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子丞的书画艺术
1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7年第1期60-61,共2页
青烟袅袅,长袖飘飘,许多年前苏州城的某条小巷深处,总有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准时出现在日落时分的瓜棚豆架,濡墨挥毫、纹枰自弈,顿时,翰墨世界气象万千,黑白乾坤见招拆招。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动荡岁月,因为找不到对手,他总是自己与自己下... 青烟袅袅,长袖飘飘,许多年前苏州城的某条小巷深处,总有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准时出现在日落时分的瓜棚豆架,濡墨挥毫、纹枰自弈,顿时,翰墨世界气象万千,黑白乾坤见招拆招。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动荡岁月,因为找不到对手,他总是自己与自己下棋,因为找不到伙伴,他只能自己与自己推敲……在他生前,吴门棋坛,难遇敌手,在他腕下,吴门画派,风光无限。在沧桑与恍惚中,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艺术 吴门画派 苏州城 沈子 绘画创作 书画集 古代画家 十八描 书画收藏 美术博物馆
原文传递
兰竹依旧笑春风
2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7年第2期62-62,共1页
兰竹,国画中“君子图”也,它们象征文人的情操、隐士的风格。 崔护(1924-2008),书画家中的谦谦君子,他有一枝生花的妙笔和一颗透明的诗心,在当代苏州,他是我崇拜的江南才子,被誉为“现代唐伯虎”。兰花,清香优雅;竹子,纯净高雅。
关键词 诗心 崔护 兰竹 历代名家 书画作品 超尘 清新淡雅 水墨作品 古代文人 逸笔草草
原文传递
程质清画扇面
3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6年第4期54-55,共2页
我青年时喜欢买书读书,人到中年后,有许多比买书读书更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收藏一些"金石书画"。过去,购买书画是为了装饰,附庸风雅。而今,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投资增值,但,笔者却是个例外,只是为了痴迷。
关键词 武警总队 金石书画 画扇 投资增值 人到中年 书法理论 书画创作 碑版 萧退 书法教育
原文传递
丹青帐下马前卒
4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5年第6期74-75,共2页
其实,由我这样一个写不好字的人来写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是件难事。但,"字是出面宝",就像陈伟华经常教导他的学生那样,中年后的我突然间又激起了想写好字的愿望,而陈伟华就像一个丹青帐下的马前卒,除了有调朱弄墨的天赋外,还拥有说服人... 其实,由我这样一个写不好字的人来写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是件难事。但,"字是出面宝",就像陈伟华经常教导他的学生那样,中年后的我突然间又激起了想写好字的愿望,而陈伟华就像一个丹青帐下的马前卒,除了有调朱弄墨的天赋外,还拥有说服人写好字的天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帐下 陈伟 书画拍卖 书画作品 中式服装 中国书画艺术 云开见日 艺术风格 物欲横流 艺术商品化
原文传递
“严派”艺术翰墨香
5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4年第6期88-89,共2页
我的少年生活是艰苦的,但也是丰富多彩的,记得我的邻居,中学同桌张进,学会了一手呱呱叫的无线电技术,竞自己组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于是,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听广播书场节目,而严雪亭的"严调"则成了我们的最爱。
关键词 雪亭 一粒米 无线电技术 桌张 八十年代 我们这代人 书心 吴侬软语 江浙沪 我在
原文传递
陈德奎和陈如冬
6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2年第4期63-63,共1页
知道陈德奎老师是因为著名画家陈如冬是他的弟子,认识陈如冬则是很久前的事了,好像是十多年前某一天共同在苏州天放楼画廊品茶,记忆犹新的是当时这位年轻画家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迷人眼睛,淡淡忧郁却熠熠发光。就因为这双神奇的眼睛,今天... 知道陈德奎老师是因为著名画家陈如冬是他的弟子,认识陈如冬则是很久前的事了,好像是十多年前某一天共同在苏州天放楼画廊品茶,记忆犹新的是当时这位年轻画家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迷人眼睛,淡淡忧郁却熠熠发光。就因为这双神奇的眼睛,今天,我们在他的任何一张画上都能清晰地找到代表陈如冬的符号,这不是奇迹,是吴门画派薪火相传的印迹。陈如冬是吴门画派的传灯之人,而他的老师陈德奎先生则是默默无闻的绿叶,现在学生功成名就了,老师自然该显山露水啦,笔者收藏的这柄成扇正是最好的例证。陈德奎先生9岁时水彩画《外白渡桥》就入选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儿童画展"并获奖,他1950年毕业于上海行知艺术学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门画派 钟馗 苏州 扇面 老师 学生 醉酒 画面 著名 外白渡桥
