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民族研究是一座学术宝库——徐杰舜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4
1
作者 孟凡夏 徐杰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7-16,共10页
本文就汉民族研究的开拓情况,开展汉民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汉民族 汉民族研究 意义 价值 方法论 学术宝库
下载PDF
中国第一部汉族史问世──对汉民族起源形成发展和文化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被引量:1
2
作者 孟凡夏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61-61,共1页
中国第一部汉族史问世──对汉民族起源形成发展和文化作了较系统的论述《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8月9日第一版和香港《大公报》8月12日发表新华社电讯介绍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撰写的《汉民族发展史》一书,全文转载如... 中国第一部汉族史问世──对汉民族起源形成发展和文化作了较系统的论述《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8月9日第一版和香港《大公报》8月12日发表新华社电讯介绍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撰写的《汉民族发展史》一书,全文转载如下: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记者孟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起源 形成发展 汉民族 汉族 徐杰舜 汉王朝 少数民族 发展史 广西民族学院 心理素质
下载PDF
名城名人多
3
作者 孟凡夏 《风景名胜》 2002年第5期84-85,共2页
大泽茫茫不通陆,小港弯弯有桨声。江苏盐城自古人杰地灵,以历史文化名人多而著名。
关键词 范仲淹 江苏盐城 陆秀夫 历史文化名人 中华民族 范公堤 文天祥 朝廷 西溪 民族英雄
下载PDF
雷声隆隆第一瀑
4
作者 孟凡夏 《风景名胜》 1998年第2期12-15,共4页
美国也像中国一样,幅员辽阔,风光绮丽,有许多世界第一的自然景观,引无数游人竞折腰。尼亚加拉大瀑布,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世界第一大瀑布。久仰其名,到了美国,不能不去。尼亚加拉大瀑布在美国东北部,纽约州的西端。由纽约西去。
关键词 大瀑布 尼亚加拉河 加拿大人 导游 马蹄形 长途汽车 新娘 美国人 雷声 自然景观
下载PDF
金华佛手
5
作者 孟凡夏 《风景名胜》 1996年第8期42-43,共2页
佛手亦称佛手柑,植物分类学属芸香科,枸橼的变种,我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金华佛手出在罗店,罗店距市区仅8公里。在金风吹送下,笔者来到罗店镇所属的后溪河村。这是罗店集中产佛手的六个村之一。
关键词 金华佛手 金佛手 佛手柑 后溪 植物分类学 南京 芸香科 红楼梦 地方志 栽培
下载PDF
让风景湖泊恢复和保持它优美明净的面貌——第一届全国风景湖泊会议简记
6
作者 孟凡夏 《风景名胜》 1996年第1期9-9,共1页
我国历代文人对构成自然风景要素之一的水之美,特别是风景湖泊之美,吟咏赞美不绝:——智者乐水,——秋水共长天一色。——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关键词 湖泊恢复 风景区 风景要素 会议 西湖 千岛湖 废弃物 面貌 武汉东湖 保护与利用
下载PDF
盐城与盐
7
作者 刘振贵 孟凡夏 《风景名胜》 2002年第5期78-79,共2页
黄海之滨,有一片北距黄淮不远,南离长江很近的地域,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密布,草木馨香,这块1.5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名叫盐城。盐城自古以来与盐相依共存,结下了数千年不解之缘。盐城的历史,是一部像盐一样晶莹透剔的盐文化史;盐城... 黄海之滨,有一片北距黄淮不远,南离长江很近的地域,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密布,草木馨香,这块1.5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名叫盐城。盐城自古以来与盐相依共存,结下了数千年不解之缘。盐城的历史,是一部像盐一样晶莹透剔的盐文化史;盐城又是一座与盐一样内涵丰厚的盐博物馆,十分耐人寻味与观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 博物馆 管理机构 黄海海岸 相依共存 盐官 卤水 海水 文化史 古代
下载PDF
走访西点
8
作者 刘振贵 孟凡夏 《风景名胜》 1998年第5期20-22,共3页
在纽约参观期间,朋友为我们安排了去西点军校游览的项目。我们有些惊讶:西点军校在原来的想象中似乎有点儿神秘,能随便让游客去参观吗?朋友解释说,美国连白宫——总统府都向游人开放,何况是一所学校。(当然,真正属于军事机密的地方,是... 在纽约参观期间,朋友为我们安排了去西点军校游览的项目。我们有些惊讶:西点军校在原来的想象中似乎有点儿神秘,能随便让游客去参观吗?朋友解释说,美国连白宫——总统府都向游人开放,何况是一所学校。(当然,真正属于军事机密的地方,是不会随便让外人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点军校 麦克阿瑟 学校 新学员 美国陆军 侵朝战争 军事机密 美国人 训练 军事院校
下载PDF
生命在汉民族研究中闪光——记人类学家徐杰舜教授 被引量:4
9
作者 孟凡夏 刘振贵 《民族论坛》 2016年第12期45-55,共11页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哪一个?人们不难回答是汉族;如果有人问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是哪一个?人们也不难回答是汉族。但是,当人们审视中国学术史,不能不惊讶地发现:除了50年代初由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提出汉族...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哪一个?人们不难回答是汉族;如果有人问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是哪一个?人们也不难回答是汉族。但是,当人们审视中国学术史,不能不惊讶地发现:除了50年代初由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提出汉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而引发的对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外,对煌煌汉族的研究几乎是一片学术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民族研究 人类学家 徐杰舜 中国学术史 生命 历史学家 民族形成 50年代
