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午沙鼠胃及肠粘膜表面的SEM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孟雁 方盛国 +2 位作者 谢林 曹五七 李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1期94-97,共4页
扫描电镜观察子午沙鼠胃及肠粘膜游离面的结果是:(1)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为杆状的微绒毛丛;胃角切迹乳头似部分角质化扁平上皮样。(2)十二指肠绒毛叶片状,表面具有大量粘液腺孔;微绒毛为葫芦状,表面粗糙且具杆状突出物。(3... 扫描电镜观察子午沙鼠胃及肠粘膜游离面的结果是:(1)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为杆状的微绒毛丛;胃角切迹乳头似部分角质化扁平上皮样。(2)十二指肠绒毛叶片状,表面具有大量粘液腺孔;微绒毛为葫芦状,表面粗糙且具杆状突出物。(3)空肠绒毛扁指状,回肠绒毛短柱状,二者无微绒毛存在。(4)结肠无绒毛结构,粘膜上皮横向隆起形成粘膜褶,且褶和褶间有大量粘液腺孔.(5)直肠段无绒毛,表面具丰富的粘液腺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沙鼠 SEM 粘膜表面
下载PDF
10个近交系小鼠的微卫星位点分析及其在遗传监测中应用的探讨(一) 被引量:8
2
作者 孟雁 宋昌祜 +2 位作者 奥本正昭 江崎孝三郎 蔡有余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9,共5页
选用不同染色体上的8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技术对10个品系的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任何亲缘关系的近交系小鼠品系之间,该8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不同的等位基因。含有不同等位基目的微卫星位点所占的百分比... 选用不同染色体上的8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技术对10个品系的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任何亲缘关系的近交系小鼠品系之间,该8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不同的等位基因。含有不同等位基目的微卫星位点所占的百分比从MSM/MS与C3H/HeJ的100%到(CxS)F与C57BL/6J间的25%,平均56.72%,在重组近交系间及重组近交系与亲本之间,此比率从(CxS)D或(CxS)M与BALB/CHeA间的50%到(CxS)D或(CxS)M与STS/A,(CxS)D与(CxS)M间的25%,此8个微卫星位点有可能做为在基因水平上进行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位点 近交系小鼠 遗传监测 等位基因 C57BL/6 CH BALB/C 品系 重组近交系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人ATP7B基因对Wilson病动物模型LEC大鼠暴发性肝炎的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孟雁 苏牧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2-286,共5页
目的 探讨人ATP7B基因对Wilson病动物模型LEC大鼠暴发性肝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构建的 7.1kb含有鸡 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人正常ATP7BcDNA ,经显微注射法导入人Wilson病动物模型LEC(long EvansCinnamon)大鼠受精卵 ,建立转基因功能... 目的 探讨人ATP7B基因对Wilson病动物模型LEC大鼠暴发性肝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构建的 7.1kb含有鸡 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人正常ATP7BcDNA ,经显微注射法导入人Wilson病动物模型LEC(long EvansCinnamon)大鼠受精卵 ,建立转基因功能恢复大鼠模型。以Westernbolt检测人ATP7B在转基因大鼠肝内的表达 ,用同窝无转基因大鼠及正常野生型LEA大鼠作对照 ,对 6~ 16周龄的转基因大鼠的血清AST、ALT和总胆红素水平进行连续测定 ,同时取 13周龄转基因大鼠的肝组织进行病理学和组织化学分析。 结果 人ATP7B基因在转基因大鼠的肝组织中获得正确和完整的表达 :12周龄前后 ,与同窝无转基因大鼠相比 ,转基因大鼠的血清AST、ALT和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 ,肝组织的炎性病变显著减轻 ,肝细胞内铜的蓄积减少 ;至 16周龄 ,转基因大鼠的临床表型未见异常 ,存活率达 10 0 %。说明人ATP7B的导入 ,成功地抑制了Wilson病动物模型LEC大鼠的暴发性肝炎的发生。结论 Wilson病肝炎的发生与ATP7B基因功能缺陷引起的铜蓄积有直接关系。基因转移有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Wilson病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ATP7B基因 基因治疗 暴发性肝炎 LEC大鼠
下载PDF
子午沙鼠实验室人工饲养繁殖初探 被引量:4
4
作者 孟雁 关崇谦 周宝忠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1991年第Z1期121-121,共1页
子午沙鼠(Merionesmeridianus)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因其体型小,抗病力强,繁殖快,作为待开发的新的实验动物资源,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脑神经外科,神经生理及寄生虫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于1991年4... 子午沙鼠(Merionesmeridianus)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因其体型小,抗病力强,繁殖快,作为待开发的新的实验动物资源,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脑神经外科,神经生理及寄生虫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于1991年4月由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引进7只子一代野生子午沙鼠(3只雄性,4只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沙鼠 仓鼠科 人工饲养 子一代 寄生虫学 脑神经外科 神经生理 实验动物 笼具 仔鼠
