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
作者 尹春红 李玉华 +3 位作者 李惠民 虞崚崴 张忠阳 安慧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7-521,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鞍区占位的MRI表现,探讨不同病理情况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定性诊断水平。方法:病理证实的儿童鞍区占位性病变37例纳入研究,男15例,女22例,年龄1~14岁,平均6.4±3.7岁,采用GE1.5T或3.0T超导MR成像仪,完成冠状面T1WI、T2W... 目的:分析儿童鞍区占位的MRI表现,探讨不同病理情况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定性诊断水平。方法:病理证实的儿童鞍区占位性病变37例纳入研究,男15例,女22例,年龄1~14岁,平均6.4±3.7岁,采用GE1.5T或3.0T超导MR成像仪,完成冠状面T1WI、T2WI和矢状面T1WI平扫,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增强,2名高级职称医师共同回顾性分析MRI表现。结果:颅咽管瘤l5例(40.5%),10例囊性,5例囊实性;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后囊性部分囊壁呈弧形或环行强化,实性部分呈不均匀明显强化。Rathke囊肿10例(27.0%),位于腺垂体与神经垂体之间,6例呈长T1长T2信号,4例呈短T1短T2信号。胶质瘤4例(10.8%),均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儿童鞍区肿瘤种类繁多,但根据病灶所发生的部位和信号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多数能术前作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MR弥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储彩婷 李文华 +2 位作者 崔艳芬 安慧涛 张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1915-1919,共5页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其中良性组14例(6例内膜增生、8例内膜息肉),恶性组41例(39例内膜癌、2例癌肉瘤)。所有病例行常规MR...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其中良性组14例(6例内膜增生、8例内膜息肉),恶性组41例(39例内膜癌、2例癌肉瘤)。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平扫和增强检查,以及DWI(弥散敏感因子b值为0、1 000s/mm2),分析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和测定ADC值。结果良性组DWI图12例表现为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平均ADC值为(1.34±0.19)×103 mm2/s;恶性组DWI图34例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余下7例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84±0.14)×103 mm2/s;恶性组ADC值明显小于良性组(P=0.042),以1.07×103 mm2/s为临界值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达92.9%、97.6%、96.4%。结论 DWI及ADC值测定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内膜增生及息肉 内膜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