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油微运移识别、评价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涛 姜福杰 +10 位作者 庞雄奇 刘远 吴冠昀 周阔 肖惠译 姜振学 黎茂稳 蒋恕 黄立良 陈冬霞 孟庆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为例,综合岩心观察、测试分析、地质剖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识别页岩层系石油微运移现象,采用自主研发的排烃潜力法定量评价页岩油微运移烃量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指出页岩油微运移评价的石油地质...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为例,综合岩心观察、测试分析、地质剖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识别页岩层系石油微运移现象,采用自主研发的排烃潜力法定量评价页岩油微运移烃量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指出页岩油微运移评价的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页岩层系富有机质纹层和贫有机质纹层之间存在明显的页岩油微运移,富有机质纹层生烃能力强,生成烃类的重质组分优先与干酪根溶胀或吸附滞留,轻组分以游离态运移到与其互层的长英质或碳酸盐贫有机质纹层富集;玛页1井风城组69%的页岩存在外来运移烃的充注,31%的页岩发生了排烃作用。综合基于地质色层效应的族组分、二维核磁共振以及无机锰元素在烃类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等分析,验证了微运移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微运移是连接页岩层系各个油气聚集要素的桥梁,贯穿页岩油从生成、排出到富集的全过程,影响页岩油的含量和组分。页岩油微运移识别与评价结果,将为揭示页岩油动态差异富集机制、建立页岩“多级生油高峰”模式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微运移识别 微运移评价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组 排烃潜力法
下载PDF
正癸烷/空气旋转爆轰波形成与传播数值模拟
2
作者 邵晓峰 赵宁波 +3 位作者 刘世铮 孟庆洋 李雅军 郑洪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0-738,共9页
针对气液两相旋转爆轰波形成与传播问题,本文以液态正癸烷为燃料,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给出了两相旋转爆轰波的形成演变特点和自持传播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起爆阶段,通过调控初始燃料分布能够获得强度不同的爆轰波... 针对气液两相旋转爆轰波形成与传播问题,本文以液态正癸烷为燃料,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给出了两相旋转爆轰波的形成演变特点和自持传播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起爆阶段,通过调控初始燃料分布能够获得强度不同的爆轰波和压力波;在对撞阶段,爆轰波与压力波共发生4次对撞,由于缺乏燃料供给,压力波逐渐衰减并消失,爆轰波以单波模态传播;在稳定传播阶段,未燃燃料在三叉点处聚集形成未反应气流区并诱导产生局部爆炸。未反应气流区的周期性出现和局部爆炸是两相爆轰波自持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癸烷 气液两相 非预混 旋转爆轰 掺混 流场特性 自持传播 未反应气流区
下载PDF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点胶单螺杆泵流量控制方法研究
3
作者 卢梦晨 陈玉 +2 位作者 杨迎娟 王慧明 孟庆洋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9-114,126,共7页
建立了单螺杆点胶泵流量控制系统数学模型,采用了一种模糊PID控制器以提高系统控制性能,并基于实际系统和Mamdani模糊推理算法确定偏差e,偏差变化ec,输出量K_(p),K_(i),K_(d)的论域变量范围、语言值、隶属度函数、模糊控制规则表,搭建... 建立了单螺杆点胶泵流量控制系统数学模型,采用了一种模糊PID控制器以提高系统控制性能,并基于实际系统和Mamdani模糊推理算法确定偏差e,偏差变化ec,输出量K_(p),K_(i),K_(d)的论域变量范围、语言值、隶属度函数、模糊控制规则表,搭建了模糊PID控制器。使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所搭建的系统控制器进行仿真实验,并通过对比传统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的系统阶跃响应图,得出模糊PID控制器的效果最佳,并且具有调节时间快、超调量小、抗干扰强的优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螺杆泵流量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系统控制 PID控制 模糊PID控制 点胶单螺杆泵
下载PDF
逆冲断裂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以柴达木盆地英东一号油气田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孟庆洋 贾茹 +3 位作者 陈琰 袁莉 杨帆 张静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5,150,共5页
