害性和伤害性纤维介导的神经元反应性均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异丙酚的脊髓抗伤害作用可能不是特异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脊髓背角 伤害性 抗伤害性
下载PDF
鞘内依咪酯对大鼠足底皮下注入蜜蜂毒诱致持续性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孙焱芫 陈军 +2 位作者 熊利泽 李会莉 曾祥龙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研究依咪酯在脊髓水平有无镇痛作用.方法:采用鞘内给药方法观察依咪酯对大鼠足底皮下注入蜜蜂毒诱致持续性痛反应的抑制效应.结果:①鞘内插管术未引起运动障碍及其它毒性反应,对大鼠皮下注入蜜蜂毒(BV)诱致的1h内缩足... 目的:研究依咪酯在脊髓水平有无镇痛作用.方法:采用鞘内给药方法观察依咪酯对大鼠足底皮下注入蜜蜂毒诱致持续性痛反应的抑制效应.结果:①鞘内插管术未引起运动障碍及其它毒性反应,对大鼠皮下注入蜜蜂毒(BV)诱致的1h内缩足反应总次数鞘内插管组[(686.17±55.01)次/h,n=7]与单纯BV注入组[(602.71±47.73)次/h,n=6]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②鞘内注射3个剂量的依咪酯对BV诱致的缩足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与鞘内注射脂肪乳组总缩足次数[(633.00±69.50)次/h,n=6]比较,剂量40μg组对大鼠缩足反应的抑制率为10.33%[(567.60±51.49)次/h,n=5];剂量80μg组抑制率为29.94%[(443.57±62.87)次/h,n=7];剂量120μg组抑制率为42.64%[(383.10±12.83)次/h,n=5],其中剂量80μg和120μg组与鞘内注射脂肪乳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证实鞘内依咪酯可抑制大鼠足底皮下注入蜜蜂毒诱致的痛反应,依咪酯在脊髓水平存在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咪酯 蜜蜂毒试验 镇痛剂 持续性痛
下载PDF
全麻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焱芫 陈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1-524,共4页
传统的观点认为,全麻药是通过破坏神经膜脂质部分的"单一"机制起作用的,但是现有证据表明,全麻药是直接与蛋白质结合而起效的,不同的麻醉剂有不同的靶位,并能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质、海马、丘脑、脑干... 传统的观点认为,全麻药是通过破坏神经膜脂质部分的"单一"机制起作用的,但是现有证据表明,全麻药是直接与蛋白质结合而起效的,不同的麻醉剂有不同的靶位,并能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质、海马、丘脑、脑干和脊髓,产生同一效果-麻醉[1].自创用"麻醉"一词起,麻醉的定义有过数次的变迁和争议,1993年Kissin提出:麻醉的两个主要目标是催眠和阻断躯体对伤害性刺激的运动反应[2].虽然全麻药确切的作用位点仍有争议,但脊髓无疑是产生麻醉作用的重要部位之一,因为以往的大量研究结果提示,挥发性麻醉剂如氟烷、恩氟醚和异氟醚等,静脉麻醉剂如巴比妥类、异丙酚和乙咪酯等,不仅能镇静、催眠,并且兼具一定的镇痛作用,而脊髓可能是其发挥镇痛作用的主要位点[3-5].本文旨在从以下几方面综述全麻药分子和细胞机制的研究现状,并结合这些可能的作用靶位在脊髓的分布阐述其脊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药 麻醉 脊髓 细胞机制 伤害性刺激 靶位 丘脑 作用位点 膜脂 分子
下载PDF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焱芫 熊利泽 +1 位作者 陈绍洋 白晓光 《西北医学教育》 2005年第1期97-99,共3页
针对我国基层医院麻醉专业水平偏低的现状,我院尝试开展了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总结了我们的经验和方法,并对实施该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培养高素质临床麻醉医师,提高我国麻醉专业继续... 针对我国基层医院麻醉专业水平偏低的现状,我院尝试开展了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总结了我们的经验和方法,并对实施该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培养高素质临床麻醉医师,提高我国麻醉专业继续教育事业水平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 麻醉学 规范化培训 医学教育
下载PDF
无痛医疗理念与技术的考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焱芫 《医学与哲学(B)》 2015年第5期9-10,14,共3页
在中国现行"无痛医疗"流行的背后,可能存在着对无痛理念内涵的错误解读,无痛医疗的开展也缺乏足够的人员和技术支撑。在麻醉医生为主体参与的"无痛医院"的建设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理念的更新依赖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 在中国现行"无痛医疗"流行的背后,可能存在着对无痛理念内涵的错误解读,无痛医疗的开展也缺乏足够的人员和技术支撑。在麻醉医生为主体参与的"无痛医院"的建设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理念的更新依赖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理念的实施依靠规范化体制建设和人员技术培训。随着医学转型和舒适医疗服务理念的深化,无痛医疗工作范围必将更加扩大,因此,务必要重视无痛理念的构建和技术安全的考量,发挥麻醉学科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医疗 镇痛 科学研究 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鞘内吗啡对大鼠足底皮下蜜蜂毒诱致伤害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13
作者 孙焱芫 陈军 +2 位作者 李震 尚刚伟 李开诚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79,共3页
