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中耳乳突炎侧颞骨内永存岩鳞窦与颞骨气化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赵鹏飞 王振常 +7 位作者 吕晗 丁贺宇 管琳娜 李丽 窦瑞芳 孟续续 代驰航 杨正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4期1492-1495,共4页
目的评估成人中耳乳突炎(OM)侧颞骨内永存岩鳞窦(PSS)的发生情况,探讨PSS与颞骨气化(TBP)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并诊断为OM的患者245例/376侧,包... 目的评估成人中耳乳突炎(OM)侧颞骨内永存岩鳞窦(PSS)的发生情况,探讨PSS与颞骨气化(TBP)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并诊断为OM的患者245例/376侧,包括单纯慢性OM组191例/315侧,OM合并中耳胆脂瘤组35例/39侧,急性OM组19例/22侧;纳入行眼部或鼻部HRCT检查且双侧颞骨未见异常者346例(692侧)为对照组。基于0. 67mm标准横断面、冠状面观察PSS相关征象,测量其平均直径。基于乙状窦沟将TBP分为Ⅰ~Ⅳ级,分别比较不同类型OM组及对照组间、不同气化程度组间PS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PSS在单纯慢性OM组、OM并中耳胆脂瘤组、急性OM组、对照组中发生率分别为34. 3%、43. 6%、13. 6%、10. 1%,管径2 mm以上者分别为6. 3%、7. 7%、0%、0. 9%。单纯慢性OM组、OM并中耳胆脂瘤组分别较急性OM组及对照组PSS发生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单纯慢性OM组、OM并中耳胆脂瘤组TBP为Ⅰ级或Ⅱ级者分别占79. 7%、92. 3%。按照颞骨气化程度分组,Ⅰ、Ⅱ、Ⅲ、Ⅳ级组内PSS发生率分别为36. 1%、41. 5%、18. 4%、10. 7%,Ⅰ级组与Ⅱ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SS的发生率与TBP程度密切相关,慢性OM者因颞骨多气化较差而更常见粗大PSS,术中需重点观察避免医源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岩鳞窦 颞骨 中耳乳突炎 气化 高分辨率CT
下载PDF
HRCT观察成人永存岩鳞窦
2
作者 赵鹏飞 吕晗 +10 位作者 李静 丁贺宇 窦瑞芳 管琳娜 李丽 孟续续 代驰航 李小帅 仇晓妤 杨正汉 王振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4-668,共5页
目的基于HRCT评估成人永存岩鳞窦(PSS)发生率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薄层HRCT检查且双侧颞骨未见异常的708例成年患者资料。基于0.67 mm层厚的标准化重建轴位、冠状位图像,评估有无PSS及其HRCT征象,包括管径、走行位置、有... 目的基于HRCT评估成人永存岩鳞窦(PSS)发生率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薄层HRCT检查且双侧颞骨未见异常的708例成年患者资料。基于0.67 mm层厚的标准化重建轴位、冠状位图像,评估有无PSS及其HRCT征象,包括管径、走行位置、有无局部团状扩张、有无周围骨壁缺失、有无盂后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间PSS发生率差异。结果本组708例(1 416侧)中,PSS发生率为10.59%(150/1 416),平均管径为(1.29±0.58)mm。女性PSS发生率为12.64%(92/728),男性为8.43%(58/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同一性别不同侧别间PS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P=0.583,女性:P=0.372)。18~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组间PS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0岁组较其他年龄组发生率降低(P均<0.05)。150侧PSS中,24.67%(37/150)走行于岩鳞隔内,75.33%(113/150)走行于岩鳞隔外侧骨沟;47.33%(71/150)可见盂后孔形成,36.67%(55/150)水平向外走行至皮下,10.67%(16/150)垂直向下至颞下颌关节窝;2.67%(4/150)与周围颞骨气房间骨壁缺失;4.67%(7/150)局部呈血管团状扩张。结论 HRCT可显示成人岩鳞窦;颅底或耳部术前需仔细观察,以避免医源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鳞窦 盂后孔 颞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变异
下载PDF
偶发性乙状窦憩室的CT影像研究
3
作者 孟续续 代驰航 +9 位作者 丁贺宇 李小帅 仇晓妤 吕晗 王国鹏 曾嵘 谢静 赵鹏飞 杨正汉 王振常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95-1299,共5页
目的基于CTA评估无搏动性耳鸣的成人乙状窦憩室(SSD)发生情况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评估符合纳入标准的4572例受检者的头颈部CTA图像。通过重组横断位及冠状位图像观察有无SSD,并评估SSD大小、形态、部位及伴发征象,比较性别、侧别、... 目的基于CTA评估无搏动性耳鸣的成人乙状窦憩室(SSD)发生情况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评估符合纳入标准的4572例受检者的头颈部CTA图像。通过重组横断位及冠状位图像观察有无SSD,并评估SSD大小、形态、部位及伴发征象,比较性别、侧别、不同年龄段间SSD发生率差异。结果成人SSD发生率约1.33%(61/4572例),女性较男性多见(2.23%vs 0.82%,P=0.000),右侧较左侧多见(0.98%vs 0.42%,P=0.001),单侧为主(95.1%,58/61)。18~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间SSD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SD颈高、颈宽、颈深、最大横截面积分别约(6.73±2.60)mm、(4.91±1.63)mm、4.55 mm(3.53 mm,5.90 mm)、17.50 mm^(2)(13.00 mm^(2),26.75 m^(2)),窄颈、宽颈分别占40.6%、59.4%,位于乙状窦上曲段、降段、下曲段者分别占59.3%、26.6%、14.1%。伴发乙状窦周骨壁缺失、同侧静脉回流优势、同侧横窦狭窄、板障静脉汇入憩室者分别占51.6%、60.9%、39.1%、20.3%。结论成人SSD并不罕见,其形成可能与血流因素有关,与年龄因素无明显关联;CTA可显示SSD相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 憩室 耳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变异
原文传递
基于CT血管造影分析无搏动性耳鸣人群乙状窦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代驰航 赵鹏飞 +6 位作者 孟续续 丁贺宇 李小帅 仇晓妤 赵彤 杨正汉 王振常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2-705,共4页
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A)分析无搏动性耳鸣(PT)人群乙状窦憩室(S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头颈部CTA,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单侧SSD受检者,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27~76(61±... 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A)分析无搏动性耳鸣(PT)人群乙状窦憩室(S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头颈部CTA,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单侧SSD受检者,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27~76(61±10)岁;左侧15例,右侧27例。按照1∶2比例纳入性别、年龄、侧别匹配的84例无SSD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9~84(61±12)岁。分别评估乙状窦周骨壁裂缺、静脉回流优势、横窦狭窄、颈静脉球窝高位、粗大导静脉、乳突气化程度(Ⅰ~Ⅳ级)、空蝶鞍情况。比较以上因素组间发生率差异并分析SSD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SSD组与对照组中,乙状窦周骨壁裂缺[66.7%(28/42)比19.0%(16/84)]、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26.2%(11/42)比4.8%(4/84)]、空蝶鞍[19.0%(8/42)比7.1%(6/84)]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SD组乳突气化程度整体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乙状窦周骨壁裂缺(P<0.01,OR=6.794,95%CI:2.530~18.245),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P=0.001,OR=13.293,95%CI:2.841~62.194),乳突区气化程度(P<0.01,OR=0.289,95%CI:0.156~0.536)与SSD形成独立相关。结论同侧静脉回流优势并横窦狭窄、乙状窦周骨壁裂缺、乳突区气化不良可能是SSD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室 耳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乙状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