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损伤控制外科策略在救治严重电烧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郭志谦 雷磊 +4 位作者 李金虎 高优 孙肇晟 许建允 陈旭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19-1622,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策略在严重电烧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严重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分为两组。DCS组对电弧烧伤的深Ⅱ度创面一期磨削痂、移植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Ⅲ~Ⅳ度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策略在严重电烧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严重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分为两组。DCS组对电弧烧伤的深Ⅱ度创面一期磨削痂、移植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Ⅲ~Ⅳ度电接触烧伤创切痂后留置VSD敷料,二期再行植皮或皮瓣修复。一期手术组则急诊行清创、切削痂、植皮或皮瓣封闭创面。比较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致残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DCS组手术时间、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一期手术组明显降低,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无差异。结论:应用DCS策略可降低严重电烧伤患者并发症、优化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烧伤 损伤控制 外科手术 VSD敷料 脱细胞异种真皮
下载PDF
早期磨痂术联合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覆盖治疗头面部深Ⅱ度烧伤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金虎 孙肇晟 +1 位作者 郭志谦 张新合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S1期366-367,共2页
目的:探讨磨痂术联合亲水银纤维含银敷料覆盖治疗头面部深Ⅱ度烧伤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例以头面部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均于伤后2-3天行磨痂术,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于术后覆盖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覆盖保护创面;对照组则覆盖0.5%碘伏油... 目的:探讨磨痂术联合亲水银纤维含银敷料覆盖治疗头面部深Ⅱ度烧伤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例以头面部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均于伤后2-3天行磨痂术,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于术后覆盖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覆盖保护创面;对照组则覆盖0.5%碘伏油纱。分别比较两组创面换药的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评估抗感染效果及随访观察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换药时试验组疼痛程度轻、创面愈合时间早,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2.23±1.33)天,较对照组普通换药(21.06±2.42)天明显缩短(p﹤0.05);术后创面感染的发生,试验组无细菌培养阳性病例,对照组5例细菌培养阳性;随访1年瘢痕增生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磨痂术治疗头面部深Ⅱ度烧伤,磨痂的深浅度易掌握,既有效清除坏死组织,又最大程度保留间生态上皮,术后联合亲水银纤维含银敷料覆盖创面,减轻换药疼痛,术后发生感染几率减少,创面愈合快,瘢痕增生明显减少,此法对于头面部的深Ⅱ度烧伤治疗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痂术 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 头面部 深Ⅱ度烧伤
下载PDF
抽脂结合腓肠神经内侧头离断术在小腿塑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常文超 孙肇晟 张敬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5期1571-1573,共3页
目的:探索抽脂结合腓肠神经内侧头离断在改善小腿外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腘窝皮肤皱襞处取3~5cm横切口,抽取脂肪结合离断腓肠神经内侧头,使皮下脂肪容积减少和腓肠肌内侧头失神经萎缩,达到小腿塑形的目的。测量并记录小腿周径和外... 目的:探索抽脂结合腓肠神经内侧头离断在改善小腿外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腘窝皮肤皱襞处取3~5cm横切口,抽取脂肪结合离断腓肠神经内侧头,使皮下脂肪容积减少和腓肠肌内侧头失神经萎缩,达到小腿塑形的目的。测量并记录小腿周径和外形的变化。结果:本组14例患者行皮下抽脂结合离断腓肠神经内侧支术后,小腿最大周径缩小(3.5±1.5)cm。小腿内径曲线变得平缓。抽脂结合离断腓肠神经内侧头术后,患者休息2~3天后可下床行走,早期有轻度不适,适应2天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站立、行走等日常活动未受影响。结论:抽脂结合离断腓肠神经内侧头术,可缩小小腿容积,改善小腿外形,方法简便、安全,效果明显,同时不影响患者的日常功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脂术 小腿塑形 腓肠肌 神经离断术
下载PDF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老年骨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金虎 孙肇晟 +1 位作者 张新合 郭志谦 《四川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586-589,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老年下肢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下肢骨外露老年患者随机分为PRP+VSD组22例和VSD组22例。VSD组患者在清创术后行创面持续...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老年下肢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下肢骨外露老年患者随机分为PRP+VSD组22例和VSD组22例。VSD组患者在清创术后行创面持续VSD治疗,一周更换一次敷料,创面达到植皮条件后行网状植皮。