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术前头环背心复位固定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海松
卢旭华
+3 位作者
孙钰岭
王亮
王海滨
张帮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95-1001,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术前应用头环背心(Halo vest)复位固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月我院23例术前行头环背心复位固定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例...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术前应用头环背心(Halo vest)复位固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月我院23例术前行头环背心复位固定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例,年龄39~64岁(53.0±7.4岁)。患者损伤平面C2/31例,C4/55例,C5/613例,C6/71例,跨椎节斜形骨折3例(C4-C5椎体2例,C5-C6椎体1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2.4±7.7个月。所有患者入院诊断明确后采用头环背心进行复位、固定,直至手术结束。固定前后行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复位效果,记录术前术中有无骨折断端再脱位、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后行单纯后路或者前后联合入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并记录椎体融合时间。结果:应用头环背心17例患者获得解剖复位,4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失败,复位失败患者手术前全身麻醉状态下再次进行复位获得解剖复位。固定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骨折断端再脱位或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8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15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203.3±68.6min(90~375min),术中出血量275±88.9ml(120~410ml)。1例ASIA分级A级患者术后3周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5d发生切口感染,经清创及抗感染后痊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1例ASIA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C级,5例C级患者中3例恢复至D级,16例D级患者中有13例恢复至E级,其余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虽未改变,但肢体肌力均有改善。术后12个月内骨折椎体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结论:术前采用头环背心复位固定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并有助于术中复位、简化手术操作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脱位
强直性脊柱炎
头环背心固定
复位
手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机械牵张应力对骨化颈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海松
陈德玉
+3 位作者
王新伟
卢旭华
石磊
孙钰岭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牵张应力对体外培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颈椎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OPLL与颈椎外伤但无后纵韧带骨化(非OPLL)患者(各15例)行前路颈椎手术治疗,术中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
目的探讨机械牵张应力对体外培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颈椎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OPLL与颈椎外伤但无后纵韧带骨化(非OPLL)患者(各15例)行前路颈椎手术治疗,术中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胞质波形蛋白。采用Flexercell 4000细胞加载培养系统分别对两组患者第3代细胞进行机械牵张应力加载,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两组成纤维细胞应力刺激前及刺激后12、24 h成骨特异性指标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胞质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OPLL组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经机械牵张应力刺激12 h后,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升高,应力刺激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非OPLL组应力刺激前后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机械牵张应力可促使OPLL患者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促进其骨化,其在OPLL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牵张应力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成纤维细胞
骨钙素
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细胞体外培养及成骨活性检测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海松
石磊
+4 位作者
陈德玉
卢旭华
刘洋
杨立利
孙钰岭
《脊柱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韧带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其成骨活性。方法 2013年1~12月颈椎外伤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各15例行颈前路手术治疗。术中切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韧带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其成骨活性。方法 2013年1~12月颈椎外伤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各15例行颈前路手术治疗。术中切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量2组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差异。结果组织块培养法培养7~14 d见细胞萌出,细胞呈梭形、纺锤形及多角的星形,细胞核大、卵圆形、细胞边界不清。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波形蛋白阳性表达,证实细胞培养成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提示韧带骨化组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外伤组。结论组织块培养法可成功培养颈椎后纵韧带组织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特点。体外培养的OPLL患者的韧带细胞具有明显的成骨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化
后纵韧带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分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矢状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
6
4
作者
孙钰岭
陈德玉
+2 位作者
王新伟
陈宇
杨海松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矢状平衡的影响及各矢状平衡参数与临床恢复效果的相关性,探索可以预测术后疗效的平衡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04于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51例患者的影...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矢状平衡的影响及各矢状平衡参数与临床恢复效果的相关性,探索可以预测术后疗效的平衡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04于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5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2.8岁。比较术前、术后各矢状平衡参数及临床疗效指标的变化,探究各矢状平衡参数之间及其与临床恢复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时间为7-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9分,术后平均13.1分,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1.8%。术前矢状平衡参数:C_0-C_2 Cobb角为(21.4±1.1)°,C_2-C_7 SVA为(25.3±1.2)mm,T_1-Slope为(25.1±1.2)°;术后末次随访时:C_0-C_2 Cobb角为(24.2±1.0)°,C_2-C_7 SVA为(29.2±1.5)mm,T_1-Slope为(28.5±1.4)°,三项参数术后较术前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NDI、VAS及SF-36评分分别为(22.1±5.2)分、(2.9±1.2)分和(41.3±6.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以上评分分别为(11.7±5.1)分,(1.3±0.9)分,(52.4±6.8)分,三种评分术后较术前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_0-C_2 Cobb角增加值及术后T_1-Slope增加值均与C_2-C_7 SVA增加值呈正相关,术前C_2-C_7 SVA与术后JO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于颈椎矢状平衡产生明显的影响,术后颈椎有发生前倾趋势。对于术前存在高C_2-C_7 SVA的患者,术后发生颈椎矢状平衡失衡的危险性增加,严重的颈椎矢状平衡失衡可导致患者颈部疼痛、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成形术
矢状平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术前头环背心复位固定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海松
卢旭华
孙钰岭
王亮
王海滨
张帮可
机构
上海长征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95-1001,共7页
基金
长征医院创新型研究项目(2020YLCYJ-Y09)。
