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炫耀性消费的哲学考察 被引量:6
1
作者 宁全荣 张馨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共5页
人的自由个性的彰显是人认识自我的基础,在人与人的区分过程中形成了个性的炫耀。炫耀的内容经历了劳动能力、权力、财富的历史性变迁,进入资产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的消费特权被破除,消费成为炫耀的主要形式。当代中国的炫耀性消费非常... 人的自由个性的彰显是人认识自我的基础,在人与人的区分过程中形成了个性的炫耀。炫耀的内容经历了劳动能力、权力、财富的历史性变迁,进入资产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的消费特权被破除,消费成为炫耀的主要形式。当代中国的炫耀性消费非常突出,表现为物质性的奢侈品消费、精神性的时尚消费与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是人非本质力量的外化,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亟待走出炫耀性消费的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炫耀性消费 自由个性 消费主义 生产
下载PDF
生产、消费与人的自我认同——兼论马克思的生产认同观 被引量:2
2
作者 宁全荣 李宏伟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8-61,共4页
自我认同是人不断追问"我是谁"从而将自身与他者区分开来的过程,消费认同则是人通过消费行为显现出自身与他者的不同。从最根本上说,消费认同是借助所消费的商品彰显出人与人间的差异,实质上消费认同并不能呈现出人的真正个... 自我认同是人不断追问"我是谁"从而将自身与他者区分开来的过程,消费认同则是人通过消费行为显现出自身与他者的不同。从最根本上说,消费认同是借助所消费的商品彰显出人与人间的差异,实质上消费认同并不能呈现出人的真正个性的差异,并不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因而并不能建构人的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生产才是反映人本质的实践形式,生产是人合理的认同方式。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迫切需要走出消费认同的陷阱,回归生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认同 消费认同 生产认同 资本逻辑
下载PDF
消费认同与大众认同方式的危机 被引量:7
3
作者 宁全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59-63,共5页
人的认同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手段。认同的主要形式是生产和消费。其中,消费成为最为强烈且最为直接的途径。然而,人毕竟不是消费的动物,过度依赖消费认同达成与他者的区分会导致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消费,结果是人受货币与符号奴役。消... 人的认同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手段。认同的主要形式是生产和消费。其中,消费成为最为强烈且最为直接的途径。然而,人毕竟不是消费的动物,过度依赖消费认同达成与他者的区分会导致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消费,结果是人受货币与符号奴役。消费认同非但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还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这便是当代大众认同方式的危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生产劳动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人的生产活动才是反映人本质的实践形式。因此要消解认同危机,必须正确认识消费认同形成的根源,重建大众的消费批判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建构合理的认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消费认同 生产认同 资本逻辑
下载PDF
资本逻辑支配下的消费异化及其扬弃 被引量:3
4
作者 宁全荣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6-99,共4页
在当代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学者宣称当代人们的异化已经由生产领域扩散到消费领域,甚至是整个日常生活领域。于是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异化理论就被打上了"过时"... 在当代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学者宣称当代人们的异化已经由生产领域扩散到消费领域,甚至是整个日常生活领域。于是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异化理论就被打上了"过时"的印记。然而事实上,劳动异化并没有得到扬弃,生产领域内的劳动异化仍然存在。生产与消费本是经济发展当中一对不可分割的因素,消费异化不是劳动异化的否定,也不是劳动异化的补偿,他们内在统一于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方式,要扬弃消费异化,必须将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扬弃异化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 资本逻辑 劳动异化 消费异化
下载PDF
论虚拟交往及其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宁全荣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57,共5页
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催生了虚拟交往这种交往方式。虚拟交往作为与现实交往相区别的一种新型交往方式,本质特征在于交往主体的隐匿化和... 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催生了虚拟交往这种交往方式。虚拟交往作为与现实交往相区别的一种新型交往方式,本质特征在于交往主体的隐匿化和虚拟化,从而为人们超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限制,进行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毫无矫饰地展现自我、获取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经验提供了可能,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进程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交往 现实交往 人的发展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途径 被引量:1
6
作者 宁全荣 郝庆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2-24,共3页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有两个前提: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原著的文本研究以及关于现实社会的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是任意解读相关经典作家的文本,同样也不是固守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条条框框,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有两个前提: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原著的文本研究以及关于现实社会的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是任意解读相关经典作家的文本,同样也不是固守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条条框框,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性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文本研究 现实关怀
下载PDF
后福特制时期消费异化现象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宁全荣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1-134,共4页
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资本逻辑作用下,消费已经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消费被异化。时下,关于消费的诸论大都没有联系生产,单纯就消费论消费,因此,不能有效触及消费何以被异化的本质原因,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扬弃途径... 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资本逻辑作用下,消费已经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消费被异化。时下,关于消费的诸论大都没有联系生产,单纯就消费论消费,因此,不能有效触及消费何以被异化的本质原因,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扬弃途径。要扬弃消费异化,需要将生产与消费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福特制 生产 消费异化
下载PDF
论当代消费文化的双重矛盾 被引量:1
8