英东一号油气田是一个受多条逆断裂控制的高丰度油气藏,通过对断裂带内部结构和控藏机理的综合分析,认为断裂带内部的泥质体积分数直接影响了断层对油气的封闭能力。因此,文中选取SGR法对断层的侧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通过SGR对断层圈... 英东一号油气田是一个受多条逆断裂控制的高丰度油气藏,通过对断裂带内部结构和控藏机理的综合分析,认为断裂带内部的泥质体积分数直接影响了断层对油气的封闭能力。因此,文中选取SGR法对断层的侧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通过SGR对断层圈闭内的烃类与断裂带中所含的水之间的压力差进行标定,利用Trap Tester软件模拟出SGR与临界压力关系式,并计算出英东一号构造B断块和C断块所能封闭的烃柱高度范围分别是137-359 m和85-302 m,说明了控藏断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断裂控藏 断裂封闭性 英东一号油气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川芎嗪预处理在预防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孟庆洋 张峰 +1 位作者 张业伟 王学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3-736,共4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生理盐水作为肝脏灌注液)、实验组(川芎嗪预处理,生理盐水作为肝脏灌注液)。假手术组仅结扎肝动脉,对照组... 目的: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生理盐水作为肝脏灌注液)、实验组(川芎嗪预处理,生理盐水作为肝脏灌注液)。假手术组仅结扎肝动脉,对照组和实验组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分别于术后1、6、24、72h剖杀各组大鼠各5只,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以及血清内毒素水平;检测肝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β)的含量,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和Kuffer's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实验组大鼠的ALT、AST、TNF-α、IL-1β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组炎症反应及Kuffer's细胞活跃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川芎嗪预处理能抑制kuffer's细胞吞噬活性,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毒素 Kuffer's细胞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大油气田有利勘探区预测 被引量:7
6
作者 孟庆洋 庞雄奇 高剑波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28,共5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勘探工作的深入,工作重点已逐渐由浅层向深层过渡.作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最古老的含油气层位之一,寒武系越来越为勘探所重视,分析寒武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对指导油气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典型叠合盆... 随着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勘探工作的深入,工作重点已逐渐由浅层向深层过渡.作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最古老的含油气层位之一,寒武系越来越为勘探所重视,分析寒武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对指导油气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成果,在恢复影响大油气田发育的4个成藏主控因素(古隆起、烃源岩、区域盖层和构造平衡叠合带)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应用"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大油气田有利勘探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不仅与已发现的油气田有较好的吻合关系,还指明了潜在的未被发现有利勘探区带,对塔里木盆地勘探向深层过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寒武系 有利区预测 “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模式
下载PDF
胰岛素对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孟庆洋 马丹 +5 位作者 张晓元 刘洋 郑志磊 杨光 于波 杨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0期785-787,共3页
胰岛素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极为重要,当胰岛功能失调时可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减少及胰岛素抵抗。据统计,全世界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胰岛功能失调相关并发症,在全球主要死亡疾病中排名逐年上升。不幸的是,约超过50%的患者没有意识到... 胰岛素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极为重要,当胰岛功能失调时可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减少及胰岛素抵抗。据统计,全世界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胰岛功能失调相关并发症,在全球主要死亡疾病中排名逐年上升。不幸的是,约超过50%的患者没有意识到胰岛素对机体的重要性,导致死亡率也逐年增加。胰岛功能失调对动脉血管影响明显,可以导致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梗塞、肾功能衰竭等。因此,阐明胰岛素对动脉的影响,积极治疗是极其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血管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硅纳米线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对蛋白质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孟庆洋 王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4246-4251,共6页
