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DNA导入水稻西南175引起的性状变异 被引量:5
1
作者 宋令荣 黄兴奇 +3 位作者 陈利 杜彬 蒋志农 王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21-25,共5页
将勐旺谷、云南药用野生稻和燕麦等外源供体材料的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和孕穗期茎注射法导入水稻栽培品种西南175,获得了一批性状变异并稳定遗传的材料。变异类型包括:生育期、株型、穗型、稻瘟病抗性、谷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酯酶... 将勐旺谷、云南药用野生稻和燕麦等外源供体材料的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和孕穗期茎注射法导入水稻栽培品种西南175,获得了一批性状变异并稳定遗传的材料。变异类型包括:生育期、株型、穗型、稻瘟病抗性、谷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这些变异,有的为供体特有性状,有的则是新性状。从482份导入后代中,获得各类变异材料17份,变异率3.5%;其中稻瘟病抗性增强的材料7份,抗性变异率1.45%。实验表明:通过花粉管通道法或者孕穗期茎注射法将外源DNA导入水稻,均可以引起受体后代的变异,转移供体性状,培育单性状转移和优良性状集中的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变异 DNA
下载PDF
滇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效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宋令荣 程在全 +2 位作者 陈利 路季梅 王万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49-53,共5页
试验结果显示,滇中高产玉米每公顷能获13500kg以上的产量,主要是选用了优良杂交玉米品种,增加了种植密度,使叶面积指数由传统栽培的2.7提高到5.2,光能利用率由1.72%提高到2.66%。发挥了品种、密度、早播、... 试验结果显示,滇中高产玉米每公顷能获13500kg以上的产量,主要是选用了优良杂交玉米品种,增加了种植密度,使叶面积指数由传统栽培的2.7提高到5.2,光能利用率由1.72%提高到2.66%。发挥了品种、密度、早播、壮苗等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产 栽培
下载PDF
杂交稻“汕优63”物质积累及产量结构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宋令荣 程在全 +3 位作者 周能 杨学芬 郑学玉 解明州 《云南农业科技》 1996年第1期11-13,共3页
杂交稻“汕优63”物质积累及产量结构分析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650223)宾川县农业局宋令荣,程在全,周能,杨学芬,郑学玉,解明州杂交稻“汕优63”是我省低热地区栽培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的品种。为此,我们进行了“汕优6... 杂交稻“汕优63”物质积累及产量结构分析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650223)宾川县农业局宋令荣,程在全,周能,杨学芬,郑学玉,解明州杂交稻“汕优63”是我省低热地区栽培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的品种。为此,我们进行了“汕优63”物质积累及产量结构分析研究,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汕优63 物质积累 产量结构
下载PDF
酸角及其果露成分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利 黄兴奇 +1 位作者 肖光辉 宋令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4-45,共2页
分析了酸角、酸角原汁及产品酸角果露的营养成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酸角及其产品含有丰富蛋白质、氨基酸、糖、粗纤维、果胶质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由此可见,酸角果露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饮料。
关键词 酸角 蛋白 氨基酸 微量元素 果露
下载PDF
提高小麦体细胞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在全 王芳 +2 位作者 宋令荣 普双有 黄兴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8,共5页
在从小麦种子体细胞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的组培试验中,以 M S培养基配方为基础,适当减少 N 素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成为 M S P培养基,小麦种子经1 个月的低温(4℃) 处理, 接种时种子的腹沟朝上, 在有光照条件下 (12h 光照... 在从小麦种子体细胞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的组培试验中,以 M S培养基配方为基础,适当减少 N 素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成为 M S P培养基,小麦种子经1 个月的低温(4℃) 处理, 接种时种子的腹沟朝上, 在有光照条件下 (12h 光照/d), 多数小麦材料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可显著提高,最高达866% 。具有 A A B B D D染色体组型的小麦愈伤组织诱导率比具有 A A B B染色体组型的小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愈伤组织 培养基 光照 温度 染色体组型
下载PDF
滇中高原高产玉米群体光合作用及光能利用率的特点 被引量:5
6
作者 程在全 宋令荣 +2 位作者 陈利 王万超 俞炳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6,共6页
