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L1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小鼠结肠炎模型结肠黏膜的表达及其作用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宋娅岚 吴天宇 +3 位作者 陈聪 武振宇 汤旭东 陈磊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探讨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2年1-9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肠镜室就诊的18~64岁的UC患者结肠组织标本29例,... 探讨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2年1-9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肠镜室就诊的18~64岁的UC患者结肠组织标本29例,同期收集非UC患者结肠组织标本22例,采用免疫组化和RT-qPCR检测PD-L1和炎症因子IL-1β、IL-6、IL-17a、IL-22、TGF-β1的表达。选取8~10周龄C57BL/6雄性小鼠24只(23~26 g),分为空白对照组(n=4)、PD-L1-Fc组(n=4)、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组(n=8)、DSS+PD-L1-Fc组(n=8),DSS组及DSS+PD-L1-Fc组连续7天予以2.5%DSS溶液自由饮水,第8天更换为正常饮水,其余组正常饮水,第3天予以PD-L1-Fc组及DSS+PD-L1-Fc组小鼠腹腔注射PD-L1-Fc蛋白(1 mg/mL)40μg/只,造模后8~10天检测各组小鼠结肠黏膜中PD-L1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各组小鼠的体质量、粪便性状、活体结肠黏膜形态变化、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炎症因子改变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UC患者结肠黏膜中PD-L1表达显著升高(43.03±4.044,P<0.001),促炎因子IL-1β、IL-6及抗炎因子IL-22、TGF-β1的表达均升高(P<0.05);在DSS小鼠模型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腹腔注射PD-L1-Fc蛋白后,DSS小鼠的体质量、粪便评分、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及显微镜下炎症程度明显改善(P<0.05),IL-6、IL-17a下调(P<0.05),IL-22、Foxp3上调(P<0.05)。结论 PD-L1在UC患者及小鼠DSS结肠炎模型中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PD-L1 炎症因子 Treg/Th17细胞
下载PDF
腺相关病毒过表达IL22可有效改善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天宇 宋娅岚 +6 位作者 吴静峰 郑植元 张宁 周子默 唐红 王锋超 陈文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995-2006,共12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22(IL22)在小鼠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同窝IL22敲除小鼠(IL22-/-)及对照基因型小鼠(IL22+/+)各3只,给予2组小鼠2.5%DSS自由饮水6 d、正常饮... 目的探讨白介素22(IL22)在小鼠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同窝IL22敲除小鼠(IL22-/-)及对照基因型小鼠(IL22+/+)各3只,给予2组小鼠2.5%DSS自由饮水6 d、正常饮水2 d构建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及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干预8 d后行小鼠肠道内窥镜检查,测量2组小鼠结肠长度以及主要免疫器官脏器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白介素1α(IL1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蛋白水平表达;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建立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转染模型,给予DSS诱导结肠炎模型,设置PBS组(n=5)、AAV-mock+DSS组(n=5)、AAV-IL22+DSS组(n=5),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结肠闭合小环蛋白1(ZO-1)、钙粘附蛋白(E-claudin)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L22、闭合蛋白(Occludin)、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IL22+/+组比较,IL22-/-组小鼠在DSS诱导后第8天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DAI评分(P<0.01)和肠镜评分显著升高(P<0.05),组织损伤加重,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1β、cleaved-IL1β、IL6、TNFα表达上调(P<0.05)。与AAV-mock+DSS组相比,AAV-IL22+DSS组可逆转DSS诱导结肠炎,结肠组织炎症水平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示E-claudin表达显著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ccludin、p-Stat3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IL22缺乏加重小鼠DSS诱导结肠炎,而通过AAV过表达IL22能增强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炎症浸润,缓解DSS肠炎,其机制可能与Jak/Stat3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2 腺相关病毒 炎症性肠病 葡聚糖硫酸钠 Jak/Stat3通路
下载PDF
胰源性门脉高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Nomogram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武振宇 张耀 +3 位作者 陈聪 宋娅岚 吴静 陈磊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9-704,共6页
目的探究胰源性门脉高压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5例发生胰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门脉高压分为研究组(n=75)和对照组(n=110),分别采... 目的探究胰源性门脉高压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5例发生胰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门脉高压分为研究组(n=75)和对照组(n=110),分别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胰源性门脉高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基于这些变量,利用Nomogram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在变量筛选中,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史及病因是胰源性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OR=5.008、3.913、3.690),红细胞计数为保护性因素(OR=0.362)。基于变量筛选结果,构建胰源性门脉高压的Nomogram模型,模型的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789,且校准曲线具有良好的拟合度,说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风险阈值在15%~85%之间时,能获得较好的净获益值,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性。结论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可有效地早期识别胰源性门脉高压的高危因素,早期干预,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源性门脉高压 危险因素 logistics回归分析 Nomogram模型
下载PDF
胸部增强CT检查对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及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聪 吴静 +5 位作者 吴蔚 张耀 武振宇 宋娅岚 陈静 陈磊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82-1389,共8页
目的:探讨胸部增强CT检查对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及准确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85例,女78... 目的:探讨胸部增强CT检查对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及准确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85例,女78例;年龄为(61±8)岁。观察指标:(1)术前胸部增强CT检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2)胸部增强CT检查对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3)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胸部增强CT检查对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真实性评价采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指标,可靠性评价采用准确度和Kappa分析。上述评价指标的值越大,提示该诊断方法的可行性和(或)可靠性越强。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中 P<0.2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术前胸部增强CT检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463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90例(真阳性35例、假阳性55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373例(真阴性300例、假阴性73例);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108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355例。(2)胸部增强CT检查对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32.41%(35/108)、84.51%(300/355)、38.89%(35/90)、80.43%(300/373)、0.169;准确度为72.35%(335/463),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180( P<0.05)。(3)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和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度的相关因素( χ^(2)=7.65,6.07,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2.1 cm是影响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2.05,95%可信区间为1.23~3.43, P<0.05)。 结论: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有限,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存在较大差异。肿瘤长径≥2.1 cm是影响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纵隔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