下载PDF
人ATP7B转基因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转基因大鼠体内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孟雁 冯娟 +1 位作者 左谨 王艳 《医学研究通讯》 2003年第11期12-15,共4页
目的利用受精卵的雄性原核显微注射法,建立人ATP7B转基因大鼠模型。方法将构建7.1kb含有鸡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人正常ATP7BcDNA,经显微注射法导入Wilson’s病动物模型LEC(Long-Evans Cinnamon)大鼠的受精卵,利用PCR法筛选、鉴定阳性转基... 目的利用受精卵的雄性原核显微注射法,建立人ATP7B转基因大鼠模型。方法将构建7.1kb含有鸡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人正常ATP7BcDNA,经显微注射法导入Wilson’s病动物模型LEC(Long-Evans Cinnamon)大鼠的受精卵,利用PCR法筛选、鉴定阳性转基因大鼠,以RT-PCR和Western bolt检测人ATP7B在转基因大鼠体内的表达,并从血液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上对16周龄内的阳性转基因大鼠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3株独立的转基因大鼠株系,其中2株转基因大鼠的肝组织中可检测到完整的人ATP7B基因表达产物,血液生化和临床指征显示2株转基因大鼠具有明显的ATP7B相关功能恢复表型。结论人ATP7B在转基因大鼠的肝组织中获得完整和正确的表达,其弥补了转基因大鼠内源性Atp7b基因功能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ATP7B 转基因 大鼠 动物模型 基因表达 Wilson’s病
下载PDF
人ATP7B基因在转基因大鼠的铜代谢通路中的功能分析
6
作者 孟雁 三好一郎 +5 位作者 平林真澄 本谷安正 寺田邦彦 上田正次 杉山俊博 笠井憲雪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93-199,共7页
目的 利用转基因大鼠模型 ,研究人Wilson病致病基因ATP7B在铜代谢通路中的功能。方法 将构建的 7 1kb含有鸡 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人正常ATP7BcDNA ,经显微注射法导入Wilson病动物模型LEC(long_evanscinnamon)大鼠受精卵的雄性原核。以R... 目的 利用转基因大鼠模型 ,研究人Wilson病致病基因ATP7B在铜代谢通路中的功能。方法 将构建的 7 1kb含有鸡 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人正常ATP7BcDNA ,经显微注射法导入Wilson病动物模型LEC(long_evanscinnamon)大鼠受精卵的雄性原核。以RT_PCR和Westernblot分析其在转基因大鼠各组织内的表达谱 ;用抗大鼠铜蓝蛋白抗体检测肝细胞全铜蓝蛋白 (holoceruloplasmin)的合成 ;同时对 6~ 30周龄的转基因大鼠血清铜蓝蛋白亚铁氧化酶活性、血清铜浓度、胆汁的铜分泌量、以及肝、肾和脑组织中的铜含量进行分年龄段连续测定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转基因大鼠体内 ,ATP7B在各种组织中获得广泛表达 ,其中肝和肌肉中的表达水平较高 ,肝细胞恢复了全铜蓝蛋白的合成 ,血清中的铜含量及胆汁的铜排泄量增加 ,肝、肾组织中的铜蓄积减少。结论 完整表达人ATP7B基因产物的转基因大鼠的肝细胞 ,通过CPN介导的铜向血清的分泌和调节铜向胆汁的排泄 ,恢复了ATP7B参与铜转运功能 ,Wilson病的铜蓄积与ATP7B基因的突变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7B 转基因大鼠 铜代谢 血清全铜蓝蛋白 医学实验
下载PDF
人ATP7B基因对Wilson病动物模型LEC大鼠肝硬化及肝癌的治疗
7
作者 孟雁 苏牧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 探讨人ATP7B基因对Wilson病动物模型LEC(Long EvansCinnamon)大鼠肝硬化及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 7 1kb含有鸡 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人正常ATP7BcDNA ,经显微注射法导入Wilson病动物模型LEC大鼠受精卵 ,建立转基因功能恢复大... 目的 探讨人ATP7B基因对Wilson病动物模型LEC(Long EvansCinnamon)大鼠肝硬化及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 7 1kb含有鸡 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人正常ATP7BcDNA ,经显微注射法导入Wilson病动物模型LEC大鼠受精卵 ,建立转基因功能恢复大鼠模型。以无转基因大鼠及正常野生型LEA大鼠为对照 ,对 17~ 30周龄的转基因大鼠的血清AST、ALT水平进行连续测定 ,同时取 30和 6 0周龄转基因大鼠的肝脏进行病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分析。 结果  17~ 30周龄 ,转基因大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至 6 0周龄 ,雄性转基因大鼠肝组织未见胆管纤维化。在所有被检的转基因大鼠个体未见肝细胞癌性病变。转基因大鼠的存活率达 95 7%。此外 ,30和 6 0周龄的转基因大鼠肝细胞内铜着色颗粒的分布及数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人ATP7B的导入有效的延缓了Wilson病动物模型LEC大鼠肝硬化的形成、抑制了肝癌的发生。Wilson病的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可能与铜的蓄积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ATP7B 基因治疗 肝硬化 肝癌 LEC大鼠
下载PDF
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脂代谢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丁婧 王辉 +1 位作者 余诗灏 孟雁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5期20-24,I0004,共6页
