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动成像技术与白光内镜对预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愈合的价值研究
1
作者 覃燕萍 邓哲君 +6 位作者 赵磊 孟云超 张海莲 谭显清 黄福全 王媛媛 张启芳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9期1048-1054,共7页
目的探讨联动成像技术(Linked Colour Imaging,LCI)与白光内镜(White Light Imaging,WLI)对预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黏膜组织学愈合的价值。方法使用WLI、LCI两种内镜检查技术对缓解期UC患者进行结肠黏膜进... 目的探讨联动成像技术(Linked Colour Imaging,LCI)与白光内镜(White Light Imaging,WLI)对预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黏膜组织学愈合的价值。方法使用WLI、LCI两种内镜检查技术对缓解期UC患者进行结肠黏膜进行观察,采集并保存内镜图像。首先,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白光内镜评分(MES,Mayo Endoscopic Score)和LCI分级。随后,将LCI采集到的内镜图像导入Adobe Photoshop CS4软件,对图像的发红程度进行数字化分析,得到LCI指数,分析LCI指数与LCI分级、组织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然后,将MES、LCI分级分别与患者的组织病理分级进行相关性研究。计算LCI分级和MES与组织病理分级的Spearman相关系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LCI分级与MES预测缓解期UC组织学愈合的能力。结果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CI指数与LCI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r=0.644,P<0.001),LCI分级与组织学愈合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719,P<0.001),而MES与组织学愈合之间不相关(r=0.125,P>0.05)。LCI分级判断组织学愈合的AUC为0.810,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5%和81.8%;MES判断组织学愈合的AUC为0.647(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8%和60.6%),两者比较的P值为0.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CI分级预测组织学愈合的能力高于MES。LCI技术可能是预测缓解期UC患者组织学愈合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联动成像技术 白光内镜 组织学愈合
下载PDF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孟云超 张启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2期16-17,共2页
目的通过对结直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获得的上皮内瘤变标本的病理学进行观察,探讨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差异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EMR/ESD的标本资料以及术前活检病理资料,... 目的通过对结直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获得的上皮内瘤变标本的病理学进行观察,探讨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差异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EMR/ESD的标本资料以及术前活检病理资料,分析术前活检病理与EMR/ESD术后病理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术前、术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66.7%(40/60),术后病理诊断级别升高占30.0%(18/60),级别降低占3.3%(2/60),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符合率为75.0%(24/32),级别升高占18.8%(6/32),级别降低占6.3%(2/3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符合率为57.1%(16/28),级别升高占42.9%(12/28),级别降低占0(0/28)。结论结直肠黏膜活检与EMR/ESD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偏低,主要表现为术后级别升高,术前活检病理诊断不能完全代表结直肠黏膜病变的性质,处理不应局限于定期内镜随访或组织活检的病理信息,应结合内镜情况并积极行EMR/ES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上皮内瘤变 病理诊断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下载PDF
DOK3 PTK7在不同级别结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孟云超 张启芳 +2 位作者 彭家茵 周静雾 邓小丽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分析对接蛋白3(DOK3)和蛋白酪氨酸激酶7(PTK7)在不同级别结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01~2018-1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经病理科确诊的结肠腺瘤伴低级别异型增生(LGD)标本22... 目的分析对接蛋白3(DOK3)和蛋白酪氨酸激酶7(PTK7)在不同级别结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01~2018-1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经病理科确诊的结肠腺瘤伴低级别异型增生(LGD)标本22例,结肠腺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HGD)标本23例,结肠癌标本22例,瘤旁非肿瘤黏膜组织标本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类型标本DOK3和PTK7的表达情况。结果DOK3和PTK7均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的胞浆和胞膜。瘤旁非肿瘤黏膜和LGD组织的DOK3高表达率均显著高于HGD和结肠癌组织(P<0.05);HGD组织的DOK3高表达率也显著高于结肠癌组织(P<0.05)。结肠癌和HGD组织的PTK7高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瘤旁非肿瘤黏膜和LGD组织(P<0.05);结肠癌组织的PTK7高表达率也显著高于HGD组织(P<0.05)。结论DOK3可能是作为抑癌因子,而PTK7作为促癌因子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瘤伴低级别异型增生 结肠腺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 结肠癌 瘤旁非肿瘤黏膜组织 对接蛋白3 蛋白酪氨酸激酶7
下载PDF
骨髓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4
作者 孟云超 姜海行 张君红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2846-2851,共6页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骨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终末期肝病及遗传代谢性肝病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其在近期疗效、安全性、耐受性等方面获得了肯定,且因其本身的优势(如费用低廉、取材方便、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骨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终末期肝病及遗传代谢性肝病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其在近期疗效、安全性、耐受性等方面获得了肯定,且因其本身的优势(如费用低廉、取材方便、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肝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供肝来源不足、操作复杂、并发症多、移植后免疫排斥及治疗费用昂贵等原因,限制了临床肝移植的发展.因此,自开展干细胞研究以来,骨髓干细胞移植为肝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本文就近年来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脏疾病的相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移植 肝脏疾病
下载PDF
DOK3基因表达下调对原代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5
作者 孟云超 陆正峰 +3 位作者 胡凌佼 周静雾 邓秋芳 张启芳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23期2855-2860,共6页