目的:在脊髓水平了解经典的镇痛剂吗啡对新型组织病理性痛模型—蜜蜂毒试验的多种痛行为学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10在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疼痛研究中心行为学实验室进行。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鞘内生... 目的:在脊髓水平了解经典的镇痛剂吗啡对新型组织病理性痛模型—蜜蜂毒试验的多种痛行为学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10在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疼痛研究中心行为学实验室进行。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鞘内生理盐水对照组(n=7)和鞘内吗啡给药组(n=18),鞘内吗啡给药组根据吗啡剂量又分为0.33nmol组(n=7)、3.3nmol组(n=6)、33nmol组(n=5)。给大鼠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吗啡,观察对大鼠足底皮下注入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反应、热和机械性痛敏的抑制效果。结果:①鞘内预先注射三个剂量的吗啡对大鼠皮下给予每50μL0.2mg蜜蜂毒诱致的同侧后肢自发缩足反射次数产生了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容积均为10μL的0.33,3.3和33nmol吗啡给药组,1h内大鼠每5min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分别是(29.48±2.84),(19.90±2.35)和(5.81±1.04)次,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犤每5min(43.28±3.28)次犦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抑制率分别为(32±7)%,(54±5)%和(86±2)%。②大鼠皮下注射蜜蜂毒还诱致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和继发性热痛敏,表现为注射部位和对侧对称部位热刺激潜伏期缩短,注射部位机械刺激阈值下降。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吗啡能显著延长同侧和对侧的热刺激潜伏期缩短,减少机械刺激阈值下降(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疼痛测定 大鼠
下载PDF
表面麻醉减轻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效果 被引量:20
14
作者 卢东雪 成丹丹 +2 位作者 熊利泽 陈绍洋 孙焱芫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7-499,共3页
目的比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EMLA)与利多卡因溶液用于抑制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80例婴幼儿唇腭裂手术患者,根据使用表面麻醉剂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四组:2%利多卡因溶液咽部喷雾组(L1组)、EMLA导管表面涂抹组(L2组)、利多卡... 目的比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EMLA)与利多卡因溶液用于抑制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80例婴幼儿唇腭裂手术患者,根据使用表面麻醉剂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四组:2%利多卡因溶液咽部喷雾组(L1组)、EMLA导管表面涂抹组(L2组)、利多卡因溶液喷雾+EMLA涂抹组(L3组)、对照组(C组)。分别记录插管前、插管后即刻及拔管前、拔管后即刻的BP、HR变化,观察拔管时躁动程度以及拔管后24 h内咽部并发症(喉头水肿、声音嘶哑、呛咳等)的发生率。结果各组插管、拔管后均有不同程度的BP上升,HR增快,其中C组的各指标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L3组插管前后和拔管前后变化值显著小于L1、L2和C组(P<0.05);与C组和L1组比较,L2、L3组拔管时躁动评分显著降低(P<0.05);四组术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L3组(5%)<L2组(15%)<L1组(35%)<C组(50%)。结论 EMLA用于婴幼儿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可抑制插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拔管时躁动及减少术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与2%利多卡因溶液联合应用效果更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表面麻醉 婴幼儿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门诊隆乳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卢东雪 孙焱芫 +1 位作者 吕文英 董海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胸部美容手术行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ASAI-Ⅱ级行乳晕切口假体植入隆乳术女性患者,根据诱导期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1.0、1.5ng/mL)分为3组(n=20):C组(单纯丙泊酚组... 目的探讨胸部美容手术行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ASAI-Ⅱ级行乳晕切口假体植入隆乳术女性患者,根据诱导期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1.0、1.5ng/mL)分为3组(n=20):C组(单纯丙泊酚组);REF1组(丙泊酚复合1.0ng/mL瑞芬太尼组);REF2组(丙泊酚复合1.5ng/mL瑞芬太尼组)。观察并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丙泊酚、瑞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以及诱导期和维持期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麻醉过程呼吸抑制、体动等不良反应,术后随访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麻醉满意率为100%;达到口头反应消失时,C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和诱导时间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且REF1和REF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1.0~1.5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可满足胸部美容手术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需求,并且没有剂量依赖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胸手术 靶控输注 瑞芬太尼 丙泊酚
