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中自噬相关蛋白9a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文杰 龙海权 +4 位作者 宋代富 区德锦 江岚 陈晞明 黄炯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6-790,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血浆中自噬相关蛋白9a(ATG9a)水平与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IVSd)和舒张期末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的关系,进一步评估其对高血压患者LVH的临床预测作用。方法:高血压住院患者128例,根据心脏彩色超声结...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血浆中自噬相关蛋白9a(ATG9a)水平与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IVSd)和舒张期末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的关系,进一步评估其对高血压患者LVH的临床预测作用。方法:高血压住院患者128例,根据心脏彩色超声结果分为LVH组66例和非LVH组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ATG9a水平,分析高血压LVH患者血浆ATG9a水平与IVSd和LVPWd的相关性,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高血压LVH组患者血浆中ATG9a水平高于非LVH组(P<0.05);高血压LVH患者血浆中ATG9a平均水平与患者IVSd和LVPWd均呈正相关关系(r=0.774,P<0.01;r=0.685,P<0.01);测定高血压LVH患者血浆ATG9a水平的AUC为0.976(95%CI:0.923~0.996),预测高血压LVH的最佳临界值为1.69μg·L-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8%和90.6%。结论:血浆ATG9a可能作为自噬诱导因子参与心肌肥厚的发病。血浆ATG9a水平与高血压LVH患者室壁厚度呈正相关关系,血浆ATG9a水平可预测高血压患者LV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 自噬相关蛋白9a 室间隔厚度 左心室后壁厚度
下载PDF
心肌自噬在肾去神经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黄炯华 宋代富 +2 位作者 区德锦 谢文杰 戴文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09-1512,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自噬在肾去神经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大鼠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作用。方法以12周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构建高血压心肌肥厚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为假手术组(A组)、双侧肾动脉去神经+空白药物对照组(B组)、双侧肾动脉去神经+氨氯地平... 目的探讨心肌自噬在肾去神经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大鼠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作用。方法以12周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构建高血压心肌肥厚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为假手术组(A组)、双侧肾动脉去神经+空白药物对照组(B组)、双侧肾动脉去神经+氨氯地平组(C组)。联合治疗后4周,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肥厚基因的表达,测定左室质量指数(LVMI),行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和Western blot测定自噬活性标志蛋白的表达。结果心脏组织的病理切片和肥厚基因表达变化显示,与A组比较,B组及C组的心脏体积减小、室壁变薄,肥厚相关基因心房钠尿肽(A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表达下降;同时,LVMI显示同样的结果。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多功能泛素化结合折叠蛋白(SQSTM1/p62)的表达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及C组的心肌自噬标志蛋白LC3(LC3Ⅱ/Ⅰ)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且C组更明显。结论心肌自噬活性的改变在肾脏去神经联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相关性心肌肥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 肾脏去神经 氨氯地平 心肌肥厚 心肌自噬
下载PDF
心肌自噬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肥厚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宋代富 郭国锋 +3 位作者 龙海权 陈盛强 黄炯华 陈晞明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13-717,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自噬在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心肌肥厚中的作用。方法将29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皮下联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on)组9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联合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ISO)组10只、腹腔注射雷帕霉素(RAP)联合皮下注射ISO(ISO+R... 目的探讨心肌自噬在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心肌肥厚中的作用。方法将29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皮下联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on)组9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联合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ISO)组10只、腹腔注射雷帕霉素(RAP)联合皮下注射ISO(ISO+RAP)组10只。连续干预14d后,将Con组和ISO组存活大鼠(Con,n=9;ISO,n=8)行心脏超声检查左室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再将各组大鼠腹腔注射过量的10%水合氯醛处死,摘除心脏,计算心脏体质量指数(HWI)。心肌组织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Western blot检测p62表达和LC3Ⅱ/Ⅰ比值,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自噬泡数量。结果与Con组比较,ISO组左室壁厚度和LVEF明显增加(P<0.01)。与Con组比较,ISO组和ISO+RAP组的HWI增大(P<0.01),且ISO+RAP组的HWI小于ISO组(P<0.01)。与Con组比较,ISO组心肌病理切片显示心肌组织病理性肥厚改变明显;而与ISO组比较,ISO+RAP组心肌组织病理性肥厚明显改善。与Con组比较,ISO组心肌组织LC3Ⅱ/Ⅰ比值下调,而p62表达上调,自噬泡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ISO组比较,ISO+RAP组心肌组织LC3Ⅱ/Ⅰ比值上调,而p62表达下调,自噬泡数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上调心肌自噬活性可以逆转ISO诱导的病理性心肌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心脏 心肌病 肥厚性 异丙肾上腺素 疾病模型 动物 自噬
下载PDF
