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范仲淹易学经制思想探颐
1
作者 孙艮陶 《哲学评论》 2023年第2期16-32,共17页
易学是范仲淹思想的根基。范仲淹解《易》重“阐明儒理”,开宋学风气之先。范仲淹思想又不仅局限于《易》,而是融儒家德性伦理、修齐治平理想以及事功之学为一体,事功之学主要体现于其政治改革思想。借助于对易学、传统儒家德性理论及... 易学是范仲淹思想的根基。范仲淹解《易》重“阐明儒理”,开宋学风气之先。范仲淹思想又不仅局限于《易》,而是融儒家德性伦理、修齐治平理想以及事功之学为一体,事功之学主要体现于其政治改革思想。借助于对易学、传统儒家德性理论及修齐治平理想的综合考察,范仲淹构建了以易道为体、以经制为用的思想模式。通过易道之“通”而顺时设教,改变风气;经由易道之“变”而积极有为,革新政治,进而实现儒家经世济民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易学 经制思想 革新政治
下载PDF
政治哲学视阈下的王夫之动静观对其史论之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艮陶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2,共6页
王夫之在易学和史学上均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其易学与史学又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就宇宙论层面而言,王夫之主张气化生成、变化日新。落实于动静观,成之为"动静皆动"的主"动"论。而就本体论层面来讲,"静"是... 王夫之在易学和史学上均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其易学与史学又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就宇宙论层面而言,王夫之主张气化生成、变化日新。落实于动静观,成之为"动静皆动"的主"动"论。而就本体论层面来讲,"静"是对形上之体所处状态、情势的描摹,"动"则是形上之体的发用,故而王夫之又主张静体动用,以静蓄动。落实于社会政治,就需要以"静"统摄私欲影响之下的妄动、躁动,以确保社会朝着静定的方向良好运作。这种动静观对王夫之的史论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动静观的观照下,王夫之确立了史论奖静抑躁的立论特点,认为政治上的丧乱败亡均是由于躁动所致。基于这种认知,王夫之认为政治应以静为主,在制度上确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制度保障,保证社会朝着良好而静定的方向运作发展,以达到静民安政的政治治理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动静观 史论 《周易》
下载PDF
试述阮籍因《易》而生的循环史观 被引量:1
3
作者 孙艮陶 《人文论丛》 CSSCI 2016年第2期80-89,共10页
阮籍是魏晋玄学家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一个人,'早年崇儒;中年由儒入老,倾向于儒道(老)结合;晚年入庄,转向儒道(庄)的对立',~①是魏晋玄学家由儒入道的典型。阮籍现存思想著述中,具有明显儒家倾向的作品为《乐论》、《通易论》,而... 阮籍是魏晋玄学家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一个人,'早年崇儒;中年由儒入老,倾向于儒道(老)结合;晚年入庄,转向儒道(庄)的对立',~①是魏晋玄学家由儒入道的典型。阮籍现存思想著述中,具有明显儒家倾向的作品为《乐论》、《通易论》,而其《乐论》又建立在'乾坤易简,雅乐不烦'的易学理论基础之上。~②无疑,易学是支撑阮籍儒家思想的根本。关于阮籍《通易论》及其易学思想,学界有较多论述,但多立足于易学本身以及儒、道思想的立场进行探讨。朱伯昆在论及阮籍易学时,即着重于探讨阮籍遵循《周易·序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十四卦 《易》
下载PDF
试述西汉音律思想的易学转折
4
作者 孙艮陶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102,共7页
中国古代音律理论早期主要围绕五音、六律展开。《管子》中即有对五音理论完备的论述,包括音色、五音内部派生法则以及五音之"数"的概念。之后五音内部的派生法则及"数"被扩展至六律中,《淮南子》对此记载甚详。至... 中国古代音律理论早期主要围绕五音、六律展开。《管子》中即有对五音理论完备的论述,包括音色、五音内部派生法则以及五音之"数"的概念。之后五音内部的派生法则及"数"被扩展至六律中,《淮南子》对此记载甚详。至西汉中后期,受气化宇宙论以及象数易学影响,音律理论又融入了易学因素,产生了易学化转变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易学 音律思想 五音 六律
下载PDF
两宋年号引《易》探析
5
作者 孙艮陶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73-79,共7页
两宋319年的历史中,共使用了57个年号,其中有12个或取材自《周易》,或与《周易》有密切关联,可见《周易》对两宋年号影响之深。有别于前代的固定用法,两宋年号对《周易》的取材存在自由化、多元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 两宋319年的历史中,共使用了57个年号,其中有12个或取材自《周易》,或与《周易》有密切关联,可见《周易》对两宋年号影响之深。有别于前代的固定用法,两宋年号对《周易》的取材存在自由化、多元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首先是由于宋代朝野对儒学的推崇,导致大量取材于儒家经典的年号出现;其次在于《周易》沟通天人的儒家经典属性,促使取材于《周易》的年号比重较大;最后则是因为宋代义理化的经学诠释倾向,促成了《周易》在宋代年号中不同于前朝的存在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年号 《周易》
下载PDF
试论三统历对太初历所作的易学诠释转向 被引量:1
6
作者 孙艮陶 《周易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53-60,共8页
太初历和三统历是西汉时期最为闻名的两部历法,并且两历之间存在着治历原则、理念以及推算数据上的一致性。据此可知,三统历实为脱胎于太初历而成。但三统历并不是对太初历的简单复述,而是依托《周易》等儒家经典对太初历做了诠释层面... 太初历和三统历是西汉时期最为闻名的两部历法,并且两历之间存在着治历原则、理念以及推算数据上的一致性。据此可知,三统历实为脱胎于太初历而成。但三统历并不是对太初历的简单复述,而是依托《周易》等儒家经典对太初历做了诠释层面的转向。通过借助《周易》等儒家经典,三统历将历法从元气宇宙论的朴素层面导入融合天人的天道关怀之中,使历法成为沟通天人的媒介。之所以产生如此转变,其原因在于随着儒学经学化的逐渐深入,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及其解释范围逐渐扩大。历法的制定亦开始尝试新的发展理路,在历、《易》一体思维的关照下,取资象数易学的思想学术成果,成就历、《易》结合的新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统历 太初历 《周易》 诠释转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