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相祥 衡立松 +4 位作者 马建兵 赵光辉 张堃 李辉 蒋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4期8206-8211,共6页
背景:以往对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常使用非锁定的解剖钢板,难以获得稳定的固定,固定后并发骨折再移位及肱骨头坏死的概率相对较高。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肱骨近端4部分... 背景:以往对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常使用非锁定的解剖钢板,难以获得稳定的固定,固定后并发骨折再移位及肱骨头坏死的概率相对较高。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的患者72例,其中无肱骨头脱位40例,肱骨头脱位32例,均给予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锁定系统固定,固定后3周内给予肩关节制动,之后逐渐开始功能锻炼。定期随访,通过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的功能。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3,6,9,12,18,≥24个月的患者数分别为6,13,31,9,8,5例。末次随访≥9个月的53例,骨折愈合率达98%(52/53),Neer评分中级以上达85%(45/53),肱骨头坏死率6%(3/53)。X射线检查显示3例均为固定前肱骨头脱位患者,肩峰撞击综合症发生率9%(5/53),无内固定松动、螺钉断裂。固定前肱骨头脱位固定后肱骨头坏死和Neer评分与固定前无肱骨头脱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利于骨折块复位,固定牢靠,固定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 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肱骨头脱位 肱骨头坏死 PHILOS系统 Neer评分 并发症 植入物 组织工程
下载PDF
氨甲环酸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失血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辉 马建兵 +2 位作者 陈信林 孙相祥 包焕利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973-975,共3页
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围术期较大的失血量是其术后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氨甲环酸降低PFNA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 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围术期较大的失血量是其术后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氨甲环酸降低PFNA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PFNA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在术前30min内使用氨甲环酸分为TA组和对照组。TA组共56例,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35±5.40)岁;对照组共52例,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69±5.51)岁。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与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统计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TA组总失血量为(541.05±162.18)mL,对照组为(803.10±264.86)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TA组平均输血率为12.5%(7/56),对照组30.7%(16/5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DVT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可明显降低PFNA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需求,而且不增加术后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股骨粗隆间骨折 失血量 PFNA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位置变化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贺强 卿忠 +2 位作者 姚舒馨 赵光辉 孙相祥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像学参数对手术技术的判断和假体松动的早期发现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像学参数会受到下肢位置变化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下肢位置变化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像学参数对手术技术的判断和假体松动的早期发现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像学参数会受到下肢位置变化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下肢位置变化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9月到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名患者进行测量分析,从患者胫骨外旋20°到内旋25°每内旋5°摄一次前后位全长X线片,测量X线片中下肢力学轴线角度、下肢解剖轴线角度和胫骨解剖轴的角度的数据,获得下肢位置变化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结果在内旋下肢的过程中,下肢力学轴线角度从胫骨外旋20°的内翻3°变成胫骨内旋20°的外翻2°,下肢解剖外翻角从胫骨外旋20°的外翻7.57°减小为胫骨内旋20°的外翻3.71°,胫骨解剖轴的角度从胫骨外旋20°的内翻1.6°减小到胫骨内旋20°的外翻1.4°。结论拍摄前后位X线平片时应该明确下肢的解剖标志的旋转位置,以避免下肢旋转而导致的测量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力学轴线 下肢解剖轴线 影像学参数
下载PDF
应用On-table重建技术治疗桡骨头粉碎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光辉 王浩 +1 位作者 刘曙光 孙相祥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5期394-39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On-table重建技术治疗Mason、Mason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20例桡骨头Mason、型骨折,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9~46岁,平均31岁。应用On-table重建技术及微型接骨板内固定予以治疗,对... 目的探讨应用On-table重建技术治疗Mason、Mason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20例桡骨头Mason、型骨折,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9~46岁,平均31岁。应用On-table重建技术及微型接骨板内固定予以治疗,对其疗效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肘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和肌力情况,依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2个月随访(12~30个月),肘关节平均评分87分(46~100分),其中优6例,良12例,差2例,优良率90%。结论应用On-table重建技术治疗Mason、型桡骨小头骨折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如果骨折粉碎严重无法固定,可考虑行桡骨小头切除或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头骨折 On-table重建技术 微型接骨板
