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古代藏传佛教石雕造像艺术考略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卫哲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1期16-21,共6页
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种宗教文化艺术交流之地,作为古代藏传佛教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石雕造像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淫。它萌发于佛教由中原入青之始,到元明清三朝随着藏传佛教的空前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青海... 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种宗教文化艺术交流之地,作为古代藏传佛教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石雕造像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淫。它萌发于佛教由中原入青之始,到元明清三朝随着藏传佛教的空前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青海地域宗教特征极为鲜明的艺术遗存。本文即是对青海古代藏传佛教石雕造像地域风格的形成、发展及特征进行的梳理、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藏传佛教 石雕造像 艺术类型
下载PDF
宗教与艺术的互生——青海藏族石刻艺术管窥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卫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0-103,共4页
青海藏族民间石刻是最具有"原生态"观念的艺术形态,以石头为媒介,大量藏族传统文化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手工雕刻形态得以传承而保留下来。究其本质,青海藏族民间石刻大多是对民族传统择吉文化的传承,表现人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 青海藏族民间石刻是最具有"原生态"观念的艺术形态,以石头为媒介,大量藏族传统文化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手工雕刻形态得以传承而保留下来。究其本质,青海藏族民间石刻大多是对民族传统择吉文化的传承,表现人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社会心理;从艺术表现上看,它们也多采用含蓄、象征的手法,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藏族石刻 民族性 宗教艺术 地域文化
下载PDF
青海土族题材美术创作的流变与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卫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20-123,共4页
民族、民俗风情是围绕美术创作选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的地方特色,是构成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出有别于它地的"地域性"艺术特征。本文以土族题材美术创作为例,结合当代青海美术创作现状,用艺术流变理论... 民族、民俗风情是围绕美术创作选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的地方特色,是构成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出有别于它地的"地域性"艺术特征。本文以土族题材美术创作为例,结合当代青海美术创作现状,用艺术流变理论分析论证了地域性创作不仅是一个题材连续发展的起点,也是地域性美术家群体最终形成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地域性 土族题材 美术创作
下载PDF
地域·自然·心象——中国山水画“地域性”探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宋卫哲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7年第3期48-49,共2页
地域化特色,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着眼于人文传统的角度,来研究“地域性”的品格、色彩与精神。“地域性”的美学基点对于不同画家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出了地域性自然之美对山水画创作的有效性与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将形成一种山水画艺术地域... 地域化特色,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着眼于人文传统的角度,来研究“地域性”的品格、色彩与精神。“地域性”的美学基点对于不同画家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出了地域性自然之美对山水画创作的有效性与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将形成一种山水画艺术地域性自然之美与山水艺术心灵双向互证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家 山水艺术 心象 中国山水画 地域性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时代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卫哲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32-134,141,共4页
将西北原生态性与民族、社会、文化等概念联系起来,用审美的、艺术的思维来观照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创作。其意义重在以人文传统和人性品格,解读民族题材对人物画家施以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和证明了民族题材的最终呈现不是一种符号,而应当... 将西北原生态性与民族、社会、文化等概念联系起来,用审美的、艺术的思维来观照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创作。其意义重在以人文传统和人性品格,解读民族题材对人物画家施以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和证明了民族题材的最终呈现不是一种符号,而应当是一种精神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画创作 题材 少数民族 时代性
下载PDF
