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小鼠虹膜中抗原递呈细胞的表型特征、分布和形态学特点
1
作者 孟倩丽 杨培增 +1 位作者 郭海科 崔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83-587,共5页
背景 以往对组织中抗原递呈细胞(APCs)的研究多采用体外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其结果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曾有研究者采用前房注射荧光素标记抗体的方法对眼前节组织中的APCs进行研究,但易损伤角膜等组织.采用活体标记的方法探讨虹膜... 背景 以往对组织中抗原递呈细胞(APCs)的研究多采用体外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其结果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曾有研究者采用前房注射荧光素标记抗体的方法对眼前节组织中的APCs进行研究,但易损伤角膜等组织.采用活体标记的方法探讨虹膜和睫状体中APCs的表型特征,对进一步阐明APCs在维持眼部免疫平衡状态中的作用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正常小鼠虹膜中APCs的表型特征、分布和形态学特点.方法 6~8周龄的SPF级雌性BALB/c小鼠51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7个组,在生物解剖显微镜下用玻璃微量注射针于角巩膜缘后0.5 mm处刺入玻璃体腔内注射2.0 μl AlexaFluor594或Alexa Fluor 488标记的卵清蛋白(OVA)、抗CD11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Ⅱ(MHC-Ⅱ)、F4/80、B7-1和B7-2单克隆抗体或其两两抗体的混合液,注射24 h后取小鼠虹膜组织,结合平片技术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虹膜中APCs的表型特征、分布及形态学特点,并用体外染色实验验证体内染色结果. 结果 正常小鼠虹膜中存在大量呈规则网络状分布的OVA^+、F4/80^+、CD11c^+、MHC-Ⅱ^+、B7-1^+和B7-2^+细胞,Alexa Fluor 594标记的阳性细胞呈红色荧光,Alexa Fluor 488标记的阳性细胞呈绿色荧光.双重染色实验结果可见,虹膜中约有90%的F4/80^+细胞为OVA^+,约有60%的F4/80^+细胞和CD11c^+细胞表达MHC-Ⅱ,约有35%的F4/80^+细胞和CD11c^+细胞同时表达B7-1和B7-2,70%以上的OVA^+细胞为MHC-Ⅱ^+.根据标记细胞的形态不同可分为树突状细胞(DC)和多形性细胞两大类.结论 活体玻璃体腔内注射荧光素标记抗体的方法可以准确观察正常小鼠虹膜中的APCs.虹膜中APCs的表型特征、分布和形态学特点与眼免疫偏离和炎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抗原递呈 表型特征 葡萄膜 组织分布 荧光抗体技术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1例
2
作者 孟倩丽 王静波 汪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2年第4期241-241,共1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视网膜坏死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敏 刘清洋 +5 位作者 孟倩丽 崔颖 张立新 罗仲伶 刘辉焜 郭海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4,共7页
背景国外研究表明,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青壮年患者首要的致盲因素,而加强中国对DR发病危险因素的分析对于D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调查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 背景国外研究表明,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青壮年患者首要的致盲因素,而加强中国对DR发病危险因素的分析对于D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调查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及整群抽样法,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和DR发生率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首先根据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然后根据2002年悉尼国际DR分期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DR筛查。所有受检者均接受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专科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日常生活视力、验光检查以及眼压测量(非接触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和眼底照相。分别采用,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DR患者与非DR者(NDR)的各项调查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相关回归模型对DR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风险明显高于女性患者(OR=1.914,95%CI:1.382~2.651);糖尿病病程为1—4年、5~9年和≥10年的患者发生DR的风险明显高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分别为新诊断患者的3.336倍(95%CI:2.322~4.880)、3.890倍(95%CI:2.327~6.503)和12.499倍(95%CI:6.607~23.647);相对于收缩压≤120mmHg(1mmHg=0.133kPa)的糖尿病患者,收缩压为120~139mmHg、≥140mmHg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风险分别为1.953倍(95%CI:1.081~3.528)和1.950倍(95%CI:1.076~3.532);与FPG≤5.6mmol/L的糖尿病患者比较,FPG为5.6—6.9mmol/L、≥7.0mmol/L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R风险分别增加1.567倍(95%CI:0.889~2.732)和2.170倍(95%CI:1.252~3.761);此外,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DR发生风险明显高于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OR=1.577,95%CI:1.105~2.253)。结论男性、糖尿病病程、平均收缩压、FPG和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控制高血糖、高血压等相关危险因素可以减少DR的患病率,并控制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44
4
