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内变形记录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宋利宏 朱光 +1 位作者 赵田 林少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0-418,共19页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上出露了一系列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记录了丰富的变形过程。本次与前人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该区经历过两期岩浆活动,分别是中—晚侏罗世(167~148 Ma)和早白垩世(130~112Ma)。区内晚侏罗世蚂蚁山岩体记录了切...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上出露了一系列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记录了丰富的变形过程。本次与前人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该区经历过两期岩浆活动,分别是中—晚侏罗世(167~148 Ma)和早白垩世(130~112Ma)。区内晚侏罗世蚂蚁山岩体记录了切过该岩体的一条北北东向左行韧性变形带,是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的产物。该走滑变形带在走滑隆升中又被脆性平移断层所叠加。走滑活动时间可以限定在148~130 Ma之间。研究区在130~112 Ma期间转变为强烈的伸展活动,区域拉张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并伴随着岩浆活动与区域隆升。在此伸展过程中,中—晚侏罗世荆山—涂山岩体与早白垩世淮光岩体记录了深部韧性伸展拆离变形带抬升至浅部被脆性正断层所叠加的变形过程,而其它岩体内均记录了地壳浅部的脆性正断层活动。这些岩体的变形记录,指示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由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变发生在148~130 Ma期间,提供了在早白垩世克拉通峰期破坏中目前非盆地区构造过程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埠隆起 晚中生代花岗岩 走滑变形带 伸展构造 应力场
下载PDF
卡拉麦里断裂带造山期活动规律及其对造山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9
2
作者 宋利宏 朱光 +1 位作者 顾承串 翟明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94,共16页
中亚造山带内东准噶尔地区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大型卡拉麦里断裂带,为野马泉岛弧与哈尔里克岛弧之间的拼贴边界,沿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南缘出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与室内构造分析表明,这一倾向北北东的断裂带在造山期分别经历了脆—韧... 中亚造山带内东准噶尔地区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大型卡拉麦里断裂带,为野马泉岛弧与哈尔里克岛弧之间的拼贴边界,沿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南缘出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与室内构造分析表明,这一倾向北北东的断裂带在造山期分别经历了脆—韧性右行走滑剪切和脆性逆冲活动。其脆—韧性剪切带在较软弱的板岩、砂板岩及浅变质凝灰岩内造成了密集的面理化带及张裂脉,而在泥灰岩内形成了糜棱岩。该剪切带的形成温度为250~300℃,与该区前二叠纪海相火山—碎屑岩的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同时发生。该断裂带的第二期脆性逆冲活动主要表现上盘向南的逆冲,叠加的逆冲断层一方面沿着早期陡立的剪切带面理发育,另一方面以较缓的产状切割剪切带。各类地质现象指示,其脆—韧性右行走滑活动发生于晚石炭世中期,是野马泉岛弧与哈尔里克岛弧斜向碰撞的结果,并指示早期卡拉麦里洋盆向北俯冲。该断裂带的第二期逆冲活动发生于中二叠世,出现在该区后造山伸展之后,属于陆内变形,应为中亚造山带区域上一次中二叠世碰撞活动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卡拉麦里断裂带 脆—韧性剪切带 逆冲断层 造山过程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利宏 贾梅霞 +3 位作者 吕慧霞 尹继磊 刘云 夏远舰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19期2885-288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在MRA诊断后7d内行头颈部MSCTA检查,2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以DSA为金标准,90例MSCT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总的敏感性为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在MRA诊断后7d内行头颈部MSCTA检查,2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以DSA为金标准,90例MSCT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总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6.67%,符合率为95%(Kappa值=0.967,P<0.01);MSCTA对有临床意义的椎基底动脉狭窄分级对比,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轻度狭窄:100%、97.22%、97.14%、83.33%、100%;中度狭窄:100%、97.22%、97.67%、87.50%、100%;重度狭窄:100%、91.49%、92.85%、69.23%、100%;闭塞:100%、100%、100%、100%、100%。结论 MSCTA对后循环缺血中椎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检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后循环缺血 椎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乙酰唑胺负荷试验CT灌注显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储备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利宏 刘怀军 +1 位作者 刘凤海 暴军晖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50-52,共3页
目的采用口服乙酰唑胺CT灌注显像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变血管分布区脑血流储备力的变化。方法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先行常规脑CT灌注检查(基础态),结束后即刻口服乙酰唑胺1.0 g,延时2 h后再次行脑CT灌注检查(激发态)。... 目的采用口服乙酰唑胺CT灌注显像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变血管分布区脑血流储备力的变化。方法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先行常规脑CT灌注检查(基础态),结束后即刻口服乙酰唑胺1.0 g,延时2 h后再次行脑CT灌注检查(激发态)。比较激发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负荷前后双侧相对值(rCBF、rCBV、rMTT)及CBF变化率(RCBF)。结果负荷试验:基础态:病变侧MCA供血区CBF较对侧明显减低,CBV轻度增加,MTT明显延长(P均<0.05)。激发态:健侧CBF明显升高、MTT明显缩短、CBV无明显改变;病变侧CBF、CBV及MTT均无显著变化;病侧与健侧负荷前后RCBF、RMTT及rCBF、rMTT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RCBV及rCBV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乙酰唑胺负荷试验CT灌注显像是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储备能力的简单有效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脑血流储备 负荷试验