对云南祥云县玉米高产试验田的测定表明,玉米田间自然光照强度比内地高,即使在7月中旬阴雨天,高产群体内近地面的光强仍在光补偿点之上。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其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2,高值稳定期长达50~60... 对云南祥云县玉米高产试验田的测定表明,玉米田间自然光照强度比内地高,即使在7月中旬阴雨天,高产群体内近地面的光强仍在光补偿点之上。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其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2,高值稳定期长达50~60d。光合速率以灌浆中期的最大,光合最大值比内地的略低;不同生长时期及同株各叶的光合速率变化范围小;抽雄和灌浆中期无光合作用“午睡”现象,光能利用率为2.66%,比常规栽培法的高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面积指数 光合速率 滇中
下载PDF
滇中高原光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程在全 宋令荣 +3 位作者 陈利 田玉仙 路季梅 俞炳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25-30,共6页
滇中小麦生长期间,冬温不低,夏温不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春性和弱冬性小麦一直以较高达率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形成,加之昼夜温差大(14℃~15℃),对干物质的积累十分有利.小麦生长季节,日光合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光能利用率达1.7... 滇中小麦生长期间,冬温不低,夏温不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春性和弱冬性小麦一直以较高达率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形成,加之昼夜温差大(14℃~15℃),对干物质的积累十分有利.小麦生长季节,日光合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光能利用率达1.7%~2.3%,干物质积累高于内地乃至青藏高原,即使在冬季(12月~2月)干物质日增长量最高也有148.7kg/hm^2(内地最高仅为15~75kg/hm^2),开花一灌浆初期平均可达378.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合作用 干物质积累 高原 光照 温度
下载PDF
云南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组织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尧忠 宋令荣 +3 位作者 赵永昌 戴陆园 鄢波 黄兴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17-19,共3页
利用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去壳种子 ,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用N6+ 1mg/L 2 ,4-D液体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生长很快 ,每周至少继代培养 1次 ,有时甚至要继代 2次。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1年后分化能力仍... 利用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去壳种子 ,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用N6+ 1mg/L 2 ,4-D液体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生长很快 ,每周至少继代培养 1次 ,有时甚至要继代 2次。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1年后分化能力仍然很强 ;普通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 8个月后分化能力开始下降 ,至 10个月后分化能力完全丧失。在所用的 11种培养基中 ,N6+ 1mg/L 6 -BA + 0 5mg/LNAA诱导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再生绿苗效果最好 ,诱导率为70 %。 1994年采集到的普通野生稻的种子 ,在本实验中 (1997年 )被用来诱导愈伤组织 ,其再生绿苗率平均仅为 4 %,比 1995年用该种子进行原生质体培养的再生率 (平均 2 3%)低 ,这可能与所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种子保存时间 (3年 )太长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云南 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 疣粒野生稻
下载PDF
大肠杆菌ppsA基因的克隆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柴红梅 赵永昌 +2 位作者 宋令荣 范长胜 陈永青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59-561,共3页
The pps A gene encoding PpsA was obta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and expressed in E.coli BL21 strain.SDS PAGE demonstrated that the band at 87 kD was more intensive than the same bands of the constract.The ... The pps A gene encoding PpsA was obta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and expressed in E.coli BL21 strain.SDS PAGE demonstrated that the band at 87 kD was more intensive than the same bands of the constract.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PpsA in crude extracts was increased 3.9 fo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ppsA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生物合成
下载PDF
滇中高原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 被引量:3
10
作者 路季梅 李坤阳 +2 位作者 俞炳杲 宋令荣 程在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13,共7页
