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被引量:19
- 1
-
-
作者
孙筱珍
-
机构
山东大学外语学院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所
-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27,共4页
-
文摘
麦尔维尔的巨著《白鲸》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它的宗教意义的研究还比较少。《白鲸》表现了麦尔维尔复杂的、难以确定的宗教观念。首先他心目中的神是《圣经·旧约》中的上帝 ,人们必须违反自己去遵从他的意愿。他的神又是指宇宙间的神性 ,即硕大无比的白鲸所代表的大自然所具有的神性。他怀疑《圣经》中上帝的仁慈 ,然而也不愿抛弃《圣经》教义的约束、像当时的超验主义者那样将人提高到神的地位。
-
关键词
麦尔维尔
<白鲸>
宗教意义
超验主义
-
Keywords
Melville Moby Dick religious meaning transcendentalism
-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美国文学中的共生现象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孙筱珍
-
机构
山东大学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所
-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9-114,共6页
-
文摘
文学中的共生现象是指较后问世的作品对早先存在的作品的重述或重新解释。对经典作品的再创造在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 19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初期,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就使用了这种方法。20世纪上半叶,西方包括美国在内的现代主义作家偏爱使用神话方式,也就是重述早先具有神话意义的故事。美国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对于经典作品的再创造范围更加广泛。这一阶段重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女性的角度或是给名作增加进女性的声音。
-
关键词
共生现象
重述
神话方式
女性角度
-
Keywords
symbiosis
retelling
mythical mode
angle of women
-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何索“情歌”的荒原主题
被引量:5
- 3
-
-
作者
孙筱珍
-
机构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9-61,共3页
-
文摘
当代美国文学泰斗索尔·贝娄的最佳作品《何索》与艾略特的著名长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有着共同主题 ,即表现现代社会中孤立而缺乏作为能力的知识分子所处的爱的荒原以及整个荒原世界。《何索》中的主人公何索所处的爱的荒原表现在他同女人、家人、朋友、熟人和陌生人的紧张和疏远的关系上。他感到周围的人都背叛了他。他所处的荒原世界则表现在他对整个美国社会和现代文明的怀疑和幻灭。他的书信抨击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活画了一幅幅荒原景象。
-
关键词
《何索》
美国
索尔·贝娄
艾略特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小说
-
Keywords
love song
letters
Waste Land of love
world of Waste Land
-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红字》的清教主义传统透视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孙筱珍
-
机构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所
-
出处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6-38,共3页
-
文摘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描写了清教主义盛行的新英格兰所发生的犯罪、情欲、悔过和社会镇压。霍桑探索了公众面孔和个人自我的不同 ,内心的激情和社会传统的不相容。早期的清教徒遵循加尔文的教义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交战状态 ,只有通过否定自然内在的价值才能创造出价值 ,个体只有在公开的法律面前自我消灭才能洗清自己的罪恶。《红字》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对人的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
-
关键词
《红字》
清教主义
文学评论
霍桑
美国
小说
-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发展与美学特征
被引量:2
- 5
-
-
作者
王卓
孙筱珍
-
机构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8-42,共5页
-
文摘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 ,在 2 0世纪 6 0年代 ,它仿佛成为美国特色的代名词。通过考察美国的后现代诗歌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文章对美国后现代诗歌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并试图就目前较为有争议的后现代诗歌的界定以及后现代诗歌的美学特征等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回答。
-
关键词
断裂
非原则性
片断性
-
Keywords
discontinuity
antiformal
fragmentary
-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女性的自我确定──当代美国妇女文学简述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孙筱珍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47-151,共5页
-
文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美国的妇女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段时期,美国妇女作家一方面强烈地意识到继承了伟大传统的女作家所应负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所处的文化氛围对女性抱负持敌视态度,
-
关键词
妇女文学
当代
女作家
自我
意识
时期
女性
大传统
美国
文化氛围
-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白鲸》的社会意义初探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孙筱珍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2-45,5,共5页
-
文摘
(一) 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1851年出版的《白鲸》(Moby Dick)不但是他的艺术顶峰,也是19世纪美国小说的顶峰。这部作品的情节围绕南太平洋的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展开。捕鲸船“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对它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因为在一次航行中他被莫比—迪克咬掉一条腿。他立志报仇,指挥“裴廓德”
-
关键词
《白鲸》
麦尔维尔
亚哈
浪漫主义作家
美国小说
以实玛利
美国人民
中外评论
超验主义
卡森
-
分类号
H319
[语言文字—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