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心态的现代性色彩——以关于《金翼》的三个问题为例
1
作者 孙飞宇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134,共11页
如果以一种反向阅读的方式来理解《金翼》这一文本,则可以通过三个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为理解现代意义上的焦虑和抑郁问题提供另外一种视角。这种反向阅读是指把《金翼》中的人物置于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社会变迁史背景下,并且将其和当时... 如果以一种反向阅读的方式来理解《金翼》这一文本,则可以通过三个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为理解现代意义上的焦虑和抑郁问题提供另外一种视角。这种反向阅读是指把《金翼》中的人物置于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社会变迁史背景下,并且将其和当时学界所呈现的关于“青年”的精神气质表达相比较,以凸显出本书主角黄东林的生存状态和自我认同,并因此将其作为一个传统中国人的代表加以理解。这一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和对张表明,以“焦虑”和“抑郁”为代表的社会心态,与“青年”这一现代社会新出现的形象,都呈现一种现代性的气质,并且因此具有某种亲和力,也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个体化倾向所产生的可能性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翼 焦虑 青年 社会生命
下载PDF
“如何做社会理论研究”圆桌研讨纪要
2
作者 孙菲 姜利标 +8 位作者 陈涛 迟帅 李钧鹏 刘拥华 孙飞宇 王建民 王赟 张巍卓 郑作彧 《学术评论》 2024年第2期20-46,共27页
时间:2024年2月25日形式:线上会议主持人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议。本次研讨会主题是“如何开展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理论作为社会学学科延续和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较于成熟的社... 时间:2024年2月25日形式:线上会议主持人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议。本次研讨会主题是“如何开展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理论作为社会学学科延续和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较于成熟的社会学定量抑或定性研究,社会理论研究并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可遵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面对不同的知识传统,如何兼顾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进而提出我们这个时代有效的理论问题,以此回应社会发展之问,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理论研究 会议主持人 社会学学科 早上好 研讨会主题 研究理念 定性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下载PDF
生产“社会”,还是社会的自我生产? 以一个NGO的扶贫困境为例 被引量:45
3
作者 孙飞宇 储卉娟 张闫龙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1-185,共35页
兼具社会改造理想与实践的社会组织,会在其具体的社会行动中与既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产生何种碰撞,其结果如何,是理解公益组织社会行动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生产社会"的议题出发,通过对一个社会公益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扶贫实践... 兼具社会改造理想与实践的社会组织,会在其具体的社会行动中与既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产生何种碰撞,其结果如何,是理解公益组织社会行动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生产社会"的议题出发,通过对一个社会公益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扶贫实践的研究发现,一个具有明确理念与行动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严格制度建设与纪律要求的公益组织,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遭遇到与其目标相反的种种困境。生产社会的目标可能会在组织实践中落空,而该组织甚至会逐渐成为地方社会得以再生产的空间。由此,本文试图回应公益社会实践研究中的重要观点,即实践走向"生产社会",并希望引发对行动实践效果的反思与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社会 社会公益组织 扶贫
下载PDF
镶嵌式公益扶贫模式与反思——对K基金会扶贫模式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孙飞宇 杨善华 张雨晴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0-97,共8页
在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的公益组织所参与的地方扶贫实践中,一般都存在着参与程度不高、人力资源不足、与地方政府之间合作关系较弱等问题。文章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一个扶贫性公益组织K基金会的组织结构与行为模式的研究,试图提... 在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的公益组织所参与的地方扶贫实践中,一般都存在着参与程度不高、人力资源不足、与地方政府之间合作关系较弱等问题。文章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一个扶贫性公益组织K基金会的组织结构与行为模式的研究,试图提出一种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扶贫活动的新模式——镶嵌式公益扶贫模式。我们发现,该基金会的组织结构与行为模式可以较好地弥补目前公益组织的扶贫实践所存在的各类问题。与此同时,这一组织结构与行为模式也为该基金会带来了其他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模式 社会公益组织 镶嵌式公益扶贫
下载PDF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舒茨主体间性理论再讨论 被引量:24
5
作者 孙飞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74,共37页
舒茨从对个体行动的意识分析出发,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伯格森的意识哲学,对韦伯所建立的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作了一个意义基础的建构工作,并进而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世界的图景。在这一工作中,对他者问题的处理涉及了一... 舒茨从对个体行动的意识分析出发,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伯格森的意识哲学,对韦伯所建立的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作了一个意义基础的建构工作,并进而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世界的图景。在这一工作中,对他者问题的处理涉及了一系列深具社会学意涵的问题,而其核心则是主体间性问题。对主体间性之可能性这一问题的探讨,从社会思想史的传统脉络来看,不仅关涉社会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舒茨的努力下,更成为了一项通过以我群群体为基础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回答近现代以来社会学的核心方法论问题——社会如何可能——的基本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现象学社会学 方法论 生活世界