下载PDF
股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62例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光辉 王浩 +3 位作者 张堃 薛汉中 宋哲 孙相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3-104,共2页
股骨髁间骨折多因高能量暴力造成,是下肢创伤中较严重的一种关节内复杂骨折,治疗难度相对较大。2005年1月-2009年1月,我们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6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股骨髁间骨折 手术治疗 严重粉碎性骨折 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手术切开复位 2009年 复杂骨折 下肢创伤
下载PDF
股骨髁间粉碎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光辉 王浩 +3 位作者 张堃 薛汉中 宋哲 孙相祥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股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按Neer分型为型,AO分型为C2或C3型,本组62例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62患者中60例获得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18个月... 目的观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股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按Neer分型为型,AO分型为C2或C3型,本组62例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62患者中60例获得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18个月)。58例骨折一期愈合,2例给予二期植骨后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18个月,平均6个月,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移位、骨折塌陷、复位丢失等。术后膝关节功能按Kolmert标准评定,优19例,良33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6.67%。结论对于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通过关节内骨折的复位、坚强内固定的应用以及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均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髁间 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手术
下载PDF
金属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衡立松 马建兵 +2 位作者 高天旗 孙相祥 张堃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12期1147-1149,共3页
目的介绍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和冠状突骨折)治疗体会及金属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38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Ⅰ型13例,Ⅱ型17例,... 目的介绍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和冠状突骨折)治疗体会及金属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38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Ⅰ型13例,Ⅱ型17例,Ⅲ型8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Morrey法分类,Ⅰ型12例,Ⅱ型19例,Ⅲ型7例。38例均采取了手术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术后采用石膏固定,14例术后采用金属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手术主要固定或置换桡骨头,其中固定35例,置换3例,尽可能地固定修复重建冠状突骨折,修复相关的关节囊及内外侧副韧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0周,手术治疗石膏固定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85°~120°,平均(102.24±15.55)°;前臂平均旋转范围为100°~125°,平均(112.40±20.28)°;Mayo肘关节评分为72~94分,平均82分。手术治疗铰链式外架固定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15°~135°,平均(125.78±21.69)°;前臂平均旋转范围为135°~175°,平均(165.15±15.25)°;Mayo肘关节评分85~95分,平均93分。结论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在重建骨关节和软组织机构的稳定性的基础上,金属铰链式外固定架可以帮助肘关节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石膏固定 金属铰链式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联合给药与静脉给药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辉 马建兵 +2 位作者 段虹昊 包焕利 孙相祥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22期12-13,共2页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单次氨甲环酸(TA)静脉注射结合局部关节腔灌注与两次静脉给药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7例拟行单侧TH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与对照组(56例)。观察组切皮前20 min给予1.0 g TA静脉滴注,缝合...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单次氨甲环酸(TA)静脉注射结合局部关节腔灌注与两次静脉给药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7例拟行单侧TH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与对照组(56例)。观察组切皮前20 min给予1.0 g TA静脉滴注,缝合后给予1.0 g TA灌注,对照组分别于切皮前20 min和术后3 h给予1.0 g TA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降幅、总失血量、输血情况、术后引流量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降幅、总失血量、术后输血情况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为(171±152)m L,低于对照组的(241±174)m L(P=0.023)。术后7 d,两组各有6例DVT发生(P>0.05)。结论联合给药法具有与传统的两次静脉给药法有相当的疗效与安全性,且引流量更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全髋置换术 失血