目的 分析对接蛋白3(DOK3)基因表达下调对原代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基于DOK3与G蛋白偶联受体84(GPR84)的相互作用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原代结肠癌细胞HCT16,将其分为对照组、小干扰RNA(siRNA)-NC组、siRNA-D... 目的 分析对接蛋白3(DOK3)基因表达下调对原代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基于DOK3与G蛋白偶联受体84(GPR84)的相互作用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原代结肠癌细胞HCT16,将其分为对照组、小干扰RNA(siRNA)-NC组、siRNA-DOK3组进行实验。分别将siRNA-NC、siRNA-DOK3转染至siRNA-NC组、siRNA-DOK3组,而仅将培养液加入对照组。培养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转染效果,再使用CCK-8法、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侵袭/迁移能力,采用蛋白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HCT16细胞中DOK3与GPR84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iRNA-DOK3组HCT16细胞中DOK3 mRNA表达量降低(P<0.05),而siRNA-NC组HCT16细胞中DOK3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 h、72 h后,siRNA-DOK3组HCT16细胞的增殖活力较对照组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siRNA-DOK3组HCT16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量增加(P<0.05),而siRNA-NC组HCT16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在HCT16细胞中GPR84与DOK3相互结合。结论 DOK3基因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与发展,且其可能通过与GPR84结合发挥抑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对接蛋白3 G蛋白偶联受体84 原代结肠癌细胞 恶性生物学行为 抑癌基因
下载PDF
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与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君红 姜海行 +2 位作者 覃山羽 孟云超 宁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6期6685-6689,共5页
背景:分离培养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目的:观察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选取体质量为80-100g雄性SD大鼠,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取材... 背景:分离培养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目的:观察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选取体质量为80-100g雄性SD大鼠,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取材过程中需严格掌握大鼠处死至将细胞悬液放入培养箱内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0min以内。使用基础培养基冲洗骨髓腔时力度适中且在骨髓腔内旋转数次,可使骨髓细胞充分脱落,保证骨髓细胞的获得量。结果与结论: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后的细胞形态均一,呈漩涡状排列;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形,经历3个生长时期: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停滞期;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结果示:CD29+99.45%、CD34+1.45%、CD44+99.52%、CD45+1.41%;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后,矿化结节被茜素红染成橘红色,脂滴被油红O染成红色。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成骨、成脂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间充质及组织干细胞委员会提出的鉴定动物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低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法 成骨分化 成脂分化 生物学特征 表面抗原 生长曲线 细胞形态
下载PDF
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发病的干预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柏涛 张启芳 +3 位作者 邱小芬 杨红杰 孟云超 郑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抗MIF单抗)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调控机制。方法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制备小鼠急性UC模型,小鼠分为正常组、UC模型组、抗MIF单抗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及药物干... 目的探讨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抗MIF单抗)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调控机制。方法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制备小鼠急性UC模型,小鼠分为正常组、UC模型组、抗MIF单抗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及药物干预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7 d后断颈处死全部小鼠,行结肠大体损伤评分,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促炎因子在结肠组织炎症细胞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核因子-κβ(NF-κβ)p6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其余三组小鼠结肠炎症病变明显,MIF、TNF-α、IL-6等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减轻,抗MIF单抗显著改善MIF、TNF-α、IL-6等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P<0.05),而生理盐水组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应用抗MIF单抗的小鼠能显著抑制结肠组织NF-κβp65 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抗MIF单抗对小鼠UC的发病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可能通过抑制NF-κβ信号通路,减少促炎因子的表达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 葡聚糖硫酸钠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核因子-κβ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受损肠黏膜修复作用的探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罗文捷 张启芳 +5 位作者 孟云超 赵磊 唐澄海 张晶 王柏涛 唐光耀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82-1887,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中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方法BALB/F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DSS+PBS组)、实验组(DSS+BMSCs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水,其余2组每天饮用4%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中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方法BALB/F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DSS+PBS组)、实验组(DSS+BMSCs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水,其余2组每天饮用4%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造模第8天所有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PBS)、BMSCs进行干预治疗,并于BMSCs注射后第2、5、9、12、16天处死各组5只小鼠,留取标本。根据疾病活动度(DAI)评分评估疾病的活动情况;免疫组化、ELISA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HGF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小鼠DAI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实验组评分低于实验对照组;干细胞注射后第5天及以后,实验对照组HGF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除第2、9天外,实验组HGF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大或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HGFA在实验对照组中表达先下降后上升,但其在3组间的表达无明显规律性差异。实验对照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Met、EGFR、PC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的表达略低于正常对照组或相差不大。结论BMSCs移植治疗可能通过促进DSS诱导的UC小鼠受损肠黏膜的细胞增殖来促进黏膜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肠黏膜 损伤 修复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调控肝星状细胞死亡受体5的表达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文 覃山羽 +3 位作者 姜海行 张君红 宁琳 孟云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7期4947-4952,共6页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可以通过上调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死亡受体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可以通过上调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死亡受体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使用;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和肝纤维原细胞系冻融后传代使用。