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0年山西省梅毒流行状况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薛子东 何玉玲 +3 位作者 续雅娟 卫军 宁少萍 贾少贤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8期1036-1039,共4页
山西省性病疫情自2000年以来,病例报告呈逐年上升态势。特别是梅毒病例报告增加迅速,为了解梅毒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现将山西省2000-2010年梅毒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关键词 流行状况分析 山西省 梅毒 流行病学分析 病例报告 报告病例 流行特征
下载PDF
山西省某县外来嫁入女性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6
2
作者 卫军 何纳 +3 位作者 赵中生 宁少萍 贾少贤 李惠静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6年第5期439-441,共3页
目的了解山西省垣曲县外来嫁入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态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掌握外来嫁入女性HIV感染状态以及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全县共有外省或外国嫁入女性132人,在接受HIV检测的112人中,有19人感染... 目的了解山西省垣曲县外来嫁入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态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掌握外来嫁入女性HIV感染状态以及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全县共有外省或外国嫁入女性132人,在接受HIV检测的112人中,有19人感染HIV,感染率高达17%。其中18位HIV感染者接受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显示,有13人来自缅甸,4人来自云南,1人来自贵州;嫁入到本地的时间均不长,2~15个月不等;嫁入本地前均有过婚姻史或性接触史;夫妻性生活中从不使用安全套;有4人的丈夫HIV阳性。对15位女性感染者检测了CD4+T细胞计数,有4人少于200个/mm3。结论部分农村地区外来嫁入女性中可能感染有HIV,需要对这一人群加强艾滋病的咨询检测、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感染者进行随访,防止家庭内的二代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 外来女性 嫁入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山西某农村地区艾滋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丁盈盈 何纳 +3 位作者 卫军 宁少萍 贾少贤 高眉扬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1-765,共5页
目的 分析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农村艾滋病病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更好地实施抗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农村地区121例艾滋病患者在其接受抗病毒治疗前进行一次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以及实验室生化检验。结果 121例艾滋病患者... 目的 分析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农村艾滋病病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更好地实施抗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农村地区121例艾滋病患者在其接受抗病毒治疗前进行一次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以及实验室生化检验。结果 121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40岁,多为农民、已婚者,传播途径主要为有偿供血或临床输血。临床症状以咳嗽(45.5%)、皮疹(45.5%)、咳痰(43.8%)、发热(41.3%)为主。CD4细胞数为5~349个/μL,总淋巴细胞数(TLC)为200~8000个/μL,CD4细胞计数与总淋巴细胞计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总淋巴细胞计数〈1200个/μL作为诊断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分界点时,灵敏度较低(42.4%),但阳性预测值非常高(95.5%)。当结合TLc〈1200个/μL和血红蛋白〈110g/L作为诊断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分界点时,灵敏度为67.7%,阳性预测值为94.4%。结论 在资源缺乏的农村地区,当缺少CD4细胞计数检测条件时可考虑结合总淋巴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作为替代指标用以判断是否可以对艾滋病患者启动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临床表现 CD4细胞计数 总淋巴细胞计数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山西某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薛子东 卫军 +1 位作者 贾少贤 宁少萍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1年第10期1168-1169,共2页
艾滋病(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对艾滋病患者实施的"四免一关怀"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山西省自2004年开展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2]。为评估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 艾滋病(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对艾滋病患者实施的"四免一关怀"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山西省自2004年开展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2]。为评估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效果,现将山西省某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情况进行效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费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防治工作 治疗效果 山西省 艾滋病患者
下载PDF
运城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贾少贤 宁少萍 +1 位作者 卫军 薛子东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1年第3期253-254,共2页
山西省于2004年6月开展国家免费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抗病毒治疗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评估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效果,本文从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对其进行评估分析,为综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关键词 免费抗病毒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运城市 治疗效果 综合评价 山西省