下载PDF
合并晚期膝关节病的胫骨近端应力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9
作者 张愿 李辉 +4 位作者 马建兵 陈信林 肖琳 姚舒馨 孙相祥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8期704-708,共5页
目的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型方法,合并晚期膝关节病的胫骨近端应力骨折的治疗较为混乱。为此本文回顾性分析此类疾病的病例特点和诊治对策,总结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用于指导临床。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月,共18例合并胫骨近端应力骨折的... 目的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型方法,合并晚期膝关节病的胫骨近端应力骨折的治疗较为混乱。为此本文回顾性分析此类疾病的病例特点和诊治对策,总结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用于指导临床。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月,共18例合并胫骨近端应力骨折的晚期膝关节炎患者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62~71岁,平均66岁。18例患者中8例为关节内边缘型,切除骨赘后常规截骨及软组织平衡治疗;1例为关节内节段型,使用增强垫块和延长杆治疗。6例为关节外稳定型,使用带延长杆的膝关节假体治疗;3例为关节外不稳定型,合并使用延长杆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3~21个月,平均12.3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评分从23.62分提高到80.87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从18.75分提高到81.75分。通过分析病例特点,首先将胫骨骨折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关节内骨折进一步分为边缘型和节段型,关节外骨折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结论这种新的分型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这种新的分型方法指导下,所有伴晚期膝关节炎的胫骨近端应力骨折患者行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单独或者结合增强垫块、延长杆、钢板内固定可得到较好地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骨折 膝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滑膜对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相祥 马建兵 +3 位作者 肖琳 姚舒馨 贺强 赵波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848-853,共6页
目的探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保留滑膜对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进一步明确其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248例行单膝TKA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TKA治疗,对照组120例术中切除滑膜,观察组128... 目的探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保留滑膜对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进一步明确其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248例行单膝TKA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TKA治疗,对照组120例术中切除滑膜,观察组128例术中保留滑膜,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感染指标水平变化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89.56±26.35)min、术中出血量(472.42±86.18)mL、术后24 h引流量(685.25±92.68)mL及术后输血率29.17%均明显高于观察组[(71.25±21.58)min、(198.56±48.52)mL、(354.26±75.28)mL、10.94%](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关节活动范围、住院时间基本相近(均P>0.05);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术后1 d、术后7 d均较术前明显增高,于术后14 d降至正常水平。观察组患者WBC、CRP、血沉水平在术前、术后1、7、14 d、术后6、12周、术后6月、术后1年8个不同时间段均稍高于对照组,但经组间t检验均P>0.05;观察组术后12周HSS评分表中功能评分(19.65±2.46)分和总评分(86.06±1.68)分均高于对照组[(18.92±2.36)、(85.06±1.58)分](均P<0.05),其他项评分两组评分基本相近(均P>0.05);术后1年HSS评分表中各项评分和总评分基本相近(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0.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滑膜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输血量进而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且不影响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可在TKA手术中广泛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滑膜 膝关节功能 感染 预防效果
下载PDF
血管中CECs、EPCs表达水平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相祥 马建兵 +1 位作者 李辉 段虹昊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10期1990-1991,199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中循环内皮细胞(CECs)、内皮祖细胞(EPCs)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者为坏死组(A组),1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未出现股骨头坏死者为无坏死组(B组),健... 【目的】探讨血管中循环内皮细胞(CECs)、内皮祖细胞(EPCs)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者为坏死组(A组),1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未出现股骨头坏死者为无坏死组(B组),健康体检者15例为健康组(C组)。所有受试者取空腹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中CECs、EPCs水平。