应用6孔培养板,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常规培养。将细胞分为4组:①空白对照组:肝星状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单独培养。②阴性对照组:肝纤维原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模拟星状细胞体内生长环境)。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组。④实验组:1.5mg/LTRAIL多克隆抗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用6h后,不换液,再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结果与结论:在共培养组中肝星状细胞的增殖降低,凋亡增加,且肝星状细胞死亡受体5、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且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Caspase-3和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在共培养的各个时间段均低于共培养组,与共培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能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通过上调Caspase-3和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受体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星状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Caspase-3:干细胞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及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陆正峰 姜海行 +3 位作者 覃山羽 肖健 张君红 孟云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540-2544,共5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可以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泌。方法:全骨髓贴壁... 背景:有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可以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泌。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 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至第三四代使用。以 100 μg/L 肿瘤坏死因子α预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5 h 后弃去培养基,换上新鲜培养基作为实验组,以正常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空白组。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 CD29、CD34、CD44、CD45 的表达;RT-PCR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 mRNA 及蛋白表达;ELISA 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呈典型的旋涡样生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 CD29+99.45%,CD34-97.91%、CD44+99.52%、CD45-98.4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mRNA 及蛋白与上清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实验组肝细胞生长因子 mRNA 及蛋白与上清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 < 0.01)。说明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有效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α 肝细胞生长因子 干细胞 干细胞培养与分化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HGF上调肝星状细胞DR5及caspase-8的表达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君红 姜海行 +4 位作者 孟云超 宁琳 杨文 沈妍华 韦柳萍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04-808,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肝星状细胞(HSCs)死亡受体-5(DR5)及caspase-8的影响。方法应用6孔培养板建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分A组:对照组;B组:共培养组;C组:TNF-α预处理组;D组:HGF-ShRNA干扰组...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肝星状细胞(HSCs)死亡受体-5(DR5)及caspase-8的影响。方法应用6孔培养板建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分A组:对照组;B组:共培养组;C组:TNF-α预处理组;D组:HGF-ShRNA干扰组。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HGF及TRAIL的浓度;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DR5、caspase-8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1)TNF-α预处理组中HGF的浓度明显高于BMSCs组及对照组(P<0.01);BMSCs组中TRAIL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2)TNF-α预处理组中HSCs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且呈时间依赖性(P<0.01);HGF-ShRNA干扰组中HSCs的凋亡率低于共培养组,高于对照组(P<0.01)。3)共培养组及TNF-α预处理组DR5、caspase-8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HGF-ShRNA干扰组(P<0.01)。结论 BMSCs旁分泌HGF能上调DR5及caspase-8的表达促进HSCs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星状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肝细胞生长因子 死亡受体-5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TRAIL促进原代肝星状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君红 姜海行 +4 位作者 覃山羽 孟云超 宁琳 杨文 沈妍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909-5911,共3页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促进原代星状细胞(HSCs)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复苏、传代SD大鼠原代HSCs,细胞增殖明显时用于实验。分为4组:①HSCs空白对照组;②HGF组;③TRAIL组;④HG...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促进原代星状细胞(HSCs)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复苏、传代SD大鼠原代HSCs,细胞增殖明显时用于实验。分为4组:①HSCs空白对照组;②HGF组;③TRAIL组;④HGF组+TRAIL组。各实验组细胞培养24h、48h。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r比色法检测外源性HGF及TRAIL分别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HSCs凋亡以及使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HSCs表面DtL5蛋白的表达。结果MTT法结果显示HGF及TRAIL分别在50~200ng/ml、0.5~1.5μg/ml浓度下对HSCs增殖抑制率无影响,TRAIL在2μg/ml浓度下对HSCs有抑制作用;24、48h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_03±1.2)%、(24.6±0.8)%(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HSCs的凋亡结果示:HGF+TRAIL组24、48h凋亡率及DIL5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RAIL组及HGF组(均P〈0.01)。结论HGF能促进TRAIL诱导HSCs的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可能与HGF上调活化HSCs表面DR5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肝细胞生长因子 凋亡 死亡受体-5
下载PDF
