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云南省跌倒/坠落伤害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孟浩蓉 许雯 +7 位作者 郑克勤 成会荣 毕志梅 施红娟 刘卫 杜雅素 伍福仙 陈杨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因跌倒/坠落就诊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关防控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云南省伤害监测中跌倒/坠落病例数据并描述流行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云南省因跌倒/坠落就诊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关防控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云南省伤害监测中跌倒/坠落病例数据并描述流行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2020年云南省累计报告跌倒/坠落伤害病例27531例,位居所有伤害原因首位。跌倒/坠落损伤严重程度达中重度的占比为30.76%。不同人口学特征和不同伤害事件情况的损伤严重程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OR=1.296),5~14岁(OR=1.379)、30~44岁(OR=1.536)、45~59岁(OR=1.893)、60~74岁(OR=2.247)、75岁及以上(OR=2.531),文化程度为不识字/少识字(OR=2.243)、小学(OR=2.119)、初中(OR=2.016),饮酒(OR=1.214),工业和建筑场所(OR=1.295),做家务(OR=1.191)、驾乘交通工具(OR=1.862)、步行(OR=1.701),凌晨1—6时(OR=1.198)是发生中重度损伤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跌倒/坠落是云南省伤害监测中居民发生伤害的首位原因,中重度损伤占比稍大,且危险因素较多,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坠落 伤害监测 分布特征 严重程度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20年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伍福仙 成会荣 +3 位作者 许雯 陈杨 孟浩蓉 石青萍 《职业与健康》 CAS 2023年第11期1502-1506,1511,共6页
目的 了解2020年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水平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道路交通伤害防控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以云南省4个监测哨点共12家医疗机构门诊因道路交通伤害首次就诊的患者作为分析数据,死亡数据来自202... 目的 了解2020年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水平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道路交通伤害防控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以云南省4个监测哨点共12家医疗机构门诊因道路交通伤害首次就诊的患者作为分析数据,死亡数据来自2020年云南省死因登记报告的信息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共有8 033例,占报告伤害事件的11.89%,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位居全部伤害就诊原因第3位,其中因道路交通伤害导致死亡的患者共有6 827例,占云南省全年总死亡人数的2.26%。道路交通伤害患者中男性(4 415例)高于女性(3 618例),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22∶1,平均年龄为(38.75±0.40)岁,死亡者平均年龄为(45.22±0.45)岁,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94∶1。道路交通伤害患者中,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死亡占比最高的年龄段均为45~<55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的职业是农牧渔水利业,为26.25%;死亡离最高的职业是农民,为80.84%;发生率最高的月份是8月,为12.5%;死亡率最高的月份是1月,为9.98%;发生和死亡率最高的文化程度均是初中及以下,为71.23%;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头部,为26.57%。结论 2020年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及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中年人群、低文化水平人群从事农牧渔水利业人员和农民,男性高于女性,头部损伤是伤害发生时最易损伤的部位。需采取有针对性的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策略以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伤害 死亡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广东省、安徽省和吉林省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孟浩蓉 赵庆龙 +7 位作者 黄飙 肖建鹏 刘涛 朱志华 龚德鑫 万东华 黄存瑞 马文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0-526,共7页
目的分析广东省、安徽省和吉林省(3个省份)共46个城市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手足口病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9-2018年、安徽省2009-2015年和吉林省2013-2018年的手足口病发病资料... 目的分析广东省、安徽省和吉林省(3个省份)共46个城市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手足口病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9-2018年、安徽省2009-2015年和吉林省2013-2018年的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46个城市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通过Meta分析合并不同城市的结果,采用Meta回归方法分析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3个省份46个城市的每日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总体上呈非线性关系,广东省和吉林省的发病风险关系相似,即随体感温度升高而增加,而安徽省的发病风险随体感温度上升先增加,在18.1℃达峰值后下降。不同体感温度的滞后作用不同,较高体感温度的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久。经纬度、平均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可能是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的原因。结论体感温度是一个同时评估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3种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关系的综合指标,其升高会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关系的空间异质性与所处地理位置和当地气象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体感温度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空间异质性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口罩使用情况和基本防护意识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孟浩蓉 钟若曦 +11 位作者 黄琼 何冠豪 刘涛 肖建鹏 胡建雄 李杏 曾韦霖 万东华 朱志华 吴君乐 龚德鑫 马文军 《华南预防医学》 2021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目的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口罩使用和认知情况及疫情基本防护意识,为今后疫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络调查法,在"广东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问卷,以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做自填式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口罩使用... 