背景: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电子生物传感器在传感器领域吸引了人类的极大兴趣,并在蛋白质检测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展。目的:综述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在蛋白质检测方面取得的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 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百... 背景: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电子生物传感器在传感器领域吸引了人类的极大兴趣,并在蛋白质检测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展。目的:综述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在蛋白质检测方面取得的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 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百度学术、谷歌学术搜索数据库2005至2016年有关蛋白质检测、微流道应用、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检测应用等方面的文章。结果与结论: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电子生物传感器已被证明能够对多种生物分子进行检测,且具有高灵敏度、目标选择性、实时响应和免于标记等优点,在蛋白质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生物传感器 硅纳米线 场效应晶体管 蛋白质 微流道 亚阈值区检测 频域检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Ox-LDL诱导肝硬化患者巨噬细胞产生ET 被引量:1
9
作者 孟庆洋 徐春林 康鹏 《肝脏》 2019年第9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肝硬化患者巨噬细胞形成胞外诱捕网(ET)对肝硬化发展的作用。方法运用肝脏超声及肝脏弹性成像检测筛选肝硬化患者;通过ox-LDL等不同物质刺激巨噬细胞,观察ET的形...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肝硬化患者巨噬细胞形成胞外诱捕网(ET)对肝硬化发展的作用。方法运用肝脏超声及肝脏弹性成像检测筛选肝硬化患者;通过ox-LDL等不同物质刺激巨噬细胞,观察ET的形成;检测ox-LDL、ET水平;诱导巨噬细胞表型转换。结果Ox-LDL刺激健康人巨噬细胞无ET产生;Ox-LDL可诱导肝硬化患者巨噬细胞形成ET,且在刺激后5 h达到峰值;ET诱导巨噬细胞表型M1向表型M2转化。结论ox-LDL可诱导肝硬化患者巨噬细胞产生ET,可能与肝硬化发展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诱捕网 巨噬细胞 肝硬化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40
10
作者 庞雄奇 高剑波 +4 位作者 吕修祥 孟庆洋 王英民 姜振学 刘洛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9-166,172,共9页
阐述了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次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期次调整与改造的油气地质特点,油... 阐述了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次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期次调整与改造的油气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古隆起、烃源灶、区域盖层以及构造平衡带4个要素的控制。"要素复合、过程叠加、多期成藏、晚期定型"是复杂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和分布的基本模式。依据这一模式,在恢复研究区4个主要控藏因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各主要成藏期奥陶系目的层有利油气聚集区带及构造调整改造后的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复杂叠合盆地 多元复合-过程叠加 成藏模式 奥陶系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构造演化及控藏特征 被引量:39
11
作者 隋立伟 方世虎 +4 位作者 孙永河 杨春燕 孟庆洋 桂丽黎 陈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1-270,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近年来陆续获得重要油气发现,油气探明储量超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复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通过对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沉降史模拟、地层缩短率计算及... 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英东构造带近年来陆续获得重要油气发现,油气探明储量超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复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通过对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沉降史模拟、地层缩短率计算及构造样式、构造变形特征的综合分析与对比,结合包裹体测温、埋藏史模拟及主成藏期确定,明确了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1)构造带的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路乐河组(E1+2)—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初始弱断陷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快速沉降期;上干柴沟组(N1)—下油砂山组(N12),坳陷期;上油砂山组(N22)至今,构造抬升期。