下载PDF
运城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智远 贾少贤 +1 位作者 宁少萍 卫军 《基层医学论坛》 2015年第30期4182-4184,共3页
目的评估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6月—2013年12月山西省运城市纳入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的1 035例艾滋病病例,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评估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的变化及病死率。结果 1 035例艾滋病病例的... 目的评估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6月—2013年12月山西省运城市纳入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的1 035例艾滋病病例,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评估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的变化及病死率。结果 1 035例艾滋病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0.6岁,其中男性占58.0%、农民占75.9%,传播途径以采血浆传播为主(36.9%)。共采用11种抗病毒治疗用药方案,使用其中6种初始治疗用药方案的病例占97.5%。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平均为144.7个/μL,治疗后平均为352.3个/μL,治疗前后平均增加207.6个/μL。病毒载量治疗前<最低检测限(LDL)占11.2%、几何均数3.5×104拷贝/m L,治疗后<LDL占88.7%、几何均数1.2×103拷贝/m L。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提高,病毒载量降低。治疗后0.5,1,2,3,4,5,6,7,8,9年病死率(CDR;/100人年)分别为16.3%,9.9%,3.0%,1.4%,2.0%,4.6%,3.0%,1.6%,2.7%,5.1%。结论采用抗病毒治疗可使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增加,病毒载量下降,今后应加大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力度,进一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CD4+T淋巴细胞 病毒载量
下载PDF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595例药物毒副反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智远 宁少萍 《基层医学论坛》 2014年第29期4004-4005,共2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毒副反应。方法选择运城市某县595例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采用回顾性队例研究方法。结果 595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男328例,女267例,平均年龄(42.2±9.28)岁。已婚占72.1%,农民占90.6%,既往有偿...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毒副反应。方法选择运城市某县595例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采用回顾性队例研究方法。结果 595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男328例,女267例,平均年龄(42.2±9.28)岁。已婚占72.1%,农民占90.6%,既往有偿采供血占54.4%,2004年之前确诊为HIV占53.6%。有毒副反应病例占56.5%,以轻度肝功能异常和轻度贫血反应较多,没有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毒副作用。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径途、确诊时间、初次治疗方案等类别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结论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的毒副反应是较轻的,在临床上可以安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 免费治疗 药物毒副反应
下载PDF
运城地区2例艾滋病患者死亡调查分析
8
作者 卫军 张军 +2 位作者 曲淑霞 宁少萍 赵美丽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0年第3期181-181,共1页
运城地区1998年底至1999年初发现2例艾滋病患者死亡,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例1,某女,48岁,本地区某县农民,已婚,初中文化程度。因口腔长白膜半年余,伴明显消瘦以“念珠菌病”于1998年11月9日入住西安某医院皮肤科。患者半年前... 运城地区1998年底至1999年初发现2例艾滋病患者死亡,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例1,某女,48岁,本地区某县农民,已婚,初中文化程度。因口腔长白膜半年余,伴明显消瘦以“念珠菌病”于1998年11月9日入住西安某医院皮肤科。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口腔内有白膜生长,接受抗真菌等治疗反而渐加重,且出现腹泻、呕吐伴低热,体温波动在37℃~38℃之间,体重由65kg降至30kg左右。曾进行胃镜检查发现食道、胃均有白色膜状物。入院前在该院门诊进行口内白色膜状物培养,证实为白色念珠菌感染。体检:T37.9℃,神清,极度消瘦,呈全身衰竭状态,面色萎黄,因口腔内疼痛语言交流受限。口腔内舌、颊、咽、喉等几乎所有粘膜部位均布满较厚腻的白色膜状物,不易擦去。全身皮肤无明显皮疹,各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住院期间患者一直腹泻,每日7~8次,量不多。体温37~3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死因 死亡率
下载PDF
中国中部某农村地区艾滋病疫情发现和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卫军 何纳 +5 位作者 宁少萍 董少良 贾少贤 高眉扬 付朝伟 李成利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提高农村地区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疫情发现和检测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方法选取中国中部某农村地区历年来所有报告发现的HIV/AIDS病例进行专项流行病学分析,包括对初次送检的原因、送检或报告机构及传播途径等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提高农村地区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疫情发现和检测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方法选取中国中部某农村地区历年来所有报告发现的HIV/AIDS病例进行专项流行病学分析,包括对初次送检的原因、送检或报告机构及传播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在全部报告发现的626例HIV感染者中,通过有偿供血或临床输血而感染的病例占86.1%(539例);52.2%(327例)的病例是由医院送检或报告的;通过县级、地区级和省级机构报告或发现的HIV/AIDS病例分别为207 例(33.1%)、303例(48.4%)、116例(18.5%);近年来,通过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和自愿检测而发现的感染者有所增加。经医院途径报告的HIV/AIDS病例中,门诊就诊时即被发现有HIV感染的比例在逐年升高。结论在我国中部农村有偿供血和临床输血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艾滋病高发区,医院在艾滋病疫情发现和监测中发挥着并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地市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血液供应机构在艾滋病疫情发现和监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监测 艾滋病病毒 农村地区 HIV/AIDS病例 疫情 系统研究 中部 中国 HIV/AIDS病例