分析了滇中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其与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滇中高产田块(13.5~16.6t/hm2)的产量结构为:每公顷株数67500~105000,每穗粒数550~670,千粒重250~320g,穗粒重0.1... 分析了滇中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其与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滇中高产田块(13.5~16.6t/hm2)的产量结构为:每公顷株数67500~105000,每穗粒数550~670,千粒重250~320g,穗粒重0.18~0.2kg。滇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条件和受季风影响,形成了高原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玉米生长期降水集中,气候温和平稳,夏无酷暑,太阳辐射强,日较差大。玉米的生育期特别是生殖生长期显著延长,有利于小花分化和大穗形成。株型紧凑,整齐度高,有利于增加种植密度。籽粒灌浆期处于高原雨季,日照时数偏少,气温偏低,光合速率和灌浆速度处于中等水平,但滇中玉米的灌浆期长,叶面积稳定期长,干物质总的积累水平较高,其千粒重偏低与籽粒总库容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高原 玉米 产量形成
下载PDF
云南高原高产籼稻光合作用特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在全 宋令荣 +3 位作者 周能 杨学芬 郑学玉 解明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5-10,共6页
云南海拔1200~1450m部分地区单季籼稻产量在12~15吨/hm2的高产和超高产范围,光合作用及温光条件分析表明,太阳光照强度高达1850μmolpho-tonsm-2s-1,生长季节前期温度、太阳辐射值较高,而... 云南海拔1200~1450m部分地区单季籼稻产量在12~15吨/hm2的高产和超高产范围,光合作用及温光条件分析表明,太阳光照强度高达1850μmolpho-tonsm-2s-1,生长季节前期温度、太阳辐射值较高,而中后期偏低。无明显光饱和点,但光补偿点较高(30~60μmolphotonsm-2s-1,每日最大光合速率高且光合高值特续_时间长,这与每电光照强度、相对湿度等因素较长时间的充足有关.阴雨天光合的光量于效率比晴天高1倍,补偿了中后期日照时数不足。因光照强度大、整个群体叶片光合能力提高,倒2、3叶对籽粒灌浆的贡献比例增大,而旗叶的变小。温度日较差大.呼吸速率仅1~2μmolCo2m-2s-1,降低了维持生长的消耗。这些光合特点是云南高原籼稻高产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光合作用 光照强度 云南高原 水稻
下载PDF
滇中盆地和金沙江谷地高产水稻的产量形成特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路季梅 杨家庆 +2 位作者 宋令荣 程在全 普双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0,共4页
研究表明 ,滇中盆地和金沙江谷地高产水稻 (10 5~ 15t·hm-2 )的产量形成特点为 :(1)产量结构上具有单位面积穗数多和每穗粒数多的优势 ,在大群体条件下仍保持高的结实率和大穗优势 ;(2 )水稻的生育期长和高原独特的光温条件有利... 研究表明 ,滇中盆地和金沙江谷地高产水稻 (10 5~ 15t·hm-2 )的产量形成特点为 :(1)产量结构上具有单位面积穗数多和每穗粒数多的优势 ,在大群体条件下仍保持高的结实率和大穗优势 ;(2 )水稻的生育期长和高原独特的光温条件有利于植株的稳健生长和产量器官的协调发展 ;(3)光合速率高 ,干物质积累量大 ,库源关系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谷地 水稻 产量形成特点 滇中盆地 生育进程 产量结构 器官建成特点
下载PDF
滇中高原高产小麦的产量形成特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路季梅 李亚 +2 位作者 俞炳杲 宋令荣 程在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共9页
滇中小麦高产田块的单产达10~12t/hm2,其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690万,每穗粒数40~52粒,千粒重40~50g。滇中小麦生长季处于高原干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温适中,夜温低,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 滇中小麦高产田块的单产达10~12t/hm2,其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690万,每穗粒数40~52粒,千粒重40~50g。滇中小麦生长季处于高原干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温适中,夜温低,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的光合生产和物质积累,促进产量器官的形成和群体的协调发展。秋冬晴暖,麦苗无越冬过程,苗期的光温有效性高,分蘖早生快发,叶蘖生长出现n-2的超同伸现象。分蘖高峰持续期长,分蘖成穗率高。拔节孕穗期长,幼穗分化充分,有利于壮秆大穗的形成。抽穗灌浆期长,不出现30℃以上的逼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叶面积指数大,灌浆速率高,籽粒饱满。干旱是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效的灌溉是实现高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高原 高产品种 小麦 产量形成
下载PDF
番茄早疫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绍松 宋令荣 杨家鸾 《云南农业科技》 1994年第3期13-15,共3页
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是番茄生产上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各地均有发生.该病在我省番茄生产上是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能侵染番茄的叶、茎和果,可危害各个生长时期的番茄植株.病害因温度。
关键词 番茄 早疫病 病原菌 生物学
下载PDF
秧苗素质对水稻物质分配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普双有 董广 +2 位作者 宋令荣 贺庆瑞 程在全 《云南农业科技》 1995年第6期5-7,共3页