下载PDF
基底动脉过长弯曲的3.0TMRI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利宏 刘怀军 +1 位作者 李晖 暴军晖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1-72,共2页
目的应用3.0TMRI研究基底动脉过长弯曲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MRI检查显示基底动脉过长弯曲患者155例行颅脑MRI及MRA检查,对基底动脉MRI及MRA各指标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脑实质情况。结果基底动脉向右扭曲97例,向左扭曲58例;颅脑MRI平扫见后... 目的应用3.0TMRI研究基底动脉过长弯曲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MRI检查显示基底动脉过长弯曲患者155例行颅脑MRI及MRA检查,对基底动脉MRI及MRA各指标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脑实质情况。结果基底动脉向右扭曲97例,向左扭曲58例;颅脑MRI平扫见后循环梗死或软化灶80例;基底动脉的位置与椎动脉的粗细相关(χ2=55.151,P<0.01)。结论MRI与MRA联合可清楚地显示基底动脉的形态、走行及其与后颅凹诸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弯曲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后循坏缺血患者椎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宋利宏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动脉病变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PCI患者在7 d内行头颈部MSCTA检查,比较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后循环血管异常分布情况,对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与PCI严重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动脉病变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PCI患者在7 d内行头颈部MSCTA检查,比较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后循环血管异常分布情况,对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与PCI严重程度、PCI患者前循环血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情况与脑梗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梗死组与TIA组后循环血管异常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005,P=0.046);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与PCI严重程度情况比较,3组(无狭窄组、狭窄率<70%组、狭窄率≥70%组)间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687,P=0.096)。但两两比较发现,无狭窄组、狭窄率<70%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狭窄率≥7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85,P=0.030);而无狭窄组与狭窄率<70%组、狭窄率<70%组与狭窄率≥7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患者前循环血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情况比较结果,梗死组与TI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39,P=0.033)。结论 MSCTCA能准确检测出椎基底动脉病变血管,是确诊PCI患者受累血管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后循环缺血 椎动脉
下载PDF
联合Fast CINE PC及FAIR序列评价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 被引量:1
7
作者 宋利宏 李晖 +9 位作者 刘怀军 尹继磊 夏远舰 刘云 贾梅霞 吕慧霞 杨素君 苏新生 粟志英 赵启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657-659,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3.0TMRFastCINEPC及FAIR序列评价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基底动脉及其供血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经MRI检查发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39例,正常志愿者39例(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颅脑MRI、MRA、FastCINEPC及FAIR序列检查...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3.0TMRFastCINEPC及FAIR序列评价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基底动脉及其供血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经MRI检查发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39例,正常志愿者39例(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颅脑MRI、MRA、FastCINEPC及FAIR序列检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出流速并计算出流量。测量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结果后循环梗死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或<0.01)。结论后循环梗死时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减低,后循环梗死患者后循环供血区脑组织灌注总值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脑梗死 基底动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应用FAIR技术对正常国人后循环供血区脑组织灌注研究
8
作者 宋利宏 李晖 +9 位作者 刘怀军 尹继磊 夏远舰 刘云 贾梅霞 吕慧霞 杨素君 苏新生 栗志英 赵启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7期975-977,共3页