原文传递
山西省家庭内夫妻间HIV性传播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乔晓春 申俊萍 +8 位作者 卫军 郭晓黎 王晋生 梁正虎 宁少萍 贾少贤 阮玉华 邢辉 邵一鸣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976-979,共4页
目的了解山西省家庭内夫妻间HIV性传播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有效的防控政策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一方HIV阳性;另一方没有静脉吸毒、多性伴、有偿供血和输血等HIV感染的危险行为史,有稳定婚姻的夫妻,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调... 目的了解山西省家庭内夫妻间HIV性传播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有效的防控政策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一方HIV阳性;另一方没有静脉吸毒、多性伴、有偿供血和输血等HIV感染的危险行为史,有稳定婚姻的夫妻,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调查。结果①夫妻性传播HIV感染率30.4%(28/92);②丈夫(男性)传妻子(女性)的HIV传播率为31.1%(14/45),妻子(女性)传丈夫(男性)的HIV传播率29.8%(14/47),X^2=0.019,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夫妻感染的流行株均为HIV-1B′亚型;④CD4细胞计数平均值,双阳组(133个/ml)低于单阳组(227个/ml),t=-2.1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病毒载量≥10~5拷贝/ml的比例,双阳组为78.5%,单阳组为54.6%,X^2=5.211,P=0.024,OR=1.629,OR95%CI=[1.326,2.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⑥机会性感染发生情况,双阳组35.7%(10/28),单阳组17.2%(11/64),X^2=0.53,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山西省夫妻间HIV性传播率较高,男传女与女传男无明显差异。影响山西省家庭内夫妻HIV性传播的主要因素与感染者体内CD4细胞计数低、病毒载量高、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夫妻 性传播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山西省南部地区HIV/AIDS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宁少萍 薛子东 +5 位作者 卫军 穆生财 续雅娟 贾少贤 仇超 徐建青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目的 探索HIV/AIDS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山西省南部4市截至2012年底的HIV/AIDS病例报告和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资料补充调查,计算病死率、治疗比例... 目的 探索HIV/AIDS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山西省南部4市截至2012年底的HIV/AIDS病例报告和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资料补充调查,计算病死率、治疗比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HIV/AIDS确诊病例4 040例,平均年龄为(36.0±12.9)岁,男性占65.3%,已婚者占56.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73.5%,农民占58.4%,经性传播占54.3%(其中异性传播占40.1%、同性传播占14.2%)、经血传播占38.9%(其中采血浆占20.2%、输血/血制品占16.2%、注射毒品占2.4%)。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由2004年的14.8%上升到2012年的63.4%,同期HIV/AIDS病死率从40.2/100人年降低到6.3/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最主要死亡风险是未接受抗病毒治疗(RR=14.9,95%CI:12.7~17.4)。对1 938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例进行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BMI过低和肥胖病例的死亡风险高于正常和超重病例(RR=2.7,95%CI:1.6~4.5)、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50 cell/μl者的死亡风险高于〉50 cell/μl者(RR=2.6,95%CI:1.5~4.5)。对2 102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例Cox回归分析显示:首次诊断为AIDS的死亡风险高于首次诊断为HIV病例(RR=3.4,95%CI:2.9~4.0)。结论 抗病毒治疗显著降低了HIV/AIDS的病死率,提示强化抗病毒治疗工作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病死率 抗病毒治疗 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运城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生存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卫军 贾少贤 +6 位作者 宁少萍 薛子东 何玉玲 张铁军 吴佳齐 徐建青 张福杰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2年第7期448-450,共3页
目的评估山西省运城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4年6月底至2009年12月底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系统的病例,收集资料,补充调查,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结果 602例... 目的评估山西省运城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4年6月底至2009年12月底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系统的病例,收集资料,补充调查,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结果 602例抗病毒治疗病例中,存活490例(81.4%),死亡81例(13.5%),退出和转诊22例(3.7%),意外死亡9例(1.5%)。治疗后第3、6、12、24、36、48、60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3、0.91、0.89、0.87、0.86、0.85、0.84。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前平均值(123±98.6)个/μL,治疗后平均值(298±187.1)个/μL,治疗前后平均增加175个/μL(P=0.000)。病毒载量治疗前<最低检测限(LDL)占9.1%,治疗后<LDL占83.3%。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做多因素分析发现,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变化水平、治疗后病毒载量水平3个变量的分组与生存时间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危险比(HR)分别为7.46、7.53、8.66。结论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抗病毒治疗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山西省HIV-1主要流行株外膜蛋白env基因gp120区变异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乔晓春 邢辉 +6 位作者 申俊萍 宋艳辉 卫军 阮玉华 郭晓黎 宁少萍 邵一鸣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8年第6期576-579,共4页