目的建立饮食诱导的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DIO)大鼠模型并初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脂肪含量30%的高脂饲料饲喂雄性SD大鼠25周,观察大鼠体重、Lee's指数、肝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及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并通过... 目的建立饮食诱导的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DIO)大鼠模型并初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脂肪含量30%的高脂饲料饲喂雄性SD大鼠25周,观察大鼠体重、Lee's指数、肝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及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成模大鼠肝脏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酶(FAS)、激素敏感酯酶(HSL)以及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表达变化。结果高脂饲料饲喂6周后,DIO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均显著增加;25周后肝脏脂肪异常蓄积,出现中重度脂肪肝,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肝脏中ACC、FAS和HSL表达显著增加,SREBP-1c表达水平达到正常组的2.56倍,两组间差异极其显著。结论成功建立了DIO大鼠模型,通过检测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阐释了营养性肥胖的发生与脂代谢变化之间的关系,SREBP-1c,ACC,FAS和HSL参与了DIO的形成,从而初步揭示了脂代谢变化与营养性肥胖的发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大鼠 脂代谢 分子机制 SD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筛查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 被引量:7
9
作者 李义 吴国栋 +2 位作者 左瑾 孟雁 方福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目的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熏在中国北方汉族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定位区域(1p36.33-p36.23、1q24.3-25.1及1q42.12-42.13)内寻找疾病易感基因位点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单倍型。方法通过公共SNP数据库和对样本库全基因测序寻找SNP位点的... 目的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熏在中国北方汉族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定位区域(1p36.33-p36.23、1q24.3-25.1及1q42.12-42.13)内寻找疾病易感基因位点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单倍型。方法通过公共SNP数据库和对样本库全基因测序寻找SNP位点的途径,在定位区域内选择了33个候选基因中的124个SNP位点,用测序法对236例北方汉族散发2型糖尿病患者及152例正常对照个体进行SNP基因分型及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并对具显著性差异的SNP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124个SNP位点中有4个SNP位点的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穴P<0.05雪,分别为sAC基因中的rs203849(P=0.005,OR=1.60)和rs203826(P=0.016,OR=1.60),PANK4基因中的rs7535528(P=0.028,OR=1.45)和CASP9基因中的rs884363(P=0.043,OR=1.37)。在这4个SNP位点构成的组合型中发现,有2种组合型的频率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穴P<0.001雪。此外,对sAC基因的单倍型分析发现,有4种单倍型与疾病发生相关。结论sAC、PANK4和CASP9基因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候选易感基因,这3个基因可能在2型糖尿病易感性上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易感基因
下载PDF
炎性因子与胰岛素抵抗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洁 王方 +1 位作者 许海燕 孟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2期3121-3125,共5页
近年,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及其高发病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代谢综合征病因学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然而,其相关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研究显示血浆中某些炎性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近年,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及其高发病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代谢综合征病因学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然而,其相关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研究显示血浆中某些炎性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升高与IR的发生密切相关,表明炎性因子在IR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就这些炎性因子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机制加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炎症反应 炎性因子
下载PDF
