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显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炎性反应演变及其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
1
作者 张飞飞 邵晓梁 +12 位作者 王建锋 杨晓宇 徐敏 万鹏 范圣登 史云梅 俞雯吉 刘保 李小霞 王晓云 孟宝升 王永 王跃涛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61-667,共7页
目的应用^(18)F-FDG PET显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梗死区炎性反应及其动态演变,并分析其与左心室(简称左室)重构进展(LVRP)的关系。方法选取16头巴马小型猪(4~6月龄,雌雄各半),使用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分别于... 目的应用^(18)F-FDG PET显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梗死区炎性反应及其动态演变,并分析其与左心室(简称左室)重构进展(LVRP)的关系。方法选取16头巴马小型猪(4~6月龄,雌雄各半),使用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分别于建模前、AMI后1、5、8、14 d行^(18)F-FDG PET显像评价AMI后局部炎性反应,获取梗死区^(18)F-FDG SUV比值(SUVR)及摄取范围占左室的百分比(F-extent)、脾脏及骨髓SUVR;在上述时间点及AMI后28 d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99Tc 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左室容积(LVEDV和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肌灌注缺损范围,分析AMI前后各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动态演变。AMI后28 d LVRP程度用ΔLVESV表示[ΔLVESV(%)=(LVESV_(AMI 28 d)-LVESV_(AMI 1 d))/LVESV_(AMI 1 d)×100%]。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数据。结果12头猪成功建模并完成研究。AMI后梗死区炎性反应可持续至14 d,建模前、AMI后1、5、8及14 d梗死区SUVR分别为1.03±0.08、3.49±1.06、2.93±0.90、2.38±0.76、1.63±0.62(F=49.31,P<0.001)。建模前,AMI后1、5、8及14 d梗死区F-extent分别为0、(40.08±12.46)%、(40.00±12.76)%、(31.08±12.82)%、16.50%(7.25%,22.00%)(H=37.61,P<0.001)。但AMI前后各时间点骨髓及脾脏SUVR无明显差异(F值:0.69、0.77,均P>0.05)。AMI后1 d梗死区SUVR、F-extent均与LVRP相关(r值:0.82、0.70,P值:0.001、0.035)。结论^(18)F-FDG PET显像可评价AMI后梗死区炎性反应及其动态演变。AMI后1 d时梗死区炎性反应程度重,随后逐渐减低。AMI后1 d时^(18)F-FDG PET显像反映的梗死区炎性反应程度及范围与AMI后LVRP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炎症 心室重构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原文传递
混合式教学法在核医学技术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孟宝升 陆培奇 《科教导刊》 2023年第26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混合式教学在核医学技术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实习的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共2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传统教学组共13名,混合式教学组共9名;比较组间出科考核成绩及带... 目的:探讨混合式教学在核医学技术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实习的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共2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传统教学组共13名,混合式教学组共9名;比较组间出科考核成绩及带教质量评分。结果:混合式教学组出科考核成绩及带教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P均<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更好地提升了核医学技术实习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核医学 影像技术 实习带教
下载PDF
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智 储毅威 孟宝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6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及其在急性阑尾炎中诊断价值。方法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全腹部MSCT检查,总结急性阑尾炎的MSCT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56例确诊的患者中,2...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及其在急性阑尾炎中诊断价值。方法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全腹部MSCT检查,总结急性阑尾炎的MSCT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56例确诊的患者中,23例有阑尾周围的炎性浸润,33例无阑尾周围的炎性浸润,其中伴有脓肿形成6例。回盲前位、回盲后位和盲肠后位均为4例,盲肠下位21例,回肠下位23例。80.4%的患者MSCT能够清楚显示阑尾,主要表现为:阑尾肿大,阑尾直径12.1±4.6mm(6.1-21.6mm),其中9例可见阑尾腔内结石,粪石远端表现为阑尾积液并扩张。11例患者的阑尾MSCT图像不能清晰显示,仅发现阑尾周围有炎性肿块。阑尾穿孔发生率为8.9%,MSCT图像表现为粪石离开阑尾腔进入腹腔和增粗的阑尾周围可见少量积气。结论 MSCT可以清楚显示阑尾,对于急性阑尾炎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可以作为急性阑尾炎术前常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孟宝升 周菲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2月入住医院治疗的52例经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头颅CTA和DSA检查资做对比分析。对比两组检出率、动脉瘤大...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2月入住医院治疗的52例经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头颅CTA和DSA检查资做对比分析。对比两组检出率、动脉瘤大小及颅内动脉瘤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在颅内脑动脉瘤检出率这一项指标上,CTA和DSA检查方法分别是96.15%和100%,这意味着CTA检出率更低,出现2例漏诊情况,不过组间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12,P>0.05)。结论:头颅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准确的显示出颅内动脉瘤病灶,具有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CTA 脑动脉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孟宝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9期50-51,共2页