血栓抽吸治疗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文杰 陈晞明 +3 位作者 陈永权 崔澍春 宋代富 郭国锋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因STEMI ... 目的探讨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因STEMI 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PCI 治疗的217 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PCI 治疗中有无行血栓抽吸术分为血栓抽吸+PCI 治疗组(A 组,n=76,35%)和单纯PCI 治疗组(B 组,n=141,65%)。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有无吸烟及酗酒史等一般资料。记录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病变血管数量等手术相关资料,术后心肌再灌注情况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血栓抽吸组术后2 h 心电图ST 段回落大于70%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纯PCI 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58%(62/76)vs. 68.09%(96/141),P=0.033]。术后1周血栓抽吸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单纯PCI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56%±7.16% vs. 57.26%±8.55%,P=0.013]。住院期间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7%(17/76)vs. 23.40%(33/4141),P>0.05]。亚组分析:在年龄<65 岁亚组比较,血栓抽吸组术后1 周LVEF 较单纯PCI 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17%±5.89% vs. 58.39%±8.49%,P=0.003];而在年龄≥65岁亚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77%(8/26)vs. 41.67%(20/48),P=0.356]。结论急诊PCI 治疗时应用血栓抽吸治疗可改善STEMI 患者术后微循环的再灌注情况,且有助于住院期间心功能的恢复,但对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改善;对于青中年的STEMI患者行PCI治疗时应用血栓抽吸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近期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腔冠状动脉 血栓抽吸 临床疗效
下载PDF
Foxp3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文杰 陈晞明 +6 位作者 易春 陈永权 伍金雷 崔树春 宋代富 陈盛强 戴文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3期11-13,共3页
目的通过对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多态性基因位点的序列分析,探讨Foxp3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基因型变异对妊娠期高血压(HDCP)发病的易感性,以阐明其在DHCP发生中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8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同... 目的通过对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多态性基因位点的序列分析,探讨Foxp3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基因型变异对妊娠期高血压(HDCP)发病的易感性,以阐明其在DHCP发生中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8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251例本院住院的正常孕妇,设为对照组。分析两组Foxp3-6054、924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HDCP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血压家族史、孕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924基因多态性检测中两组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中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A/A基因型频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T+TT型可减少HDCP的发生风险(OR=0.367,95%CI为0.218,0.617,P<0.05),而联合基因型AA+AT可增加罹患HDCP的风险(OR=2.518,95%CI为1.654,3.832,P<0.05)。结论 Foxp3-6054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HDCP组与正常妊娠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oxp3-6054位点多态性可能参与HDCP的发生,而Foxp3-924基因多态性可能与HDCP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状头 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 妊娠期高血压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国锋 宋代富 +2 位作者 高嘉鑫 张学煌 陈晞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14-1216,共3页
根据《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推算,我国现有约1100万冠心病患者[1]。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2]。心脏破裂(CR)是心肌梗死患者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有高达2%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CR相关... 根据《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推算,我国现有约1100万冠心病患者[1]。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2]。心脏破裂(CR)是心肌梗死患者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有高达2%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CR相关死亡[3]。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再灌注方法的逐渐改进,使CR的发病率逐年下降[4]。早期观点认为,血流灌注到缺血区域造成心肌组织韧力下降、溶栓减少胶原合成、淋巴细胞浸润到心肌梗死(MI)区吸收了胶原等导致CR。但目前普遍认为,一种强烈的炎性反应,导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进入受损心肌,对MI后心肌修复过程的启动至关重要[5]。然而,过度或不充分的炎症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率的增加和不良结果,如CR。此外,脂肪浸润等其他类似损伤也可导致CR[6]。CR的潜在机制仍不甚清楚,而CR的诊治在于预防,明确其发生机制,可以进行有效的救治,故我们对AMI后CR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梗死后 再灌注 细胞外基质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炎症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3
7
作者 郭国锋 宋代富 +2 位作者 高嘉鑫 张学煌 陈晞明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5期829-833,共5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c heart disease,IHD)的一种急性表现,具有很高的死亡风险,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c heart disease,IHD)的一种急性表现,具有很高的死亡风险,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是AMI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病情危重、难以及时预测和无有效救治方法等特点,其病死率极高。本综述从AMI后CR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相关检测手段、危险因素等方面总结CR的防治方法,主要从基线数据、生化指标、临床特点、血运重建情况、既往史等信息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所提出的风险预测模型,提出分别利用年龄、性别、心率、心肌梗死部位、血红蛋白数量、白细胞数量、入院时间等预测AMI患者CR。其主要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基础心率>80次/min、前壁心肌梗死、血红蛋白<120 g/L、白细胞>1×10~9/L、入院时间>12 h等,这些指标更易引起CR,此外,原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有助于降低CR的风险,而溶栓则可能增加CR的风险。运用风险预测模型及相关检查手段,从机制和源头出发及时预测CR的发生,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并为高危患者治疗及预后提供指导。CR具有突发性、高致死性,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因此通过早期预测因素,并建立一系列风险预测模型评估CR,以便早期识别CR的发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尽早防治CR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