下载PDF
个体的自我保存与社会学的现代道德人格属性:《自杀论》中的双重结构 被引量:9
6
作者 孙飞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54,共30页
根据涂尔干关于自杀的定义,自杀必然意味着有意识的选择死亡。死亡只有一种对立面,即不死,二者之间没有中间项。所以,当涂尔干在《自杀论》中讨论自杀的时候,同时必然是在隐秘地讨论自杀的对立面,即自我保存。在《自杀论》的中译本中,... 根据涂尔干关于自杀的定义,自杀必然意味着有意识的选择死亡。死亡只有一种对立面,即不死,二者之间没有中间项。所以,当涂尔干在《自杀论》中讨论自杀的时候,同时必然是在隐秘地讨论自杀的对立面,即自我保存。在《自杀论》的中译本中,这一隐秘线索的许多证据都被清除,导致书中"自我保存"这一线索在中文学界没有受到重视。本文尝试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理解涂尔干的这一线索。他将不同类型的自杀视为不同道德的极端表达,在具体分析中常常采用一体两面的视角去讨论行动者在何种道德状态下才可能实现"自我保存"。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说明,涂尔干对这三种自杀类型的界定,以及通过这一界定所呼吁的道德状态,与他对社会学的界定有内在实质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涂尔干来说,社会学本身即是某种现代道德人格的表达,而这种道德人格对于现代性个体与社会学这门学科来说,都具有自我保存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自杀 自我保存 现代道德人格
下载PDF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进一步发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孙飞宇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3-139,共7页
舒茨在行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个关于现代行动者的基本假定。在舒茨看来,这个基本假定与现代社会科学理所当然认定的(take it for granted)确定性起点有关。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在这一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展开,并且成为舒茨对于社会科学何以... 舒茨在行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个关于现代行动者的基本假定。在舒茨看来,这个基本假定与现代社会科学理所当然认定的(take it for granted)确定性起点有关。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在这一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展开,并且成为舒茨对于社会科学何以可能之讨论的基础。继舒茨之后,这一新流派在美国社会学科学化的背景下,继续主张社会学的道德责任与政治责任,主张研究要重回生活世界之中的活生生的主体,反对形式主义的社会科学。对于这一思想史线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建设过程中,对西方社会学方法论的最前沿进展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社会学 行动理论 生活世界
下载PDF
作为“位育”的通识教育:潘光旦的本土化视角 被引量:5
8
作者 孙飞宇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86,191,共17页
本文从通识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出发,梳理了潘光旦在20世纪上半叶关于中国大学教育的反思以及作为这种反思的结果,即在中国展开通识教育的思想。潘光旦关于通识教育的目的、功能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服从于其“中和位育”的核心社会学理论,... 本文从通识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出发,梳理了潘光旦在20世纪上半叶关于中国大学教育的反思以及作为这种反思的结果,即在中国展开通识教育的思想。潘光旦关于通识教育的目的、功能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服从于其“中和位育”的核心社会学理论,对今天在中国大陆展开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依然具有有益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潘光旦 位育 士人
下载PDF
经验与经验的现象学社会学化 读哈维·弗格森的《现象学社会学》 被引量:3
9
作者 孙飞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9-229,共11页
长期以来,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社会学理论中的分支,似乎只是舒茨作品的代名词,而与现象学运动本身相关的庞大思想传统/脉络无关。也由于自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运动独成体系的特征和在思考力度上的要求,使得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往往... 长期以来,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社会学理论中的分支,似乎只是舒茨作品的代名词,而与现象学运动本身相关的庞大思想传统/脉络无关。也由于自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运动独成体系的特征和在思考力度上的要求,使得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往往只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所代表的现象学哲学作为一种阅读和思考的背景,且将这一庞大的思想资源归于纯粹哲学的范畴而束之高阁。对于社会学来说,现象学自身仿佛成为不切实际的"临空蹈虚式"的哲学的例证,社会学对于现象学最好的态度,也不过是敬而远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社会学 社会学化 弗格森 经验 社会学理论 现象学运动 现象学哲学 哈维
下载PDF
现代忏悔的发生学:忏悔者与生活世界(上)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飞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共32页
本文尝试通过讨论现代意义上的忏悔者,推进对于生活世界范畴的理解。文章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首先清理了保罗·利科以现象学入精神分析的努力,试图在社会思想史中确立一种讨论忏悔的起点和框架。利科讨论了胡塞尔现象学和弗洛伊德... 本文尝试通过讨论现代意义上的忏悔者,推进对于生活世界范畴的理解。文章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首先清理了保罗·利科以现象学入精神分析的努力,试图在社会思想史中确立一种讨论忏悔的起点和框架。利科讨论了胡塞尔现象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之间的亲和力,不过却并未将议题落实在社会理论的层面上。进而,本文通过对福柯关于忏悔的发生学研究的检讨,将对忏悔的理解集中在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传统之中。通过对于弗洛伊德谈话分析中自由联想法的理论背景分析,本文将谈话疗法与还原工作比观并照,互相证成,最后试图对于弗洛伊德式忏悔做一个现象学社会学式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忏悔 生活世界 谈话疗法 自由联想法
