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液反应传质教学实验技术研究
1
作者 孙相彧 于志家 丁洁 《实验室科学》 2007年第4期50-52,共3页
根据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结了多年科研工作的体会,对以Na2SO3水溶液吸收氧的气液反应动力学与传质学理论与实验技术进行抽提与研究,使之形成适于本科教学的实验技术。整个实验较好地反映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传递过程... 根据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结了多年科研工作的体会,对以Na2SO3水溶液吸收氧的气液反应动力学与传质学理论与实验技术进行抽提与研究,使之形成适于本科教学的实验技术。整个实验较好地反映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传递过程》及《分离工程》这三门化学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的有关重要的理论与原理,并对学生的综合思维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颇有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技术 气液反应 传质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微通道内水的流动特性 被引量:28
2
作者 霍素斌 于志家 +3 位作者 李艳峰 刘芸 孙相彧 宋善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721-2726,共6页
在铝制微通道内壁上制造出超疏水表面,水滴在其表面上的接触角达到153°。对水在内径同为0.60mm的超疏水微通道和超亲水微通道中流动的压降进行实验测定与对比,得出水在超疏水微通道内的流动阻力降有明显降低,降低的最大值可达25%... 在铝制微通道内壁上制造出超疏水表面,水滴在其表面上的接触角达到153°。对水在内径同为0.60mm的超疏水微通道和超亲水微通道中流动的压降进行实验测定与对比,得出水在超疏水微通道内的流动阻力降有明显降低,降低的最大值可达25%。研究了水在超疏水微通道内的流动特性,发现水由层流向湍流转变发生在Reynolds数为2500左右,且在层流范围内fRe值基本保持不变。通过计算得出了不同流量下水在超疏水表面微通道壁面处的滑移速度和滑移长度,结果显示滑移速度和滑移长度均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微通道 阻力降 转变 滑移速度 滑移长度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上冷凝液滴发生弹跳的机制与条件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天庆 孙玮 +1 位作者 孙相彧 艾宏儒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6-1212,共7页
使用液滴合并前后的体积和表面自由能守恒作为两个限制条件,确定了合并液滴的初始形状,即为偏离平衡态的亚稳态液滴,具有缩小其底半径而向平衡态液滴转变的推动力.进而分析了液滴变形过程中的推动力和三相线(TPCL)上的滞后阻力,建立了... 使用液滴合并前后的体积和表面自由能守恒作为两个限制条件,确定了合并液滴的初始形状,即为偏离平衡态的亚稳态液滴,具有缩小其底半径而向平衡态液滴转变的推动力.进而分析了液滴变形过程中的推动力和三相线(TPCL)上的滞后阻力,建立了液滴变形的动态方程并进行了差分求解.如果液滴能够变形至底半径为0mm的状态,则根据该状态下液滴重心上移的速度确定液滴的弹跳高度.不同表面上冷凝液滴合并后的变形行为的计算结果表明,光滑表面上的液滴合并后,液滴只能发生有限的变形,一般都在达到平衡态之前就停止了变形,因此冷凝液滴不会发生弹跳;粗糙表面上的Wenzel态液滴的三相线上的滞后阻力更大,因而液滴更难以变形和弹跳;具有微纳二级结构表面上只润湿微米结构,但不润湿纳米结构的部分Wenzel态液滴能够变形至Cassie态,但没有明显的弹跳;只有在纳米或微纳二级结构表面上的较小Cassie态液滴合并后,液滴易于变形至底半径为0mm的状态并发生弹跳.因此,Cassie态合并液滴处于亚稳态,并且其三相线上的移动阻力很小,是导致冷凝液滴弹跳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纳米 微纳二级结构 冷凝 液滴变形 弹跳 机理 模型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微通道内水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宋善鹏 于志家 +3 位作者 刘兴华 秦福涛 方薪晖 孙相彧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65-2469,共5页
Liqui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microchannels exhibits high efficiency.However,the large pressure drop causes much concern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Water flowing in hydrophobic tubes shows low pressure drop owing ... Liqui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microchannels exhibits high efficiency.However,the large pressure drop causes much concern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Water flowing in hydrophobic tubes shows low pressure drop owing to the slippage on the tube walls.Super-hydrophobic/hydrophilic micro aluminum tubes of 0.68mm inner diameter were fabricated with a two step procedure of chemical etching and then surface chemical modification.A kind of micro-nanometric hierarchical structure was formed on the surface,which could trap air serving as the slip agent.