目的应用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low-sensitive alternating inversion recovery,FAIR)序列对正常成年国人后循环供血区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了解其正常参数值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不同年龄段正常志愿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3~6... 目的应用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low-sensitive alternating inversion recovery,FAIR)序列对正常成年国人后循环供血区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了解其正常参数值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不同年龄段正常志愿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3~69岁。采用3.0T高场强MR扫描仪,应用标准头部8通道线圈,行颅脑MRI、MRA及FAIR检查。测量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结果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枕叶和小脑的FAIR值比延髓和脑桥高(P<0.05)。结论 FAIR序列可以准确测量后循环供血区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为临床疾病的检测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灌注 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备 朱光 +3 位作者 翟明见 顾承串 宋利宏 刘硕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1-630,共20页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广泛存在,自北向南分别沿着嘉山盆地的东、西边界、合肥盆地东界与大别造山带东界分布。走向上自北向南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向,倾向上与早期盆缘正断层一致。这些活断层以逆右行平移活动为...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广泛存在,自北向南分别沿着嘉山盆地的东、西边界、合肥盆地东界与大别造山带东界分布。走向上自北向南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向,倾向上与早期盆缘正断层一致。这些活断层以逆右行平移活动为主,显示了逆冲分量随着断层倾角变小而增大的现象。依据一系列活断层擦痕实测数据的反演,指示它们活动时的应力状态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与现代应力状态一致。从多种现象综合分析,本文认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应为中更新世,从而该段没有强震记录或小震群集现象。本次工作表明,区内活断层主体上是早期盆缘正断层直接复活成因。由于其第四纪期间有限的累计垂直位移分量,并没有改变白垩-古近纪盆地发育阶段的地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 活断层 运动学 应力场 最新活动时间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第四纪活动规律探讨 被引量:20
10
作者 胡惟 朱光 +2 位作者 宋利宏 严乐佳 刘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7-150,共14页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也称为营潍断裂带。文中利用一系列地震剖面,对营潍断裂带第四纪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方式与时间、应力场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其第四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广泛而强烈,基本上继承了...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也称为营潍断裂带。文中利用一系列地震剖面,对营潍断裂带第四纪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方式与时间、应力场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其第四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广泛而强烈,基本上继承了新近纪的断裂格局,由东、西两支主干断裂构成,各自呈左阶雁列式展布。其主干断裂在第四系内陡立的断面、常见的第四系背斜构造及区域上NEE SWW向挤压应力状态,皆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呈逆右行平移活动。大量的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带渤中地区为全新世活断层,而潍北—莱州湾和辽东湾地区呈现为全新世、晚更新世与第四纪活断层相间出现的现象。地震分布表明,该断裂带近代在中段渤中地区活动性最强,而南、北段活动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潍断裂带 第四纪 活断层 逆右行平移 渤海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构造活动规律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备 朱光 +1 位作者 胡红雷 宋利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52-1366,共15页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在白垩纪伸展活动中发育了四条北北东走向的大型正断层,自东向西分别简称F1、F2、F3和F4断层。它们控制发育了北北东向展布的东地堑、西地堑及两者之间的地垒,东地堑内部还出现了一条北北东向的F5断层。详细的野外地质...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在白垩纪伸展活动中发育了四条北北东走向的大型正断层,自东向西分别简称F1、F2、F3和F4断层。它们控制发育了北北东向展布的东地堑、西地堑及两者之间的地垒,东地堑内部还出现了一条北北东向的F5断层。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活断层广泛出现,F2、F3与F5活断层以逆冲活动为主,而F1断层北段则为逆右行平移活动。活断层擦痕反演应力场显示这些活断层是在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作用下活动,与现今的应力状态相似。根据活断层对第四系沉积及地貌的控制规律认为,F1、F2、F3与F5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F4断层北段在第四纪以来发生过活动,F4断层南段在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迹象。通过断距及第四系沉积特征分析认为,江苏段各断层中F2与F5断层的活动强度最大。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及有关资料分析,本文认为F1、F2、F3及F4活断层多为白垩系地堑边界正断层直接复活成因,具有不均一分段活动的特点;而倾向多变的F5活断层则是利用东地堑边界断层的同向或反向正断层复活。关于该断裂带新构造活动规律与机制的正确认识,对理解其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地震活动规律及中国东部近代动力学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江苏段 活断层 活动强度 活动时间
下载PDF
3.0T MRI在子宫颈癌诊断分期及分化程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12
