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研究的核心问题
1
作者 孙纪文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8,149,共12页
在古代西南各民族的文学活动中,民汉文学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互融互通,构成一种自在的交流互动的文学图景,促进了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文献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文献学基础及史料编纂新构架... 在古代西南各民族的文学活动中,民汉文学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互融互通,构成一种自在的交流互动的文学图景,促进了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文献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文献学基础及史料编纂新构架;史料中的书面文学文献研究、口传文学文献研究和数据化存储与数字文献研究等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个场域(作为学科的“文献学”和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献学”);文献研究的推进路径和学术站位等论题。在吸收学界相关文献整理策略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搜集-辑录-研究-应用”的理路,将整理与研究有机结合,理论与应用互相匹配,循序渐进,推进大型文献《中国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集成》的编纂工作,以提高文献学研究的学术站位,将文学交融史料文献视作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学遗产、文化遗产和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学交融史料中的义例义理与时代课题的研究相会通,为民族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增添新的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文学交融 史料集成 数字人文 核心问题
下载PDF
明代云南各民族文学家族发展要素分析——以师友与科举为中心
2
作者 孙纪文 蒋绘燕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6,132,共11页
师友和科举等外部要素是推动明朝云南各民族文学家族发展的有生力量。明代云南文学家族重视择师择友之道,不仅注重家族内部直系亲属的直接教育,还会选择学识渊博或在社会和官场中有影响力的人为师为友。师友可以增强家族势力,使文学家... 师友和科举等外部要素是推动明朝云南各民族文学家族发展的有生力量。明代云南文学家族重视择师择友之道,不仅注重家族内部直系亲属的直接教育,还会选择学识渊博或在社会和官场中有影响力的人为师为友。师友可以增强家族势力,使文学家族在知名度上得到提升,扩大了家族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科举制度是文学家族形成和延续家族人才链的主要方式。科举制度指引文学家族对时文的取法,影响文学家族的兴衰,文学家族通过一定文化积淀抵制科举带来的消极影响。师友与科举对明代云南各民族文学家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时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家族人员选择名师以提升自身文学素质;地域空间内重要人物对于文学家族形成和发展具有双向作用;动态视域下的社会发展和变革对文学家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立足当下学术语境,师友与科举可谓研究明代云南文学家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问题视域的两个关节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友 科举 文学家族 明代云南文学
下载PDF
从《琱玉集》中的异文论《史记》在唐代的民间传播
3
作者 张杰 孙纪文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0-36,共7页
私修类书《琱玉集》中存在不少《史记》异文,其情节内容与今本《史记》类似,但文本则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语言上更为通俗,表述上强化了故事性与冲突。此外,在敦煌残卷中发现的《史记》佚文也不在少数,其文本性质与《琱玉集》相似,都... 私修类书《琱玉集》中存在不少《史记》异文,其情节内容与今本《史记》类似,但文本则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语言上更为通俗,表述上强化了故事性与冲突。此外,在敦煌残卷中发现的《史记》佚文也不在少数,其文本性质与《琱玉集》相似,都在情节上与今本《史记》相类,但文本出入较大,疑是有所改编。由此看来,《史记》在唐代就已在民间广泛传播,且很可能受到了改编,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琱玉集》 民间改编本
下载PDF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的文学精神认同
4
作者 彭容丰 孙纪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7,共13页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表现出对崇雅精神、诗史精神和事功精神这三种文学精神的普遍认同。认同现象根植于儒家文化的丰润土壤,在这一文化背景的浸染下,文教政策、科举制度、家族传统、家风家脉等因素共同彰显出"土壤结构"...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表现出对崇雅精神、诗史精神和事功精神这三种文学精神的普遍认同。认同现象根植于儒家文化的丰润土壤,在这一文化背景的浸染下,文教政策、科举制度、家族传统、家风家脉等因素共同彰显出"土壤结构"的浑厚力量。同时儒家文化与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的互动与互构,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成为文学话语的外在支撑。文学精神认同与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话语的建构存在着促进与反哺的双向互动关系,且文学精神认同也贯穿于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话语建构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 家族文学 文学精神认同 互动互构 文学话语