眼眶骨折在临床上多不易诊断,而且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而螺旋CT的出现在临床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其强大的后处理作用多能显示细微的改变。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骨折中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60例眼... 眼眶骨折在临床上多不易诊断,而且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而螺旋CT的出现在临床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其强大的后处理作用多能显示细微的改变。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骨折中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60例眼眶骨折患者进行CT检查,初始检查结果通过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成像(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眼眶骨折的细节及全貌。结果:60例中右眼眶骨折32例,左眼眶骨折28例。单纯性眶壁骨折39例,复合性骨折21例。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骨折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骨折 眼眶外伤 多层螺旋CT后处理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气道重建显示技术在支气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缪慧敏 孟宝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道重建显示技术在支气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MDCT)各向同性扫描,对24例原发气管主支气管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行层厚为0.625mm的主要容积进行扫描,后处理工作站对曲面和小气道分别进行CP...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道重建显示技术在支气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MDCT)各向同性扫描,对24例原发气管主支气管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行层厚为0.625mm的主要容积进行扫描,后处理工作站对曲面和小气道分别进行CPR处理和MPR的后处理,部分手术病例与术后大体标本及组织学切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24例原发气管支气管肿瘤中恶性肿瘤20例,良性4例,病变位于气管13例,左主支气管4例,右主支气管5例,隆突上方2例;14项不规则滋生,2项环状滋生,8项心脏偏移,轻微向外滋生周边组织不受影响的有4项,外侵细胞与周边组织连接有12项,管壁的恶性细胞向腔内突出有8项,还有一项是强化程度和密度都不均等的恶性肿瘤,强化程度中等且均等分布的良性肿瘤,和强化程度低、低密度影的脂肪瘤。结论:多层螺旋CT气道重建显示技术可以对原发气管、主支气管肿瘤进行定位、定性诊断有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是一种准确且无创性诊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支气管肿瘤 探讨
下载PDF
基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冠心病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杨志敏 杨晓宇 +7 位作者 王跃涛 俞雯吉 李柯 邱春 张飞飞 邵晓梁 孟宝升 王建锋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9-544,共6页
目的应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评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并探讨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常州市第一... 目的应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评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并探讨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完全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127例[男107例、女20例,年龄(60.3±9.6)岁],患者于PCI术后1~3个月内行静息+负荷MPI。将MPI提示罪犯血管供血区仍存在心肌可逆性灌注稀疏/缺损定义为早期残留心肌缺血,据此将行PCI的罪犯血管分为残留缺血和无缺血,比较2组严重狭窄(≥90%)的罪犯血管、分叉病变、冠脉弥漫性病变等心血管检查资料的差异(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罪犯血管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27例患者的148支罪犯血管中,残留缺血罪犯血管49支(33.1%,49/148)。残留缺血组PCI术前严重狭窄的罪犯血管比例高于无缺血组[69.4%(34/49)与49.5%(49/99);χ^(2)=5.27,P=0.022],残留缺血组病变处为分叉病变的比例高于无缺血组[28.6%(14/49)与10.1%(10/99);χ^(2)=8.23,P=0.004],其冠脉弥漫性病变占比略高于无缺血组[14.3%(7/49)与4.0%(4/99);χ^(2)=3.62,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分叉病变[比值比(OR)=4.087,95%CI:1.615~10.344,P=0.003]、冠脉弥漫性病变(OR=4.208,95%CI:1.115~15.878,P=0.034)是罪犯血管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冠脉罪犯血管PCI完全血运重建术后仍有近1/3的血管存在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分叉病变、冠脉弥漫性病变是罪犯血管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缺血 心肌灌注显像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