下载PDF
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兰忠平 陈雅慧 +2 位作者 顾楠 熊利泽 孙焱芫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97-198,203,共3页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C1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M1组:鞘内注射吗啡(15μg/10μl);AM1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μg+胍丁胺12.5μg/10μl。所有大鼠均于鞘内给药后...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C1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M1组:鞘内注射吗啡(15μg/10μl);AM1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μg+胍丁胺12.5μg/10μl。所有大鼠均于鞘内给药后5 min于跖部皮下注射蜜蜂毒50μl(0.2 mg)致痛,观察并纪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另30只SD大鼠分组为C2,M2和AM2(n=10),每组给药分别同前,用来测定机械痛阈和热刺激阈值。结果:与C1组比较,M1组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显著减少,提示鞘内注射吗啡对蜜蜂毒诱致的自发痛具有显著性抑制作用(P<0.05);鞘内同时给予吗啡和胍丁胺(AM1组),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进一步减少,与M1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C2组比较,M2组大鼠的热刺激阈值和机械性痛阈明显提高;AM2组热刺激潜伏期显著延长,机械刺激阈值显著提高;AM2组与M2组比较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鞘内胍丁胺和吗啡联合用药可显著增强吗啡对蜜蜂毒诱致自发痛的抑制作用,具有加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胍丁胺 吗啡 疼痛 蜜蜂毒 自发痛
下载PDF
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兰忠平 顾楠 +1 位作者 熊利泽 孙焱芫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2-846,共5页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方法 (1)将24只SD大鼠分为4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μL)对照组,鞘内注射吗啡(15μg/15μL)组,鞘内给予胍丁胺(12.5μg/15μL)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μg/5μL)+胍丁胺(12.5μg/10...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方法 (1)将24只SD大鼠分为4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μL)对照组,鞘内注射吗啡(15μg/15μL)组,鞘内给予胍丁胺(12.5μg/15μL)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μg/5μL)+胍丁胺(12.5μg/10μL)组,每组6只。4组大鼠均于鞘内给药后5 min于跖部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2)将24只SD大鼠分为3组:鞘内生理盐水(15μL)对照组,鞘内吗啡耐受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μg/5μL,连续4 d),鞘内吗啡耐受+胍丁胺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μg/5μL,连续4 d,第4天同时注射胍丁胺12.5μg/10μL),每组8只。其中半数大鼠于鞘内给药后检测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另半数大鼠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0 min经足底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吗啡和胍丁胺联合用药组蜜蜂毒诱致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P<0.05)。(2)在吗啡耐受模型上,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可显著提高大鼠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P<0.05);同样,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对蜜蜂毒诱致自发痛的抑制作用也显著强于吗啡耐受组,1 h内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鞘内胍丁胺对吗啡镇痛具有协同作用,同时也可翻转鞘内重复注射吗啡所引起的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胍丁胺 吗啡 镇痛 吗啡耐受 疼痛
下载PDF
依托咪酯对成年大鼠脊髓胶状质局部突触传递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震 罗层 +1 位作者 孙焱芫 陈军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3-418,共6页
