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国际汉语教学语法——以“好”“很”“是”“是……的”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朝奋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4年第4期43-47,共5页
国际汉语教学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教学语法。虽然汉语教学语法与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的理论语法都是讲汉语的语法,但二者目的不同,各有重点。国际汉语教学的语法不能直接用理论语法。国际汉语教学语法注重形式和语义的对应关系,注重某种结... 国际汉语教学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教学语法。虽然汉语教学语法与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的理论语法都是讲汉语的语法,但二者目的不同,各有重点。国际汉语教学的语法不能直接用理论语法。国际汉语教学语法注重形式和语义的对应关系,注重某种结构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功能及其形式上的变化。本文以形容词"好"、程度副词"很"、系动词"是"和构式"是……的"为例,说明汉语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汉语语法知识,有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恰当地讲练语法点。为此,构建出一套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的国际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成为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语法 形容词“好” 程度副词“很” “是”字句 “是……的”句
下载PDF
从汉语“是”和英语“BE”的对比看汉语国际教学语法
2
作者 孙朝奋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 2018年第2期102-107,共6页
汉语国际教学的一个短板是对教学具体所需要的语法认识不足,例如汉语和英语分别都有系词"是"和"be"(am/is/are/was/were)。西方语言系词因人称、主语单复数和时态不同而有种种形态变化,但是汉语没有这类变化,而且... 汉语国际教学的一个短板是对教学具体所需要的语法认识不足,例如汉语和英语分别都有系词"是"和"be"(am/is/are/was/were)。西方语言系词因人称、主语单复数和时态不同而有种种形态变化,但是汉语没有这类变化,而且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不需要系词,理应语法简单、容易学习。可是令人吃惊的是,国际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错误(60%以上)和系词有关。从中国人使用汉语系词的特点来看,汉语系词"是"主要用在两个名词短语之间(80%以上),其中一个名词短语表示另一个名词短语限制集的指称性成员,简而言之,系词表示两个名词短语的关系是"名词一所指是名词二所指集的成员"。本文认为,就学习汉语系词而言,这才是国际学生必须知道的语法知识。可是在目前的汉语课本中相关的语法讲解里,基本没有这条重要的语法知识。相反,大都忽视了国际学生没有汉语母语语感这个特点,不必要地却过分地强调汉语系词的省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系词 名词指称性 限制集 系词的省略
下载PDF
《虚化论》评介 被引量:124
3
作者 孙朝奋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4年第4期19-25,18,共8页
本文向读者介绍19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虚化论》(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作者是三位德国语言学家Bernd Heine,Ulrike Claudi和Friederike Hünnemeyet。该书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西方语言... 本文向读者介绍19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虚化论》(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作者是三位德国语言学家Bernd Heine,Ulrike Claudi和Friederike Hünnemeyet。该书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西方语言学家近年来对虚化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了一个以认知论为基础的理论框架。语言虚化横跨历时和共时两个语言学上传统的领域,涉及词类转换、结构分化、重新组合等等重要的语言变化。《虚化论》的作者们对语言学上共时和历时这一传统划分提出了挑战,指出虚化的研究不能脱离人类大脑认知上的适应性变化,不能单纯地在语言结构里寻找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重新分析 “得” 概念范畴 原始概念 原始命题 西方语言学 语法概念 基本词汇 语言结构
原文传递
再论助词“着”的用法及其来源 被引量:36
4
作者 孙朝奋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9-146,共8页
最近语言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普通话的助词"着"最重要的功能是表明一个情状的瞬间的结果状态(resultant state)。但是,在不同的汉语方言里,"着"的平行字(著、达、仔)还可以表示完成体、完结体、起始体、进行体等等。... 最近语言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普通话的助词"着"最重要的功能是表明一个情状的瞬间的结果状态(resultant state)。但是,在不同的汉语方言里,"着"的平行字(著、达、仔)还可以表示完成体、完结体、起始体、进行体等等。本文着重讨论"着"的平行字在汉语方言以及文献中不同的用法,找出这些助词之间在语义上的重叠处。本文指出,"着"字的非完成体用法可能源自该字中古时期表趋向及处所的功能。汉语中的非完成体和完结体在语义上有重叠,为"着"字在不同的方言里所发生的历史演变提供了语义基础。除此之外,与结果义有关的表示非完成体和完结体的字在吴方言中还可以交替使用,在汉语中,相关体助同的语义单位是没有一个很清楚的界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完成体 完成体助词 进行体 普通话 现代汉语方言 结果状态 用法 早期官话 起始体 完结
原文传递