【结果】A组与C组比较CECs水平明显升高(P〈0.05),EPCs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中A组0期、Ⅱ期、Ⅲ期与Ⅳ期患者CECs、EPCs水平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B组CECs、EPCs水平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ECs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坏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7,P〈0.05),EPCs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坏死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6,P〈0.05)。【结论】血管中CECs、EPCs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胫骨内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假体对线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贺强 马建兵 孙相祥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7期583-588,共6页
目的胫骨内翻畸形(tibia vara)是膝关节关节外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胫骨内翻畸形会给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的正确对线和安装带来困难。本研究的目的在于:a)测量国人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varus angle,TVA)... 目的胫骨内翻畸形(tibia vara)是膝关节关节外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胫骨内翻畸形会给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的正确对线和安装带来困难。本研究的目的在于:a)测量国人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varus angle,TVA),分析胫骨内翻畸形在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b)探讨胫骨内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胫骨假体对线和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了我科从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连续60例女性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胫骨内翻畸形组两组,术前下肢全长X线片中测量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TVA,术前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和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系统,术后下肢全长X线片中测量HKA以及胫骨假体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采用KSS评分和WOMA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正常组TVA为(0.69±0.44)°,胫骨内翻畸形组TVA为(2.53±0.5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平均TVA为(1.12±0.52)°。正常组中TVA为0°的患者9例,占正常组病例数的20%。胫骨内翻畸形组中TVA大于等于2°的患者14例,占胫骨内翻畸形组的100%,即TVA大于等于2°为胫骨内翻畸形,胫骨内翻组患者占总病例数的23.3%。术后正常组HKA为(178.8±1.5)°,大于术后胫骨内翻畸形组HKA(177±2.0)°。术后正常组HKA异常值(Outlier值)有2例,占正常组病例的4.3%;术后胫骨内翻畸形组HKA Outlier值有3例,占胫骨内翻畸形组病例的21.4%。术后正常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112.0±11.5)°,大于胫骨内翻畸形组ROM(10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术后WOMAC评分为(15.6±3.2)分,胫骨内翻畸形组WOMAC评分为(16.8±4.0)分。正常组术后KSS功能评分为(92.5±3.5)分,胫骨内翻畸形组术后KSS功能评分为(94.0±2.4)分。结论本研究中有23.3%的女性内翻膝骨关节炎患者合并胫骨内翻畸形(TVA大于等于2°),女性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平均TVA为(1.12±0.52)°。术前TVA大于等于2°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发生术后对线不良的风险显著增加,手术时须注意胫骨近端正确截骨以及胫骨假体偏外安装,以避免术后对线不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胫骨内翻 胫骨平台内翻角 对线不良
下载PDF
新型复合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子抗感染骨水泥的生物学特性
13
作者 贺强 马建兵 +1 位作者 孙相祥 赵光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7期7014-7020,共7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一直是关节外科领域很难攻克的问题。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和抗生素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现有的抗生素骨水泥不能有效的解决。目的:研制由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子复合制成,无肾脏毒性和无细菌耐药性的新型抗...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一直是关节外科领域很难攻克的问题。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和抗生素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现有的抗生素骨水泥不能有效的解决。目的:研制由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子复合制成,无肾脏毒性和无细菌耐药性的新型抗感染骨水泥。方法:实验分为3组,新型抗感染骨水泥组QCSNP-15,普通骨水泥组Palacos R,抗生素骨水泥组Palacos R+G。分别对各组骨水泥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骨水泥固化时间测定以及体外抗压强度试验;还进行了细胞毒性实验及体外抗菌实验。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结果:QCSNP-15材料表面有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子分布;(2)固化时间:QCSNP-15长于抗生素骨水泥Palacos R+G;(3)抗压强度:QCSNP-15的抗压强度低于普通Palacos R骨水泥(P<0.05),但仍然大于ISO 5833所规定的70 MPa的标准;(4)材料表面细胞贴附性:MC3T3-E1成骨细胞在新型骨水泥QCSNP-15材料表面贴附良好,与抗生素骨水泥Palacos R+G细胞贴附结果类似,细胞伪足完全展开;(5)细胞毒性:3 h QCSNP-15成骨细胞贴附率低于抗生素骨水泥Palacos R+G(P<0.05);(6)材料的体外抗菌性:QCSNP-15具有与抗生素骨水泥Palacos R+G相近的抗菌活性,在PBS中浸泡2周后仍然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7)结果说明QCSNP-15具有与抗生素骨水泥相当的固化时间和优良的体外生物力学强度,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和有优良的体外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抗生素骨水泥 全膝关节置换 假体周围感染 肾毒性 壳聚糖 纳米粒子 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抗感染 抗菌活性