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of deioned water flowing laminary in the super-hydrophobic/hydrophilic microchannels we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ir-layer existing in the micro-nano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of th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decreased flow resistance evidently but decrease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nly a little,which was still higher than the superfici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hile considering the heat conduction of stationary nanolayer of air.It was supposed that eddy flow was generated in the micro-nano bubbles by the slip flow of water on the tube wall,which enhanced the heat trans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微通道 流动阻力 表面传热系数 滑移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微纳二级结构对冷凝液滴最终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天庆 孙玮 +1 位作者 孙相彧 艾宏儒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89-2996,共8页
从超疏水表面(SHS)上初始冷凝液核长大、合并、形成初始液斑开始,分析计算了冷凝液斑变形成为Wenzel或Cassie液滴过程中界面能量的变化,并以界面能曲线降低、是否取最小值为判据,确定冷凝液滴的最终稳定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在只有微米尺... 从超疏水表面(SHS)上初始冷凝液核长大、合并、形成初始液斑开始,分析计算了冷凝液斑变形成为Wenzel或Cassie液滴过程中界面能量的变化,并以界面能曲线降低、是否取最小值为判据,确定冷凝液滴的最终稳定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在只有微米尺度的粗糙结构表面上,冷凝液滴的界面能曲线一般都是先降低再升高,呈现Wenzel状态;而当表面具有微纳米二级粗糙结构,且纳米结构的表面空气面积分率较高时,冷凝液滴的能量曲线持续降低,直至界面能最小的Cassie状态,因此可以自发地形成Cassie液滴.还计算了文献中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SHS上冷凝液滴的状态和接触角,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的冷凝液滴状态与实验观察结果完全吻合.因此,微纳二级结构是保持冷凝液滴在SHS上呈现Cassie状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微纳结构 表面 界面 自由能 冷凝
下载PDF
纳米结构表面上冷凝液滴的生长模式及部分润湿液滴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天庆 孙玮 +2 位作者 李香琴 孙相彧 艾宏儒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62-1770,共9页
分析并计算了纳米结构表面上冷凝液滴按照不同途径长大的过程中液滴能量的增加速率,并以能量增加最小为判据来确定液滴的生长途径.结果表明,纳米结构内形成的冷凝液斑在初期按接触角(CA)增加的模式生长时,其能量增加速率远低于其它模式... 分析并计算了纳米结构表面上冷凝液滴按照不同途径长大的过程中液滴能量的增加速率,并以能量增加最小为判据来确定液滴的生长途径.结果表明,纳米结构内形成的冷凝液斑在初期按接触角(CA)增加的模式生长时,其能量增加速率远低于其它模式,于是,初始液斑先按增大接触角、并保持底面积不变的模式生长,直至液滴达到前进角状态.此后,沿接触角增加的模式长大所导致的能量增加速率开始远高于其它生长模式,于是液滴三相线开始移动,底面积开始增加,但接触角保持不变.液滴所增加的底面积可以呈润湿或复合两种状态,分别形成Wenzel液滴及部分润湿液滴,前者的表观接触角一般小于160°,而后者则明显大于160°.液滴的生长模式及其润湿状态均与纳米结构参数密切相关,仅当纳米柱具有一定高度、且间距较小时,冷凝液滴才能呈现部分润湿状态.最后,本模型对纳米结构表面上冷凝液滴润湿状态的计算结果与绝大部分实测结果相一致,准确率达到91.9%,明显高于已有公式的计算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纳米结构 冷凝 液滴 生长模式 润湿状态 机理 模型
下载PDF
材料表面性质影响生物垢形成的综合评价及预测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天庆 于瑞红 +1 位作者 李香琴 孙相彧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1-495,共5页
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不同材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的诱导期和平均生物垢量建立了评价及预测模型 .对文献中及作者试验过的 2 2种表面材料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形成生物膜的诱导期及生物垢量作了拟合评价 .结果表明 ,有 16种样本的诱导期及 19种... 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不同材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的诱导期和平均生物垢量建立了评价及预测模型 .对文献中及作者试验过的 2 2种表面材料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形成生物膜的诱导期及生物垢量作了拟合评价 .结果表明 ,有 16种样本的诱导期及 19种样本的生物垢量的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合 ,准确率分别为 72 .7%和 86 .4% .此外 ,还对玻璃和氟化乙丙烯两种固体材料在流速为 1m s条件下的生物垢生长情况进行了预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表面材料 综合评价 预测 生物垢形成 环境材料
下载PDF