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界面来看汉语句子融合和动词虚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孫朝奮 彭睿 《汉语史学报》 2005年第1期50-63,共14页
本文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汉语连动式(serial-verb construction,包括传统的兼语句和连谓句)的句子融合现象。功能主义认为,语法规则并不是绝对的,语言是充满活力,处在不斷的变化之中的。美国语言学家Givon(2001)认为,当两个句子共享... 本文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汉语连动式(serial-verb construction,包括传统的兼语句和连谓句)的句子融合现象。功能主义认为,语法规则并不是绝对的,语言是充满活力,处在不斷的变化之中的。美国语言学家Givon(2001)认为,当两个句子共享论元时,句子融合(clause integration)就开始出现。句子的融合是一种有尺度差异的现象,两个动词所代表的事件在语义上结合得越紧密,它们所代表的两个句子在句法上也融合得越徹底。Lehmann(1988)发现句子融合主要分两种情形,一是首动词的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另一是後续动词的去句子化(desententialization)。汉语的兼语句和连谓句分别属于这两种情形。本文也从Searle(1999)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语力在事件结合过程中的作用,作了一些调查。我们发现:(1)在融合程度不同的句子中,首动词和後续动词在一个辖域内相互影响,对该複合句不同分句语力的整合,起到很大的作用。(2)汉语连动式句子融合有三个階段,经由平行的两个单句,到複合句,最後变成一个单句。介词附加语的产生主要源于首动词的语法化,而与首动词的介词化相适应,後续动词则变成融合後句子的谓语。能愿助词和一般否定词处于介词附加语之前位。(3)这三个階段在融合程度上衹有尺度上的差异,没有明确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子融合 事件结合 连动式 言外语力 语法化
原文传递
汉语动词系统的界及其呼应:“了_(1)”完成体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朝奋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32,共14页
汉语动词系统没有类似英语过去式和现在式时态(tense)的语法标记。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照搬外语语法,很容易无中生有,造成不必要的学习障碍。例如,动词词缀"了_(1)"表示完成(朱德熙,1982),却不是过去式标记,作为程序性的语法标... 汉语动词系统没有类似英语过去式和现在式时态(tense)的语法标记。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照搬外语语法,很容易无中生有,造成不必要的学习障碍。例如,动词词缀"了_(1)"表示完成(朱德熙,1982),却不是过去式标记,作为程序性的语法标记,标示与英语不尽相同的完成体(perfective)标记。完成体"了_(1)"编码语法意义不仅仅包含有界(沈家煊,1995;Smith,1997),而且是个呼应标记,和所在小句中的另一个界点标记相呼应(Sun&Teo,2017),确认完成终结点的位置。作者认为界点(telicity)是汉语动词系统的核心语法概念,汉语应用中现在与过去的解读,以及动名构式和界点的相关性(沈家煊,2004)都是在话语应用中的副现象(epiphenominal),不是汉语动词系统的核心语法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词尾“了_(1)” 完成体 界点 语用呼应 时态
原文传递
时体语法化研究的历史脉络 被引量:2
7
作者 陳前瑞 孫朝奮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2年第1期96-114,共19页
本文分四个阶段评述时体语法化研究40多年来的发展,尝试以语法化研究的精神来研究时体语法化的历史脉络。就整体格局而言,时体研究语法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研究视角扩及语言类型学、语料库语言学、构式语法、接触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 本文分四个阶段评述时体语法化研究40多年来的发展,尝试以语法化研究的精神来研究时体语法化的历史脉络。就整体格局而言,时体研究语法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研究视角扩及语言类型学、语料库语言学、构式语法、接触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就个体研究而言,其趋势是研究对象的专门化和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借鉴历史经验,汉语时体语法化的研究应侧重语法语素的用法研究,参照类型学的概念系统,努力探讨汉语时体标记语法化的个性与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体 语法化 历史
原文传递
古漢語的名詞化標記:指稱、語用與話題
8
作者 孫朝奮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58-69,共12页
本文通過對比不同語言的名詞短語,從指稱的基本語義、語用和話題三個方面來探討古漢語名詞化標記'之、者、所'語法功能的異同。含有三者中任何一個名詞化標記的短語都可用在句中論元的位置上。名詞化標記'之'基本語法... 本文通過對比不同語言的名詞短語,從指稱的基本語義、語用和話題三個方面來探討古漢語名詞化標記'之、者、所'語法功能的異同。含有三者中任何一個名詞化標記的短語都可用在句中論元的位置上。名詞化標記'之'基本語法意義爲領屬/定語標記,世界語言中含領屬/定語標記的名詞短語,具體指稱語義(有定/有指/泛指等)多因上下文語境而定,古漢語之字名詞短語屬此類。古漢語的名詞化標記'所'和'者'基本語義分别爲賓格泛指代詞和主格泛指代詞,還有多指類(set)不指實(entity)的特點,在語用的層次,可爲引入之前話語中不存在的新話語參與者塑造背景,起承上啓下的語用連貫作用。除此以外,者字名詞短語在不同語境還有定指、泛指和引入重要話題等功能,表示作者/説話人對某話題在某特定話語片段中重要性的態度和信念。二者相比之下,所字短語的話題重要性較低,多泛指一個限制背景集。者字短語所指可以不僅僅是之前語境中一個不存在的限制集,而且还可以表示一個假設(如狀語)或重要話題,語法性質爲三者之最。中古表示重要話題的'有一'構式出現后,'者'在近代漢語白話中逐漸消失。簡而言之,作爲含名詞化標記'之'和'者'的名詞短語,指稱特點都没有内在的必然性,要視上下文而定,這也就可能是二者在中古以後出現類同的重要基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漢語的名词化 指稱 語用 話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