下载PDF
四代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在确定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中的作用
14
作者 支力强 常晓峰 +4 位作者 马建兵 王朝阳 昝强 曹士航 孙相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5-401,共7页
目的探讨纳米孔测序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ONT)在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病原菌确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于西安市红会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符合美国骨骼肌肉感染协会(Mus... 目的探讨纳米孔测序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ONT)在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病原菌确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于西安市红会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符合美国骨骼肌肉感染协会(Musculoskeletal Infection Society,MSIS)2018年PJI诊断标准的患者32例(PJI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63.93±8.93)岁;收集同期不符合2018年MSIS的PJI标准的翻修患者32例作为对照(非PJI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65.53±8.54)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或术中穿刺抽取关节液,标本分别进行ONT、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及微生物培养检测。对两组绘制三种检测技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并比较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以评价不同检测方法在PJI中的检测效能。结果32例PJI组中ONT阳性30例,共检出30种病原菌,检测时间为(22.37±8.36)h;mNGS阳性31例,共检出33种病原菌,检测时间为(46.25±9.36)h;微生物培养阳性17例,共检出8种病原菌,检测时间为(96.23±15.62)h。32例非PJI组中ONT、mNGS阳性分别为1和5例,分别检出1种和3种病原菌,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ONT与mNGS的检测时间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22.37±8.36)h、0.953[95%CI(0.901,1.006)]和(46.25±9.36)h、0.906[95%CI(0.835,0.977)],均优于微生物培养的(96.23±15.62)h、0.766[95%CI(0.678,0.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NT、mNGS、微生物培养的灵敏度分别为0.938、0.969、0.531,特异度分别为0.969、0.844、1.000,约登指数分别0.906、0.813、0.531。结论ONT检测在PJI诊断过程中较mNGS和微生物培养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在检出时间上也更有优势,也提示部分PJI并非单一微生物感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测序 假体相关感染 骨关节炎 滑液
原文传递
部分定制3D打印骨小梁金属块在修复严重髋臼骨缺损中的作用
15
作者 王建朋 张维杰 +5 位作者 马建兵 姚舒馨 郝阳泉 赵光辉 肖琳 孙相祥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17-24,共8页
目的:评估使用部分定制3D打印骨小梁金属块修复严重髋臼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应用部分定制3D打印骨小梁金属块修复严重髋臼骨缺损的患者9例,收集术前资料、术中信息、治疗结果、并发症及影像学结... 目的:评估使用部分定制3D打印骨小梁金属块修复严重髋臼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应用部分定制3D打印骨小梁金属块修复严重髋臼骨缺损的患者9例,收集术前资料、术中信息、治疗结果、并发症及影像学结果等,评估该项技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3.1±7.4)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61~94分,平均(84.1±9.6)分,较术前(47.9±9.8)分显著提高(P<0.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4分,平均(1.6±1.2)分,较术前(6.4±1.0)分显著降低(P<0.001);双下肢长度差为2.3~26.8 mm,平均(10.30±6.73)mm,较术前(29.64±7.04)mm显著降低(P<0.001);髋关节旋转中心上移12.6~32.3 mm,平均(21.90±7.37)mm,较术前(38.46±7.73)mm显著下降(P=0.002)。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二次再翻修等。1例患者术后1个月时出现髋关节假体脱位,予以手法复位治疗,效果良好。术后及末次随访X线检查示,骨小梁金属块、臼杯及其相接触的骨面之间未见放射性透亮线明显增加及可能的假体松动、移位等。结论:应用部分定制3D打印骨小梁金属块修复严重髋臼骨缺损的髋关节功能满意,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定制 3D打印 髋臼骨缺损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在预测股骨远端扭转角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贺强 马建兵 +6 位作者 孙相祥 肖琳 赵光辉 王曦 姜扩 李辉 张维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216-1222,共7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在预测股骨远端扭转角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至8月61名健康成年女性(年龄18-38岁,平均31.5岁;身高153-170cm,平均160cm)的下肢全长CT数据,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proximal ti...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在预测股骨远端扭转角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至8月61名健康成年女性(年龄18-38岁,平均31.5岁;身高153-170cm,平均160cm)的下肢全长CT数据,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proximal tibia varus angle,P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和股骨远端扭转角(condylartwistangle,CTA)。