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氏拟尾柱虫休眠包囊及其细胞器超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顾福康 倪兵 +1 位作者 季玲妹 隋淑光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06-410,共5页
为研究纤毛虫休眠状态下细胞的分化及其胞器的特征, 本文以透射电镜术显示, 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 休眠包囊中, 颗粒层壁内有小泡, 表膜位置也偶见小泡样结构, 大部分线粒体以多个相互聚集在一起, 自噬泡将线粒体等胞器... 为研究纤毛虫休眠状态下细胞的分化及其胞器的特征, 本文以透射电镜术显示, 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 休眠包囊中, 颗粒层壁内有小泡, 表膜位置也偶见小泡样结构, 大部分线粒体以多个相互聚集在一起, 自噬泡将线粒体等胞器包裹在内经历消化过程, 细胞内膜系统十分发达。作者推测, 颗粒层及表膜小泡可能是休眠细胞经由表膜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 自噬泡消化现象可能是细胞中物质和能量来源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氏拟尾柱虫 休眠包囊 线粒体 自噬泡 内膜系统
下载PDF
营养期和休眠期冠突伪尾柱虫的类中间纤维-核纤层-核骨架体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振云 顾福康 +1 位作者 倪兵 季玲妹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5-87,T006,共4页
关键词 冠突伪尾柱虫 营养细胞 休眠包囊 类中间纤维-核纤层-核骨架 纤毛虫
下载PDF
阔口尖毛虫形成包囊期间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顾福康 季玲妹 +1 位作者 倪兵 李恭楚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27-231,共5页
阔口尖毛虫形成包囊期间,细胞质内出现条带状或管道样的内质网和由不同大小的囊泡组成的包囊壁前体。并且,前体的产生与内质网有关;细胞质内发生自噬泡消化现象,这是细胞将原有结构和能量进行贮存、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核向细胞... 阔口尖毛虫形成包囊期间,细胞质内出现条带状或管道样的内质网和由不同大小的囊泡组成的包囊壁前体。并且,前体的产生与内质网有关;细胞质内发生自噬泡消化现象,这是细胞将原有结构和能量进行贮存、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核向细胞质突出形成阿米巴形结构,这与大核向细胞质排出部分核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虫 阔口尖毛虫 包囊壁前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包囊游仆虫皮层和营养核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顾福康 季玲妹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研究纤毛虫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结构的分化及其调节机理,本文应用透射电镜术显示,营养期包囊游仆虫背、腹面皮层表膜下合3种方式排列组成的纵微管层以及深部微管;口区皮层内含高电子密度的杆状小体;口围带小膜基部含电子致密带和小... 为研究纤毛虫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结构的分化及其调节机理,本文应用透射电镜术显示,营养期包囊游仆虫背、腹面皮层表膜下合3种方式排列组成的纵微管层以及深部微管;口区皮层内含高电子密度的杆状小体;口围带小膜基部含电子致密带和小膜托架,棘毛基体基部及基体下微管束形成围棘纤维篮;背纤毛基体下方也含微管结构;大核染色质附着在核膜上,核膜其他区域有规则排列的核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囊游仆虫 皮层 营养核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原生动物细胞休眠现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吴月华 季玲妹 顾福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1-95,共5页
原生动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包囊是一较普遍的现象。本文总结了原生动物细胞休眠现象的研究 ,包括休眠细胞的结构分化 ,细胞生命活动特征 ,与细胞休眠过程相联系的大核DNA的变化及其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调节和转录后蛋白质的修饰等的进... 原生动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包囊是一较普遍的现象。本文总结了原生动物细胞休眠现象的研究 ,包括休眠细胞的结构分化 ,细胞生命活动特征 ,与细胞休眠过程相联系的大核DNA的变化及其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调节和转录后蛋白质的修饰等的进展。并预期 ,关于休眠细胞的分化及其基因调控 ,蛋白质的修饰 ,细胞信号的传递及其细胞骨架的作用等 ,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形成包囊 休眠细胞
下载PDF
贻贝棘尾虫休眠包囊胞质的电镜酶细胞化学 被引量:3
6
作者 顾福康 杜宝剑 +1 位作者 倪兵 季玲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91,共5页
该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 ,贻贝棘尾虫休眠包囊中 ,在胞质嗜锇粒和拟糖原粒区 ,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聚集于具有消化泡作用的泡状体上 ,葡萄糖 6 磷酸酶反应也定位在自噬泡膜位置。作者据所得结果推测 ,嗜锇粒可能是棘尾虫休眠... 该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 ,贻贝棘尾虫休眠包囊中 ,在胞质嗜锇粒和拟糖原粒区 ,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聚集于具有消化泡作用的泡状体上 ,葡萄糖 6 磷酸酶反应也定位在自噬泡膜位置。作者据所得结果推测 ,嗜锇粒可能是棘尾虫休眠包囊中用于自噬作用的主要结构成分 ,休眠细胞代谢过程中胞质膜结构也具有补充形成消化泡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棘尾虫 休眠包囊 电镜酶细胞化学
