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朗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使用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朱烩 季通宙 吴玲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5期168-171,共4页
从江苏地区七所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法使用情况数据分析着手,着重分析了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法的使用现状,并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法的使用提出了建议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朗读教学法 课堂使用 建议策略
下载PDF
论一种文图谱系学的建立: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节末 季通宙 《符号与传媒》 2021年第2期249-257,共9页
丛书名: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主编:赵宪章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近五年,随着艺术学学科在国内的兴起,文艺学与美学出现了向艺术学的学术人口迁移。
关键词 丛书名 文学图像 赵宪章 谱系学 文艺学 关系史 艺术学学科 人口迁移
下载PDF
题画诗与文人画:文学如何形塑图像?——理解《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的一个角度 被引量:1
3
作者 季通宙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1年第8期72-78,共7页
文学和图像是艺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以王朝体系的编年史叙事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图像关系进行了爬梳、整理,并以“文学图像论”为基本理论模型,建构了一种立足于中国语境的文学图像关系史。其中,横跨中唐至清末1... 文学和图像是艺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以王朝体系的编年史叙事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图像关系进行了爬梳、整理,并以“文学图像论”为基本理论模型,建构了一种立足于中国语境的文学图像关系史。其中,横跨中唐至清末1000多年的士人阶层的题画诗,以及其所题咏的文人画,则构成了把握《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书写的一条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图像 题画诗 文人画
下载PDF
新时期《紫钗记》人物形象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季通宙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12-115,共4页
《紫钗记》是明代汤显祖改编自唐小说《霍小玉传》的一部传奇,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部作品标志着汤显祖传奇创作的成熟,为《牡丹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明清以来,批评家多在《紫钗记》的文辞曲律、本事、内容等方面有论述。文章... 《紫钗记》是明代汤显祖改编自唐小说《霍小玉传》的一部传奇,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部作品标志着汤显祖传奇创作的成熟,为《牡丹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明清以来,批评家多在《紫钗记》的文辞曲律、本事、内容等方面有论述。文章立足于新时期(1980年)以来人物形象方面的研究,并在对人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其研究方法、所用材料进行分析和评述,以期发掘研究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钗记 研究之研究 人物形象 综述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自拍的审美特性研究
5
作者 季通宙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9期149-151,共3页
在新媒体时代,存在着一种有别于物质世界的基于图像的"非物质现实"。自拍在这里充当着一种显而易见的特殊作用。这种将看与被看、拍与被拍统而为一的摄影,在颠覆主客体的同时,又重构了一种主体。在自拍的镜头语言下,主体之间... 在新媒体时代,存在着一种有别于物质世界的基于图像的"非物质现实"。自拍在这里充当着一种显而易见的特殊作用。这种将看与被看、拍与被拍统而为一的摄影,在颠覆主客体的同时,又重构了一种主体。在自拍的镜头语言下,主体之间既相异又同一,既不从属于某种特定的纯粹的意识形态,亦未成功摆脱意识形态。表面上,自拍是主体自由审美的结果,然而归根结底,它是主体在意识形态中的一种自我想象。这种摄影尽管取材于现实,但却以一场图像的狂欢将现实包裹起来,它是享乐主义的,要求唯美主义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自拍 审美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中断的编纂学、边缘书写与印度的亚现代性——论庶民研究的民族主义批判
6
作者 季通宙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52,共12页
庶民研究最初是由拉纳吉特·古哈发起的一项旨在解构精英主义民族主义史学的历史编纂学实践,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暂停了编纂学研究,代之以民族主义批判的理论实践。典型的庶民研究的民族主义批判针对的是以本尼迪克特·... 庶民研究最初是由拉纳吉特·古哈发起的一项旨在解构精英主义民族主义史学的历史编纂学实践,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暂停了编纂学研究,代之以民族主义批判的理论实践。典型的庶民研究的民族主义批判针对的是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为代表的公民民族主义,以厄内斯特·盖尔纳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民族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相关的政治社会、工业化、现代性等问题。这种批判的有效性在于它完成了对精英主义史学的解构,强化了对边缘的书写,但由于中断了编纂学研究,批判只停留于话语层面。当它在后殖民经验中遭遇“国家”这一同时是反殖民运动的政治果实和持续生产民族主义的具体政治时,就难免出现失语症或顾左右而言他,而对于实现一种真正的民族主义批判而言,回答“国家”这个难题恰恰是无可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政治社会 后殖民 印度 亚现代性
原文传递
论朗西埃对布尔迪厄的批评——战后法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政治及审美之争
7
作者 季通宙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2年第2期284-297,475,共15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朗西埃在审美感知、反美学及判断力的教育问题上多次批评布尔迪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美学理论形态。从写作上看,批评布尔迪厄是他思考“政治的美学化”的一个必要环节。这种必要性表现在:一是布尔迪厄的“区隔...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朗西埃在审美感知、反美学及判断力的教育问题上多次批评布尔迪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美学理论形态。从写作上看,批评布尔迪厄是他思考“政治的美学化”的一个必要环节。这种必要性表现在:一是布尔迪厄的“区隔”对朗西埃的“美学异托邦”的潜在损害;二是布尔迪厄所认为的工人阶级因为失去“闲暇”而陷入无知与受压迫的循环的观点,与朗西埃所预设的人人皆有判断力、人人皆可解放自己的政治主体构想相悖。某种意义上,这种美学立场的分歧,其实是战后法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政治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科学 区隔 异托邦 政治的美学化 后现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