应用盲插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成年大鼠脊髓薄片上观察依托咪酯(etomidate,ET)对脊髓胶状质局部突触传递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钳制电压为-70mV时,500μmol/L的ET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幅度都无明显的作用... 应用盲插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成年大鼠脊髓薄片上观察依托咪酯(etomidate,ET)对脊髓胶状质局部突触传递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钳制电压为-70mV时,500μmol/L的ET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幅度都无明显的作用。在钳制电压为0mV时,50μmol/L的ET使GABA能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的持续时间延长45.57±12.46%(P<0.05),但对其频率和幅度无影响。同样在钳制电压为0mV的情况下,50μmol/L的ET对甘氨酸能mIPSC的持续时间、频率及幅度均无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在成年大鼠的脊髓胶状质,ET主要通过延长GABA能mIPSC的持续时间,即延长受体通道的开放时间发挥作用,ET对于兴奋性的突触传递没有直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脊髓 胶状质 突触传递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隆乳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成丹丹 王志华 +2 位作者 杨岑 栗勇 孙焱芫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隆乳术麻醉的效果和意义。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PR组,n=20)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氯胺酮组(PR-K组,n=20)。两组诱导起始效应室靶浓度相同,P...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隆乳术麻醉的效果和意义。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PR组,n=20)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氯胺酮组(PR-K组,n=20)。两组诱导起始效应室靶浓度相同,PR-K组于诱导时单次静注氯胺酮0.4mg/kg。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均取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PR-K组较PR组诱导迅速,血流动力学波动小,且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用量少。结论:单次静注小剂量氯胺酮诱导可安全用于隆乳术麻醉,兼具良好的麻醉效应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麻醉 靶控输注 隆乳术
下载PDF
胍丁胺对体外培养脊髓神经元的影响及在谷氨酸诱导损伤条件下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兰忠平 杨浩 +2 位作者 顾楠 熊利泽 孙焱芫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51-358,共8页
研究胍丁胺(agmatine,AG)对培养脊髓神经元的作用及谷氨酸(glutamate,Glu)损伤后的影响,探讨其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理.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元,3d后加入不同浓度的AG(0.5~80mg/L)继续培养12、24、3... 研究胍丁胺(agmatine,AG)对培养脊髓神经元的作用及谷氨酸(glutamate,Glu)损伤后的影响,探讨其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理.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元,3d后加入不同浓度的AG(0.5~80mg/L)继续培养12、24、36h,接着采用四甲基氮唑蓝法和中性红法分别测定胍丁胺对细胞存活率以及毒性的影响.在加入AG的同时给予2mmol/LGlu对细胞进行损伤,建立体外的损伤模型.然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Neu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四甲基氮唑蓝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33342和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率,同时对神经元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检测,最后对各组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AG作用浓度低于40mg/L对正常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的存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80mg/L的AG对神经元生长有毒副作用.在给予Glu损伤后,细胞生长状态较差,细胞出现退化,而且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细胞坏死和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同时给予AG干预(AG-Glu组),细胞生长较正常培养的细胞生长状态略差,但明显优于Glu组,而且细胞凋亡和坏死率降低,细胞存活率增高,MDA含量减少(P<0.05).结果提示AG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神经递质或调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对神经元的生长没有毒副作用,而在Glu诱导损伤条件下,能够抑制Glu诱导的损伤.其发生机制可能与AG通过拮抗N-甲基-M-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阻断或抑制Glu的氧化毒性的级链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胍丁胺 脊髓神经元 谷氨酸 凋亡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