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严羽《沧浪诗话》“妙悟”说论诗人主体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孟凡萧 殷学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70-74,共5页
"妙悟"说是严羽《沧浪诗话》的主旨,是其"以禅喻诗"的关键,历来被研究者所重视,但在对《沧浪诗话》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妙悟"说所体现的诗人主体性着墨较少。文章主要从"妙悟"说所包含的鉴赏和... "妙悟"说是严羽《沧浪诗话》的主旨,是其"以禅喻诗"的关键,历来被研究者所重视,但在对《沧浪诗话》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妙悟"说所体现的诗人主体性着墨较少。文章主要从"妙悟"说所包含的鉴赏和创作两个维度来论证诗人的主体性,通过鉴赏方面诗人"参而入识","识而悟入"的动态过程和在创作方面诗人"悟而入神"的动态过程来论证诗人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悟 诗人 主体性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下载PDF
浅析老子思想对社区警务工作的启示
2
作者 孟凡萧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52-53,共2页
通过将我国先贤老子思想中关于社会治安管理的理念与社区警务的实质精神进行比较研究,加深对“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并就构建社区警务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老子思想 社区 警务工作 启示
下载PDF
浅析老子思想对社区警务工作的启示
3
作者 卜金祥 孟凡萧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6期12-14,共3页
通过将我国先贤老子思想中关于社会治安管理的理念与社区警务的实质精神的比较研究,加深对“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并就构建社区警务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老子思想 社区警务 社区民警 社会治安管理
下载PDF
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困境及其出路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泽庆 孟凡萧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6,共9页
创作热度不减,而作品接受依然冷清,是当前人工智能文学存在的重要问题。社会关注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整体现象,而没有深入诠释具体作品。诠释视域的不饱和,人工智能的经验缺失,导致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断裂。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困境,也折... 创作热度不减,而作品接受依然冷清,是当前人工智能文学存在的重要问题。社会关注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整体现象,而没有深入诠释具体作品。诠释视域的不饱和,人工智能的经验缺失,导致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断裂。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困境,也折射出它的创作困境。人工智能通过学习人类的作品,在总结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但美的艺术本质上是“天才”的产物,按照已有规则进行创作,其创新性是有限的。人工智能研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虚构写作转向作为广义非虚构写作的网络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人工智能文学的困境,并有助于解决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不足与网络文学作品数量急剧增长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文学 微软小冰 网络文学批评
下载PDF
论“语—图”互文视域下的弹幕生成机制——“逆仿”的律动与跨媒介的狂欢 被引量:7
5
作者 孟凡萧 吴怀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6-111,119,共7页
弹幕作为网络催生的一种新的观影和评论方式,它在“语—图”互文关系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超出了既有“语—图”互文理论的边界。语图叠置的对话性是弹幕“语—图”互文的本质性特征。“逆仿”是弹幕视频“图像文学化”的基... 弹幕作为网络催生的一种新的观影和评论方式,它在“语—图”互文关系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超出了既有“语—图”互文理论的边界。语图叠置的对话性是弹幕“语—图”互文的本质性特征。“逆仿”是弹幕视频“图像文学化”的基本生成与运行机制,其实质为观众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对视频的再创作,营造出以视频为“狂欢广场”的视觉狂欢盛宴。传统的二元对立形态已不能概括弹幕的语图关系,混融共生的一体化状态才是它的真实写照。将弹幕置于“语—图”互文视域下进行分析,不仅促使我们对语言与图像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现代性思考,而且为从学理上探讨“语—图”互文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幕 语—图互文 视觉狂欢 逆仿 跨媒介
下载PDF
柏拉图“摹仿”概念新探——兼论“摹仿”作为“理式”的正途 被引量:2
6
作者 孟凡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00,共7页