(2)构造带主要经历两次构造活动高峰,其中下干柴沟组(E23)时期构造活动控制了区内主力烃源岩演化。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末期构造变形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及变形规律。(3)英东地区主要是两期成藏,分别发生于下油砂山组(N12)沉积末期和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末期;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油气匹配关系控制了狮子沟—英东构造带的东、西成藏差异与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狮子沟—英东构造带 构造演化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斌 何媛媛 +2 位作者 陈琰 孟庆洋 袁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58-1167,共10页
传统上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油气主要来源于"可溶有机质"。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首次发现一定规模有机质丰度较高的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其TOC值一般约在1%,最高可达4%以上;生烃潜量一般大于6 mg/g,... 传统上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油气主要来源于"可溶有机质"。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首次发现一定规模有机质丰度较高的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其TOC值一般约在1%,最高可达4%以上;生烃潜量一般大于6 mg/g,最高可达40 mg/g;氢指数一般在500 mg/g(TOC)以上,最高可达900 mg/g(TOC)以上。有机质类型以I型和II1型为主,少量II2型,为倾油型有机质。而有机质丰度过低的样品(TOC<0.5%),其类型也较差,所含的可溶有机质也较低,生烃潜力小,为无效烃源岩。优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富含植烷、C28甾烷、伽马蜡烷和C35藿烷等指示咸水环境的化合物,同时具有高甾烷低藿烷、高C27甾烷低C29甾烷等特征,指示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水生藻类。这些藻类中富含脂类化合物,被称为"油藻",在较低的成熟演化阶段可直接转化为烃类。咸化环境有利于藻类直接转化而成液态烃的保存,从而形成"未熟—低熟油"。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烃源岩中所含的"可溶有机质"明显高于淡水湖相烃源岩,这正是该地区在中浅层发现的一批"未熟—低熟油田"的重要物质来源。通过模拟实验证实,有机质在成熟演化阶段也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符合经典的油气生成模式。因此,对于深层来说,成熟的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是主要的勘探对象。在该地区古近系深层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油气具有2类成藏模式:(1)源外成藏,即通过油源断层将油气运移至浅部构造圈闭聚集成藏;(2)源内成藏,即在深部烃源岩附近的岩性圈闭中近源聚集。目前这2类油气藏勘探均已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2个亿吨级储量区块,证实深部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化湖盆 优质烃源岩 可溶有机质 水生生物 成藏意义 柴西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控藏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9
13
作者 方世虎 赵孟军 +3 位作者 张水昌 马达德 张永庶 孟庆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138,共7页
柴北缘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但由于构造体系复杂,因此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主要勘探方向不明。研究表明,由于柴北缘缺乏主要滑脱层,在晚新生代强烈挤压与走滑调整的控制下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形成上、下构造层变形... 柴北缘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但由于构造体系复杂,因此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主要勘探方向不明。研究表明,由于柴北缘缺乏主要滑脱层,在晚新生代强烈挤压与走滑调整的控制下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形成上、下构造层变形相对一致的"破碎型"构造体系。柴北缘油气成藏条件、晚新生代两期成藏及其与构造形成时间的匹配关系决定了古近纪继承性古构造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而喜山晚期构造调整使得油气分布复杂化,古构造发育、晚期改造强度与烃源岩演化、充注成藏的匹配关系决定了古近纪继承性古构造向凹陷延伸的侧翼部位是柴北缘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应坚持"破碎型"构造体系中相对稳定区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构造样式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油气勘探
下载PDF
稀土三元/TMAF体系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庆洋 程瑞华 +3 位作者 侯侨丽 潘星 刘柏平 李佳佳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4-431,共8页
