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苏忠 孟维山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71-1677,共7页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高龄胃癌患者(≥70岁)作为研究对象,经倾向性匹配后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接...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高龄胃癌患者(≥70岁)作为研究对象,经倾向性匹配后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接受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40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免疫功能变化、生活质量与生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10%vs 23%,P=0.095),但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WBC与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3^(+)、CD4^(+)与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观察组的疼痛、便秘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病例。结论:与传统的腹腔镜辅助手术相比,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快、对免疫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高龄 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 近期疗效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T淋巴亚群变化及其与术后发生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孟维山 苏忠 吴维兴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T淋巴亚群变化及其与术后发生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301例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43)和未感染组(n=258)。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 ...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T淋巴亚群变化及其与术后发生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301例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43)和未感染组(n=258)。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其与术后发生感染的关系。结果:术后1 d,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感染组CD4^(+)、CD4^(+)/CD8^(+)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CD8^(+)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感染组高于未感染组(P<0.05)。术后1 d时,外周血CD4^(+)、CD8^(+)、CD4^(+)/CD8^(+)水平预测患者发生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4、0.686、0.821,其中CD4^(+)/CD8^(+)水平预测效能高于CD4^(+)或CD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操作时间≥150 min、术后1 d CD8^(+)高水平是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1 d CD4^(+)、CD4^(+)/CD8^(+)高水平则是预防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后1 d CD4^(+)、CD4^(+)/CD8^(+)低表达及CD8^(+)高水平可增大术后感染风险,可作为术后感染风险预测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手术 术后感染 T淋巴细胞 免疫
下载PDF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手术对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能量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孟维山 苏忠 +5 位作者 杨涛 吴维兴 冯钟煦 刘剑 张婉璐 张晶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336-33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手术对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能量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复发性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手术对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能量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复发性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3 d肠黏膜屏障功能、能量代谢及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内毒素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LB)、血红蛋白(HLB)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自然杀伤细胞(NK)、CD3^(+)、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手术有利于降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术中出血量,对肠黏膜屏障功能、能量代谢及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道镜 微创 复发性胆总管结石 肠黏膜屏障功能 能量代谢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两种腹腔镜不同取石术式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肝功能及GSR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冯钟煦 孟维山 +2 位作者 苏忠 杨涛 李高岩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087-1091,1096,共6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BDE)对患者肝功能、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分的影响。方法1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均分为LCBDE组和LTCBDE组,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BDE)对患者肝功能、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分的影响。方法1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均分为LCBDE组和LTCBDE组,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补液量、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及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于手术前及术后第1天检测2组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比较手术前及术后1周时2组患者的GSRS评分。结果LTCBDE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补液量、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LCBDE组,LTCBDE组患者临床疗效(97.50%)高于LCBDE组(7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GSRS评分及血清AST、ALT、γ-G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GSRS评分及血清AST、ALT、γ-G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LTCBDE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较LCBDE更好,能改善胃肠道及肝功能,在满足适应症情况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胆总管结石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大肠杆菌灭活苗的制造及应用效果
5
作者 高林 胡宾 +5 位作者 赵文远 吴鸣岳 李桂君 白淑民 孟维山 王洪林 《养猪》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7-28,共2页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引起的仔猪黄、白痢在各猪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仔猪的育成、增重影响很大。目前药物疗法费用高、效果不显著,特别在集约化养猪条件下,消耗人力物力太大。本试验本着“以防为主”的原则,试图用大肠杆菌灭活...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引起的仔猪黄、白痢在各猪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仔猪的育成、增重影响很大。目前药物疗法费用高、效果不显著,特别在集约化养猪条件下,消耗人力物力太大。本试验本着“以防为主”的原则,试图用大肠杆菌灭活苗(以下简称灭活苗)预防本病的发生。试验全过程均在辽宁省马三家机械化养猪试验场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灭活苗 制造 应用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生物炭施用影响黑土有机质并缓解土壤酸化 被引量:6
6
作者 耿明昕 关松 +1 位作者 孟维山 王曦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针对黑土“变瘦”、土壤有机质(SOM)下降和酸化问题,通过2年田间原位模拟试验,采用^(13)C-核磁共振及差热与热重分析技术,研究了模拟秸秆还田与生物炭施用对SOM量、质以及缓解酸化的影响。基于连续2年秸秆全量还田,设8个处理:无秸秆和... 针对黑土“变瘦”、土壤有机质(SOM)下降和酸化问题,通过2年田间原位模拟试验,采用^(13)C-核磁共振及差热与热重分析技术,研究了模拟秸秆还田与生物炭施用对SOM量、质以及缓解酸化的影响。基于连续2年秸秆全量还田,设8个处理:无秸秆和生物炭添加为对照(ck);0~15 cm土层土壤与秸秆混合(SI15,模拟秸秆浅旋还田);0~35 cm土层土壤与秸秆混合(SI35,模拟秸秆深混还田);25~35 cm土层4倍量秸秆埋置(SEDI,模拟秸秆富集深还);5~15 cm土层秸秆埋置(SE15,模拟秸秆浅翻压还田局部区域与土壤不混合);25~35 cm土层秸秆埋置(SE35,模拟秸秆深翻压还田局部区域与土壤不混合);0~15 cm土层土壤与4 t/hm^(2)生物炭混合(BC4)以及与12 t/hm^(2)生物炭混合(BC12,模拟生物炭还田)。结果表明:与ck相比,SI15、BC4和BC12处理显著提高SOM含量16.26%~30.35%。SI15、SI35、SEDI、BC4和BC12处理显著增加土壤pH 0.12~0.28,施用生物炭对缓解土壤酸化作用最大。添加秸秆和生物炭对SOM结构特征影响不同,SI15和SI35使SOM的脂族性和亲水性得到发展,有利于提高SOM活性,发挥土壤肥力,而BC4和BC12提高SOM的芳香性和疏水性,有利于碳封存。SOM提升对缓解土壤酸化具有显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炭 土壤有机质 ^(13)C核磁共振 土壤酸化
原文传递
玉米秸秆及其生物炭还田对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孟维山 朱芳妮 +1 位作者 张博文 关松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21-730,共10页
针对黑土有机质数量降低、耕层结构变差、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通过设置无秸秆和生物炭添加(ck),0.25%秸秆(CS1),0.53%秸秆(CS2),0.2%生物炭(BC1),0.37%生物炭(BC2),0.27%秸秆+0.1%生物炭(CB1)和0.13%秸秆+0.19%生物炭(CB2)7个处理,基于... 针对黑土有机质数量降低、耕层结构变差、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通过设置无秸秆和生物炭添加(ck),0.25%秸秆(CS1),0.53%秸秆(CS2),0.2%生物炭(BC1),0.37%生物炭(BC2),0.27%秸秆+0.1%生物炭(CB1)和0.13%秸秆+0.19%生物炭(CB2)7个处理,基于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量的玉米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与生物炭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5.67%~23.20%、p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氮磷养分含量;秸秆与生物炭还田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容重(BD)显著降低,>2 mm大团聚体比例比ck提高19.56%~32.67%,团聚体稳定性得到提升,且2~0.25 mm大团聚体和0.25~0.053 mm微团聚体碳氮含量显著增加(CS1除外);除CS1处理外,其他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15.53%~19.8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氮磷养分、CEC和pH呈显著正相关,与BD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施秸秆相比,BC2处理在提高SOC、氮素、CEC、pH和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效应更显著。综上,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SOC和氮素养分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储存能力,从而有助于提升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生物炭 黑土 团聚体 理化性质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