原文传递
祭禹──纪念一位治水英雄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5期32-33,共2页
祭禹──纪念一位治水英雄孟凡夏浙江省绍兴市正在筹办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祭禹大典。祭典将于4月20日举行。禹,又称大禹─—伟大的禹─—姓姒,是距今42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所以又... 祭禹──纪念一位治水英雄孟凡夏浙江省绍兴市正在筹办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祭禹大典。祭典将于4月20日举行。禹,又称大禹─—伟大的禹─—姓姒,是距今42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所以又称他为夏禹·现代史学家认为,夏朝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黄河流域 大水灾 《史记》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三过家门而不入” 考古发现 水英 历史地理学家 《山海经》
原文传递
人类最早的太阳神像——“双鸟舁日”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0期37-37,共1页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长16.7厘米,高7厘米的象牙蝶形器。它的正面用阴线刻绘出一幅寓意深奥的图案:中间为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圆上方有几笔炽烈的火焰纹,让人联想起那个万物赖以生存的太阳。太阳两侧,各有一只利喙长尾...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长16.7厘米,高7厘米的象牙蝶形器。它的正面用阴线刻绘出一幅寓意深奥的图案:中间为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圆上方有几笔炽烈的火焰纹,让人联想起那个万物赖以生存的太阳。太阳两侧,各有一只利喙长尾的鸟,昂首振翼,搏击升空……。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古人,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能刻出如此精致的作品来,实在令人惊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遗址 阴线刻 振翼 火焰纹 蝶形 长尾 天地之间 珍珠滩 诗云 浙江省余姚市
原文传递
让知识托起太阳
12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45,共2页
一组银灰色的建筑群,崛起于杭州西湖北岸的山影树丛之中。门厅顶盖略呈三角形,上尖下宽。一行玻璃天窗将屋顶从上到下分为两瓣,远远望去,好像一本展开的巨书,也像一只张开双翼,翘首蓝天,准备起飞的鸟。这就是浙江图书馆新馆。新... 一组银灰色的建筑群,崛起于杭州西湖北岸的山影树丛之中。门厅顶盖略呈三角形,上尖下宽。一行玻璃天窗将屋顶从上到下分为两瓣,远远望去,好像一本展开的巨书,也像一只张开双翼,翘首蓝天,准备起飞的鸟。这就是浙江图书馆新馆。新馆址东南由宝石流霞和黄龙吐翠两个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图书馆 藏书楼 公共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四库全书》 中国近代 文澜阁 杭州 自动化系统 综合布线
原文传递
新印人大气度
13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9期57-58,共2页
珍珠滩篆刻艺术是一个十分讲究功力的艺术门类。没有几十年的勤奋修炼,是很难在印坛产生什么大的影响的。西泠印社更是全国成千上万个印社中最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和印学研究团体,它汇集了国内外最有影响的印人和书画家。三、四十岁的人... 珍珠滩篆刻艺术是一个十分讲究功力的艺术门类。没有几十年的勤奋修炼,是很难在印坛产生什么大的影响的。西泠印社更是全国成千上万个印社中最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和印学研究团体,它汇集了国内外最有影响的印人和书画家。三、四十岁的人,没有特殊的艺术造诣,只能望门兴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艺术 西泠印社 艺术创作 艺术家 书画艺术 文化内涵 研究与发展 澳门 秦汉金文 古代官制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三谜(上)
14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3期36-37,共2页
自从杭州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1936年11月3日揭开了良渚文化的面纱,沉睡在地下四、五千年的这一远古文化,渐渐向人们显露出它那无比耀眼的辉煌。60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太湖流域的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总共发现了上... 自从杭州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1936年11月3日揭开了良渚文化的面纱,沉睡在地下四、五千年的这一远古文化,渐渐向人们显露出它那无比耀眼的辉煌。60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太湖流域的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总共发现了上百处良渚文化遗址。另外,在安徽、江西、广东等地也有少量发现。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良渚文化时代的器物:人工栽培的水稻、丝绸碎片,闪烁着黑色光泽的陶器,以石犁为代表的多种石质农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太湖流域 大汶口文化 文化遗址 远古文化 钻石刻刀 人工栽培 科学博物馆 学术讨论会 文化时代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三谜(下)