作者 陈淑惠 孟倩丽 +4 位作者 张敏 郭海科 刘清洋 崔颖 李达桔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与糖尿病的全身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702例,将其分为NDR组、DR组两组,DR组又分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与糖尿病的全身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702例,将其分为NDR组、DR组两组,DR组又分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分析DR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糖尿病周围血管性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of diabetes mellitus,PVD)、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等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DR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高血脂、颈部血管硬化、斑块,下肢动脉硬化、斑块,DN、DPN、DF及PVD等并发症有关。PDR与高血压、DPN关系密切。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是DR及糖尿病的全身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共同病理基础。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并发症时,DR的患病率增加,尤其是合并高血压、DPN时,PDR的患病率增加。所以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出现全身并发症者必需定期行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DR,降低致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并发症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5
作者 崔颖 郭海科 +3 位作者 韩云飞 孟倩丽 张良 尹东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调查40岁以上2型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DR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0岁以上的2型DM患者240例... 目的调查40岁以上2型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DR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0岁以上的2型DM患者240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相关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眼部检查等,调查DR、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病率,分析并探讨影响DR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DR、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患病率分别为35.00%、9.17%、7.92%。DM病程、收缩压、胆固醇、肌酐、尿素氮、24h尿白蛋白量、24h尿白蛋白浓度、尿微量蛋白浓度、胰岛素使用、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肾脏病变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24h尿白蛋白量、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是DR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24h尿白蛋白量、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是DR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 患病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东莞市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淑惠 张敏 +3 位作者 孟倩丽 郭海科 刘清洋 崔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7-951,共5页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世界上双眼盲的主要病因,但是DR的病因尚不明确,且对DR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充分了解本地区DR的危险因素对DR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DR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世界上双眼盲的主要病因,但是DR的病因尚不明确,且对DR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充分了解本地区DR的危险因素对DR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DR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建立针对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眼科干预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73例.将患者分为DR组和非DR(NDR)组,其中DR组细分为轻、中和重度非增生性DR(NPDR)组以及增生性DR(PDR)组.检测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APOA1)、APOB、脂蛋白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肌酐、尿酸、尿素氮、中性粒细胞百分率、24 h尿清蛋白(ALBU-24 h)总量和ALBU.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DR与各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筛选DR的危险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DR的患病率为28.33%,其中轻、中、重度NPDR的患病率分别为2.54%、16.28%和4.23%,PDR患病率为5.29%.DR患者中DME患病率为10.36%.DR组与NDR组糖尿病病程、脂蛋白α、肌酐、ALBU-24 h总量和ALB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病程和FBG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相对危险度(OR)=1.155,95%可信区间(CI):1.067~1.251;FBG:OR=1.313,95% CI:1.071~1.610].结论 糖尿病病程、脂蛋白α、肌酐、ALBU-24 h总量、ALBU与DR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糖尿病病程和FBG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罗晓阳 张良 +2 位作者 孟倩丽 蓝剑青 牛勇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35-83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86例(2897眼)PACG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恶性青...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86例(2897眼)PACG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恶性青光眼分为恶性青光眼组与非恶性青光眼组,探讨恶性青光眼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PACG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PACG患者手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率为2.93%。恶性青光眼组患者的女性比例、行小梁切除术比例、术前眼压、晶状体厚度、房角完全闭合比例均显著高于非恶性青光眼组(均为P〈0.05),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非恶性青光眼组(均为P〈0.05)。两组间的年龄、病程、血压、相对晶状体位置等临床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女性、年龄45~60岁、小梁切除术、术前眼压〉30mmHg(1kPa=7.5mmHg)、前房深度〈1.8mm、晶状体厚度〉4.5mm、眼轴长度〈22mm、房角完全闭合是PACG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其中,短眼轴、术前持续高眼压、房角完全闭合3个因素是PACG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眼压以及患者自身的眼球解剖结构是PACG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易感因素,需引起临床研究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青光眼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解剖结构