作者 宁全荣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32-35,共4页
消费文化是反映大众消费旨趣与价值取向、引导大众消费的文化形态。在当代,由于资本逻辑对于大众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导致了消费文化的双重矛盾。在消费文化的反映层面,消费文化反映的更多是资本的个性,而不是人的个性,形成了人与资... 消费文化是反映大众消费旨趣与价值取向、引导大众消费的文化形态。在当代,由于资本逻辑对于大众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导致了消费文化的双重矛盾。在消费文化的反映层面,消费文化反映的更多是资本的个性,而不是人的个性,形成了人与资本的矛盾。在消费文化的引导层面,形成了消费自由与资本诱惑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时尚 符号消费 资本逻辑
下载PDF
消费主义的滥觞与自然生态的危机 被引量:1
9
作者 宁全荣 《创新》 2013年第2期18-21,126,共4页
当代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方式与大众的过度消费。要想有效地消除当代生态危机,就必须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入手,即从生产角度说,应该改变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方式;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应该倡导绿色的、可持续的消费观。... 当代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方式与大众的过度消费。要想有效地消除当代生态危机,就必须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入手,即从生产角度说,应该改变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方式;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应该倡导绿色的、可持续的消费观。忽视任何一个维度,都可能无法彻底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消费 生产 资本逻辑
下载PDF
马克思的享乐观初探——兼论马克思与鲍德里亚的思想交锋
10
作者 宁全荣 郭英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8-52,共5页
马克思的享乐观批判与超越了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及功利主义的享乐哲学,厘清了生存、享乐与发展的内在关联。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享乐分化的现实批判基础上,马克思洞察到资产阶级享乐的无聊本质及无产阶级享乐的粗陋化困境... 马克思的享乐观批判与超越了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及功利主义的享乐哲学,厘清了生存、享乐与发展的内在关联。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享乐分化的现实批判基础上,马克思洞察到资产阶级享乐的无聊本质及无产阶级享乐的粗陋化困境,致力于彰显确证人本质力量的享乐,并指明如何获得合理享乐的现实路径。而鲍德里亚认为已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享乐,马克思与鲍德里亚的思想交锋为"发展马克思"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享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消费社会 马克思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当代社会的精神生产
11
作者 宁全荣 《教育文化论坛》 2012年第4期7-11,共5页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反作用于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界一般是从物质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研究的切入点,来分析精神生产的特性、作用。然而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生产与物质消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产直接是消费,...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反作用于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界一般是从物质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研究的切入点,来分析精神生产的特性、作用。然而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生产与物质消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二者联系密切,是社会再生产这个有机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物质生产与物质消费之间相互作用,割裂二者的有机联系,无法从根本上了解精神生产的表现形式、作用及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 消费 符号生产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12
作者 宁全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3年第1期61-69,共9页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反作用于物质生产”是被广泛承认的观点,学界一般是将物质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研究的切入点,来分析精神生产的性质和作用.然而在马克思那里,生产与消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反作用于物质生产”是被广泛承认的观点,学界一般是将物质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研究的切入点,来分析精神生产的性质和作用.然而在马克思那里,生产与消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组成要素.割裂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联系,无法从根本上了解精神生产的表现形式、作用及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 物质消费 符号生产 资本逻辑
下载PDF
需要的冲突与人的美好生活 被引量:1
13
作者 宁全荣 刘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73,共9页
在美好生活的判定标准问题上,政治哲学领域的快乐主义、欲望理论以及客观列表理论都不同程度上放弃了需要概念,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则认为放弃需要概念就无法从根本上说明价值的起源以及忽视实现美好生活的各种因素相互冲突的复杂张力。在... 在美好生活的判定标准问题上,政治哲学领域的快乐主义、欲望理论以及客观列表理论都不同程度上放弃了需要概念,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则认为放弃需要概念就无法从根本上说明价值的起源以及忽视实现美好生活的各种因素相互冲突的复杂张力。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中,生活是否美好是主体对优势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价值评价,而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一定会造成主体自身以及与他人的需要冲突:主体某些需要的满足以个体暂时延缓或永久牺牲其他需要的满足为代价,也会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人际需要冲突的图景中,美好生活的实现涉及何种需要优先以及谁之需要优先的问题。对于何种需要优先,个体要提高对需要满足结果的认知能力,反思需要的目的以及优势需要的内容是否合理,追求享受生活与能力发展的合理统一;对于谁之需要优先,政府要提供充足的满足基本需要所需的资料,并明晰调和需要冲突的价值原则,注重分配正义,以及发挥全过程民主的商谈作用,提供人民广泛参与美好生活的政治活动机制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美好生活 需要 价值主体性 分配正义
下载PDF
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理论及其当代境遇 被引量:15
14
作者 邹广文 宁全荣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26,共5页
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与消费具有同一性,二者是相互决定、互为中介的。生产与消费相互作用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理解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轴心展开对资本主义... 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与消费具有同一性,二者是相互决定、互为中介的。生产与消费相互作用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理解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轴心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分析。在当代,资本逻辑的表现形式出现了极大的变化,消费的需要对于生产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变化本身并未从根本上超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 消费 资本逻辑 符号消费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形态及其走向 被引量:15
