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和陶诗”二题 被引量:2
1
作者 安熙珍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3-135,共3页
苏轼“和陶诗”在意象展开的方式上与陶诗有所不同 ,但在精神境界和意境层次上与陶诗是相通的 ;苏轼和陶不是“敛才就陶” ,他所追求的不止是诗歌艺术的完满 ,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完成。
关键词 和陶诗 意象与意境 敛才就陶
下载PDF
苏轼诗歌的至境──自然 被引量:2
2
作者 安熙珍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5-43,共9页
一、苏轼诗论的“自然” 苏轼认为人的“情”是极其重要的。他说:“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诗论》)①但是,因为“情”是“性之效”,所以他反对“离性以为情”。(《韩愈论》)“情”属于“性”的这种观... 一、苏轼诗论的“自然” 苏轼认为人的“情”是极其重要的。他说:“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诗论》)①但是,因为“情”是“性之效”,所以他反对“离性以为情”。(《韩愈论》)“情”属于“性”的这种观点,使他以庄子所谓的“性命之情”②为标准来观照世界。这里的“情”是以天然真情为基础的人的“自然”。“自然”中涌出来的诗歌作品给人以和谐的喜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作品 苏轼 “自然” 《诗论》 “情” “性” 韩愈 真情
原文传递
“孔子诛少正卯”真实性考辨 被引量:1
3
作者 安熙珍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199-207,共9页
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在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不少记载。但是对于这一记载从南宋的朱熹开始提出了其真伪问题。孔子是否真的诛杀了少正卯,从古至今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探讨几种观点,论证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古代文献记录带有实录性因素... 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在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不少记载。但是对于这一记载从南宋的朱熹开始提出了其真伪问题。孔子是否真的诛杀了少正卯,从古至今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探讨几种观点,论证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古代文献记录带有实录性因素。情节、对话、场景、程序、内容都蕴含着浓厚的真实性。孔子本人的政治思想和治理标准也符合这些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诛杀 少正卯 真实性 考辨
原文传递
韩国的汉语研究及汉语教学概述
4
作者 安熙珍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9-320,共2页
韩国在汉语和汉字研究方面,不仅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而且有一定的深度。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古代文法和音韵学,包括文字学方面的研究。因为韩国自古以来有学汉字的传统,所以对于汉字、词汇及虚词等方面的了解,一直是汉学家研究的重点。汉... 韩国在汉语和汉字研究方面,不仅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而且有一定的深度。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古代文法和音韵学,包括文字学方面的研究。因为韩国自古以来有学汉字的传统,所以对于汉字、词汇及虚词等方面的了解,一直是汉学家研究的重点。汉语语言学方面的专著主要有:文璇奎的《中国言语学概论》(1977,世运文化社)和《中国言语学》(1990,民音社)、孔在锡、李在敦合编的《中国语学概说》(1987,韩国放送通信大学)等。还有不少汉语语言学的翻译著作,主要有:李钟振、李鸿镇合译的《中国语言学史》(1983,启明大学,王力著)、宋龙准译的《中国语文学通》(1985,三进社)、郑宪哲编译的《中国语学入门》(1986,高丽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教学 汉语研究 中国言语 韩国 汉语语言学 汉语音韵学 文字学 中国语言学史 汉语教材 汉学家
原文传递
苏轼“以文为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5
作者 安熙珍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9年第4期118-124,3,共8页
关键词 “以文为诗” 苏轼 文学史 诗歌经验 诗歌语言 诗歌创作 苏诗 散文化 韩愈 社会秩序
原文传递
《艾子杂说》作者质疑
6
作者 安熙珍 《中国苏轼研究》 2016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艾子》是否真的是苏轼的作品,笔者在这里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孔凡礼、朱靖华二位先生的论证具有一定的立足点。历史背景和前后条件,固然非常重要,两位先生拿种种旁证来论证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这样的分析和论证,有没有因为过... 《艾子》是否真的是苏轼的作品,笔者在这里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孔凡礼、朱靖华二位先生的论证具有一定的立足点。历史背景和前后条件,固然非常重要,两位先生拿种种旁证来论证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这样的分析和论证,有没有因为过于想当然的看法所导致的局限性?第二,比较《艾子》与苏轼其他寓言文章的主题,我们就能够发现有很大程度不一样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背景 论证 寓言 先生 立足点 文章 杂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