下载PDF
广东省东莞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敏 崔颖 +3 位作者 孟倩丽 刘清洋 张立新 郭海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调查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常住户籍居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病率。方法采取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16个自然村和1个社区户籍居民≥40岁的常住人口进行普查。调查包括... 目的调查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常住户籍居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病率。方法采取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16个自然村和1个社区户籍居民≥40岁的常住人口进行普查。调查包括:居民基本信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和DR问卷、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查和眼科专科检查等。根据2010年美国ADA DM诊断标准确诊DM,并根据2002年悉尼DR国际分型标准进一步进行DR筛查和分级。着重分析DR的患病情况。结果应参加普查的横沥镇常住居民11 181人,实际调查8952人,应答率为80.06%,共筛查出DM患者1508人,DM患病率为16.85%。1508例DM患者中新诊断DM患者1072人(71.09%),有DM病史者436人(28.91%)。1508例DM患者1310例眼底照片可判读,共筛查出DR 239例,DR患病率为18.24%,标准化后为18.20%,其中非增生型DR患病率为17.33%,增生型DR患病率为0.92%。结论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DR患病率为18.20%,其中非增生型DR占主要部分,即多数患者处于疾病的早期和中期阶段,需要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流行病学 患病率
下载PDF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东莞眼病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崔颖 郭海科 +7 位作者 张敏 张立新 刘清洋 张良 杨小红 孟倩丽 刘辉焜 罗仲伶 《循证医学》 CSCD 2014年第6期348-353,共6页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常住户籍居民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1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40岁及以上户籍常住居民进行普查...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常住户籍居民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1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40岁及以上户籍常住居民进行普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查以及系统眼科检查。所有糖尿病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检查。统计分析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8 952人参与糖尿病筛查和眼科检查,应答率为80.06%,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 072人,占71.09%,平均年龄为(58.94±7.74)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12.6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糖化血红蛋白(≥6.5%)是影响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常住户籍居民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12.64%,建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眼底筛查,尤其需要关注男性和糖化血红蛋白异常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红素加氧酶-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9
10
作者 蔡晶晶 孟倩丽 +3 位作者 郭海科 张良 李东风 崔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 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表达。方法选择糖尿病病程大于6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64例,根据临...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 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表达。方法选择糖尿病病程大于6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64例,根据临床表现和诊断将其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18例及DR组46例其中DR组中包括非增生型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24例及增生型DR(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PDR)患者22例。选择同期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人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 tion,qRT-PCR)检测各组PBMC中HO-1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之间HO-1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HO-1 mRNA表达水平与各项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qRT PCR检测发现,DR组、NDR组以及对照组PBMC中HO-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015±0.007、0.021±0.010、0.027±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88,P<0.001)。其中,DR组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NDR组(P=0.014);ND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PDR组患者PBMC中HO-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12±0.007,显著低于NPDR组(0.018±0.007)(t=-3.052,P=0.004)。ln(HO-1)mRNA表达水平与收缩压(β=-0.011,P=0.001)及糖化血红蛋白(β=0.088,P=0.008)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HO-1 mRNA在DR患者及PDR患者PBMC中的表达显著降低,提示HO-1可能作为一个保护性因素参与DR的发生及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红素加氧酶-1 氧化应激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氧化应激机制在眼科疾病研究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黄煜 郭海科 孟倩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化反应,对细胞生命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导致氧化应激时,机体、组织、细胞受到一系列损伤。