PRP+VSD组患者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清创后于创缘和创基内直接注射并予以PRP凝胶覆盖表面,行创面持续VSD治疗,一周更换敷料,重复上述治疗直至创面达到植皮条件,行网状植皮术。治疗两个周期,计算术后7d、14d创面肉芽组织覆盖比率,术后14d患者VAS疼痛评分,术后6个月疤痕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对所得数据行t检验及检验。结果治疗1个周期,PRP+VSD组和VSD组患者术后7d创面新生肉芽组织覆盖率分别为(22.5±2.30)和(15.5±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周期,PRP+VSD组和VSD组患者术后14d创面新生肉芽组织覆盖率分别为(95.8±0.65)和(87.8±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VSD组患者术后14d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6个月疤痕评分均显著低于V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联合PRP治疗老年患者下肢骨外露创面可有效缩短创基床准备时间,缓解瘢痕增生,提高伤口的愈合质量,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外露 封闭负压引流 富血小板血浆 老年
下载PDF
埋线平衡肌力法在单侧唇裂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常文超 孙肇晟 张敬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585-586,共2页
先天性唇裂伴发鼻畸形,是临床修复的难点。一般认为,造成唇鼻部畸形病理基础的主要因素有外鼻软骨解剖异常,平衡肌力及颌发育异常等三大因素。主要表现为鼻尖偏向患侧或扁平,鼻小柱弯曲,鼻堤增宽、凹陷,鼻前庭皱褶畸形,鼻翼两侧... 先天性唇裂伴发鼻畸形,是临床修复的难点。一般认为,造成唇鼻部畸形病理基础的主要因素有外鼻软骨解剖异常,平衡肌力及颌发育异常等三大因素。主要表现为鼻尖偏向患侧或扁平,鼻小柱弯曲,鼻堤增宽、凹陷,鼻前庭皱褶畸形,鼻翼两侧明显不对称或宽大畸形等,修复较为困难。近年来,笔者在修复鼻畸形过程中,通过埋线平衡肌力法牵引、固定等方法,共治疗24例先天性唇腭裂鼻畸形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鼻畸形 肌力法 临床应用 平衡 埋线 先天性唇裂 单侧 临床修复
下载PDF
旋髂浅动脉穿支管状皮瓣修复单指毁损伤
6
作者 郭志谦 高优 +4 位作者 江碧川 孙肇晟 吴燕云 蔡少甫 杨新蕾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217-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将旋髂浅动脉穿支带蒂皮瓣制成管状修复单指毁损伤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9年5月,根据单指毁损伤的皮肤缺损面积、形状、残余指骨长度,将旋髂浅动脉穿支带蒂皮瓣制成管状修复14例(14指),均经手术一期修复,皮瓣切取范围6.0 cm... 目的探讨将旋髂浅动脉穿支带蒂皮瓣制成管状修复单指毁损伤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9年5月,根据单指毁损伤的皮肤缺损面积、形状、残余指骨长度,将旋髂浅动脉穿支带蒂皮瓣制成管状修复14例(14指),均经手术一期修复,皮瓣切取范围6.0 cm×6.0 cm~7.0 cm×12.0 cm,供瓣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14指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18 d断蒂,供瓣区一期愈合良好,术后随访9~24个月,患指外形不臃肿、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患者满意。结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制成管状带蒂皮瓣修复单指毁损伤,手术方式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手指外观满意,可恢复患指的部分功能,是修复单指毁损伤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浅动脉穿支 单指毁损伤 管状皮瓣
下载PDF
内眦赘皮手术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孙肇晟 邢新 +1 位作者 毕宏达 杨超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432-434,共3页
内眦赘皮是位于内眦前方一片呈斜向或垂直分布的皮肤皱襞,遮盖内眦,使内眦间距增宽。严重者会遮挡部分视线,亦或造成假性内斜视。如果患者是重睑,也会因赘皮遮盖而有碍重睑外形[1-4]。手术矫正是治疗内眦赘皮有效的方法,虽然能有... 内眦赘皮是位于内眦前方一片呈斜向或垂直分布的皮肤皱襞,遮盖内眦,使内眦间距增宽。严重者会遮挡部分视线,亦或造成假性内斜视。如果患者是重睑,也会因赘皮遮盖而有碍重睑外形[1-4]。手术矫正是治疗内眦赘皮有效的方法,虽然能有效矫正内眦赘皮,但术后瘢痕较明显。理想的术式应既能有效矫正内眦赘皮、预防赘皮复发,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内眦处瘢痕的形成,为实现这一目标,长期以来一直有学者致力于探索新术式或改良传统术式,现将近10余年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赘皮 重睑 内眦韧带
原文传递
内眦动脉蒂岛状皮瓣在中面部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孙肇晟 杨超 +1 位作者 毕宏达 邢新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以内眦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在中面部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内眦动脉的走行及中面部缺损的部位和大小,于鼻唇沟、鼻颊结合部、鼻根等处设计逆行或顺行的内眦动脉蒂岛状皮瓣修复缺损。结果术后除2例皮瓣远端发生部...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以内眦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在中面部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内眦动脉的走行及中面部缺损的部位和大小,于鼻唇沟、鼻颊结合部、鼻根等处设计逆行或顺行的内眦动脉蒂岛状皮瓣修复缺损。结果术后除2例皮瓣远端发生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26例患者获随访3个月至2年,对功能与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内眦动脉蒂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可根据需要设计成顺行或逆行皮瓣,灵活应用于下睑、鼻颊等处,修复中等大小的创面,功能与美容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动脉 岛状皮瓣 面部缺损 重建 皮瓣修复
原文传递
小眼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孙肇晟 邢新 +1 位作者 杨超 徐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561-564,共4页