在稀土三元催化体系(三氯乙酸钇-二乙基锌-甘油)中加入相转移剂四甲基氟化铵(TMAF),并用于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采用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和原位傅里叶转换... 在稀土三元催化体系(三氯乙酸钇-二乙基锌-甘油)中加入相转移剂四甲基氟化铵(TMAF),并用于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采用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和原位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in situ FT-IR)等对聚合过程和产物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分子模拟方法对聚合起始步骤链增长机理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稀土三元/TMAF催化体系可以在不改变聚合特征和共聚物结构性能的情况下,得到高达4 740.6g/mol(1mol Zn催化得到聚合物的质量)的催化活性,且将催化剂诱导期从100min缩短至20min。机理研究表明:环氧丙烷的插入步骤为反应的速控步骤,且该步骤所需克服的吉布斯自由能能垒随模型催化剂活性锌中心的自然成键轨道电荷的增加而降低,环状链增长机理中二氧化碳的插入并“返咬”成环所需克服的吉布斯自由能能垒很高,进一步证实了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反应更倾向于遵循链状链增长聚合机理形成聚碳酸亚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氧丙烷 相转移剂 稀土三元催化剂 交替共聚机理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深层烃源岩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15
15
作者 马行陟 庞雄奇 +1 位作者 孟庆洋 姜福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1-258,共8页
通过收集研究区深层烃源岩热解和有机碳等地化资料,利用地质门限理论为基础的生烃潜力法,对深层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聚集系数法预测其资源潜力。建立了3类烃源岩排烃模型,其中,Ⅰ型源岩最早进入排烃门限进行排烃,排烃效... 通过收集研究区深层烃源岩热解和有机碳等地化资料,利用地质门限理论为基础的生烃潜力法,对深层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聚集系数法预测其资源潜力。建立了3类烃源岩排烃模型,其中,Ⅰ型源岩最早进入排烃门限进行排烃,排烃效率高于Ⅱ型和Ⅲ型源岩。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早在沙河街组沉积末期开始排烃,主要以排油为主,累计排烃量为43.30×108t,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沙河街组二段烃源岩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开始排烃,累计排烃量为22.6×108t。深层烃源岩的总排烃量为65.90×108t,预测资源量为21.06×108t,其中石油预测资源量为17.12×108t。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地区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深层烃源岩以生油为主。辽西凹陷和辽中凹陷为两个富烃凹陷,位于两个凹陷之间的辽西凸起,具有双凹供烃之利,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烃源岩 排烃特征 生烃潜力 资源量 辽东湾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构造变动与油气聚散关系 被引量:40
16
作者 庞雄奇 高剑波 孟庆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4-603,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不同时期构造变动对不同目的层系不同成藏期次油气聚散影响不尽相同,油气在不同目的层系不同成藏期次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也各有特点。奥陶系目的层第二成藏期等早期原生油气藏,由于遭受交替差异沉降运动和较大剥蚀速率...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不同时期构造变动对不同目的层系不同成藏期次油气聚散影响不尽相同,油气在不同目的层系不同成藏期次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也各有特点。奥陶系目的层第二成藏期等早期原生油气藏,由于遭受交替差异沉降运动和较大剥蚀速率影响,油气在地层平均剥蚀速率为2.5~3.5 m/Ma构造平衡叠合区较易成藏;石炭系目的层第三成藏期等晚期原生油气藏,受盆地继承性古隆起影响,高部位多次构造变动和剥蚀,油气很难在高部位聚集成藏,但在平均剥蚀速率为1.0~2.5m/Ma的低隆起和斜坡地带储盖条件较好的地区,油气极易聚集保存成藏。石炭系目的层第四成藏期等晚期原生油气藏,由于成藏最晚,一部分油气受东河砂岩、不整合面等优势通道影响,聚集在较高的构造部位,一部分油气由于排出较晚或没有优势通道,还来不及长距离运移就在凹陷周围有利部位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散关系 构造变动 台盆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岩浆活动热模拟及其对烃源岩热演化作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田文广 姜振学 +2 位作者 庞雄奇 孟庆洋 付立新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6,共5页
沉积盆地中岩浆的侵入会导致盆地地温史的变化,岩浆所携带的巨大热能会加快有机质的成熟,影响油气的生成和保存。通过对席状岩浆侵入体散热过程的热模拟得出:(1) 侵入体冷却速度很快,一般不超过一个百万年;(2) 距侵入体上下距离相同的... 沉积盆地中岩浆的侵入会导致盆地地温史的变化,岩浆所携带的巨大热能会加快有机质的成熟,影响油气的生成和保存。通过对席状岩浆侵入体散热过程的热模拟得出:(1) 侵入体冷却速度很快,一般不超过一个百万年;(2) 距侵入体上下距离相同的围岩过热温度演化史基本相同,侵入温度只影响围岩过热温度的幅度,不影响热传递的速率;(3) 侵入体对上下围岩干酪根成熟度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同,影响范围较小,大致为侵入体厚度的两倍。通过研究,将岩浆活动对烃源岩热演化作用模式分为近灶亚模式、中灶亚模式和远灶亚模式,并给出了三种亚模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侵入 过热温度 有机质演化 生烃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生烃凹陷的边界效应与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8