目的研究山西省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主要流行株env基因gp120区变异特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的意义。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山西省56份HIV-1毒株的gp120区进行扩增,使用ABI测序仪测序,应用BLAST、GCG和MEGA等序列分析软... 目的研究山西省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主要流行株env基因gp120区变异特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的意义。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山西省56份HIV-1毒株的gp120区进行扩增,使用ABI测序仪测序,应用BLAST、GCG和MEGA等序列分析软件,对gp120区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HIV-1主要流行株在系统进化树上与国际参考株B.CN.RL42-U71182汇聚在一起。山西省56份HIV-1毒株gp120区的共享序列与同源性较高的国际参考株B.CN.RL42-U71182相比,N-糖基化位点增加了5个,并在V1-V5、C2、C3、C5区段存在独特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V3顶端四肽存在着9种类型:GPGQ(39.29%)、GPGR(19.64%)、GPGK(17.86%)、GQGR(10.71%)、GLGR(5.36%),GQGQ、GPGA、RLRR与RPRK分别为1.79%。结论在山西省HIV感染者中,HIV-1主要流行株仍为B’亚型,其HIV感染者中流行毒株的基因变化较大,gp120基因N-糖基化位点的增加和特征性氨基酸的存在,以及多种V3顶端四肽的存在,表明在较长的流行时间里已经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序列特征模式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Ⅰ型 亚型 N-糖基化位点 特征性氨基酸
原文传递
1887例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例生存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卫军 薛子东 +3 位作者 贾少贤 宁少萍 原琛利 孟珺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年第4期453-455,共3页
目的评估抗病毒治疗(ART)成人艾滋病病例的效果,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山西南部4市2004年6月底至2012年12月底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系统的病例,收集资料补充调查,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87... 目的评估抗病毒治疗(ART)成人艾滋病病例的效果,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山西南部4市2004年6月底至2012年12月底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系统的病例,收集资料补充调查,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87例抗病毒治疗病例,存活率为83.1%,死亡率为13.5%,停药率为1.4%,转诊率为1.2%,失访率为0.8%;治疗后第0.5、1、2、3、4、5、6、7和8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1、0.89、0.88、0.86、0.85、0.82、0.80、0.79和0.79;CD4+T淋巴细胞从ART前的143.5个/μL平均增加205.3个/μL,治疗前后<100个/μL的比例由41.4%下降至7.8%、>350个/μL的比例由0.9%上升至46.7%。病毒载量治疗前<LDL占18.2%,治疗后提高到89.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ART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ART时年龄、ART前BMI 3个变量的分组与生存时间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危险比(HR)分别为4.05、3.68、3.44。结论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运城市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15
作者 王晋生 卫军 +1 位作者 宁少萍 贾少贤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0年第1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艾滋病 职业暴露
原文传递
输血量对血源性艾滋病感染者死亡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卫军 张莉 +9 位作者 阮玉华 杨运义 宁少萍 李建业 贾少贤 邢辉 徐建青 徐佳 韩丽凤 邵一鸣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了解能够确认输血感染时间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从我国中部某农村地区HIV/艾滋病(AIDS)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中发现符合本研究条件的76例能够确认输血感染时间的HIV感... 目的了解能够确认输血感染时间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从我国中部某农村地区HIV/艾滋病(AIDS)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中发现符合本研究条件的76例能够确认输血感染时间的HIV感染者.调查该人群社会人口学、输血和死亡情况.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至2003年12月,在调查对象76例中,死亡24例,病死率为45.64/10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为8.3年.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输血量(危险比为3.12,95% CI:1.18~8.25;P=0.0218)同输血人群HIV感染者死亡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量大可能是血源性感染HIV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时间因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死亡原因 存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