目的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口罩使用和认知情况及疫情基本防护意识,为今后疫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络调查法,在"广东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问卷,以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做自填式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口罩使用情况及防护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和Logistic回归分别对公众口罩使用情况及新冠疫情防护意识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213份,97.0%调查对象在本次疫情期间佩戴口罩,96.5%调查对象在公共场所使用口罩,89.8%调查对象使用一次性医用普通或外科口罩,94.5%调查对象1~3 d更换1次口罩;80.6%调查对象认同口罩的防护作用,58.5%调查对象有较强防护意识,女性(OR=1.792)和≥60岁年龄组(OR=4.245)的调查对象防护意识较强。结论疫情期间公众的口罩使用率和基本防护意识较高,性别和年龄是防护意识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口罩 防护意识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广东省秋冬季气温与人群血清尿酸水平的关联 被引量:4
5
作者 罗佳丽 许燕君 +11 位作者 陈子慧 陈思齐 纪桂元 许晓君 肖建鹏 何冠豪 孟浩蓉 胡建雄 曾韦霖 李杏 郭凌川 马文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18,124,共7页
[背景]以往研究发现血清尿酸呈现季节性变化,高温作业环境增加职业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但缺乏气温对普通人群血清尿酸水平急性效应的研究。[目的]探讨气温与人群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为开展相关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 [背景]以往研究发现血清尿酸呈现季节性变化,高温作业环境增加职业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但缺乏气温对普通人群血清尿酸水平急性效应的研究。[目的]探讨气温与人群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为开展相关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0月—2016年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广东省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调查"项目中抽取研究对象,并调查其社会经济学特征、健康状况、饮食情况、体格和实验室检查信息。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获取同期全国698个气象监测站点气象资料(日均气温和日相对湿度),使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薄板样条函数软件插值获取全国的气象资料的栅格数据,尺度为0.01°×0.01°,并从中提取广东省气象栅格数据,根据参与者居住地址匹配气象栅格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滞后0~14 d日均气温和居民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按照性别、年龄(<65岁和≥65岁)、体重指数(<24 kg·m^(-2)和≥24 kg·m^(-2))、是否患高血压和是否患高血脂进行分层分析,控制日均气温及滞后天数的自由度及PM2.5、PM10、NO2、O3、水产品摄入量,对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 670人。总人群血清尿酸浓度为(335.7±92.4)μmol·L^(-1),日均气温中位数为17.3 (P5~P95:8.5~25.0)℃。日均气温和血清尿酸累积14 d的暴露-反应关系是非线性的,以日均气温最低点(2℃)为参考点,当日均气温上升至25℃(P95),血清尿酸水平累积增加了113.8(95%CI:71.1~156.6)μmol·L^(-1)。日均气温P95(25℃)对人群血清尿酸影响的效应在第1天开始出现,约第4天达最低值后开始上升,约10 d达最高值后开始下降。日均气温P95(25℃)对女性、年龄<65岁、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人群尿酸水平的累积效应分别大于男性、年龄≥65岁、正常体重、血压正常和血脂正常人群,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显示,调整变量后,模型的结果均较稳定。[结论]气温对人群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且气温上升可能会增加人群血清尿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尿酸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急性效应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气温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婕 罗佳丽 +12 位作者 陈子慧 陈思齐 纪桂元 许晓君 孟瑞琳 肖建鹏 何冠豪 孟浩蓉 胡建雄 曾韦霖 李杏 郭凌川 马文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260,共8页
[背景]近年来我国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有研究发现气温与单种代谢指标有关,但缺乏气温对MS影响的机制路径研究。[目的]基于广东省数据,研究气温对人群MS的影响及影响路径。[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广东省通过... [背景]近年来我国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有研究发现气温与单种代谢指标有关,但缺乏气温对MS影响的机制路径研究。[目的]基于广东省数据,研究气温对人群MS的影响及影响路径。[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广东省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获得8524个样本,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收集了基本特征、行为特征、健康状况及体力活动水平,通过气象监测站点获得气象数据。个体调查数据根据体检日期及地点和当日及滞后14 d的气温暴露数据匹配。使用广义相加模型探索气温与MS及其指标的暴露-效应关系,计算效应值并探索单日滞后气温的滞后效应。基于文献资料和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的结果采用路径分析探索气温影响MS的路径。[结果]当日及滞后14 d日均气温与MS的发生风险无统计学相关。当日日均气温升高1℃空腹血糖(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值分别为-0.033(95%CI:-0.040~-0.026)mmol·L^(-1)、-0.662(95%CI:-0.741~-0.583)mmHg、-0.277(95%CI–0.323~-0.230)mmHg和–0.005(95%CI:–0.007~–0.004)mmol·L^(-1)。日均气温对FBG、血压、HDL-C和腰围的影响持续至滞后14 d。日均气温与SBP和DBP的影响效应值在滞后当日是最大的。当日日均气温对FBG和SBP有直接和间接影响,气温对TG有间接影响,中介变量为腰围和FBG,其间接效应为–0.011(95%CI:–0.020~–0.002)。当日日均气温对SBP、FBG、TG的间接效应弱。[结论]气温与MS的发生风险无相关性,当日日均气温会显著影响血压与FBG的水平,且存在滞后效应。当日日均气温存在通路间接影响FBG和TG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代谢综合征 路径分析 暴露-效应关系 广义相加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