18
作者 管树巍 张水昌 +5 位作者 张永庶 袁选俊 沈亚 管俊亚 孟庆洋 张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17-1229,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NW和NNW两组方向的古近系生烃凹陷,生烃凹陷内部充填了厚层、软弱、富含有机质的膏、盐和泥质沉积物,而生烃凹陷外侧则是坚硬的基底和较粗的砂质沉积物,两者构成显著的力学强度对比。在新近纪至第四纪挤压作用下,这... 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NW和NNW两组方向的古近系生烃凹陷,生烃凹陷内部充填了厚层、软弱、富含有机质的膏、盐和泥质沉积物,而生烃凹陷外侧则是坚硬的基底和较粗的砂质沉积物,两者构成显著的力学强度对比。在新近纪至第四纪挤压作用下,这种的显著力学强度对比引发了生烃凹陷内外不同的构造变形行为,并在地表形成截然不同的构造地貌,称之为生烃凹陷的"边界效应"现象,是识别和判定生烃凹陷的重要依据。英雄岭是柴西地区规模最大、油气最富集的新生代构造带,崛起于NW向生烃凹陷之上;柴西北区块则位于该生烃凹陷北侧,软弱的膏、盐和泥质沉积物或不发育,或显著减薄,因而形成南翼山、大风山和尖顶山等一系列长轴形构造带。此外,英雄岭西段的滑脱构造变形强烈,而英雄岭东段则转变为基底卷入式构造,可能暗示古近系生烃凹陷的充填成分自西向东发生了变化。生烃凹陷边界效应控制的油气聚集主要分布于3类位置:第1类是沿着生烃凹陷边缘,近源聚集于边界效应引起的构造高部位;第2类是生烃凹陷外侧,源外聚集于三角洲、滨浅湖向半深湖过渡区域的构造和岩性圈闭;第3类是生烃凹陷内部,源内聚集于古近系内幕的构造和岩性圈闭。因此,柴西地区应采取"满凹控藏、3种类型、分带聚集"的思路,针对上述3类位置实施整体评价和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凹陷 边界效应 构造地貌 古近系 柴西地区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定量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行陟 庞雄奇 +1 位作者 姜福杰 孟庆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70,12-13,共7页
有效烃源岩是指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烃源岩。传统研究方法只停留在定性划分有机质丰度下限、实测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定量的评价方法体系。在排烃门限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潜... 有效烃源岩是指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烃源岩。传统研究方法只停留在定性划分有机质丰度下限、实测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定量的评价方法体系。在排烃门限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出研究区的排烃门限,建立各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判别图版,形成了一套有效烃源岩定量研究方法体系,并将其应用到辽东湾地区。研究表明,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发育东三段、沙一、沙二和沙三段三套有效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的规模最大。尽管东二段暗色泥岩也普遍发育,但并没有达到排烃的临界条件,只能作为一般烃源岩,不能认定为有效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烃门限 有效烃源岩 生烃潜力法 辽东湾 分布预测
下载PDF
柴西南尕斯地区不同期次油气充注对现今油藏的贡献 被引量:3
20
作者 桂丽黎 刘可禹 +4 位作者 王喻雄 陈小磊 袁莉 孟庆洋 李秀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51,共9页
尕斯库勒第三系油藏是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柴西南)的主力油藏。从储层成岩序列、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分析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并通过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定量荧光及原油特征等分析柴西南地区储层原油和包裹体的光谱特征及参数,探... 尕斯库勒第三系油藏是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柴西南)的主力油藏。从储层成岩序列、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分析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并通过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定量荧光及原油特征等分析柴西南地区储层原油和包裹体的光谱特征及参数,探讨不同期次油气充注对现今油藏形成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尕斯E31储层经历碱性—酸性—碱性—弱酸性—碱性的流体演化过程,并发育早期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和后期蓝色荧光气液烃及伴生气烃包裹体,代表该区经历了28 Ma和8 Ma两期油气成藏阶段;尕斯E31油藏是在古油藏布局的基础上沿后期构造产生的断层输导体系向上调整而形成,是柴西地区油气早成藏,晚期调整,并较好保存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序列 包裹体特征 光谱分析 油藏演化 尕斯E31油藏 柴西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