原文传递
一生三海
7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2年第2期87-88,共2页
每当茶余饭后,静静地拜读黄异庵先生的印谱"百词印存"和手稿"古风"时,耳边常常会响起一丝丝幽雅的弦索叮咚,那是评弹《西厢记》的旋律,心里总会不由自主的涌起一股小小的的激动和辛酸。苏州评弹名家黄异庵先生少年... 每当茶余饭后,静静地拜读黄异庵先生的印谱"百词印存"和手稿"古风"时,耳边常常会响起一丝丝幽雅的弦索叮咚,那是评弹《西厢记》的旋律,心里总会不由自主的涌起一股小小的的激动和辛酸。苏州评弹名家黄异庵先生少年时候以书法闻名,8岁赴海上师从天台山农刘介玉学习诗书。黄异庵学了不久就颇有声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苏州评弹 篆刻 西厢记 金石 弹词 书法 坎坷人生 辛酸 古风
原文传递
与文瑜一起的日子
8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20年第6期31-33,共3页
"一生绿发无秋霜",这是古人吟诵菖蒲的佳句。菖蒲,文人案上的心爱之物,用它比喻文瑜短暂的一生和诗歌文章,名副其实。时光流逝,1981年秋,苏州财经学校新生入学典礼,我和文瑜第一次见面,他来自铁路师范附中,是铁路职工子弟,黝... "一生绿发无秋霜",这是古人吟诵菖蒲的佳句。菖蒲,文人案上的心爱之物,用它比喻文瑜短暂的一生和诗歌文章,名副其实。时光流逝,1981年秋,苏州财经学校新生入学典礼,我和文瑜第一次见面,他来自铁路师范附中,是铁路职工子弟,黝黑沧桑,老气横秋,感觉像一个不好惹的刺头,那可是打架出名的一所学校,首次见面,竟与他不太投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经学校 铁路职工 一所 心爱之物 新生入学 吟诵 菖蒲 名副其实
原文传递
像小草一样
9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6年第3期31-32,共2页
30多年了,当年的文学青年,如今已是人过中年,有些已经做了爷爷和奶奶。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离别校园,投笔从戎,每次回家探亲,只要列车驶近姑苏城,看到斜斜的虎丘塔,就会心跳加快,一股暖流暗暗地涌向心间,这不仅仅是对... 30多年了,当年的文学青年,如今已是人过中年,有些已经做了爷爷和奶奶。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离别校园,投笔从戎,每次回家探亲,只要列车驶近姑苏城,看到斜斜的虎丘塔,就会心跳加快,一股暖流暗暗地涌向心间,这不仅仅是对历史古城和悠久文化的虔诚敬仰,而是每每会勾起我当年在苏州财经学校就读时,热衷于文学创作,一度成为文学“愤青”的回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草 文学青年 八十年代 投笔从戎 历史古城 财经学校 文学创作 回家
原文传递
幽兰飘香陆澹安
10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4年第4期70-71,共2页
当今吴门曲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评弹剧本的创作队伍却人才匮乏、岌岌可危,苏州近现代著名作家陆澹安先生却是个中的佼佼者。回顾我从小耳熟能详的评弹曲目,最喜欢的当属长篇弹词《啼笑因缘》,它虽然取材于张限水的代表作,但... 当今吴门曲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评弹剧本的创作队伍却人才匮乏、岌岌可危,苏州近现代著名作家陆澹安先生却是个中的佼佼者。回顾我从小耳熟能详的评弹曲目,最喜欢的当属长篇弹词《啼笑因缘》,它虽然取材于张限水的代表作,但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心理刻画、对话艺术、语言叙述等方面的苏州方言改编成就,一点也不逊色于原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啼笑因缘》 苏州方言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人才匮乏 创作队伍 著名作家 情节结构
原文传递
丝为媒
11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4年第2期71-73,共3页
这是珍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一幅隽永典雅的双面绣,一面是“当代黄道婆”费达生,另一面是“现代教育家”郑辟疆,他俩是苏州历史上一对志同道合的黄金眷侣。苏州城的历史名片是以丝绸来印制的,而苏州的丝绸工业如果没有这对伉俪一生的努... 这是珍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一幅隽永典雅的双面绣,一面是“当代黄道婆”费达生,另一面是“现代教育家”郑辟疆,他俩是苏州历史上一对志同道合的黄金眷侣。苏州城的历史名片是以丝绸来印制的,而苏州的丝绸工业如果没有这对伉俪一生的努力,必将呈现出另外一种面目,如今,静穆地竖立在苏州大学草坪上的郑辟疆和费达生铜像,就代表了我们这座城市授予他们的荣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工业 苏州城 志同道合 苏州大学 费达生 黄道婆 教育家 历史