七彩云南的山水意象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卫哲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43-147,共5页
将自然、山水、画家放置于云南地域景观的统摄之下,其山水意象所负载历史的、人文的、美学的多种因素,在绘画语言上呈现出较为独特的存在与显现方式。现实中,它既是从丰富的自然山川和现实生活中提取的艺术理想,也是构成山水创作重要的... 将自然、山水、画家放置于云南地域景观的统摄之下,其山水意象所负载历史的、人文的、美学的多种因素,在绘画语言上呈现出较为独特的存在与显现方式。现实中,它既是从丰富的自然山川和现实生活中提取的艺术理想,也是构成山水创作重要的美学趣味;既是中国艺术审美内核趋向上"天人合一"的发展导向,也是在艺术实践中蝶化为"七彩云南之山水意象"的广泛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彩云南 山水画创作 地域性 意象
下载PDF
青海藏族石刻艺术的现代流变 被引量:2
7
作者 宋卫哲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60-62,共3页
在青海民族艺术的长廊中,藏族民间石刻是最具有"原生态"特征的艺术形态,大量藏族传统文化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手工雕刻形态得以传承而保留下来。青海藏族石刻既有鲜明独特的传统形态、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同时在技法、内容上也... 在青海民族艺术的长廊中,藏族民间石刻是最具有"原生态"特征的艺术形态,大量藏族传统文化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手工雕刻形态得以传承而保留下来。青海藏族石刻既有鲜明独特的传统形态、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同时在技法、内容上也有明显的兼容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藏族石刻艺术 民族性 地域性 传统与现代形态
下载PDF
山水画自然观与审美语境归复 被引量:1
8
作者 宋卫哲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3期45-46,共2页
在中国绘画中,传统文化共性与艺术个性是互相含摄、互相成就的。山水画失去文化的审美追求,其作品的"个性解放"也必然是浮游无根的。将自然与人的关系引入山水画审美观照之中,以观照主体的文化心境为左右力量,意味着将自然山... 在中国绘画中,传统文化共性与艺术个性是互相含摄、互相成就的。山水画失去文化的审美追求,其作品的"个性解放"也必然是浮游无根的。将自然与人的关系引入山水画审美观照之中,以观照主体的文化心境为左右力量,意味着将自然山水的认知不断地融入到这个"取景框"中,成为一个审美视野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追求 山水画 自然观 语境 文化共性 审美观照 中国绘画 艺术个性
下载PDF
青海民间木雕造型体系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卫哲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5年第3期56-59,共4页
青海民间木雕包括古代木雕遗存和现代木雕作品。其形态涉及建筑雕刻、宗教雕刻、生活用具;其造型涵盖了远古图腾、传统风俗等内容。形态各异、种类丰富,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宗教艺术特质。
关键词 青海 民间木雕 造型 民族风格 地域性
下载PDF
试论清代藏传佛教骨雕服饰艺术与文化
10
作者 宋卫哲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42-45,共4页
青海省博物馆所藏清代骨雕服饰,是藏传佛教法会仪式之中重要的外在形象标志之一,体现了浓厚的宗教服饰特色。本文对清代骨雕法衣服制的历史形成、外形特点(包括款式、图案和质料、装饰工艺)及其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讨,阐释了藏传佛... 青海省博物馆所藏清代骨雕服饰,是藏传佛教法会仪式之中重要的外在形象标志之一,体现了浓厚的宗教服饰特色。本文对清代骨雕法衣服制的历史形成、外形特点(包括款式、图案和质料、装饰工艺)及其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讨,阐释了藏传佛教骨雕法衣服饰的特点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骨雕服饰 藏传佛教 宗教文化
下载PDF
青海虎符石匮石刻艺术考
11
作者 宋卫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1-84,共4页
虎符石匮石刻是古代青海美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传承汉代雕刻文化,又饱含着自身的艺术审美基础、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根源,在伴随着青海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向世人展示出青海汉代石刻艺术生命的延续,成为青海古代雕刻的重要代表。
关键词 汉代 青海 虎符石匮 造型特征 艺术审美
下载PDF
青海碑刻艺术考略
12
作者 宋卫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6-99,共4页
青海碑刻历时久远、分布广泛、风格多样,包含了碑、志、铭各类型。它们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为一体,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是研究青海社会风俗、意识形态、历史事迹以及碑刻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 青海碑刻历时久远、分布广泛、风格多样,包含了碑、志、铭各类型。它们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为一体,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是研究青海社会风俗、意识形态、历史事迹以及碑刻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碑刻 造型
下载PDF
文化强省视角下大理、丽江地区民间美术馆发展分析
13
作者 宋卫哲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8年第5期52-54,共3页
通过调查大理、丽江地区民间美术馆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其现状。通过分析两地发展良好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馆特点,提出相关措施和对策建议,为两地今后民间美术馆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文化强省 大理 丽江 民间美术馆 发展分析
下载PDF
“琢骨为衣”——青海清代藏传佛教骨雕服饰艺术与文化探略
14