骨髓充质干细胞调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及其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宁琳 姜海行 +3 位作者 覃山羽 张君红 杨文 孟云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9期3427-3432,共6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及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合成的调控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5组:①共培...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及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合成的调控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5组:①共培养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②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组。③纤维原细胞对照组。④UK122干预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6h前加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剂UK122。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表达较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明显增加(P<0.01)。与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相比,共培养组的肝星状细胞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h后表现明显增殖抑制(P<0.01),且呈现时间依赖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后,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及肝星状细胞凋亡增加(P<0.01)。UK122干预后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肝星状细胞凋亡减少(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促进分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加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凋亡 肝细胞生长因子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下载PDF
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结肠NF-κB、I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光耀 张启芳 +5 位作者 王柏涛 唐澄海 孟云超 李西融 张海莲 张晶 《微创医学》 2017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结肠NF-κB p65、IκB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制备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模型,应用抗MIF单抗干预,观察抗MIF单抗对小鼠UC发病的干预作用。该实验分为正常对... 目的探讨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结肠NF-κB p65、IκB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制备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模型,应用抗MIF单抗干预,观察抗MIF单抗对小鼠UC发病的干预作用。该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抗MIF单抗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及药物干预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8天断颈处死全部小鼠,行结肠大体损伤评分,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κB p65、IκBα在结肠组织炎症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UC模型组中NF-κB p65的表达显著增加,而IκBα的表达稍增加,在抗MIF单抗治疗后,NF-κB p65的水平明显低于UC模型组,并且IκBα含量增高。结论抗MIF单抗对DSS诱导的急性UC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减低了小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提高IκBα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抑制UC小鼠结肠组织NF-κB通路的过度激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 葡聚糖硫酸钠(DSS) 溃疡性结肠炎UC) 核因子κB(NFκB) NFκB抑制蛋白IκB)
下载PDF
应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BMSCs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中DR5 mRNA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文 覃山羽 +3 位作者 姜海行 张君红 宁琳 孟云超 《蛇志》 201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应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的死亡受体5(DR5)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诱导HSCs凋亡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SD大鼠BMSCs,传至第4代使用;大鼠原代HSCs细胞及... 目的应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的死亡受体5(DR5)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诱导HSCs凋亡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SD大鼠BMSCs,传至第4代使用;大鼠原代HSCs细胞及肝纤维原细胞系冻融后传代使用。应用6孔塑料培养板,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常规培养。实验分为3组:(1)实验组:BMSCs与HSCs共培养;(2)空白对照组:HSCs单独培养;(3)阴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原细胞与HSCs共培养。以上培养体系动态观察24、48、72h,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SCs细胞凋亡率,采用SYBR 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以β-actin基因作为内参,计算各组DR5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在共培养组中,BMSCs促进了HSCs凋亡,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MSCs能明显上调HSCs中DR5mRNA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DR5mRNA的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BMSCs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中DR5mRNA表达,为进一步研究BMSCs通过死亡受体途径调控HSCs凋亡以及为BMSCs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星状细胞DR5 凋亡 荧光实时定量RT-PCR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作用下对原代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16
作者 张君红 姜海行 +4 位作者 覃山羽 陆正峰 孟云超 宁琳 杨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5期2741-2744,共4页
背景: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是肝纤维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肝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星状细胞凋亡,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星状细胞凋亡有关。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作用下,肝细胞生长因... 背景: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是肝纤维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肝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星状细胞凋亡,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星状细胞凋亡有关。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作用下,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原代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复苏、传代,细胞增殖明显时用于实验。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为单纯肝星状细胞培养;肝细胞生长因子组:将10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于肝星状细胞;TRAIL组:将2mg/L的TRAIL作用于肝星状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TRAIL组:将肝细胞生长因子预先刺激肝星状细胞24h,再加入2mg/LTRAIL。结果与结论:MTT检测显示肝细胞生长因子及TRAIL分别在50~200μg/L、0.5~1.5mg/L各浓度下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抑制率无影响,TRAIL在2mg/L作用下对肝星状细胞有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TRAIL组的中晚期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组(P<0.05);肝细胞生长因子+TRAIL组DR5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提示在TRAIL作用下,肝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可能与肝细胞生长因子上调活化肝星状细胞表面DR5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肝细胞生长因子 凋亡 死亡受体5
下载PDF