水系统中微生物和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元帅 刘天庆 +2 位作者 于瑞红 李香琴 孙相彧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26,共5页
实验通过固定循环系统中荧光假单孢菌的数量,研究了不同材料表面上,随着水中碳酸钙浓度的改变,混合垢生长曲线的特征。结果发现随着碳酸钙浓度的增大,平均污垢量及标准偏差随之降低;碳酸钙的浓度不是影响非金属材料诱导期的主要因素,但... 实验通过固定循环系统中荧光假单孢菌的数量,研究了不同材料表面上,随着水中碳酸钙浓度的改变,混合垢生长曲线的特征。结果发现随着碳酸钙浓度的增大,平均污垢量及标准偏差随之降低;碳酸钙的浓度不是影响非金属材料诱导期的主要因素,但对于金属材料却存在较大影响。同时,实验还确定了垢层的结构及性质,分析了污垢形成的机理:首先是碳酸钙颗粒和有机大分子吸附到材料表面上,然后是微生物的粘附生长。碳酸钙的存在影响微生物与表面的结合,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材料 生物垢 混合垢 诱导期
下载PDF
水系统中微生物与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6
9
作者 李香琴 刘天庆 +1 位作者 王鸿灵 孙相彧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247-1252,共6页
对模拟工业水系统中荧光假单胞菌与碳酸钙在固体壁面上形成混合垢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在不同碳酸钙饱和程度及主体流速下混合垢在不同材料表面上的结垢行为,获得了不同材料表面上混合垢随时间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平均混合垢... 对模拟工业水系统中荧光假单胞菌与碳酸钙在固体壁面上形成混合垢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在不同碳酸钙饱和程度及主体流速下混合垢在不同材料表面上的结垢行为,获得了不同材料表面上混合垢随时间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平均混合垢量少于平均生物垢量;在碳酸钙不饱和水体中,平均混合垢量极少;在碳酸钙饱和水体中,随碳酸钙过饱和程度及主体流速的增大,平均混合垢量减少,混合垢生长的诱导期缩短;非金属表面上的平均混合垢量多于金属表面上的;碳酸钙颗粒首先吸附到材料表面上,然后是微生物的黏附生长;碳酸钙的存在抑制微生物与材料表面的结合,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又抑制了碳酸钙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微生物 碳酸钙 混合垢 形成过程 饱和程度 诱导期 水垢
下载PDF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天庆 穆春丰 +1 位作者 夏松柏 孙相彧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1-828,共8页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在实验中通过控制过冷度和冷凝时间而实现蒸汽在镁表面的初始冷凝。然后应用电子探针(EPMA)技...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在实验中通过控制过冷度和冷凝时间而实现蒸汽在镁表面的初始冷凝。然后应用电子探针(EPMA)技术分析冷凝前后试件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用于推断蒸汽的初始冷凝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镁表面氧元素的含量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并且氧元素在镁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些结果说明在固体表面上发生初始冷凝时凝液是成核状态的,而不是成膜状态。因此,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符合成核中心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初始液滴 电子探针 纳米 机理
下载PDF
蒸汽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夏松柏 穆春丰 +3 位作者 刘天庆 张庆瑜 陆巧羽 孙相彧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6-811,共6页
蒸汽在过冷表面进行滴状冷凝时的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两种方法对水蒸气冷凝前后镁表面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冷凝后镁表面上氧含量明显增加,而且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蒸汽在过冷表面进行滴状冷凝时的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两种方法对水蒸气冷凝前后镁表面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冷凝后镁表面上氧含量明显增加,而且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为了深入分析氧含量的增加是整个表面都反应造成的还是仅局部反应导致的,建立了镁与凝液反应的动力学关系,并推算出初始液滴所占面积分率远小于1的结果.同时电子探针的扫描检测结果证明氧元素在镁表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凝液所占面积分率的图像处理结果与动力学计算结果相吻合.因此,初始形成的冷凝液仅在表面的局部区域产生,不是以薄液膜的形式覆盖表面,即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机理在纳米尺度下符合固定成核中心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初始液滴 反应动力学 电子探针 扫描电镜 机理
下载PDF
流态化固体颗粒对对流沸腾传热的强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于志家 刘展红 +1 位作者 孙成新 孙相彧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5-748,共4页