15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5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良渚文化 文明社会 史前文化 文明时代 太湖流域 稻作农耕 礼仪制度 国家政权 长江三角洲地区 西亚两河流域
原文传递
越王宝剑归里记
16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2期56-56,共1页
流落境外的一件国宝——春秋战国时越国国君者旨於赐的佩剑,最近由杭州钢铁集团出资100万港币,从香港购回,捐赠给国家,交由浙江省博物馆永久保藏.越王者旨於赐,是越王勾践的儿子,公元前464年至459年在位.者旨於赐剑虽然尘封地下已有240... 流落境外的一件国宝——春秋战国时越国国君者旨於赐的佩剑,最近由杭州钢铁集团出资100万港币,从香港购回,捐赠给国家,交由浙江省博物馆永久保藏.越王者旨於赐,是越王勾践的儿子,公元前464年至459年在位.者旨於赐剑虽然尘封地下已有2400多个春秋,但现在仍旧完好如新,显示出当年精良的工艺水平.剑长52.4公分,最宽处4.1公分.剑体呈黄色,锋、刃青色,湛若秋水,明如镜鉴,寒光灼灼,锐气逼人.剑格两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博物馆 越王 上海博物馆 青铜器 锐气逼人 古董商 钢铁集团 春秋战国时期 浙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文传递
杭州新茶馆记事
17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1期37-37,共1页
杭州新茶馆记事孟凡夏春雨菲菲,西湖边柳绿桃红,茶叶散香。急于品新茗的茶客,从天南地北夹到杭州,涌进了数不清的茶馆。提到茶馆,便容”易联想到人声嘈杂、水雾蒸腾、怀碟碰撞,吃一盏各自东西的环境。不过,近年来杭州的茶馆已在... 杭州新茶馆记事孟凡夏春雨菲菲,西湖边柳绿桃红,茶叶散香。急于品新茗的茶客,从天南地北夹到杭州,涌进了数不清的茶馆。提到茶馆,便容”易联想到人声嘈杂、水雾蒸腾、怀碟碰撞,吃一盏各自东西的环境。不过,近年来杭州的茶馆已在发生变化,一些新茶人营造起了一个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杭州 新茶人 文化氛围 茶艺馆 玫瑰红茶 茶道 营养成分 中国茶 历史文化
原文传递
话说扇子
18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5期48-49,共2页
雨季过后,又是高温.虽说电扇已经普及,空调也大为走俏,人们还是想起了那秋凉见捐的扇子.出门在外,一扇在手,也当得清风徐来.何况那扇子又有许多讲究,制作精美的扇子,集工艺、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为人平添几分风韵,也就难怪在电器时... 雨季过后,又是高温.虽说电扇已经普及,空调也大为走俏,人们还是想起了那秋凉见捐的扇子.出门在外,一扇在手,也当得清风徐来.何况那扇子又有许多讲究,制作精美的扇子,集工艺、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为人平添几分风韵,也就难怪在电器时代,它依然受到人们喜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檀香扇 纸折扇 湘妃竹 魏晋南北朝 文化艺术 王羲之 杭州扇子 西湖博览会 檀香木 三国演义
原文传递
解读“禹碑”的人
19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0期36-37,共2页
中国的文字,如果从陶文算起,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种种形态变化,一直延续至今,构成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尽管都是汉字,但年代既久,变迁又多,许多古汉字今天已难以释读.以甲... 中国的文字,如果从陶文算起,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种种形态变化,一直延续至今,构成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尽管都是汉字,但年代既久,变迁又多,许多古汉字今天已难以释读.以甲骨文来说,自清末发现之后,经过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岣嵝碑 战国文字 基本笔划 春秋战国时代 文化景观 古文字学 王国维 形态变化 孙诒让
原文传递
莫角山——良渚文化的中心
20
作者 孟凡夏 《瞭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0期38-39,共2页
杭州以北20公里处,有一座小镇,叫良渚镇,属余杭市。良渚镇西边有一座山,叫莫角山。山的面积有31万平方米,呈长方形。说它是山,其实也仅比周围农田高出四、五米,只能算是一个大土堆。从50年代初,便已辟为果园,成了杭州市的一个水蜜桃生... 杭州以北20公里处,有一座小镇,叫良渚镇,属余杭市。良渚镇西边有一座山,叫莫角山。山的面积有31万平方米,呈长方形。说它是山,其实也仅比周围农田高出四、五米,只能算是一个大土堆。从50年代初,便已辟为果园,成了杭州市的一个水蜜桃生产基地。年复一年,花开花落,谁也没有感觉到它有什么异常之处,倒是周围的种田人,常在自己的田头屋角,发现一些奇形怪状的玉器和破损的黑陶。这情形从清代就是如此。破陶没人要,玉器则被认为是汉代的,时常有人来收购。直到1939年,家在良渚镇的杭州西湖博物馆工作人员施昕更先生,发表了题为《良渚》的报告,人们才吃惊地知道良渚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可惜他的研究因抗日战争而中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施昕更 花开花落 杭州西湖 余杭市 大祭 博物馆工作 著名考古学家 镇西 生产基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