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肝损伤小鼠的肝脏修复作用及对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彭家茵 邓哲君 +3 位作者 孟云超 罗文捷 赵磊 张启芳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19期2258-2263,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肝损伤小鼠的肝脏修复作用,以及对肝脏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4只3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分离股骨以制备BMSCs。将15只6~7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实验对...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肝损伤小鼠的肝脏修复作用,以及对肝脏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4只3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分离股骨以制备BMSCs。将15只6~7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及实验组,各5只。给予阴性对照组小鼠正常饮水,给予实验对照组及实验组小鼠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以建立UC模型,期间观察小鼠的一般表现。建模结束后,给予实验组小鼠注射BMSCs进行干预,阴性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小鼠则注射不含BMSCs的PBS。在干预后第9天处死小鼠,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收集小鼠肝脏和结肠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并检测肝脏组织claudin-1、claudin-2、claudin-3、claudin-7、封闭蛋白及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1)实验对照组小鼠在建模过程中体重下降,大便呈糊状或水状,逐渐出现血便或便血,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结肠结构破坏明显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UC症状及结肠病理表现均有所减轻。(2)实验对照组小鼠肝小叶结构紊乱、炎症细胞浸润,血清ALT、AST、碱性磷酸酶及总胆红素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升高(均P<0.05),肝脏组织中claudin-1、claudin-3、claudin-7及ZO-1的mRNA表达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降低(均P<0.05)。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损伤均改善,且肝脏组织中claudin-1、claudin-3、claudin-7及ZO-1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BMSCs对UC合并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肝脏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并可提高肝脏紧密连接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其可能通过影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实现对肝脏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肝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紧密连接蛋白 小鼠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激活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 被引量:6
18
作者 孟云超 姜海行 +4 位作者 张君红 陆正峰 覃山羽 宁琳 杨文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8-702,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共培养体系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HGFA)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后对HSCs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半透膜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各组培养24h、48h及72h后,倒置相...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共培养体系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HGFA)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后对HSCs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半透膜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各组培养24h、48h及72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抗原及HSCs凋亡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HSCs增殖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C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及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GF的激活形式(即HGF-α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GF及HGFA浓度。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口检验。结果不同浓度HGF在各时段对HSCs无增殖抑制作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GFA在各时段对HSCs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陛,在24hHGFA浓度为70ng/ml时抑制作用为(0.26±0.00),较对照组的(0.13±0.04),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实验组HGF-α链相对表达量37.24±1.03低于HGFA干预组的40.44±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各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HSCs凋亡率在72h为40.77%±1.16%,均较HGFA干预组的33.35%±2.0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各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0.05)。实验组及HGFA干预组中HGF浓度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较HSCs空白对照组低;实验组HGFA的浓度在各时段均较对照组高。结论BMSCs与HSCs共培养后促进HGFA的分泌,并激活HGF使其发挥促HSCs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骨髓 肝星状细胞 细胞凋亡 肝细胞生长因子 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
原文传递
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孟云超 姜海行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9-320,共2页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又称离散因子,最初是作为促大鼠肝细胞有丝分裂原而被发现的。最初分泌的HGF是无活性的,需激活变成它的活化形式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尽管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hepatocyte grow...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又称离散因子,最初是作为促大鼠肝细胞有丝分裂原而被发现的。最初分泌的HGF是无活性的,需激活变成它的活化形式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尽管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activator,HGFA)能够激活前HGF且在血浆中的浓度较高,但其在体内复杂微环境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 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 受体
原文传递
炎症性肠病中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云超 牛桂军 张启芳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741-1744,共4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中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BD)方面正处于起步阶段。LncRNA在基因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BD患者中有数百个LncRNA分子表达失调,其中一些与相邻基因有关,这提示...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中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BD)方面正处于起步阶段。LncRNA在基因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BD患者中有数百个LncRNA分子表达失调,其中一些与相邻基因有关,这提示分子疾病机制尚待证实。此外,LncRNA在血液和组织样本中分离出来的LncRNA可用作生物学标志物,为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和针对个性化的治疗提供手段,但仍需大样本研究。本文就LncRNA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基因调控 生物学标志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