15
作者 邹广文 宁全荣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8-113,共6页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带来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文化交汇,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大致可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种形态。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应该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然而在全球化背景...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带来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文化交汇,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大致可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种形态。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应该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三种文化形态内部关系紧张,同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出现了精英文化商品化与大众价值观扭曲现象,这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形态 主流文化 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绽放--论文化互联互通的重要时代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邹广文 宁全荣 《学术前沿》 CSSCI 2015年第5期40-48,共9页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互联互通、共谋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世界图景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平等的视...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互联互通、共谋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世界图景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平等的视角对待外来文化。加强多元文化间的互联互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既要审慎提防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现象,也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走向世界的现实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绚丽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互通 传统文化 文化软实力 民族复兴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论残疾人文化及其当代视阈 被引量:4
17
作者 邹广文 宁全荣 《残疾人研究》 2013年第3期6-9,共4页
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对残疾人文化的理论自觉迫在眉睫,这也是开展残疾人文化建设工作的前提。本文认为,残疾人文化是对于整个人类所普遍经历的健康受损的磨难的解读,残疾人文化不仅与残疾人有关,也是面向健全人的文化表现形态。... 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对残疾人文化的理论自觉迫在眉睫,这也是开展残疾人文化建设工作的前提。本文认为,残疾人文化是对于整个人类所普遍经历的健康受损的磨难的解读,残疾人文化不仅与残疾人有关,也是面向健全人的文化表现形态。残疾人文化是残疾人群体社会生活的映照,也是健全人文明程度的体现,更是彰显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残疾人文化建设应该完成两个目标:一是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均等的文化服务;二是实现健全人与残疾人的水乳交融,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 残疾人文化 平等
下载PDF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社会心态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严国红 宁全荣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5期79-83,共5页
从社会心态的视角可以更加深刻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一方面,加强社会心态理论研究是社会管理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将直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有利于坚定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研究社会心... 从社会心态的视角可以更加深刻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一方面,加强社会心态理论研究是社会管理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将直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有利于坚定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研究社会心态现实问题将有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精神状态,增强对抗社会风险的能力,提高社会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处理好社会管理创新效率与社会心态多元化表现、弘扬优秀文化价值观与庸俗商品化、"精英民主"与"草根民主"、消极应对与有效疏导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态 社会管理创新 关系
下载PDF
残疾人美好生活的哲学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宁全荣 杨倩 《残疾人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37-42,共6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好"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价值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对于同一对象通常有不同的价值评价。残疾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价值评价既蕴含着人类整体的普遍性价值追求,也必然包括区别于健全人的特殊性诉求。残...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好"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价值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对于同一对象通常有不同的价值评价。残疾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价值评价既蕴含着人类整体的普遍性价值追求,也必然包括区别于健全人的特殊性诉求。残疾人美好生活的最高的理想追求是残疾人的特殊性诉求被社会文明事业不断趋于消解,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逐渐消除残疾人与健全人的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价值评价 尊严
下载PDF
《实践论》知行统一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宁全荣 岳丽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81-85,共5页
毛泽东在《实践论》批判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的知行观,揭示了正确的认识始于实践的"从行到知"的认识原则,阐明了直接性实践、间接性实践指导认识的"从知到行"的实践原则。在党中央不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毛泽东在《实践论》批判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的知行观,揭示了正确的认识始于实践的"从行到知"的认识原则,阐明了直接性实践、间接性实践指导认识的"从知到行"的实践原则。在党中央不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性的背景下,《实践论》中的知行统一思想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层面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 认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