细胞骨架与血糖调节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永伟 刘卓 +2 位作者 左瑾 孟雁 方福德 《生命科学》 CSCD 2005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细胞骨架由微丝、微管和中间丝构成,参与血糖调节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在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功能和糖代谢相关酶类的细胞内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细胞骨架与血糖调节的关系加以综述。
关键词 细胞骨架 血糖调节 胰岛素
下载PDF
云南丽江地区断裂构造岩岩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俞维贤 安晓文 +1 位作者 胡耀雄 孟雁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61,共4页
丽江地区构造岩岩组动力学研究表明 ,研究区内中更新世末构造主压应力保持在北西至北西西方向变化 ;晚更新世中期之后构造主压应力方向则以北北东至北东方向为主变化 ,并有逐渐向近南北向转化的特点。因此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在中更新世末... 丽江地区构造岩岩组动力学研究表明 ,研究区内中更新世末构造主压应力保持在北西至北西西方向变化 ;晚更新世中期之后构造主压应力方向则以北北东至北东方向为主变化 ,并有逐渐向近南北向转化的特点。因此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在中更新世末曾有过左旋压扭活动为主的历史 ,兼有左旋、右旋的活动过程 ,1996年2月 3日丽江M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丽江 构造岩岩组 动力学 断裂活动
下载PDF
stNI同功酶限制修饰系统基因的表达检测和定位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金毅 薛越强 +2 位作者 孟雁 赵晓娟 蔡有余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9-214,共6页
鉴定了E.coliHB101和JM110的部分遗传标记,作为受体菌分别用于BstNI同功酶限制-修饰系统中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简称R)基因和甲基化酶(Methylase,简称... 鉴定了E.coliHB101和JM110的部分遗传标记,作为受体菌分别用于BstNI同功酶限制-修饰系统中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简称R)基因和甲基化酶(Methylase,简称M)基因表达的检测。用外切酶II单向删切含RM基因的DNA片段,获得23个缺失突变亚克隆。通过检测各亚克隆表达的R酶和M酶活性,将R和M基因分别定位在距克隆位点PstI的02→14kb和15→3.3kb范围内。分析表明:该系统属于I类限制修饰系统,两个基因受控于不同的启动子;该系统与E.coli染色体编码的胞嘧啶DNA甲基转移酶(Dcm)的识别序列相同,后者的甲基化作用也能阻止R酶的切割。R+M-的重组质粒对Dcm+和Dcm-的宿主都是致死性的,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修饰系统 缺失突变 基因表达 基因定位
下载PDF
miRN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冯起平 李云峰 +1 位作者 孟雁 方福德 《生命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193-199,共7页
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在22nt左右、能调节mRNAs表达的非编码RNA基因产物。miRNAs最初在线虫体内被发现,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对于生物体的发育等诸多方面有调节作用,并在进化中保守。miRNAs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 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在22nt左右、能调节mRNAs表达的非编码RNA基因产物。miRNAs最初在线虫体内被发现,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对于生物体的发育等诸多方面有调节作用,并在进化中保守。miRNAs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其能通过与mRNAs的3'非翻译区结合而影响翻译水平。部分miRNAs可以行使类似siRNAs的作用。本文就miRNAs的生物发生、作用机制、应用方向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相信对miRNAs的深入认识将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也将为基因操作技术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S 微小核糖核蛋白 翻译抑制 mRNA切割
下载PDF
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方 孟雁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86-889,共4页
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在代谢过程中,高血糖、高血脂导致线粒体产生大量活性氧,其可损坏线粒体功能,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可以产生以下结果:(1)阻断胰岛素作用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2)降低胰岛... 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在代谢过程中,高血糖、高血脂导致线粒体产生大量活性氧,其可损坏线粒体功能,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可以产生以下结果:(1)阻断胰岛素作用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2)降低胰岛素基因表达水平;(3)抑制胰岛素分泌;(4)促进β细胞凋亡等。本文主要针对活性氧的产生、氧化应激诱导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等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β细胞功能受损
下载PDF
大熊猫消化道消化吸收区段游离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盛国 李丹 +1 位作者 冯文和 孟雁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74-77,共4页