先天性小眼症(the 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又称Komoto综合征、瓦登伯格综合征、先天性睑四联征、小睑裂综合征、小睑裂畸形等。临床表现为睑裂狭窄、逆向性内眦赘皮、上睑下垂和内眦远距四联... 先天性小眼症(the 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又称Komoto综合征、瓦登伯格综合征、先天性睑四联征、小睑裂综合征、小睑裂畸形等。临床表现为睑裂狭窄、逆向性内眦赘皮、上睑下垂和内眦远距四联征。该病由FAv von Ammon于1841年首先报道,J Komoto于1912年进行了全面详细地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眼症 FOXL2基因 女性不孕症 内眦韧带 上睑提肌
原文传递
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杨超 邢新 +3 位作者 徐建国 徐苗 方硕 孙肇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3,共4页
【摘要】目的探讨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设计应用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keystonedesignperforatorislandflap,KDPIF)修复四肢、躯干及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缺损面积为1cm... 【摘要】目的探讨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设计应用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keystonedesignperforatorislandflap,KDPIF)修复四肢、躯干及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缺损面积为1cm×1cm-5cm×9cm。术中于缺损旁设计拱形皮瓣,皮瓣宽度与缺损宽度一致,皮瓣紧邻创缘的两侧顶角呈90。,在该皮瓣的头尾两端包含2个V—Y推进皮瓣。皮瓣血供主要来自皮下血管网和来自筋膜及肌肉的穿支血管,对于一些面积较大的皮瓣,术前可通过多普勒确定皮瓣基底穿支血管的位置。结果本组13例患者创面一期愈合,仅1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对形态和功能均感满意。结论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为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一些可能原本需要复杂皮瓣或移植皮片修复的创面亦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 缺损 重建
原文传递
上调miR-206对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生长状态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建国 杨超 +3 位作者 邢新 戴海英 方硕 孙肇晟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38-241,共4页
目的研究上调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miR-206水平对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CD31磁珠提取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经转染miR-206模拟物提高HemECs细胞内miR-206水平,研究miR-206对该细胞功能的影响。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 目的研究上调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miR-206水平对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CD31磁珠提取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经转染miR-206模拟物提高HemECs细胞内miR-206水平,研究miR-206对该细胞功能的影响。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AV-PI凋亡试剂盒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水平变化,并经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侵袭能力变化。结果转染miR-206模拟物进入HemECs细胞内48 h后,能够明显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率为(34.2±6.8)%;转染48 h后相比于对照组(1.7±1.6)%的凋亡细胞比率,miR-206模拟物组细胞凋亡比率提高到(23.9±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转染后24 h侵袭实验显示,细胞穿透Transwell小室至下室面细胞数在对照组为30.3±2.4,在miR-206模拟物组细胞数减少至14.3±3.0。结论上调HemECs细胞内miR-206水平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水平,减少细胞侵袭能力。提示miR-206可能通过调节瘤体细胞生物活性,对婴幼儿血管瘤疾病进程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 miR-206 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侵袭
原文传递
循环纤维细胞在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中迁移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孙肇晟 张栋 +2 位作者 刘菲菲 李善刚 李军辉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603-607,共5页
目的通过静脉注射循环纤维细胞,证明该细胞参与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影响。方法取直系同窝GFP阳性的兔血并分离出单核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分选出循环纤维细胞,并通过耳缘静脉注入另一只... 目的通过静脉注射循环纤维细胞,证明该细胞参与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影响。方法取直系同窝GFP阳性的兔血并分离出单核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分选出循环纤维细胞,并通过耳缘静脉注入另一只直系同窝GFP阴性兔中,然后在直系同窝转基因GFP阴性兔耳上制作增生性瘢痕模型。实验组分别在3、7、10、14、21、28 d时间点取兔耳创面组织和增生性瘢痕标本组织;对照组取每个时间点阴性兔耳伤口旁的正常兔耳皮肤组织。将瘢痕标本制作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内GFP绿色荧光,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双重染色(CD34、CD45)。结果实验组中,GFP荧光阴性兔耳3、7、10、14、21、28 d获取的创面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可检测到来自GFP荧光阳性兔耳的循环纤维细胞;对照组中兔耳的正常皮肤检测显示,该细胞呈阴性。结论来自外周血的循环纤维细胞迁移至伤口,即逐渐从伤口肉芽组织迁移至伤口表面并参与形成增生性瘢痕这一过程,可作为研究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循环纤维细胞 GFP荧光 外周血单核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