下载PDF
轻型空间CCD相机模态分析及结构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孙纪文 傅丹鹰 +1 位作者 凌纬 姜兴渭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1年第4期46-51,共6页
文章以大型结构设计软件Pro/E、前后处理软件PATRAN及分析软件NASTRAN为基础 ,研究了轻型空间CCD相机的结构建模方法 ,建立了相机的超大规模有限元模型 ,并对该相机主要零部件及整机等多种状态进行模态分析 ,在验证该相机结构设计的合... 文章以大型结构设计软件Pro/E、前后处理软件PATRAN及分析软件NASTRAN为基础 ,研究了轻型空间CCD相机的结构建模方法 ,建立了相机的超大规模有限元模型 ,并对该相机主要零部件及整机等多种状态进行模态分析 ,在验证该相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的同时有效地改进了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空间CCD相机 建模 有限元法 模态分析 结构设计软件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孙纪文 郭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79-84,共6页
《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关于小说的分类;关于小说的考证辨伪;关于小说内容的具体评论和裁断。这三个层面研究的成果颇丰,同时也存在偏颇之处,究其根源当与乾嘉学术思潮紧密相关。其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值得我们历... 《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关于小说的分类;关于小说的考证辨伪;关于小说内容的具体评论和裁断。这三个层面研究的成果颇丰,同时也存在偏颇之处,究其根源当与乾嘉学术思潮紧密相关。其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值得我们历史地逻辑地加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小说研究 考辨 评断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诗歌的批评 被引量:4
7
作者 孙纪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86,共6页
《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诗歌进行了多层面的批评,具有兼容、线性和不平衡的批评特点。它批评历代诗歌所反映出来的诗学观是以儒家诗学思想为旨归,以公允的态度为理念,以审美批评为情感结构,最终汇聚为一种中和式的批评思想。以现代批评... 《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诗歌进行了多层面的批评,具有兼容、线性和不平衡的批评特点。它批评历代诗歌所反映出来的诗学观是以儒家诗学思想为旨归,以公允的态度为理念,以审美批评为情感结构,最终汇聚为一种中和式的批评思想。以现代批评观念为参照,笔者认为,它对历代诗歌的批评依然存在不可避免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诗歌批评 儒家诗学 审美批评
下载PDF
《读杜心解》在杜诗批评史上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纪文 姚雪洁 《杜甫研究学刊》 2011年第2期75-81,105,共8页
《读杜心解》在杜诗批评史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杜诗思想论方面的价值是对历代杜诗思想论进行了修正和拓展;在杜诗艺术论方面的价值是对杜诗艺术魅力与章法文脉进行了深刻体悟和理性阐发;在杜诗阐释方法论方面的价值是复合式... 《读杜心解》在杜诗批评史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杜诗思想论方面的价值是对历代杜诗思想论进行了修正和拓展;在杜诗艺术论方面的价值是对杜诗艺术魅力与章法文脉进行了深刻体悟和理性阐发;在杜诗阐释方法论方面的价值是复合式阐释方法的运用。因此,《读杜心解》确实是杜诗批评史上的一篇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杜心解》 杜诗思想论 杜诗艺术论 杜诗阐释方法论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对本朝诗歌的批评 被引量:2
9
作者 孙纪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8-143,共6页
《四库全书总目》对本朝80年间的诗作进行了有所限定的批评。回到清代诗歌创作的历史事实中可以发现,尽管《四库全书总目》所倡导的批评理念是公正的,然而,它对本朝的诗歌批评并没有完全做到开明与通达。它批评本朝诗歌所反映出来的批... 《四库全书总目》对本朝80年间的诗作进行了有所限定的批评。回到清代诗歌创作的历史事实中可以发现,尽管《四库全书总目》所倡导的批评理念是公正的,然而,它对本朝的诗歌批评并没有完全做到开明与通达。它批评本朝诗歌所反映出来的批评标准、批评形态和诗学观,对于建设当代诗学的理论构架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诗歌创作 批评理念 诗歌批评 批评标准 批评形态 理论构架 诗学观 诗作
下载PDF
《淮南子》神话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纪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4期12-16,20,共6页
神话历史化是世界性特征,算不得是民族特色;而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神话演变中的一枝,尽管有独特性,但不足以涵盖中国神话演变的整体特点。如果寻找中国神话演变特征的话,则莫若以“混杂”二字来概括,即它的演变是多种模式的统一,是神话... 神话历史化是世界性特征,算不得是民族特色;而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神话演变中的一枝,尽管有独特性,但不足以涵盖中国神话演变的整体特点。如果寻找中国神话演变特征的话,则莫若以“混杂”二字来概括,即它的演变是多种模式的统一,是神话的历史化、仙话化、哲学化、文学化、宗教化等的统一。就《淮南子》中神话演变的形态而言,也同样彰显出“混杂”的特征,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和哲学化是最主要的演变状态。这三种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在于:如果说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使神话历史化,大众文化性质的神仙思潮使神话仙话化,那么精英文化性质的哲学理性精神最终使神话哲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神话历史化 神话仙话化 神话哲学化