对大熊猫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区段作扫描电镜观察后表明:(1)胃粘膜上皮细胞排列疏松,细胞表面具微绒毛,(2)十二指肠绒毛呈指状,表面凸凹不乎;绒毛表面具丰富的微绒毛,微绒毛表面粗糙,末端膨大。(3)直肠段具丰富的绒毛结... 对大熊猫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区段作扫描电镜观察后表明:(1)胃粘膜上皮细胞排列疏松,细胞表面具微绒毛,(2)十二指肠绒毛呈指状,表面凸凹不乎;绒毛表面具丰富的微绒毛,微绒毛表面粗糙,末端膨大。(3)直肠段具丰富的绒毛结构,表面不平滑,具颗粒状物质,但无微绒毛存在:直肠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绒毛 直肠 消化道 扫描电镜观察 绒毛结构 细胞表面 胃粘膜上皮细胞 区段 消化吸收 大熊猫
下载PDF
先天性骨-肾畸形综合征小鼠(KM-ld)致病基因1d的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晓娟 孟雁 +4 位作者 刘金毅 沈洁 刘亮 刘志红 蔡有余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10-615,共6页
对KM-1d小鼠的致病基因ld进行染色体定位。采用异构蛋白及同功酶电泳技术和体外扩增技术对同源导入近交系小鼠C57BL/6·KM-1d20对染色体上的14个生化标记基因位点和61个SSLP位点进行筛选,发现ld基因与2号染色体上的D2Mit30、D2M... 对KM-1d小鼠的致病基因ld进行染色体定位。采用异构蛋白及同功酶电泳技术和体外扩增技术对同源导入近交系小鼠C57BL/6·KM-1d20对染色体上的14个生化标记基因位点和61个SSLP位点进行筛选,发现ld基因与2号染色体上的D2Mit30、D2Mit62和D2Mit633个SSLP位点连锁,从而把ld基因初步定位于2号染色体。为进一步对ld基因准确定位,培育了86只(C57BL/6×KM-ld)F1×KM-ld回交后代小鼠用于连锁分析。体外扩增所有回交后代的D2Mit13、D2Mit30、D2Mit62和D2Mit634个SSLP位点,结合表型,分析与ld基因的连锁关系,通过计算遗传距离,将ld基因具体定位于2号染色体上76cM处,距D2Mit30、D2Mit62和D2Mit6325.58cM,距D2Mit1331.39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1d小鼠 骨-肾畸形 染色体定位 ld基因定位
下载PDF
β细胞与2型糖尿病 被引量:2
18
作者 向若兰 左瑾 +1 位作者 孟雁 方福德 《生命科学》 CSCD 2004年第3期165-169,共5页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通常认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和b细胞功能不全是两个主要因素。肥胖是NIDDM的早期诱因,它同时引起IR和b细胞功能不全。...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通常认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和b细胞功能不全是两个主要因素。肥胖是NIDDM的早期诱因,它同时引起IR和b细胞功能不全。在同样的诱因下,易感人群将很快发展成NIDDM。NIDDM与环境和遗传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细胞功能不全 脂肪毒性 糖尿病家族史 糖毒性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PCR技术在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辛德莉 李贵 +8 位作者 张继红 孟雁 刘艳 蒋观成 张永蓉 刘增华 马跃文 蔡有余 张小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1993年第Z2期18-21,共4页
用人工接种法建立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模型,模拟人的发病过程,采用动物肺脏和气管做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同时采用PCR技术对动物肺脏和气管标本进行检测,并用探针杂交方法作特异性分析,探讨PCR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用人工接种法建立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模型,模拟人的发病过程,采用动物肺脏和气管做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同时采用PCR技术对动物肺脏和气管标本进行检测,并用探针杂交方法作特异性分析,探讨PCR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接种动物的肺脏和气管中分离出肺炎支原体,PCR检测与分离培养结果相同。PCR技术简便,快速,无交叉反应,适宜于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聚合酶链反应(PCR) 实验动物模型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离体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孟雁 孔繁瑶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4-80,共7页
本实验研究了:(1)三种人工合成培养基:M199、NCTC109、F_(12);(2)小牛脱纤维蛋白血(以下简称小牛脱纤血)、Filde’s试剂,Bovine hemin;(3)pH值等几种因素对离体培养中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ou contortus)L_3发育至L_4的影响。结果表明:... 本实验研究了:(1)三种人工合成培养基:M199、NCTC109、F_(12);(2)小牛脱纤维蛋白血(以下简称小牛脱纤血)、Filde’s试剂,Bovine hemin;(3)pH值等几种因素对离体培养中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ou contortus)L_3发育至L_4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条件下,NCTC109和M199培养系中的L_3可发育至L_4晚期,F_(12)中L_3只发育至L_4早期;三种培养系中L_3发育至L_4的虫体数占存活虫体数的90%以上,以NCTC109中的发育率为最高,达100%。(2)小牛脱纤血、Filde’s试剂和Bovine hemin对L_3发育至L_4均有促进作用,虫体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晚四期幼虫的存活时间延长;小牛脱纤血和Filde’s试剂可使L_3至晚L_4的时间缩短。(3)pH 5.8~6.2时,L_3发育至L_4;速度明显减慢,发育率不到50%;pH 6.6~6.8时,L_3发育至L_4的同步性及发育率明显提高,以pH6.6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离体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