“摹仿”是柏拉图文艺思想中极为重要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概念,是西方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但是,学界多从直观感受加以阐释,从而造成了理解的偏差甚至误读。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我们会发现柏拉图不仅保留了摹仿的原始意义,而... “摹仿”是柏拉图文艺思想中极为重要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概念,是西方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但是,学界多从直观感受加以阐释,从而造成了理解的偏差甚至误读。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我们会发现柏拉图不仅保留了摹仿的原始意义,而且首次从理论形态上将其运用到绘画等视觉艺术领域,从而实现了摹仿的转义,丰富了摹仿的内涵,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摹仿论。柏拉图虽然批判摹仿所创作艺术形象的虚假性,却又指出艺术摹仿可以通过联想和象征的方式激发、吸引并引导尘世的灵魂追求智慧与美本身。它是有限的人追寻“理式”的正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摹仿 影像 理式
下载PDF
从摹仿到生成:德里达对传统摹仿论的解构
7
作者 孟凡萧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77,共10页
摹仿作为西方诗学与美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德里达认为传统摹仿理论建立在形而上学哲学基础之上,它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意义并未完全呈现出来。因此,德里达从书写/文字、文本、主体三个维度对传统... 摹仿作为西方诗学与美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德里达认为传统摹仿理论建立在形而上学哲学基础之上,它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意义并未完全呈现出来。因此,德里达从书写/文字、文本、主体三个维度对传统摹仿论进行了“清淤”与解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摹仿理论--文本摹仿论,为人们解答“何谓文学”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理论 德里达 解构主义 西方诗学 柏拉图
下载PDF
主体还是附庸:柏拉图诗人观念再认识
8
作者 孟凡萧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在对话中,柏拉图对于诗人的主体地位问题有着复杂而矛盾的观点:在诗歌创作上,他认为诗人只是神的传声筒,没有作为创作者的主观性和能动精神;在认识论上,他又将诗人看作创作主体,是诗人的无知导致诗歌的堕落。柏拉图这一观点貌似矛盾,但... 在对话中,柏拉图对于诗人的主体地位问题有着复杂而矛盾的观点:在诗歌创作上,他认为诗人只是神的传声筒,没有作为创作者的主观性和能动精神;在认识论上,他又将诗人看作创作主体,是诗人的无知导致诗歌的堕落。柏拉图这一观点貌似矛盾,但是经过细加考察之后,发现他的这一看似矛盾的观点,实质上对诗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诗人恢复自身主体地位,在自身才能和神灵感发双重作用下,寻求和传播永恒的"理式",引导城邦公民"仰望星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主体地位 灵感说
下载PDF
解读吴冠中的诗画观
9
作者 王泽庆 孟凡萧 《文化与诗学》 2019年第2期283-294,共12页
视文学为"终身情人",是吴冠中主张诗画融合观点的形象表达。在吴冠中看来,绘画离不开文学的滋养,具体体现在文化、艺术范式和题材等层面上。以"画之余(补)"取代"诗之余",是吴冠中在诗画比较基础上的理性... 视文学为"终身情人",是吴冠中主张诗画融合观点的形象表达。在吴冠中看来,绘画离不开文学的滋养,具体体现在文化、艺术范式和题材等层面上。以"画之余(补)"取代"诗之余",是吴冠中在诗画比较基础上的理性选择。诗画差异的真正根源在媒介形式,绘画有不同于诗的媒介形式,才有自身的独立性。存在媒介形式的差异,是诗画有效融合的前提。吴冠中的诗画观,既有对文人画传统继承的一面,又因时代变化而有所创新。维护绘画的独立性,就是捍卫以画为业的独立性,并以此获得一种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冠中 诗画观 画之余 媒介形式
原文传递
张彦远画论“自然”范畴的三维透视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凡萧 《中国美术研究》 2019年第3期104-109,共6页
'自然'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历来被中国古代画论所推重。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自然'美学观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具有不容忽视的开创之功,但现今学界却对张彦远的'自然'范畴着墨较... '自然'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历来被中国古代画论所推重。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自然'美学观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具有不容忽视的开创之功,但现今学界却对张彦远的'自然'范畴着墨较少。为系统地整理和阐释张彦远的'自然'美学观念,我们将从本体论、创作论和鉴赏论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把握住张彦远的'自然'美学观念,深刻理解张彦远画论的精髓,进而对现今绘画有所针砭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张彦远 创作 鉴赏
原文传递
張懷瓘書論“自然”觀念的三個維度
11
作者 孟凡蕭 《古籍研究》 2022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唐代張懷瓘以“自然”爲核心,構建了一個體大周密的書學理論體系。具體表現在:從本體論方面,張懷瓘將形而下的自然之“象”升華爲形而上的自然之“道”,將唐代書法自然觀升華爲書法的自然本體論;從創作方面,張懷瓘將“無法”作爲書法“... 唐代張懷瓘以“自然”爲核心,構建了一個體大周密的書學理論體系。具體表現在:從本體論方面,張懷瓘將形而下的自然之“象”升華爲形而上的自然之“道”,將唐代書法自然觀升華爲書法的自然本體論;從創作方面,張懷瓘將“無法”作爲書法“自然”在創作方面的追求;從品評方面,張懷瓘以“樸美”爲品評標準,構建了神、妙、能三品論書的品評體系。這種系統化論述標志着中國古代書論“自然”觀的成熟,對中國古代書論乃至整個古典美學産生了深遠影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張懷瓘 自然 法象 無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