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力性骨折的X线诊断
1
作者 宋培平 焦旅忠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17-118,共2页
关键词 应力性骨折 X线检查
下载PDF
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封闭方式和过程 被引量:68
2
作者 丁林 Satybaev MAKSATBEK +7 位作者 蔡福龙 王厚起 宋培平 纪伟强 许强 张利云 Qasim MUHAMMAD Baral UPENDRA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309,共17页
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是海陆热力对比变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和亚洲气候转变的起点.本文根据近30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大陆初始碰撞的研究历史.对比了十多种初始碰撞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周缘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响... 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是海陆热力对比变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和亚洲气候转变的起点.本文根据近30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大陆初始碰撞的研究历史.对比了十多种初始碰撞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周缘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响应对大陆初始碰撞最为敏感,而古地磁学作为独立的证据也是非常好的定量研究方法.关于碰撞过程,与西方传统观点认为55~50Ma碰撞首先发生在西部衔接点,随后向东闭合的模式不同;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印度与欧亚大陆首先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部发生正向碰撞,时间为65~63Ma,随后向东西两侧穿时性碰撞.大陆碰撞是一个复杂的造山过程,涉及构造、沉积、变质和岩浆作用等多个方面,不同学科的学者通常喜欢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定义碰撞.我们建议使用多学科结合、相互验证的方法,避免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现象发生,尽量将每个阶段发生的事件真实地还原到碰撞造山演化的时间序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印度板块 欧亚板块 初始碰撞 封闭过程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的核心来自南半球冈瓦纳大陆 被引量:8
3
作者 丁林 李震宇 宋培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9期945-950,共6页
羌塘与拉萨地块处于青藏高原的核心位置。青藏高原北羌塘及拉萨地块的年代学及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北羌塘地块在距今约3亿年前位于南半球(21.9o±4.7oS)冈瓦纳大陆附近,因而不支持北羌塘地块来自北方劳亚大陆。北羌塘随后开始其持续... 羌塘与拉萨地块处于青藏高原的核心位置。青藏高原北羌塘及拉萨地块的年代学及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北羌塘地块在距今约3亿年前位于南半球(21.9o±4.7oS)冈瓦纳大陆附近,因而不支持北羌塘地块来自北方劳亚大陆。北羌塘随后开始其持续的北向漂移过程,在约2.1亿年前到达当前纬度位置(34oN),形象地表明其是一只"冈瓦纳大陆的早飞鸟"。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后的漂移演化史则与北羌塘地块差别明显。自晚古生代—中生代(石炭纪—三叠纪)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离后,其运动学演化过程更显得"犹豫不决"。最新的古地磁研究表明拉萨地块自冈瓦纳大陆裂离后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快速北向漂移趋势,而是呈现出较为慢速的漂移,直到距今约1.8亿年前(早侏罗世)到达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3.7o±3.4oS),随后与北面的羌塘地块在晚侏罗世首先从东部发生碰撞,随后于早白垩世时期两个地块完成拼贴。之后的印度次大陆快速向北漂移并在早新生代(距今6 500万年前)发生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继而对新生代时期欧亚大陆地形地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地块 拉萨地块 冈瓦纳大陆 劳亚大陆 漂移历史
原文传递
喉癌的CT诊断及分期对临床手术的评估(附24例报告)
4
作者 宋培平 石丽娟 姜宗先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4年第12期67-68,共2页
本文报告24例喉癌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块影,声带的增厚固定,声门裂的狭窄偏移,气管的受压变扁移位,喉周问隙的模糊消失以及颈部和远处淋巴结的转移。基于上述表现可以提出诊断,影像学分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手术... 本文报告24例喉癌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块影,声带的增厚固定,声门裂的狭窄偏移,气管的受压变扁移位,喉周问隙的模糊消失以及颈部和远处淋巴结的转移。基于上述表现可以提出诊断,影像学分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手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CT诊断 手术治疗 肿瘤
原文传递
25例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
5
作者 宋培平 金德勤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4年第9期71-72,共2页
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病,CT是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我们自1985年收集了25例胸膜间皮瘤,全部病理证实,本文重点讨论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
关键词 胸膜间皮瘤 诊断 CT表现 分型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A distinctive Eocene Asian monsoon and modern biodiversity resulted from the rise of eastern Tibet 被引量:6
6
作者 Songlin He Lin Ding +13 位作者 Zhongyu Xiong Robert A.Spicer Alex Farnsworth Paul J.Valdes Chao Wang Fulong Cai Houqi Wang Yong Sun Deng Zeng Jing Xie Yahui Yue Chenyuan Zhao Peiping Song Chen W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1期2245-2258,共14页
The uplift of eastern Tibet,Asian monsoon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globally significant Asian biodiversity are all linked,but in obscure ways.Sedimentology,geochronology,clumped isotope thermometry,and fossil ... The uplift of eastern Tibet,Asian monsoon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globally significant Asian biodiversity are all linked,but in obscure ways.Sedimentology,geochronology,clumped isotope thermometry,and fossil leaf-derived numerical climate data from the Relu Basin,eastern Tibet,show at~50–45 Ma the basin was a hot(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MAAT,~27℃)dry desert at a low-elevation of 0.6±0.6 km.Rapid basin rise to 2.0±0.9 km at 45–42 Ma and to 2.9±0.9 km at 42–40 Ma,with MAATs of~20 and~16℃,respectively,accompanied seasonally varying increased annual precipitation to>1500 mm.From~39 to 34 Ma,the basin attained 3.5±1.0 km,near its present-day elevation(~3.7 km),and MAAT cooled to~6℃.Numerically-modelled Asian monsoon streng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is Eocene uplift of eastern Tibet was incorporated.The simulation/proxy congruence points to a distinctive Eocene Asian monsoon,quite unlike that seen today,in that it featured bimodal precipitation and a winter-wet regime,and this enhanced biodiversity modernisation across eastern Asia.The Paleogene biodiversity of Asia evolved under a continually modifying monsoon influence,with the modern Asian monsoon system being unique to the present and a product of a long gradu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an ever-changing Earth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ELEVATION Asian monsoon BIODIVERSITY FOSSIL Eastern Tibet Relu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