秧苗素质对水稻物质分配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玉溪地区农科所(653100)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普双有,董广,宋令荣,贺庆瑞,程在全迄今为止,关于秧苗素质影响水稻生育进程、群体建成、物质积累的报道较多,而关于秧苗素质影... 秧苗素质对水稻物质分配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玉溪地区农科所(653100)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普双有,董广,宋令荣,贺庆瑞,程在全迄今为止,关于秧苗素质影响水稻生育进程、群体建成、物质积累的报道较多,而关于秧苗素质影响水稻物质转化和分配的研究报道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苗素质 水稻 物质分配 产量
下载PDF
长茄种子萌芽各期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
16
作者 程在全 宋令荣 汪庆平 《云南农业科技》 1990年第2期17-18,21,共3页
近年来在探讨栽培植物的起源、进化及其亲缘关系问题时,主要应用同工酶电泳分析方法,最常用的是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研究者在选材时常因植物种类不同而选种子、芽、根、植株叶片及其它器官的不同部位进行分析。对一些植物的分... 近年来在探讨栽培植物的起源、进化及其亲缘关系问题时,主要应用同工酶电泳分析方法,最常用的是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研究者在选材时常因植物种类不同而选种子、芽、根、植株叶片及其它器官的不同部位进行分析。对一些植物的分析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萌芽 酯酶 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
下载PDF
水稻增粒施肥技术的研究
17
作者 普双有 范光华 +2 位作者 汪增祥 宋令荣 程再全 《云南农业科技》 1997年第2期7-8,共2页
关键词 水稻 施肥 成穗率
下载PDF
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生殖器官对其相邻叶片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浚 俞炳杲 +2 位作者 王万超 宋令荣 李坤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16,共5页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切除玉米(掖单6号)雄性花序和果穗以及应用5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去雄的花轴切口等方法,分析比较了这些处理对植物顶叶和穗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穗位叶为界,生殖生长前期,与下部叶片...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切除玉米(掖单6号)雄性花序和果穗以及应用5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去雄的花轴切口等方法,分析比较了这些处理对植物顶叶和穗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穗位叶为界,生殖生长前期,与下部叶片由下而上逐步褪绿的同时.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仍继续增加至抽雄后30d才开始大幅度下降.整个生殖生长期间,越近果穗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越稳定,雄性花序可促进顶叶叶绿素含量上升,果穗在抽穗后30d内可延缓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下降.ABA和乙烯利可抑制顶叶叶绿素含量上升,它们与BA、GA3和NAA的作用相反.作者还从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相互作用的角度对玉米整株叶片衰老顺序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殖器官 叶片 衰老 栽培
下载PDF
衣康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柴红梅 赵永昌 +1 位作者 宋令荣 黄兴奇 《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9年第6期27-32,共6页
用多种诱变法对衣康酸产生菌原始菌株进行诱变,得到高产菌株16株,采用“正交试验-中心试验-正交试验”的策略优化培养基,对影响衣康酸生产的原料、水质等进行了研究。所得高产菌株生产适应性强,产酸水平为65g/100ml,残还原糖小于01g/100... 用多种诱变法对衣康酸产生菌原始菌株进行诱变,得到高产菌株16株,采用“正交试验-中心试验-正交试验”的策略优化培养基,对影响衣康酸生产的原料、水质等进行了研究。所得高产菌株生产适应性强,产酸水平为65g/100ml,残还原糖小于01g/100ml,摇床发酵周期小于96h,500L发酵罐发酵周期小于7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康酸 产酸菌 选育 发酵工艺 有机酸
下载PDF
外源基因质粒pZFX2导入小麦半原生质体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程在全 曾黎琼 +3 位作者 宋令荣 王芳 徐增富 寸守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9-34,共6页
采用电脉冲法,转化大分子复合物IgG-荧光素进入小麦部分酶解(120min)愈伤组织的细胞即半原生质体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一些细胞内有荧光发生,由此确定的较适宜脉冲转化条件如电场强度为2250-3050V/cm... 采用电脉冲法,转化大分子复合物IgG-荧光素进入小麦部分酶解(120min)愈伤组织的细胞即半原生质体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一些细胞内有荧光发生,由此确定的较适宜脉冲转化条件如电场强度为2250-3050V/cm应用于转化外源基因pZFX2到小麦半原生质体,随后将其按愈伤组织的培养过程进行培养和抗kanamycin筛选后获得成活愈伤细胞团块,存活率为11.3%-18.9%,这都说明已成功地将这两种物质转入了小麦细胞内,从而在小麦中可以绕过原生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化 NPT-Ⅱ 半原生质体 小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