眼睛是位于体表的器官,易于受到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导致氧化应激。本文介绍氧化应激机制在眼...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化反应,对细胞生命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导致氧化应激时,机体、组织、细胞受到一系列损伤。眼睛是位于体表的器官,易于受到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导致氧化应激。本文介绍氧化应激机制在眼科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以及关于抗氧化的最新研究,为眼科疾病的研究以及防治提供方法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青光眼 白内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东莞市40岁及以上居民视力损害者的屈光不正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淑惠 孟倩丽 +5 位作者 张敏 崔颖 郭海科 刘清洋 张立新 罗中伶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调查40岁及以上居民因屈光不正导致视力损害的患病率,以及影响视力矫正的因素。方法:我们于2011/2012年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按照WHO标准,根据日常生活视力0.05≤... 目的:调查40岁及以上居民因屈光不正导致视力损害的患病率,以及影响视力矫正的因素。方法:我们于2011/2012年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按照WHO标准,根据日常生活视力0.05≤好眼视力<0.3,筛查出视力损害者共707例。分析因屈光不正导致视力损害的患病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及不同文化程度间可矫正的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率,分析影响视力矫正的因素。结果:视力损害者的患病率为7.90%(707/8 952)。因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者患病率为5.57%(499/8 952),占视力损害者的70.58%(499/707)。其中,可矫正的视力损害者患病率为5.36%(480/8 952),占视力损害者的67.89%(480/707)。不可矫正的视力损害者的患病率为0.21%(19/8 952),占视力损害者的2.69%(19/707)。经χ2检验,随着年龄的增加,因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率显著下降(P<0.01)。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在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损害者中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由92.1%降至49.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开展积极的屈光不正矫治,可使约2/3的日常生活视力损害的患者有效改善视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损害 屈光不正 日常生活视力 流行病学 患病率
下载PDF
PDR玻璃体切割术后顽固性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良 赵云云 +2 位作者 黄中宁 尹东明 孟倩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1780-1782,共3页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玻璃体切割术后顽固性高眼压的原因及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11/2010-10因PDR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眼压状况。结果:患者119眼中共有25眼(21.0%...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玻璃体切割术后顽固性高眼压的原因及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11/2010-10因PDR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眼压状况。结果:患者119眼中共有25眼(21.0%)于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眼压顽固性增高,经药物治疗后眼压维持正常者18眼(72.0%),7眼需要手术治疗;25眼中,19眼(76.0%)为术后1wk内出现眼压升高,6眼眼压升高发生在术后2~18mo。眼压升高原因:在术后3mo后出现眼压升高的5眼中,除1眼为瞳孔闭锁导致高眼压,其余4眼均出现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中3眼在硅油取出时联合白内障摘除,1眼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119眼中,行硅油注入42眼(35.3%),C3F8注入12眼(10.1%),但在眼压升高的25眼中有11眼联合硅油注入(44%,P=0.41),有无硅油注入眼压升高差异无显著性。2眼C3F8注入(7.7%,P=0.83),有无C3F8注入眼压升高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DR玻璃体切割术后顽固性高眼压多可通过药物将眼压控制正常,术中硅油注入不是眼压增高的主要因素,远期的眼压升高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关,术中或术后是否摘除白内障需要慎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手术 眼内压
下载PDF
关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信号通路研究 指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靶向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海科 方梦园 孟倩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近年来,DR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更好地揭示了DR的发病机制,为DR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开发靶向治疗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生物信号通路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近年来,DR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更好地揭示了DR的发病机制,为DR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开发靶向治疗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生物信号通路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有助于临床医师正确进行医疗决策,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干预,大大改善DR的治疗效果.