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嘉存:“神”在茶中
1
作者 孙维媛 《茶(健康天地)》 2010年第3期34-35,共2页
从"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这句经典的广告词开始,李嘉存的形象逐渐家喻户晓,一脸敦厚善良充满感染力的笑容,让他特别拥有观众缘。为人所熟知的李嘉存是一名演员,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李嘉存还擅长水墨丹青,在... 从"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这句经典的广告词开始,李嘉存的形象逐渐家喻户晓,一脸敦厚善良充满感染力的笑容,让他特别拥有观众缘。为人所熟知的李嘉存是一名演员,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李嘉存还擅长水墨丹青,在绘画艺术上颇有造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嘉存 起茶 告诉我 现实生活 我这一辈子 可真 赵宁安 中国电影家协会 茶叶价格 李老师
下载PDF
作家苏叔阳:茶是对人性最美的陶然
2
作者 孙维媛 《茶(健康天地)》 2009年第12期48-49,共2页
苏叔阳,当代著名作家。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人们在在媒体上看见苏叔阳的名字,很多是因为他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对现在电影艺术"恨铁不成钢"的苛责与批评。而听这位当代著名作家谈茶,他那... 苏叔阳,当代著名作家。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人们在在媒体上看见苏叔阳的名字,很多是因为他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对现在电影艺术"恨铁不成钢"的苛责与批评。而听这位当代著名作家谈茶,他那优美的语言和透彻的观点就像一杯浓浓的好茶,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叔阳 当代著名作家 中国电影家协会 北京电影制片厂 电影艺术 中国作协 老一辈艺术家 中国茶文化
下载PDF
黄殿琴:女人得给精神留一片绿地
3
作者 孙维媛 《诗歌月刊》 2008年第6期35-37,共3页
听说黄殿琴,是从她的诗歌开始的。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难得还会有人用一抹古典的情怀来诠释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作为女人,情诗应该是最多的。
关键词 精神世界 绿地 诗歌 生活 政协委员 采访 记者 心灵 纷繁复杂 爱情
原文传递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宿悦书法印象
4
作者 孙维媛 《人民公安》 2007年第24期60-61,共2页
一片叶子,是书签吗?仔细一看,这是一幅别致的书法作品,在一片已经略有些干黄的叶子上写着“一叶知秋”。在一个有着时间痕迹的物品上写字,书法或许记录下来的是宿悦在那年秋天的故事和心情。
关键词 书法作品 印象 养心 君子 一叶知秋 叶子
原文传递
透彻生命的锻造现实——评黄殿琴诗集《爨底下的雨烟》
5
作者 孙维媛 《海内与海外》 2007年第12期67-68,共2页
女诗人黄殿琴的诗集《爨底下的雨烟》于近日出版。诗人手中的笔带着我们在爨底下"精粹的凝视轻轻地合拢烟雨的艳光照亮"中,走过门头沟的山水。
关键词 山水诗 爨底下
原文传递
透彻生命的锻造现实——评黄殿琴诗集《爨底下的雨烟》
6
作者 孙维媛 《诗歌月刊》 2007年第8期90-91,共2页
我手里捧着的是北京女诗人黄殿琴的诗集《爨底下的雨烟》。诗人手中的笔带着我们在爨底下"精粹的凝视轻轻地合拢烟雨的艳光照亮"中,走过门头沟的山水,走过红军长征路上的村庄,走过"梦中雨",走过"雾——最浓的... 我手里捧着的是北京女诗人黄殿琴的诗集《爨底下的雨烟》。诗人手中的笔带着我们在爨底下"精粹的凝视轻轻地合拢烟雨的艳光照亮"中,走过门头沟的山水,走过红军长征路上的村庄,走过"梦中雨",走过"雾——最浓的雨",走过打湿"心情之雨",到达了梦雨终结的地方。以写爱情诗而成名的青年诗人黄殿琴,这次一改以往的风格,在书的开篇章节用大量的诗篇抒发了对美丽景色的感悟、感知。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爨底下
原文传递
透彻生命的锻造现实——评黄殿琴诗集《爨底下的雨烟》
7
作者 孙维媛 《地火》 2007年第2期155-157,共3页
  女诗人黄殿琴的诗集《爨底下的雨烟》于近日出版.   诗人手中的笔带着我们在爨底下"精粹的凝视轻轻地合拢烟雨的艳光照亮"中,走过门头沟的山水,走过红军长征路上的村庄,走过"梦中雨",走过"雾--最浓的雨...   女诗人黄殿琴的诗集《爨底下的雨烟》于近日出版.   诗人手中的笔带着我们在爨底下"精粹的凝视轻轻地合拢烟雨的艳光照亮"中,走过门头沟的山水,走过红军长征路上的村庄,走过"梦中雨",走过"雾--最浓的雨",走过打湿"心情之雨",到达了梦雨终结的地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爨底下
原文传递
红学家冯其庸:生活就是读书
8
作者 黄殿琴 孙维媛 《社区》 2008年第29期4-6,共3页
阅读老人的历史,就仿佛在瞻读一本厚重的《春秋》。走近冯其庸老人,宛若走近一座学术上的高峰。他学识丰厚,秉性正直,言出行随,表里清澈。”
关键词 冯其庸 红学家 读书 生活 《春秋》 老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