作者 相世峰 王玉方 +3 位作者 董晓雷 高云云 杨素君 宋利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2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3.0 T MRI在子宫颈癌术前诊断分期和分化程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前行MRI检查的子宫颈癌患者23例,均行择期宫颈癌切除术。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扫描横断面T2WI、矢状面T2WI、横断面T1WI、冠状面T2WI,于... 目的探讨3.0 T MRI在子宫颈癌术前诊断分期和分化程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前行MRI检查的子宫颈癌患者23例,均行择期宫颈癌切除术。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扫描横断面T2WI、矢状面T2WI、横断面T1WI、冠状面T2WI,于矢状面行小FOV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技术扫描,得到肿块与正常宫颈标准ADC值(ADCstandard值)、纯扩散系数(D值)等参数。参照妇科肿瘤FIGO 2009分期标准进行术前MRI诊断分期,分别按ADCstandard值0.697×10-3mm2/s、D值0.416×10-3mm2/s为标准进行术前分化程度评价,将MRI诊断分期与分化程度评价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MRI术前诊断准确率为100%。术前MRI诊断分期为Ⅰb期7例、Ⅱa15例、Ⅱb期1例,诊断分期正确率为91.3%(21/23)。以ADCstandard值为标准,MRI诊断中低分化13例、高分化9例,中低分化诊断正确率为100%、高分化诊断正确率为90.0%。以D值为标准,MRI诊断中低分化11例、高分化8例,中低分化诊断正确率为84.6%、高分化诊断正确率为80.0%。结论应用3.0T MRI对子宫颈癌进行术前诊断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IVIM技术参数中ADCstandard值可用于评价肿瘤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子宫颈癌 肿瘤分期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南段张八岭群变质岩的原岩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8
13
作者 赵田 朱光 +1 位作者 林少泽 宋利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5-1283,共19页
大别造山带东缘郯庐断裂带上分布着绿片岩相变质的张八岭群.对于它们的原岩时代长期没有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而其变形与变质原因也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次工作中选择了该带上8处张八岭群变火山岩进行了错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 大别造山带东缘郯庐断裂带上分布着绿片岩相变质的张八岭群.对于它们的原岩时代长期没有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而其变形与变质原因也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次工作中选择了该带上8处张八岭群变火山岩进行了错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它们的原岩时代为748~750 Ma,属于新元古代中期的南华纪,为扬子板块下部盖层而非前人认为的变质基底.结合张八岭群的变形与变质特征及前人白云母40 Ar/39 Ar定年结果,并与大别造山带进行对比,本文认为大别造山带东南缘张八岭群的变形与变质是造山带内俯冲与折返的结果,而其东缘郯庐断裂带内张八岭群的变形与变质是碰撞造山期该断裂带左行走滑活动所致.这些认识再次为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支持其造山期起源于陆内转换断层或斜向汇聚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张八岭群 原岩时代 郯(城)庐(江)断裂带 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燕山构造带北部喀喇沁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林少泽 朱光 +2 位作者 赵田 宋利宏 刘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49,共20页
燕山构造带北缘喀喇沁地区发育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多期岩浆活动,记录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是认识该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岩浆岩的系统定年及各期构造变形事件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晚古生代一中... 燕山构造带北缘喀喇沁地区发育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多期岩浆活动,记录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是认识该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岩浆岩的系统定年及各期构造变形事件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结果表明,燕山构造带在早石炭世晚期一早二叠世处于古亚洲洋俯冲背景下的活动陆缘环境,出现了弧岩浆活动。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沿索伦克缝合线关闭,使得燕山构造带成为周缘前陆挤压变形带,并对应着岩浆活动的平静期。之后燕山构造带分别出现了晚二叠世一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4期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活动。在这些岩浆活动之间的平静期,先后发生了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初3期挤压事件。这些现象还表明,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板内环境下岩浆活动发生在伸展背景中,而岩浆活动平静期多对应区域挤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构造带 喀喇沁地区 岩浆活动 变形事件 大地构造演化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不同斑块中度以上狭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素君 楚坤义 +4 位作者 张辉 郑园园 王玉方 祁树杰 宋利宏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17期2608-261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斑块对管腔中度以上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不同性质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CTCA与CAG评价的差异。结果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斑块对管腔中度以上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不同性质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CTCA与CAG评价的差异。结果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病变中,钙化斑块所致的≥50%狭窄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钙化为主斑块、混合斑块、非钙化为主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分析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误差比较大,对钙化为主斑块、混合斑块、非钙化为主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的评价可信度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钙化斑块 非钙化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家兔急性肺血栓栓塞模型的制备及其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颂红 徐英进 +3 位作者 宋利宏 王彬生 吕振木 申文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家兔自体血凝块建立急性肺血栓栓塞模型的可行性及表现。