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将信号通路的研究和靶向治疗结合起来是推进DR治疗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注重转化医学研究,重视信号通路研究对靶向治疗的引导作用,使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通路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靶向治疗 转化医学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眼内压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崔颖 韩云飞 +5 位作者 孟倩丽 郭海科 张敏 张冠荣 罗晓阳 黄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21-1623,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diabetic mellitus,DM)与非DM患者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分布特征,分析IOP与DM相关全身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试验组为2型DM患者150例和对照组212例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相关病...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diabetic mellitus,DM)与非DM患者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分布特征,分析IOP与DM相关全身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试验组为2型DM患者150例和对照组212例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相关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详细眼部检查等;比较DM患者与非DM患者IOP高低,同时分析DM状态、血糖控制情况、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等DM相关因素与IOP的关系。结果:DM患者IOP(16.14±3.36)mmHg高于非DM患者(14.98±3.0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P=0.005)。IOP与DR严重程度无关(F=0.386,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r=0.30,P<0.001)、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r=0.22,P<0.05)和胆固醇(r=0.17,P<0.05)可能是IOP的影响因素。结论:DM组IOP显著高于非DM组,性别、BMI、胆固醇水平可能与IOP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内压
下载PDF
注气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良 赵云云 +2 位作者 黄中宁 尹东明 孟倩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1166-1167,共2页
目的:为更有效地开展注气视网膜固定术进一步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a来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行注气视网膜固定术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共进行32例注气视网膜固定术,20例一次手术成功(62.5%)。未成功患者为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目的:为更有效地开展注气视网膜固定术进一步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a来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行注气视网膜固定术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共进行32例注气视网膜固定术,20例一次手术成功(62.5%)。未成功患者为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 vevitreoretinopathy,PVR)形成致原裂孔张开或新裂孔形成以及黄斑孔未作光凝。术中未发生视网膜晶状体损伤。结论:注气视网膜固定术对上方象限小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效果良好,尤其萎缩孔效果最好,该方法简单,值得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孔 视网膜脱离 注气视网膜固定术
下载PDF
兔Epi-LASIK上皮瓣弃留对角膜基质TGF-β_1、bFGF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艳蕾 郭海科 +1 位作者 张洪洋 孟倩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5-1119,共5页
目的比较兔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thelial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弃留上皮瓣对角膜基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目的比较兔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thelial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弃留上皮瓣对角膜基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而探讨上皮瓣对角膜创伤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 21只新西兰大白兔行保留上皮瓣Epi-LASIK(留瓣组),21只行弃上皮瓣Epi-LASIK(弃瓣组)。分别于术后4 h、1 d、3 d、5 d、7 d、15 d、30 d每组各处死3只(6眼)兔,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法检测兔角膜基质中TGF-β1、bFGF的表达及基质细胞凋亡水平,并观察各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和haze发生情况。结果弃瓣组上皮愈合时间为(3.88±0.98)d,留瓣组为(4.05±0.7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0,P=0.526)。术后两组均未发现3级及以上haze产生;术后3 d,两组haz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9,P=0.039),留瓣组较弃瓣组haze程度重;术后30 d,两组haze均消失。各时间点留瓣组TGF-β1、bFGF阳性细胞数均多于弃瓣组,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4 h,留瓣组基质细胞凋亡细胞数(23.63±5.72)多于弃瓣组(16.75±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0,P=0.037);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Epi-LASIK保留上皮瓣增加基质细胞凋亡水平和术后haze发生率,上皮瓣是角膜创伤愈合修复过程的负性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上皮瓣 转化生长因子-Β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凋亡
下载PDF
LY294002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激酶B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瑞 郭海科 孟倩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26-1030,共5页