作者 宋卫哲 《青藏高原论坛》 2017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清代藏传佛教骨雕服饰的造型和工艺上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所刻划的物形文字粗犷、浑厚,其内容以与藏传佛教和苯教有关的图形、文字为主,还有一些吸收了民间习俗的几何图案与纹饰的精华。本文对青海省博物馆所藏清代骨雕服饰的历史形成、... 清代藏传佛教骨雕服饰的造型和工艺上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所刻划的物形文字粗犷、浑厚,其内容以与藏传佛教和苯教有关的图形、文字为主,还有一些吸收了民间习俗的几何图案与纹饰的精华。本文对青海省博物馆所藏清代骨雕服饰的历史形成、外形特点及其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讨,阐释了藏传佛教骨雕法衣服饰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清代 骨雕服饰 藏传佛教 宗教文化
下载PDF
云南省昆明市民间美术馆现状调查
15
作者 宋卫哲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7年第3期63-65,共3页
昆明地区的民间美术馆主要分布在繁华市区和著名商业文化中心,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上、私人收藏相结合上、经营收入构成上,民间美术馆都存在精品少、缺少政府的有效扶持、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关键词 昆明 民间美术馆 现状调查
下载PDF
青海河湟地区传统建筑木雕艺术结构特征分析
16
作者 宋卫哲 《青藏高原论坛》 2015年第3期120-123,共4页
河湟地区传统建筑木雕艺术是青海民间雕刻造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河湟地区的汉、藏、土、回、蒙古、撒拉族民间艺人很好地处理了木雕题材、形式、艺术结构及各民族宗教文化表达的关系,在建筑木雕的契合结构和形状上采用既为主体物所... 河湟地区传统建筑木雕艺术是青海民间雕刻造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河湟地区的汉、藏、土、回、蒙古、撒拉族民间艺人很好地处理了木雕题材、形式、艺术结构及各民族宗教文化表达的关系,在建筑木雕的契合结构和形状上采用既为主体物所需,又服从于艺术创造审美规律,使其具有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满足河湟各民族群众审美愿望完美统一的艺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传统建筑木雕 艺术结构
下载PDF
青海汉代木俑形态研究
17
作者 宋卫哲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6年第3期43-46,共4页
汉代是青海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近年来,随着河湟地区汉墓考古发现的进行,引起了笔者对汉代艺术史研究的重新关注。青海古代的木雕造型,由于材质的关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不多。现在所能见到的,汉代的木俑作品最早,直... 汉代是青海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近年来,随着河湟地区汉墓考古发现的进行,引起了笔者对汉代艺术史研究的重新关注。青海古代的木雕造型,由于材质的关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不多。现在所能见到的,汉代的木俑作品最早,直观地反映了河湟地区汉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面,就青海古代雕塑历史范围来看,河湟地区汉代木俑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青海 历史阶段 形态 古代雕塑 河湟地区 艺术史研究 艺术发展
下载PDF
古汉遗韵——青海虎符石匮艺术管窥
18
作者 宋卫哲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3年第2期38-41,共4页
中国汉代的石刻艺术活动,在继承和发扬先秦多种形式艺术与技术的基础,造形意识从萌芽逐渐趋于成熟;西域与佛教外来艺术的传入,更丰富汉代绘画与雕刻的题材与技法,表现出极高的原创性。从西汉起,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 中国汉代的石刻艺术活动,在继承和发扬先秦多种形式艺术与技术的基础,造形意识从萌芽逐渐趋于成熟;西域与佛教外来艺术的传入,更丰富汉代绘画与雕刻的题材与技法,表现出极高的原创性。从西汉起,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各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边境各族的雕塑艺术有了显著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活动 虎符 青海 汉代绘画 艺术与技术 多民族统一 造形意识 外来艺术
下载PDF
青海河湟民族民间石刻艺术
19
作者 宋卫哲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2年第6期49-51,共3页
河湟民族民间石刻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以及其审美特质,不仅是青海多民族宗教信仰的反映,也是他们独特审美趣味的写照。河湟石刻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而有之的艺术形态,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 河湟民族民间石刻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以及其审美特质,不仅是青海多民族宗教信仰的反映,也是他们独特审美趣味的写照。河湟石刻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而有之的艺术形态,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的重要标志,是研究青海地区民族宗教、文化、艺术、民俗十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艺术 青海地区 多民族 河湟 民间 草原文化 审美特质 宗教信仰
下载PDF
青海穆斯林石刻艺术考
20
作者 宋卫哲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2年第1期42-44,共3页
青海穆斯林主要有回族、撒拉族。回族通用汉语,撒拉族通用撒拉语,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现主要居住在河湟谷地一带的西宁、大通、湟中、化隆、民和、门源、循化等地区的山乡城镇。
关键词 穆斯林 石刻艺术 青海 阿拉伯语 日常生活 宗教生活 河湟谷地 撒拉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