下载PDF
弗洛伊德的案例剧场:忏悔者与生活世界(下)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飞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65,共33页
在上篇所建立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本篇试图集中到弗洛伊德的五个经典案例,通过约翰·奥尼尔对于这五个案例的理论思考,将精神分析传统中的忏悔现象及其理论置于经典社会理论乃至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并最终将讨论落实在生活世界中... 在上篇所建立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本篇试图集中到弗洛伊德的五个经典案例,通过约翰·奥尼尔对于这五个案例的理论思考,将精神分析传统中的忏悔现象及其理论置于经典社会理论乃至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并最终将讨论落实在生活世界中的理性与存在问题之上。文章最终回到黑格尔,主张理性必须落在此在之在(Da-sein)并因而是个体存在之意义世界中。与忏悔相关,既存在着一种作为存在之形式(form of being)的理性,又存在着一种作为生命意志(will of life)的理性。第二种理性,也即来自于此在之在的状态,可能是理性真正的困难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康德对于启蒙所提出的要求,或许正可以落实在弗洛伊德的诊所技术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忏悔者 生活世界
下载PDF
“无家可归”的孤儿与作为天职的科学韦伯科学观中的精神气质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飞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83,共30页
本文从施特劳斯的著名断语出发,在广义现象学社会学的传统中,通过分析韦伯的文本,发现韦伯在对于清教徒所做的具有“沉郁”色彩的关于理性化的历史分析中,就已经将清教徒描述成为一种不同于施特劳斯判断的“无家可归的孤儿”形象。这一... 本文从施特劳斯的著名断语出发,在广义现象学社会学的传统中,通过分析韦伯的文本,发现韦伯在对于清教徒所做的具有“沉郁”色彩的关于理性化的历史分析中,就已经将清教徒描述成为一种不同于施特劳斯判断的“无家可归的孤儿”形象。这一形象具有“精神分裂症”之意义的形式结构被韦伯理解为“内在亲和力”关系。这一形象和相应的形式结构在韦伯后来的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变得更加明确,也存在于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著作中,并且成为他所理解的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精神气质,是“科学作为天职”的内在要求。对于这一亲和力的发掘既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韦伯思想及其社会学观,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建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家 孤儿 天职 科学
下载PDF
教育职业化趋势中的传统与传承:一项关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飞宇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186-186,共15页
处于转型期中国的大学,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断裂"成为基本特征的背景下,在研究和发表日益成为大学主要行为特征而各个专业系科分工成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前提下,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张力,即如何在日常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实现教育... 处于转型期中国的大学,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断裂"成为基本特征的背景下,在研究和发表日益成为大学主要行为特征而各个专业系科分工成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前提下,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张力,即如何在日常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实现教育在传统上的基本功能——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从事研究而是要实现"教以成人"这一东西方传统教育的核心要求,这也是现代早期西方学院的主要诉求。通过对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学传统的梳理,本文发现,传统意义上"为己"的社会关怀与责任感、对于经典的传承与相应的教育、扎实的社会调查、兼容并包的治学态度和文化自觉的意识,是将研究、教育和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回应上述问题与焦虑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传统 传承 教育 学问
下载PDF
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与意义的发现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飞宇 《公共管理评论》 CSSCI 2018年第3期3-11,共9页
本文试图在社会科学理论传统与田野调研经验对照的基础上,以现象学社会学为思考线索,讨论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以及其中的意义发现问题。社会科学的不同流派在研究方面都存在'面对事实本身'的基本要求与'进入事实'的共同... 本文试图在社会科学理论传统与田野调研经验对照的基础上,以现象学社会学为思考线索,讨论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以及其中的意义发现问题。社会科学的不同流派在研究方面都存在'面对事实本身'的基本要求与'进入事实'的共同态度。从经典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质性研究以及发现意义,是社会学最初作为一门'道德科学'的形态,同时也可以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研究 社会事实 社会科学
下载PDF
精神分析理论的百年发展及其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飞宇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153-178,共26页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首先简单梳理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经典精神分析在其基本理论要点和临床技术方面的社会理论意涵。进而,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与精神分析的互动为基本线索,讨论了精神分析运动与社会学之间在不同的地域...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首先简单梳理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经典精神分析在其基本理论要点和临床技术方面的社会理论意涵。进而,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与精神分析的互动为基本线索,讨论了精神分析运动与社会学之间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及历史背景下的发展情况。最终,本文试图提出对这一思想史演变历程的现实意义的讨论。这一讨论并非旨在给出答案,而是希望能够提出一些供学界进一步加以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社会官能症 社会学 社会工作