背景蛋白激酶B(Akt)与许多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密切相关,从而参与多种细胞功能活动的调控,包括细胞的增生、迁移和代谢等,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可催化Akt活性并启动各种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P13K抑制剂能够抑制Akt活性,但是... 背景蛋白激酶B(Akt)与许多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密切相关,从而参与多种细胞功能活动的调控,包括细胞的增生、迁移和代谢等,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可催化Akt活性并启动各种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P13K抑制剂能够抑制Akt活性,但是否影响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生物学行为尚不清楚。目的观察P13K抑制剂LY294002对人LECs中Akt活化的影响。方法对人LECs系HLEC-B3细胞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然后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24h后在培养板中加入LY294002,终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60、70、80μmol/L,继续培养24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抑制率。在同一批接种于6孔板内无菌盖玻片上的传代细胞中加入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为诱导组,用20μmol/LLY294002预培养1h后再加入10Ixg/LTGF—β2进行共培养为TGF—B,与LY294005共培养组,以未加入TGF,p:和LY294002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应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中磷酸化Akt(p-Akt)的荧光表达情况,并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Akt表达量的差异。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LY294002浓度的增加,HLEC—B3的吸光度(A)值逐渐减小,即LY294002对HLEC—B3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不同浓度LY294002组间HLEC—B3的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9.72,P=0.00);随着检测时间点的延长,HLEC—B3的4值逐渐增大,不同检测时间点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737.54,P=0.00)。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对照组细胞仅有微量的p-Akt红色荧光,诱导组p-Akt表达明显增多,并向细胞膜聚集,细胞轮廓清晰,而TGF—β2与LY294005共培养组细胞中p-Akt表达的红色荧光明显减弱,细胞形态不清。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诱导组和TGF—β2与LY294005共培养组细胞中p-Akt的表达量分别为0.91±0.08、1.48±0.13和0.95±0.19,3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4,P=0.00)。结论LY294002能够拈抗TGF—β2诱导的Akt磷酸化激活过程,有望成为新的有效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 LY294002 细胞蛋白激酶B 转化生长因子Β2 晶状体上皮细胞
下载PDF
应重视表观遗传学与晶状体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海科 黎清兰 孟倩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表观遗传学是传统遗传学的分支之一,目前已成为生物医学中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而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如miRNA等方式对基因表型进行调控并可进行遗传的科学。目前已发现,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是传统遗传学的分支之一,目前已成为生物医学中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而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如miRNA等方式对基因表型进行调控并可进行遗传的科学。目前已发现,表观遗传学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在眼科学领域,表观遗传与各种眼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均有关联。由于传统遗传学导致的疾病不可逆,而表观遗传是可逆的过程,因此表观遗传与眼科疾病关系的研究正逐渐引起重视。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生长、分化、衰老、上皮一间充质转化(EMT)等均受到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晶状体疾病,如白内障可能与表观遗传学因素有密切关联,大力开展晶状体表观遗传学研究可能为研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已将表观遗传学方法应用于晶状体生理和病理的研究,国内的眼科医学工作者应关注和跟踪这些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并积极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生长和发育 白内障 表观遗传学 基因表达调控 DNA甲基化/遗传学 组蛋白/遗传学 微小RNA/遗传学
下载PDF
山梨醇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20
作者 郭海科 刘清洋 +2 位作者 孟倩丽 张良 方梦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8-421,共4页
背景国外研究表明,多元醇通路在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山梨醇脱氢酶(SDH)基因作为该通路的限速酶之一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但国内尚未见相关的研究。目的探讨SDHG-888C基因多态性同2型DR的关系。方法... 背景国外研究表明,多元醇通路在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山梨醇脱氢酶(SDH)基因作为该通路的限速酶之一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但国内尚未见相关的研究。目的探讨SDHG-888C基因多态性同2型DR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因型,其中DR患者118例,无明显DR组69例、健康对照组123例,比较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DR组与无DR组间的临床特征比较显示,DR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无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0,P=0.042),2组间其他基线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无DR组和对照组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6%、8.7%和8.1%,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4%、25.4%和29.7%,DR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无DR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G:P=0.007,P=0.001;G:P=0.001,P=0.004),无DR组与对照组的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型DR与无DR组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HG-888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南方人群2型DR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梨醇脱氢酶基因 基因多态性 2型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