在对流沸腾系统中引入固体颗粒,固体颗粒在液体中呈流态化,从而形成气液固三相对流沸腾过程。对气液固三相流对流沸腾过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流态化固体颗粒对液体的对流沸腾传热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基于固体颗粒撞击... 在对流沸腾系统中引入固体颗粒,固体颗粒在液体中呈流态化,从而形成气液固三相对流沸腾过程。对气液固三相流对流沸腾过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流态化固体颗粒对液体的对流沸腾传热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基于固体颗粒撞击沸腾气泡时的受力分析,获得了固体颗粒穿透气泡并使气泡破碎的条件,分析了流态化固体颗粒强化沸腾传热的机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态化固体颗粒 对流沸腾传热 气液固三相 传热器 结疤 结垢
下载PDF
竖直矩形通道内液体流动沸腾气泡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于志家 孙成新 +2 位作者 赵宗昌 孙相彧 綦文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4-358,共5页
通过对沸腾气泡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建立了沸腾气泡长大过程的动力学方程;进而获得了沸腾气泡的生长速率与脱离直径的计算方法。采用图象捕集与处理系统,对竖直矩形通道内液体流动沸腾气泡长大与脱离行为进行实验测定,结合模型求解... 通过对沸腾气泡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建立了沸腾气泡长大过程的动力学方程;进而获得了沸腾气泡的生长速率与脱离直径的计算方法。采用图象捕集与处理系统,对竖直矩形通道内液体流动沸腾气泡长大与脱离行为进行实验测定,结合模型求解,获得了气泡生长速率、气泡脱离直径、气泡与加热壁面的接触角等参数随操作条件的变化;由模型计算所得的气泡脱离直径与实测值较为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直矩形通道 液体流动 气泡动力学 沸腾
下载PDF
高频三角波电磁场防治水系统中微生物污垢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鸿灵 刘天庆 +2 位作者 李香琴 陈彦田 孙相彧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工业水系统中微生物污垢广泛存在,实验采用高频三角波对模拟工业水系统中的微生物污垢的防治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流速的流体在未处理和经过不同频率高频三角波处理后,不同材料表面上微生物污垢的生长量的差别以及微生物污垢的生... 工业水系统中微生物污垢广泛存在,实验采用高频三角波对模拟工业水系统中的微生物污垢的防治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流速的流体在未处理和经过不同频率高频三角波处理后,不同材料表面上微生物污垢的生长量的差别以及微生物污垢的生长厚度和形态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一定流速下5000Hz高频三角波电磁场对实验中使用的非金属材料有明显抑制其表面微生物污垢生长的作用,但是对实验中的金属材料没有抑制作用;高频三角波的抑制作用在距离加载位置较近的实验段比在距离较远的实验段的作用突出,随着与加载位置距离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污垢 防治 高频三角波 电磁场
下载PDF
LDCT三传类比教学实验技术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志家 白涛 孙相彧 《实验室科学》 2007年第2期94-95,98,共3页
研究了极限扩散电流技术(LDCT)直管内液固传质系数的测定原理,依据三传类比进而获得传热系数,开发了LDCT三传类比教学实验技术,经流程设计与制造,研制出了三传类比教学实验装置,使得“三传类似率”这一《化工传递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原... 研究了极限扩散电流技术(LDCT)直管内液固传质系数的测定原理,依据三传类比进而获得传热系数,开发了LDCT三传类比教学实验技术,经流程设计与制造,研制出了三传类比教学实验装置,使得“三传类似率”这一《化工传递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原理通过实验得以验证。对学生消化理解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CT 三传类比 教学实验
下载PDF
气液反应与传质综合型教学实验技术开发
16
作者 于志家 孙相彧 丁洁 《化工高等教育》 2006年第3期42-45,共4页
本文根据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本校已开出的教学实验及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出以Na2SO3水溶液吸收氧的气液反应与传质学的研究型与综合型教学实验。整个实验较好地反映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传递过程及分离工程这三门化学工程... 本文根据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本校已开出的教学实验及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出以Na2SO3水溶液吸收氧的气液反应与传质学的研究型与综合型教学实验。整个实验较好地反映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传递过程及分离工程这三门化学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的有关重要理论与原理,可对多数同学开出一级与二级气液反应动力学常数的测定的实验,对能力较强、兴趣浓厚的同学可继续进行填料塔等气液传质设备的液相传质系数与相际接触界面积测定的研究型与综合型实验,对学生的综合思维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颇有益处。在本实验装置上,还可进行新型的气液传质设备与新型填料性能的测试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反应 传质综合型教学 实验技术开发 创新型人才 高校 化学工程专业 核心专业课
下载PDF
固体材料性质对生物垢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于瑞红 刘天庆 +2 位作者 李香琴 刘元帅 孙相彧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12-514,共3页
