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陆块、秦岭地块和扬子陆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证据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育燕 杨巍然 +3 位作者 森永速男 足立泰久 米泽隆文 安川克已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7-21,共5页
通过对河北井陉和湖北宜昌、兴山的39个采样点、392个样品进行的古地磁测试,以及7个采样点、71个样品中的原生剩磁以及笔者前期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三大块体的古地磁极位置、古地磁偏角以及古纬度自寒武纪以来的变化特征,并进行了古地... 通过对河北井陉和湖北宜昌、兴山的39个采样点、392个样品进行的古地磁测试,以及7个采样点、71个样品中的原生剩磁以及笔者前期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三大块体的古地磁极位置、古地磁偏角以及古纬度自寒武纪以来的变化特征,并进行了古地理复原。研究表明,三块体为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寒武纪时,华北陆块、秦岭地块以及扬子陆块自北到南顺序排列于北纬2.9°、南纬5.5°以及南纬17.0°。秦岭地块北侧和南侧分别存在一古洋盆,此时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相距约1400Km左右;三块体向北漂移的过程中伴随着旋转运动;三块体开始拼合的时间为晚二叠纪至早三叠纪之间,华北陆块和秦岭地块完全拼合的时间为早三叠纪至中三叠纪之间,三块体完全拼合的时间为中三叠纪至晚白垩纪之间;晚白垩纪以后,一体化的三块体继续向北漂移,并于第四纪到达现今地理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 扬子陆块 古地磁 古地理
下载PDF
东秦岭造山带古地磁研究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育燕 杨巍然 +3 位作者 森永速男 足立泰久 杨志华 安川克已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9-86,共8页
本文对东秦岭造山带内的84块标本(15个采样点)进行了初步古地磁研究。经逐步热退磁和剩磁分析后,在22块标本(4个采样点)中获得了原生剩磁成分,并利用古地磁极位置、古纬度和古地磁偏角讨论了东秦岭造山带自早寒武世到早三叠世的地质构... 本文对东秦岭造山带内的84块标本(15个采样点)进行了初步古地磁研究。经逐步热退磁和剩磁分析后,在22块标本(4个采样点)中获得了原生剩磁成分,并利用古地磁极位置、古纬度和古地磁偏角讨论了东秦岭造山带自早寒武世到早三叠世的地质构造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造山带 秦岭
下载PDF
华北、秦岭及扬子陆块的若干古地磁研究结果 被引量:40
3
作者 刘育燕 杨巍然 +3 位作者 森永速男 足立泰久 杨志华 安川克已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35-641,共7页
本文对华北陆块、秦岭陆块以及扬子陆块内的70个采样点,474个标本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利用16个采样点,112个标本中所获得的原生剩磁,重点分析了三陆块自寒武纪以来的古地磁极位置、古地磁偏角以及古纬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三陆块为不... 本文对华北陆块、秦岭陆块以及扬子陆块内的70个采样点,474个标本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利用16个采样点,112个标本中所获得的原生剩磁,重点分析了三陆块自寒武纪以来的古地磁极位置、古地磁偏角以及古纬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三陆块为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寒武纪以来,华北陆块、秦岭陆块以及扬子陆块自北到南顺序排列;寒武纪时,秦岭陆块北侧和南侧分别存在一古洋盆,此时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相距约1060km,三陆块向北漂移的过程中伴随着旋转运动,其中华北陆块和秦岭陆块以反时针旋转占优势,扬子陆块以顺时针旋转占优势;三陆块完全拼合时间在早三叠世至晚白垩世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 扬子陆块 古地磁 古地理
下载PDF
Monsoon Variations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12,000 Years——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the Sediments in the Siling Lake 被引量:14
4
作者 顾兆炎 刘嘉麒 +4 位作者 袁宝印 刘东生 刘荣谟 刘禹 安川克已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3年第7期577-581,共5页
Although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in response to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contrast between the plateau and the surrounding free atmosphere, is important in... Although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in response to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contrast between the plateau and the surrounding free atmosphere, is important in influencing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re are only a few continuous paleoclimatic records available, and these are limited to the plateau’s margin. Here we present a 12,000-a climatic record from Siling Lake in the central Qinghai-Xizang Plateau, constructed from the geochemical and stable isotopic studies on the sediment core CH8803, which shows th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MONSOON clim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