PTA为冠状面胫骨平台切线与胫骨机械轴垂线之间的夹角;MPTA为冠状面胫骨机械轴与胫骨平台切线之间的内侧角;ETA为股骨通髁线与后髁连线在横断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PTA、MPTA和CTA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结果PTA、MPTA和CTA均符合正态分布。PTA数值范围为1.40°~6.50°,平均2.30°±1.86°;MPTA数值范围为83.50°-88.60°,平均87.7°±1.86°;CTA数值范围为0.50°-5.80°,平均3.40°±1.27°。PTA与CTA呈正相关(r=0.58,P=0.048),随PTA角度增加CTA呈上升趋势;MPTA与CTA呈负相关(r-0.58,P=0.048),随MPTA角度增加CTA呈下降趋势。52名受试对象的PTA为2°-4°,占全部受试对象的85.2%;6名42°,占9.8%;3名≥4°,占4.9%。8名受试对象的CTA小于3。,占全部受试对象的13.1%;43名为3°-4°,占70.5%;10名大于4°,占16.4%。PTA与CTA的回归方程为:CTA=2.52±0.395PTA,MPTA与CTA的回归方程为:CTA=38.06—0.390MPTA。结论于术前CT片或标准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PTA可以预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CTA,有助于获得膝关节屈曲间隙平衡,减少股骨假体旋转对线不良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 旋转 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陈旧性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继发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8
17
作者 贺强 孙彩虹 +4 位作者 马建兵 肖琳 孙相祥 李辉 张维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11-417,共7页
目的探讨陈旧性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继发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或截骨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例陈旧性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继发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51-79岁,平均(58.2... 目的探讨陈旧性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继发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或截骨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例陈旧性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继发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51-79岁,平均(58.2±10.3)岁。4例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采用截骨术。关节置换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0.5±12.3)岁,截骨手术组患者年龄分别为51和55岁。在双下肢全长X线片中测量术前股骨侧冠状面畸形角、术前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术前和术后髋膝踝角。术前关节置换组股骨侧冠状面畸形角平均为17.0°±7.7°,截骨手术组分别为34°和20°;关节置换组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均在87°±7°范围内,截骨手术组在870±70范围外;关节置换组髋膝踝角平均为161.8°±8.0°,截骨手术组分别为155°和160°。以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估膝关节功能。比较采用两种术式患者术后髋膝踝角、膝关节活动度和KSS评分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关节置换组平均髋膝踝角增加至176.0°±2.8°,截骨手术组分别增加至177°和175°。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1°±16°增加至113°±5°,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关节置换组膝关节活动度113.0°±6.8°,截骨手术组分别为110°和115°术后1年KSS评分由术前(46±3)分增加至(88±3)分,功能评分得到明显提高;其中关节置换组KSS为(88.8±3.0)分,截骨手术组分别为85分和82分。2例截骨手术患者均未发生骨不连,截骨处愈合良好。结论对股骨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继发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或截骨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经济费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相祥 马建兵 +2 位作者 肖琳 姚舒馨 贺强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术后并发症及经济费用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法将行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围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照组则行常规血液管理,对两组手术指标、...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术后并发症及经济费用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法将行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围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照组则行常规血液管理,对两组手术指标、输血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经济费用比较,并测定比较两组围术期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引流量、隐性失血量、住院总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d Hb、HCT比术前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术后3d Hb、HCT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凝血4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异体输血率3.33%,贫血发生率13.33%,比对照组的26.67%、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全程血液管理能显著减少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出血量,降低贫血发生率,且对机体凝血功能无影响,同时能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总费用,临床及经济效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全程血液管理 失血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