从固体材料表面性质入手 ,探讨了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能、界面能以及材料与生物垢之间的界面能对生物垢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 0 2 9~ 1 82 μm内 ,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越大越有利于生物垢的形成 ;在 11 7~ 38 3mN/m内 ,... 从固体材料表面性质入手 ,探讨了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能、界面能以及材料与生物垢之间的界面能对生物垢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 0 2 9~ 1 82 μm内 ,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越大越有利于生物垢的形成 ;在 11 7~ 38 3mN/m内 ,材料的表面自由能和固 -液界面能与生物垢形成之间没有简单、直接的关系 ;在 1 3~ 18 0mN/m内 ,固体材料与生物垢之间的界面能对生物垢的形成存在一个极大值 ,此时的界面能约为 3 4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材料 性质 生物垢 粗糙度 表面自由能 界面能 水处理
下载PDF
与膜耦合的细胞固定化串联发酵制乙醇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隋东宇 刘天庆 +4 位作者 姜秀美 葛丹 李香琴 穆春丰 孙相彧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0-86,共7页
利用植物纤维作为廉价的糖源生产燃料乙醇是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最有效途径。今研究采用海藻酸钙固定普通酿酒酵母细胞和嗜鞣管囊酵母细胞于两个串联的发酵罐内,连续发酵葡萄糖和木糖组成的糖液并与膜耦合来制取酒精。通过硅橡胶膜(PDMS... 利用植物纤维作为廉价的糖源生产燃料乙醇是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最有效途径。今研究采用海藻酸钙固定普通酿酒酵母细胞和嗜鞣管囊酵母细胞于两个串联的发酵罐内,连续发酵葡萄糖和木糖组成的糖液并与膜耦合来制取酒精。通过硅橡胶膜(PDMS)的渗透蒸发过程,将产品乙醇从发酵液中移出,减少了产物乙醇对发酵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套采用海藻酸钙固定酵母细胞进行连续发酵并与膜耦合的生物反应器系统,在稀释率为0.321h-1下稳定运行,剩余葡萄糖和木糖浓度分别为0.134、4.921g·L-1,乙醇得率为0.457g(乙醇)·g-1(糖),是理论得率的92.64%,生产能力达到10.996g·L-1·h-1。与其它发酵方式相比较,用海藻酸钙来固定细胞并与膜耦合的发酵过程可增大酵母细胞浓度,明显降低乙醇对酵母的抑制作用,并提高糖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钙 连续发酵 乙醇 PDMS膜 酿酒酵母 嗜鞣管囊酵母
下载PDF
表面形貌对初始滴状冷凝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庞晶晶 穆春丰 +2 位作者 刘天庆 陆巧羽 孙相彧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3-199,共7页
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初始冷凝液核的形态将被保留在镁表面上,所以本实验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同时为了研究冷凝表面微观形貌同滴状冷凝之间的关系,在相近的冷凝条件下,选取不同磁控溅射... 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初始冷凝液核的形态将被保留在镁表面上,所以本实验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同时为了研究冷凝表面微观形貌同滴状冷凝之间的关系,在相近的冷凝条件下,选取不同磁控溅射条件下制备的镁膜作为冷凝表面,采用分形理论对镁表面冷凝前表面形貌的复杂程度进行量化研究,运用差分计盒维数法计算镁表面冷凝前表面形貌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冷凝试件的表面形貌特征对初始滴状冷凝的液核数有较大影响,其分形维数不同,冷凝后镁表面初始液核数也不同。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反映表面分形维数对成核中心密度影响的定量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 表面形貌 分形维数 成核中心密度
下载PDF
热涂法改善无机钙钛矿薄膜形貌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茜 孙相彧 魏静 《科技视界》 2020年第8期50-52,共3页
近几年来,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备受人们关注,基于CsBX3(B=Pb,Sn;X=I,Br,Cl)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从2012年的0.9%提升到18%以上,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的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着很多挑... 近几年来,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备受人们关注,基于CsBX3(B=Pb,Sn;X=I,Br,Cl)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从2012年的0.9%提升到18%以上,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的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无机钙钛矿在常温下相稳定性极差、对于薄膜形态和质量的控制需要较为复杂的工艺等问题。本文通过热涂的方法改善无机CsPbI2Br钙钛矿薄膜的形貌,减少薄膜孔洞和缺陷,提高薄膜的质量。通过优化工艺,将FTO/致密层TiO2/介孔层TiO2/CsPbI2Br/Spiro-MeOTAD/Au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做到了10.1%,并表现出了优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钙钛矿 太阳能电池 薄膜形貌 热涂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