下载PDF
沈德潜诗学思想的调和意味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纪文 葛亚敏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0-77,共8页
沈德潜的诗学思想是调和"格调论"与"神韵论"、"性情论"而构成的。他的理论使格律声调等形式要素、优美壮美等美学要素与抒发性情、复归雅正等内容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既避免诗性抒发的空疏自赏,又保持... 沈德潜的诗学思想是调和"格调论"与"神韵论"、"性情论"而构成的。他的理论使格律声调等形式要素、优美壮美等美学要素与抒发性情、复归雅正等内容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既避免诗性抒发的空疏自赏,又保持诗学立场的中和稳健。但是他的这种"调和"毕竟是以儒家传统诗学思想为旨归的,从可观察的文化形态看,沈德潜诗学思想的实质与当时主流文化思想的价值趋向相互照应。从深层次的文化结构看,沈德潜诗学思想的构成可谓兼容成分有余,而创新成分不足。它折射出的是一种"圆形结构"的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德潜 格调 神韵 性情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词籍批评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纪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1-164,共4页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词籍批评涉及词体源流论、词谱词韵的研究、词籍史实的考辨和词家词作的审美评判等多重内容。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构成了词籍文学批评的主要范式。由此反映出的词学思想是恪守正统的词体观念;宗宋不分南北,且不...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词籍批评涉及词体源流论、词谱词韵的研究、词籍史实的考辨和词家词作的审美评判等多重内容。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构成了词籍文学批评的主要范式。由此反映出的词学思想是恪守正统的词体观念;宗宋不分南北,且不分婉约与豪放;以雅为旨归;重视词的音律。《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词籍批评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清代词学研究的文本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词籍批评 词学思想
下载PDF
明清回族文论的话语融通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纪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8-163,共6页
明清时期回族文论话语融通之状貌尤为突出地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地有建设性地投入到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构之中;二是秉持独立言说的立场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且不乏理论创新的因素。在这样的语境中,明清回族文论观... 明清时期回族文论话语融通之状貌尤为突出地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地有建设性地投入到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构之中;二是秉持独立言说的立场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且不乏理论创新的因素。在这样的语境中,明清回族文论观念、范畴术语含义、思维方式特征和理论形态与儒家诗学立场互通互融;而一旦具有接触母族文化和母族文学的条件,回族评论者也自觉运用母语的文学思想品诗论文,阐发文学见解和文化诉求。话语融通的文论效应表现在彰显理论远见、富于批判精神和影响文学创作等方面。话语融通背后显示出一种文化认同性,也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主性。明清文论家在秉承母族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视为是自己思想的来源之地,体现着每一位参与者的个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回族文论 话语融通 文论效应 文化意蕴
下载PDF
论《淮南子》的美学新蕴涵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纪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0-175,共6页
《淮南子》美学新蕴涵体现在:在"道事合一"哲学思考中将美学问题现实化和政治化,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行了扬弃;自在自觉的空间意识带来三重审美意蕴。因而以宏阔的视角、辩证的眼光观照美的一切,既看重美的审美性,又看重美... 《淮南子》美学新蕴涵体现在:在"道事合一"哲学思考中将美学问题现实化和政治化,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行了扬弃;自在自觉的空间意识带来三重审美意蕴。因而以宏阔的视角、辩证的眼光观照美的一切,既看重美的审美性,又看重美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就成为《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的主导内容。哲学观的新变和审美需要的新变是《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生成的两个主要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美学蕴涵 扬弃 成因 审美需要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文学批评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纪文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35-243,共9页