原文传递
瓦翁先生和“鲁迅诗稿钞”
12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6年第6期56-57,2,共2页
他是园丁,也是诗人,更是书法家。在当今吴门书坛,能将浓郁的文人气息以娴熟的技巧挥洒自如地表现出来者,寥若晨星,他是其中晶亮的一颗。他的笔名:瓦翁,一位"书法风流、人物俊秀"的谦谦君子。我服兵役期间,曾有幸与瓦翁先生的两个弟... 他是园丁,也是诗人,更是书法家。在当今吴门书坛,能将浓郁的文人气息以娴熟的技巧挥洒自如地表现出来者,寥若晨星,他是其中晶亮的一颗。他的笔名:瓦翁,一位"书法风流、人物俊秀"的谦谦君子。我服兵役期间,曾有幸与瓦翁先生的两个弟子——书法家管俊、李双阳为战友,一起生活、学习、工作多年,因为他俩的缘故,我和瓦翁先生相识很久,友谊颇深。记忆犹新的是,瓦翁先生耄耋之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鲁迅 书法家 文人气息 服兵役
原文传递
月照菱花翰墨香
13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6年第5期57-58,共2页
曹大铁(1916—2009)先生,像一棵饱经风霜的铁树,默默地生长在常熟虞山脚下,很长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见过它开花,几乎将要遗忘,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终于迎来早该来的花季。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月照菱花翰墨香》
原文传递
一画一咏香如故
14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6年第1期88-89,共2页
听父亲说我从小开始就有喜欢收集东西的习惯,最早的时候是喜欢收藏各类香烟纸盒——这些事大约发生在12岁以前,我自己早已没有了记忆的痕迹。
关键词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原文传递
开卷犹闻一庭香
15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4年第3期76-77,共2页
“辟支室”是汪鸣峰老师的书房。汪鸣峰,号白榆,著名书法家沙曼翁先生的高足,1956年出生,江苏苏州人。“辟支”出自印度梵语,意为独自觉悟。
关键词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原文传递
诗二首
16
作者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9年第3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壶身 父亲
原文传递
故纸堆金——兼怀罗尔纲先生
17
作者 仲宏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3年第6期62-63,共2页
时光如驹,相依相扶了千余年的双塔: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塔,仍然静静地矗立在姑苏城内小桥流水畔的定慧寺巷,塔影斑驳,岁月留痕,那暮烟疏雨里的塔铃声,犹记得当年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思想在历史的年轮里停留片刻.曾几何时,大清赫赫有... 时光如驹,相依相扶了千余年的双塔: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塔,仍然静静地矗立在姑苏城内小桥流水畔的定慧寺巷,塔影斑驳,岁月留痕,那暮烟疏雨里的塔铃声,犹记得当年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思想在历史的年轮里停留片刻.曾几何时,大清赫赫有名的一代功臣李鸿章,竟然就在这千年古塔下,大开杀戒,屠杀投降的忠王李秀成部下达2万余人,留下了一段臭名昭著的血腥故事,为李中堂大人的顶戴花翎,抹上了一痕永远遗臭万年的斑斑血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纲 忠王 李秀 顶戴 古塔 定慧寺 舍利塔 秀成 研究著作 疏雨
原文传递
家书抵万金——杨周翰先生遗札
18
作者 仲宏 季海跃 《苏州杂志》 2012年第5期27-28,共2页
暑假,驱车南京接大二读文科的女儿回苏度假,整理衣物时,发现还捎带了一本教材《欧洲文学史》,不觉眼前一亮:"嘿,你知道作者的情况吗?"女儿诡秘一笑:"亏你还胡诌从小爱好文学呢,连大名鼎鼎的文史学家杨周翰先生都不知道?&... 暑假,驱车南京接大二读文科的女儿回苏度假,整理衣物时,发现还捎带了一本教材《欧洲文学史》,不觉眼前一亮:"嘿,你知道作者的情况吗?"女儿诡秘一笑:"亏你还胡诌从小爱好文学呢,连大名鼎鼎的文史学家杨周翰先生都不知道?"我神秘一笑,慢条斯理的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方言 文学史 建国后 英国文学 中国高等院校 苏州人 西南联大 文科 牛津大学 教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