下载PDF
细菌SOD对小鼠辐射敏感组织的防护效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曹汉民 胡天喜 +1 位作者 华燕 季玲妹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4,共4页
小鼠的小肠上皮和睾丸组织对辐照反应较为敏感,7.5Gy^(60)Coγ射线即有严重杀伤作用,使睾丸曲细精管和小肠上皮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出现明显的损伤;而辐照前和辐照后注射细菌SOD,则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
关键词 细菌SOD 组织 辐射 防护效应
下载PDF
红色伪角毛虫无性生殖中大核DNA合成的形态学
8
作者 张莹 倪兵 +1 位作者 季玲妹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9-112,共4页
腹毛类纤毛虫(hypotrich ciliates)是纤毛门原生动物中一个最为进化的类群.迄今的研究表明,这类纤毛虫细胞除具有腹、背的分化,细胞表面纤毛聚集成发达的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外,其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细胞内含有一个至多个致密型大核,细胞... 腹毛类纤毛虫(hypotrich ciliates)是纤毛门原生动物中一个最为进化的类群.迄今的研究表明,这类纤毛虫细胞除具有腹、背的分化,细胞表面纤毛聚集成发达的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外,其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细胞内含有一个至多个致密型大核,细胞周期中大核DNA合成采用复制带(replication band)的形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类纤毛虫 DNA合成 大核 无性生殖 形态学 红色 细胞表面 DNA复制 复制带
下载PDF
似锥低颈吸虫和宫川棘口吸虫体被超微结构研究(复殖目:棘口科)
9
作者 陈克强 陈鲁勇 +2 位作者 毛其仁 徐俊美 季玲妹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70-175,共6页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tn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miyagawei)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tn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miyagawei)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者头领呈半圆形,头棘埋于体被皱襞中,依稀可见。体棘自头领分布至腹吸盘处,棘呈鳞片状,瓦片状重叠排列。后者头领发达,头棘37枝清晰可见。体棘自头领后分布至虫体后1/3处,前1/3部体棘分布最密,腹吸盘后逐渐分布稀疏,棘呈扁长形和鳞片状。似锥低颈吸虫皮层明显厚于宫川棘口吸虫。两虫皮层含杆状和圆形分泌小体,但似锥低颈吸虫皮层中部还有较多的线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锥低颈吸虫 宫川棘口吸虫 超微结构 禽病
下载PDF
宫川棘口吸虫和似锥低颈吸虫的卵黄细胞发育(复殖目:棘口科)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克强 陈鲁勇 +2 位作者 陆雅君 徐俊美 季玲妹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79-85,共7页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的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低颈属(Hypoderaeum)的似锥低颈吸虫(H.conoideum)的卵黄细胞...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的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低颈属(Hypoderaeum)的似锥低颈吸虫(H.conoideum)的卵黄细胞发育超微结构变化。两种吸虫卵黄细胞发育过程比较相似。卵黄小叶外被覆一层基膜。未发育卵黄细胞含有较少细胞质,大量游离核糖体。发育期卵黄细胞含有较多细胞质,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卵黄球。成熟期卵黄细胞的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减少,位于核周围和细胞边缘,胞质内还出现大量糖原和包涵体。在似锥低颈吸虫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卵黄细胞内,还出现脂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川棘口吸虫 似锥低颈吸虫 卵黄细胞发育
全文增补中
三色堇(Viola tricolor L.var.hortensis DC.)花蜜腺的亚显微结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敏健 季玲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本文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三色堇花不同发育时期蜜腺进行了研究,了解到该植物花蜜中糖份主要来源于蜜腺分泌组织自身的光合产物;内质网参与了前蜜的加工和运输;质膜的啜入和反啜入作用是分泌组织细胞间前蜜传递的主要方式;蜜最后通过表皮... 本文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三色堇花不同发育时期蜜腺进行了研究,了解到该植物花蜜中糖份主要来源于蜜腺分泌组织自身的光合产物;内质网参与了前蜜的加工和运输;质膜的啜入和反啜入作用是分泌组织细胞间前蜜传递的主要方式;蜜最后通过表皮细胞质膜的分子渗透作用而排放出体外;表皮细胞向外的指状突起是蜜汁分泌的主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色堇 亚显微结构 密腺 植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