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学数学数概念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1
作者 季焕庆 《新教师》 2024年第3期45-46,共2页
数感是一种对数的直观感悟。在数概念教学中,通过丰富教学情境、运用直观模型等手段,实现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关键词 数概念 数感培养
下载PDF
指向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计算估算教学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季焕庆 《江苏教育》 2019年第89期16-18,共3页
计算估算即对运算结果的估计,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且有效的策略与方法。计算估算能力的提升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它点状地分散在教材和习题中,且更多地体现为学生的一种数感和能力,容易被教师忽视。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加深... 计算估算即对运算结果的估计,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且有效的策略与方法。计算估算能力的提升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它点状地分散在教材和习题中,且更多地体现为学生的一种数感和能力,容易被教师忽视。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加深对计算估算的认识,养成主动估算的意识,掌握灵活估算的方法,并能自觉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计算估算 内容梳理 目标架构 过程推进
下载PDF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季焕庆 《科教文汇》 2010年第15期104-104,116,共2页
课堂活动,是指教师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体验,而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利用一种能使学生主体更充分展示出来的互动式教学活动。通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 课堂活动 有效性
下载PDF
情理交融,让素养在分数结构化教学中落地生根
4
作者 季焕庆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第7期60-60,共1页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而言有兴趣才有动力,通过感性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理性的知识和结构,所以感性和理性相融合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笔者尝试1.研读挖掘感性和理性的融合点;2.设计落实感性与理性的互动点.使...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而言有兴趣才有动力,通过感性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理性的知识和结构,所以感性和理性相融合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笔者尝试1.研读挖掘感性和理性的融合点;2.设计落实感性与理性的互动点.使数学教学成为感性与理性的自然融合,成为师生共享的诗意殿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感性 理性 结构
下载PDF
化“有形”为“无痕”,化“结果”为“过程”,提升计算练习的育人价值——“两位数乘两位的练习”教学评析
5
作者 季焕庆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第5期120-120,122,共2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乘法中一些特殊的现象,认识有趣的对称算式.2.借助探究有趣的对称算式进一步熟练、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科学的结论需要严谨地思考、科学的论证.【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乘法中一些特殊的现象,认识有趣的对称算式.2.借助探究有趣的对称算式进一步熟练、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科学的结论需要严谨地思考、科学的论证.【教学重点】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经历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教学难点】一是判断对称式结果是否相等方法单一,灵活性不够;二是结果相等的对称式的特征难以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练习课 对称式
下载PDF
感性和理性交融,让数学更具魅力——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
6
作者 季焕庆 《小学数学教育》 2022年第2期53-55,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对于儿童而言有兴趣才有动力。通过感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使他们掌握理性的数学知识,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性知识为基本目标。作为主要评价手段的纸笔...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对于儿童而言有兴趣才有动力。通过感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使他们掌握理性的数学知识,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性知识为基本目标。作为主要评价手段的纸笔测试,也是以考查理性知识为重点。但理性知识的掌握需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因此重视理性知识的同时不可轻视学生的感性经验。在一些数学课堂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往往忽略学生的感性经验,忽略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的过程,针对理性知识目标,直接进行讲解灌输、强化训练。这样做,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知识自身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创设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课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需要正视的问题之一。下面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知识 纸笔测试 直观感知 感性经验 苏教版教材 日常教学 分数的意义 数学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