下载PDF
爱欲与神圣:弗洛伊德思想中的单性繁殖原则初探
16
作者 孙飞宇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77,共12页
本文试图探讨弗洛伊德思想中的单性繁殖原则。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思想史探究,本文首先将弗洛伊德的爱欲与性的概念置于西方思想史传统之中,并由此将单性的概念即弗洛伊德思想中无性差别的生活世界意义状态,推展到弗洛伊德对于人的基本假... 本文试图探讨弗洛伊德思想中的单性繁殖原则。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思想史探究,本文首先将弗洛伊德的爱欲与性的概念置于西方思想史传统之中,并由此将单性的概念即弗洛伊德思想中无性差别的生活世界意义状态,推展到弗洛伊德对于人的基本假定以及与其相应的思考形式。最后,本文试图表明,对于弗洛伊德而言,单性繁殖乃是作为世界运行之逻辑的神圣式想象。这一讨论或可为我们理解关于现代性的西方社会理论提供新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欲 神圣性 单性繁殖
下载PDF
“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被引量:195
17
作者 杨善华 孙飞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91,共18页
如何认识中国乡村社会获得秩序的内在运行机制?根据长期在中国农村的田野调查经验,笔者提出"社会底蕴"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在历史变迁中,中国社会自发保存的那些具备相对稳定特征的"恒常"。根据从生活的智慧、家本... 如何认识中国乡村社会获得秩序的内在运行机制?根据长期在中国农村的田野调查经验,笔者提出"社会底蕴"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在历史变迁中,中国社会自发保存的那些具备相对稳定特征的"恒常"。根据从生活的智慧、家本位文化、道德伦理、人缘口碑等方面对"社会底蕴"及其与现代性变迁之间的互动机制的初步探讨发现,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深具传统特性的社会底蕴并非以一种消极对抗的形式出现,而是不断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并由此生发出建设性和包容性的面貌。而对这一"底蕴"的认识,与我们今天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解与反思不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底蕴 生活的智慧 家本位文化
下载PDF
叶酸代谢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飞宇 胡青峰 夏国伟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9-662,共4页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叶酸具有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但强化叶酸饮食后,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却在增加。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查询到的数据表明,叶酸具有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但通过检索Medline文献最新研究证据,结合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人体摄...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叶酸具有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但强化叶酸饮食后,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却在增加。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查询到的数据表明,叶酸具有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但通过检索Medline文献最新研究证据,结合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人体摄入非天然叶酸强化食品后,增加了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另外,根据美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分析得到血清叶酸在饮食强化前后的含量,结合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显示叶酸可能在前列腺癌发病中扮演双重角色。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较高的血清叶酸水平可以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和进展,逐步推翻了流行病学关于叶酸降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结论。但二者关系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澄清。本文就现阶段叶酸代谢在前列腺癌中的双重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代谢 前列腺癌 双重作用
下载PDF
从草根工业到项目制:对村庄公共品提供传统的回归——兼论村庄治理的物质基础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勰 孙飞宇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6,共8页
文章以河北省P县西水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水村不同历史时期村庄公共品提供逻辑的分析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水村村干部和村民对村庄公共品的理解经历了从一致到不一致再到一致的变化,进而形成了"共同致富、共享福利"(1978... 文章以河北省P县西水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水村不同历史时期村庄公共品提供逻辑的分析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水村村干部和村民对村庄公共品的理解经历了从一致到不一致再到一致的变化,进而形成了"共同致富、共享福利"(1978年至1990年代中期)、"政治为经济服务"(1990年代中期至2012年)、"项目治村"(2012年以来)等三种不同的治村思路。总体来看,从草根工业到项目制,西水村的村庄公共品提供呈现出回归传统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公共品 项目制 治村思路 社会治理
下载PDF
推拿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作用
20
作者 孙飞宇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18-19,共2页
推拿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作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0193)孙飞宇临床上,各种病因引起的偏瘫归纳起来,有四种表现形式。意识障碍伴发偏瘫者,叫意识障碍性偏瘫;偏瘫以肌张力低的形式出现的,叫弛缓性偏瘫;偏瘫一开始即... 推拿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作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0193)孙飞宇临床上,各种病因引起的偏瘫归纳起来,有四种表现形式。意识障碍伴发偏瘫者,叫意识障碍性偏瘫;偏瘫以肌张力低的形式出现的,叫弛缓性偏瘫;偏瘫一开始即呈典型痉挛者,叫痉挛性偏瘫;如果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疗法 偏瘫 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