《总目》采用的话语形式呈现出历史继承与现实应用共融的态势。它遵循的批评话语形式有三种:儒家传统批评话语形式;审美批评话语形式和学术批评话语形式。每一种批评话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儒家传统批评话语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审美... 《总目》采用的话语形式呈现出历史继承与现实应用共融的态势。它遵循的批评话语形式有三种:儒家传统批评话语形式;审美批评话语形式和学术批评话语形式。每一种批评话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儒家传统批评话语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审美批评话语具有文学审美本体价值;学术批评话语则显示出学术的力量和学者的勇气。三种话语形式共融于《总目》的批评活动中而成为话语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儒家传统批评话语 审美批评话语 学术批评话语 话语共融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的汉语表达系统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纪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79-83,共5页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的汉语表达系统至少具有互文性、参与性、认同性和民族性四个文本特性。这一系统所蕴含的文论价值是:有益于探寻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非汉语书写的存在空间,有益于进入历史的语境中考察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的形成...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的汉语表达系统至少具有互文性、参与性、认同性和民族性四个文本特性。这一系统所蕴含的文论价值是:有益于探寻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非汉语书写的存在空间,有益于进入历史的语境中考察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的形成状貌,有益于走向当下学术研究的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论 汉语表达系统 话语霸权 文本特性 文论价值
下载PDF
袁枚“性灵说”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纪文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82,共5页
袁枚"性灵说"所蕴涵的基本思想是追求个性的显现和性情的张扬,重视天才而推崇灵性。"性灵说"消解儒家诗教论的极端思想,而注重个人情感的满足;消解高雅文化的权威性,而指向通俗文化的畛域;消解审美文化的崇高性,而... 袁枚"性灵说"所蕴涵的基本思想是追求个性的显现和性情的张扬,重视天才而推崇灵性。"性灵说"消解儒家诗教论的极端思想,而注重个人情感的满足;消解高雅文化的权威性,而指向通俗文化的畛域;消解审美文化的崇高性,而欣赏世俗之美。既有人本主义的价值,又有其局限性。同时"性灵说"又附着了传统文化的因子:内含儒家诗学的抒情传统、自然本真的传统哲学观念以及传统审美文化的精神旨趣。"性灵说"的文化意蕴是新旧文化矛盾体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性灵说 文化消解 人本主义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淮南子》文艺思想四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纪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0-45,共6页
《淮南子》既接受了道家文艺思想中的形而上观念,又认为文艺有自在的规律性与规定性;既接受了儒家文艺思想的目的性与功用性因素,又不单纯以"言志说"去揭示文艺的本质。它的视界与言述空间有异趣:即文艺的起源偏重"道论&... 《淮南子》既接受了道家文艺思想中的形而上观念,又认为文艺有自在的规律性与规定性;既接受了儒家文艺思想的目的性与功用性因素,又不单纯以"言志说"去揭示文艺的本质。它的视界与言述空间有异趣:即文艺的起源偏重"道论"下的"物感说",文艺的审美性更关注美感与美的形态,文艺的功用并未摆脱礼乐教化论的窠臼,却也超越了道家的虚无论,文艺的发展与世推移,可最终的指向却是更原始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淮南子》 道论 形而上 审美理论 实用理论 拟古主义理论 道家文艺思想
下载PDF
《淮南子》中的神话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纪文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8-23,共6页
在"点式动态结构"的考察中,《淮南子》中的典型神话的原初意义与母性意识、生命意识息息相关。《淮南子》神话的改造意义是巫史文化传统促成的。《淮南子》神话的类比思维折射出楚汉浪漫精神的伟力,但理性精神终究是《淮南子... 在"点式动态结构"的考察中,《淮南子》中的典型神话的原初意义与母性意识、生命意识息息相关。《淮南子》神话的改造意义是巫史文化传统促成的。《淮南子》神话的类比思维折射出楚汉浪漫精神的伟力,但理性精神终究是《淮南子》神话所依托的主导思想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神话 解读 原初意义 理性精神
下载PDF
徜徉于历史探赜与现实观照之中——评导夫《丁鹤年诗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纪文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29-132,共4页
导夫新著《丁鹤年诗歌研究》立足历史语境和现实视野,对元末明初著名的回族诗人丁鹤年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从而在历史阐释、文献考索和艺术批评之中揭示了丁鹤年其人其诗的文学史意义。该著堪称是回族文学研究的一项新收获,颇有学术价值。
关键词 回族文学 丁鹤年 历史阐释 文献考索 艺术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