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画笔留下运河历史文化的记忆
1
作者 季全保 《江苏地方志》 2019年第2期20-23,共4页
每次仰望流淌于家乡的运河,恍如穿梭于时光隧道,运河伴随家乡的历史而逝去。当我们与之渐行渐远时,他们就会变得苍老而模糊起来,因为运河历史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是现实和未来的多棱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就想用手中的笔,记录那多姿... 每次仰望流淌于家乡的运河,恍如穿梭于时光隧道,运河伴随家乡的历史而逝去。当我们与之渐行渐远时,他们就会变得苍老而模糊起来,因为运河历史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是现实和未来的多棱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就想用手中的笔,记录那多姿多彩、富饶美丽、然而又凄惨破败的古城和运河的景象。运河是常州的血脉和文脉,更是经济繁荣的商脉,能把运河的景致,用文字和画作方式记录下来,让这段记忆不被忘却,是我一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 运河 记忆 画笔 时光隧道 精神家园 八十年代 二十世纪
下载PDF
画说常州古城门
2
作者 季全保 《江苏地方志》 2017年第4期14-17,共4页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建于春秋末期的我国古老的地面城池——淹城遗址、位于武进雪堰和无锡胡埭交界处的阖闾城遗迹。历史上常州先后有过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等古代城池。
关键词 常州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门 古代城池 文化古城 春秋末期 交界处 遗址
下载PDF
我画邓演达
3
作者 季全保 《前进论坛》 2005年第6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邓演达 中国农工民主党 生平事迹 民族精神 《邓演达纪念画册》
下载PDF
罗马老城感怀
4
作者 季全保 《前进论坛》 2006年第2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罗马 吸引力
下载PDF
盛宣怀家宴菜谱的文化价值
5
作者 童方云 季全保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40-45,共6页
地方名人资源是文旅产业发展中极其难得的瑰宝。这些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当地百姓生活、民情风俗,才能满足民生需求,拓展扩大市场,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民以食为天,通过提炼地方餐饮文化资源,传承创新餐饮文化,继而反哺餐饮企业,前景... 地方名人资源是文旅产业发展中极其难得的瑰宝。这些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当地百姓生活、民情风俗,才能满足民生需求,拓展扩大市场,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民以食为天,通过提炼地方餐饮文化资源,传承创新餐饮文化,继而反哺餐饮企业,前景十分广阔。以常州盛宣怀家宴菜谱的研究、开发、推广为例,提出从地方名人文化中挖掘餐饮特色,进而促进城常州餐饮行业、文旅产业发展的做法和若干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宣怀 盛宣怀家宴菜谱 餐饮文化
下载PDF
图说常州老桥
6
作者 季全保 季旻孜 《翠苑·艺》 2021年第1期28-29,共2页
《图说常州老桥》是以连环画形式反映常州古桥的珍贵资料,作者季全保以连环画艺术性地再现了常州古桥和所处的老景观,从侧面反映了常州作为当时州府有过的辉煌。每幅画反映一座桥,配以文字说明,使人印象深刻。
关键词 常州古桥 连环画 文字说明 图说 州府
原文传递
图说常州老桥
7
作者 季全保 季旻孜 《翠苑·艺》 2021年第3期22-23,共2页
【北水关桥】该桥位于中山路与周家弄交界处。旧时北门水关要冲,在此水关上架木桥,子城河上设水关桥,桥下置木栅栏,后改为单孔石拱桥。该桥高峻,主要以控制关河水系船泊进入市河而建。1971年因外子城河填没,建人防工程而拆除该桥。【润... 【北水关桥】该桥位于中山路与周家弄交界处。旧时北门水关要冲,在此水关上架木桥,子城河上设水关桥,桥下置木栅栏,后改为单孔石拱桥。该桥高峻,主要以控制关河水系船泊进入市河而建。1971年因外子城河填没,建人防工程而拆除该桥。【润之桥】该桥在后北岸和白云渡之间,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由邑人实业家程润之先生个人捐建。桥建成后以其名字命名为"润之桥"。该桥造型奇特,桥两侧护栏间各留出六个突出桥栏的"小阳台"。民间俗称"拉链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防工程 石拱桥 中山路 白云渡
原文传递
图说常州老桥
8
作者 季全保 季旻孜 《翠苑·艺》 2021年第2期26-27,共2页
【五洞桥】位于武进和宜兴两邑交界、武宜漕河处,以桥的中心线为两县分界线,由两县共管。这座桥因有五孔,故名为五洞桥。该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由乡民共同募捐建造,此桥的修建,成为两县人民合力治水兴办交通的典范。
关键词 成化年间 中心线 分界线
原文传递
常州被毁的无言悲歌 被引量:1
9
作者 丹青 季全保 李建军 《中华遗产》 2006年第5期146-155,12,共10页
拆!拆!拆!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对古建筑的拆除成为所有重视历史传承、文化延续、遗产保护的人士心中共同的痛。众所周知,古建筑是古代文明和当时生活状况的见证,是历史的“名片”、时代的“身份证”,在它们身上,承载着历史、文化... 拆!拆!拆!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对古建筑的拆除成为所有重视历史传承、文化延续、遗产保护的人士心中共同的痛。众所周知,古建筑是古代文明和当时生活状况的见证,是历史的“名片”、时代的“身份证”,在它们身上,承载着历史、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无形价值。然而,各处打着种种名义进行的拆迁,将古建筑拆除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甚至灰飞烟灭,以致有人痛心地表示要将“China”译成“拆啦”。下文提到的常州拆除古建筑的风波,是当前比较典型的案例,它不但惊动了众多知名的文物保护专家,也在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丹青先生撰文,以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类似的悲剧永远不再上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州 “China” 悲歌 无言 历史传承 文物保护 古建筑 城市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