文摘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术前应用头环背心(Halo vest)复位固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月我院23例术前行头环背心复位固定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例,年龄39~64岁(53.0±7.4岁)。患者损伤平面C2/31例,C4/55例,C5/613例,C6/71例,跨椎节斜形骨折3例(C4-C5椎体2例,C5-C6椎体1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2.4±7.7个月。所有患者入院诊断明确后采用头环背心进行复位、固定,直至手术结束。固定前后行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复位效果,记录术前术中有无骨折断端再脱位、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后行单纯后路或者前后联合入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并记录椎体融合时间。结果:应用头环背心17例患者获得解剖复位,4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失败,复位失败患者手术前全身麻醉状态下再次进行复位获得解剖复位。固定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骨折断端再脱位或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8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15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203.3±68.6min(90~375min),术中出血量275±88.9ml(120~410ml)。1例ASIA分级A级患者术后3周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5d发生切口感染,经清创及抗感染后痊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1例ASIA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C级,5例C级患者中3例恢复至D级,16例D级患者中有13例恢复至E级,其余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虽未改变,但肢体肌力均有改善。术后12个月内骨折椎体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结论:术前采用头环背心复位固定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并有助于术中复位、简化手术操作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关键词
颈椎骨折脱位
强直性脊柱炎
头环背心固定
复位
手术
Keywords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of cervical spin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Halo vest
Reduction
Surgery
分类号
R683.2 [医药卫生—骨科学]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R593.2 [医药卫生—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机械牵张应力对骨化颈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海松
陈德玉
王新伟
卢旭华
石磊
孙钰岭
机构
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
出处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年第1期70-74,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201428)
文摘
目的探讨机械牵张应力对体外培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颈椎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OPLL与颈椎外伤但无后纵韧带骨化(非OPLL)患者(各15例)行前路颈椎手术治疗,术中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胞质波形蛋白。采用Flexercell 4000细胞加载培养系统分别对两组患者第3代细胞进行机械牵张应力加载,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两组成纤维细胞应力刺激前及刺激后12、24 h成骨特异性指标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胞质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OPLL组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经机械牵张应力刺激12 h后,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升高,应力刺激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非OPLL组应力刺激前后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机械牵张应力可促使OPLL患者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促进其骨化,其在OPLL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机械牵张应力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成纤维细胞
骨钙素
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
Keywords
Mechanical stress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Fibroblast
Osteocalcin
Alkaline phosphatase
TypeⅠ collagen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细胞体外培养及成骨活性检测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海松
石磊
陈德玉
卢旭华
刘洋
杨立利
孙钰岭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
出处
《脊柱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1428)
文摘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韧带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其成骨活性。方法 2013年1~12月颈椎外伤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各15例行颈前路手术治疗。术中切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量2组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差异。结果组织块培养法培养7~14 d见细胞萌出,细胞呈梭形、纺锤形及多角的星形,细胞核大、卵圆形、细胞边界不清。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波形蛋白阳性表达,证实细胞培养成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提示韧带骨化组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外伤组。结论组织块培养法可成功培养颈椎后纵韧带组织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特点。体外培养的OPLL患者的韧带细胞具有明显的成骨活性。
关键词
颈椎
骨化
后纵韧带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分化
Keywords
Thoracic vertebrae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Cell culture techniques
Cell differentiation
分类号
R686.5 [医药卫生—骨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矢状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
6
4
作者
孙钰岭
陈德玉
王新伟
陈宇
杨海松
机构
长征医院脊柱外科
出处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3期191-195,共5页
文摘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矢状平衡的影响及各矢状平衡参数与临床恢复效果的相关性,探索可以预测术后疗效的平衡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04于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5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2.8岁。比较术前、术后各矢状平衡参数及临床疗效指标的变化,探究各矢状平衡参数之间及其与临床恢复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时间为7-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9分,术后平均13.1分,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1.8%。术前矢状平衡参数:C_0-C_2 Cobb角为(21.4±1.1)°,C_2-C_7 SVA为(25.3±1.2)mm,T_1-Slope为(25.1±1.2)°;术后末次随访时:C_0-C_2 Cobb角为(24.2±1.0)°,C_2-C_7 SVA为(29.2±1.5)mm,T_1-Slope为(28.5±1.4)°,三项参数术后较术前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NDI、VAS及SF-36评分分别为(22.1±5.2)分、(2.9±1.2)分和(41.3±6.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以上评分分别为(11.7±5.1)分,(1.3±0.9)分,(52.4±6.8)分,三种评分术后较术前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_0-C_2 Cobb角增加值及术后T_1-Slope增加值均与C_2-C_7 SVA增加值呈正相关,术前C_2-C_7 SVA与术后JO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于颈椎矢状平衡产生明显的影响,术后颈椎有发生前倾趋势。对于术前存在高C_2-C_7 SVA的患者,术后发生颈椎矢状平衡失衡的危险性增加,严重的颈椎矢状平衡失衡可导致患者颈部疼痛、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下降。
关键词
颈椎
椎管成形术
矢状平衡
Keywords
cervical spine
laminoplasty
sagittal balance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术前头环背心复位固定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杨海松
卢旭华
孙钰岭
王亮
王海滨
张帮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机械牵张应力对骨化颈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杨海松
陈德玉
王新伟
卢旭华
石磊
孙钰岭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细胞体外培养及成骨活性检测
杨海松
石磊
陈德玉
卢旭华
刘洋
杨立利
孙钰岭
《脊柱外科杂志》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矢状平衡的影响
孙钰岭
陈德玉
王新伟
陈宇
杨海松
《颈腰痛杂志》
2016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