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下经家兔左颈外静脉插管,注入兔自体血凝块,建立肺栓塞模型,栓塞前后分别作肺动脉造影和核素肺灌注显像检查,并处死动物以病理证实。结果... 目的:探讨采用家兔自体血凝块建立急性肺血栓栓塞模型的可行性及表现。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下经家兔左颈外静脉插管,注入兔自体血凝块,建立肺栓塞模型,栓塞前后分别作肺动脉造影和核素肺灌注显像检查,并处死动物以病理证实。结果:采用本方法成功建立9只肺栓塞模型,病理解剖证实大多数栓塞于肺动脉的第4级分支(段动脉)。肺动脉造影图像表现为肺动脉分支出现充盈缺损或截断改变,肺灌注显像表现为多发的呈肺段分布的放射性减低或缺损。结论:经家兔左颈外静脉插管注入自体血凝块的方法制备的急性肺栓塞模型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血栓栓塞 自体血凝块
下载PDF
3.0T MR黑血技术在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动态评价兔颈动脉血栓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飞 刘怀军 +7 位作者 王志红 吴文新 徐英进 宋利宏 田泽君 杨冀萍 贺丹 王藏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29-1532,共4页
目的探讨和优化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EP-2104R)对兔颈动脉急性和亚急性血栓进行3.0TMR的检查序列和检查时间。方法以颈动脉外部损伤和阻塞法制备兔颈动脉内血栓形成模型,分为急性期组(6h)和亚急性期(6d)组。分别于EP-2104R注入前及注入... 目的探讨和优化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EP-2104R)对兔颈动脉急性和亚急性血栓进行3.0TMR的检查序列和检查时间。方法以颈动脉外部损伤和阻塞法制备兔颈动脉内血栓形成模型,分为急性期组(6h)和亚急性期(6d)组。分别于EP-2104R注入前及注入后不同时间点行MR黑血技术扫描,观察血栓形态及信号等特点,计算血栓对比噪声比(CNR),并与组织病理学对比。结果在T1WI双翻转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T1WI-DIR压脂序列),EP-2104R准确地显示所有颈动脉血栓,呈高信号亮点,信号均匀,边缘清楚,优于非对比增强MRI(P<0.01)。亚急性期血栓的CNR明显高于急性期血栓的CNR(P<0.001)。血栓CNR在2~3h达到高峰。结论在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于T1WI-DIR压脂序列,EP-2104R可以准确显示活体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血栓,优于非对比增强MRI;对活体内不同时期血栓的理想检查时间窗为注射EP-2104R后2~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分子影像学 血栓 EP-2104R
下载PDF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 被引量:12
18
作者 相世峰 杨素君 +2 位作者 宋利宏 王玉方 王廷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9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结果 9例均为单侧病变,肿块较大,直径6.5-21.3cm,其中1例为实性肿块,8例为囊实性,囊实性肿块均以囊性成分为主伴多发结节,边缘清晰,肿块...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结果 9例均为单侧病变,肿块较大,直径6.5-21.3cm,其中1例为实性肿块,8例为囊实性,囊实性肿块均以囊性成分为主伴多发结节,边缘清晰,肿块实性成分信号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均值为(0.76±0.12)×10-3mm2/s。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上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透明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MRI诊断 被引量:4
19
作者 相世峰 杨素君 +1 位作者 宋利宏 王廷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临床及影像证实的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病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利用MRI的多方位成像观察左心室心肌结构、心室形态、内径及收缩舒张功能。结果心脏MRI显示在5... 目的探讨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临床及影像证实的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病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利用MRI的多方位成像观察左心室心肌结构、心室形态、内径及收缩舒张功能。结果心脏MRI显示在5例LVNC患者中舒张期均可见多条粗大的肌小梁和深陷的隐窝,左心室舒张末期致密化不全心肌厚度与致密化心肌厚度比率(NC/C)>2.3,最高3.3,最低2.5,LVNC患者的心尖段及相邻游离壁受累,5例均有不同程度室壁运动减低。结论心脏MRI有益于正确地识别这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的疾病,并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其预后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国智 宋利宏 +5 位作者 王霞 晁艳艳 常成 陈建军 李海红 张钧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363-1364,1367,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选取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严密观察病人术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同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及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比病人在术前、术后的生活质...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选取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严密观察病人术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同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及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比病人在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病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的发生率均较术前降低(P<0.05);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不意义(P<0.05~P<0.01),且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良好的疗效,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