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树冠覆盖视角的乡村人居生态林现状评价与用地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贾宝全 马明娟 宋宜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63-1472,共10页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态现状与生态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对于指导今后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该指标为核心,选择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2009年7—8月25 cm分辨率的航空影像数据,对其乡村人居生态林的结构特征、林木树冠覆盖现状以及潜在树冠覆盖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实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为1 088.15 hm2,全镇的树冠覆盖率为17.12%,99%以上为乔木冠层覆盖面积。从林木树冠覆盖的斑块粒级结构来看,树冠覆盖斑块在面积上以巨型斑块为主,但在数量上则以中小型斑块为主。不同行政村的树冠覆盖率评价结果显示,全镇66个行政村中仅有24个行政村树冠覆盖率高于镇域平均水平17.12%。全镇林木树冠覆盖以中等覆盖度等级为主,隶属此等级的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36.36%;其次为极低和低等覆盖度等级,行政村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1.21%、18.18%;高等树冠覆盖度等级所占比例最少,仅为7.58%。不同树种树冠覆盖面积的比例差异较大,占有比例较高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泡桐、刺槐、苹果、柿树等,其中,杨树的树冠覆盖比例最高,达11.97%,小檗最少,不足0.01%。从未来可绿化的树冠覆盖潜力看,研究区理论潜在树冠覆盖面积共计190.51 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2.91%,包括滩涂地、裸土地、荒草地及其他未利用地等4类用地类型;理论上全镇未来能达到的最大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0.12%;扣除保障景观多样性的"10%急需律"后的实际潜力结果表明,实际可利用的林木潜在树冠覆盖率仅2.7%,其中以滩涂地覆盖斑块可增加的面积最多,为59.46 hm2。总体而言,研究区的林木树冠覆盖具有数量偏低、斑块破碎化程度高、类型单一等特点,今后的生态建设应该保护与建设并举,重点加强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树冠覆盖 乡村人居林 斑块粒级 树种 行政村 现实与潜在覆盖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
下载PDF
南京市市域热场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贾宝全 邱尔发 宋宜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158,共7页
为了研究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利用1988年7月5日和2009年6月13日的TM第6波段数据,定量反演了南京市域的热场分布情况,并利用相对亮温从全市与不同区域两个空间尺度对其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的热... 为了研究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利用1988年7月5日和2009年6月13日的TM第6波段数据,定量反演了南京市域的热场分布情况,并利用相对亮温从全市与不同区域两个空间尺度对其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的热环境状况总体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全市平均温度从1988年的28.19℃降到2009年的25.37℃,降幅达2.82℃;但城市核心区外围还处于不断加强的变化趋势中,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热场强度有所增大,最高温2009年比1988年提高了2.77℃;二是亮温极差扩大,2009年温度极差值比1988年提高了2.23℃。全市的高温范围呈现以长江市区段为轴的基本对称格局,并向东、南、北3个方向扩展延伸,但重点集中在以建邺、雨花台、玄武、栖霞4区为主体构成的城区外围热岛区。南京市域热场的变化原因,既有气温升高变化趋势的影响,也有土地利用与城市建设空间变化因素的作用,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急速扩张是市区热岛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而城区绿化与城市外围的绿化和生态建设对于缓解城区热岛效应与市域热场的强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热岛效应 动态变化 原因分析 南京市
下载PDF
基于定量遥感的石家庄市域热环境变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宜昊 贾宝全 姜楠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2-1140,共9页
基于影像的反演算法,以2004年8月30日和2010年8月15日石家庄市域的TM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在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之后,利用其第6波段数据反演了全市域的热场状况,并利用相对亮温对全市域和不同生态分区的热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 基于影像的反演算法,以2004年8月30日和2010年8月15日石家庄市域的TM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在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之后,利用其第6波段数据反演了全市域的热场状况,并利用相对亮温对全市域和不同生态分区的热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市域热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了两大两小的特点,一方面,市区范围内和平山县沿滹沱河河谷一带的热场强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市域的西南角赞皇县、灵寿县与行唐县的北部丘陵地区,热场强度呈减小趋势。相对亮温统计结果表明,全市域的热场强度主要以绿岛和弱热岛为主,二者在2004年和2010年占全市面积的92.33%和88.24%。总体看来,热场强度有所增加。对不同生态区的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山区和中部丘陵生态经济林涵养区的变化最为显著,均呈强热岛和极强热岛增加的特点。从热场变化的原因分析,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外,城建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迅猛增长,也是引起市域热场(尤其是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遥感 TM卫星影像 热环境 相对亮温 城市热岛效应 石家庄
原文传递
山东省安丘市生态用地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艳娇 贾宝全 +2 位作者 马明娟 宋宜昊 姜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74-1881,共8页
利用山东省安丘市4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动态度、转移矩阵及不稳定斑块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县域生态用地动态变化特征,以期对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995—2010年安丘市生态用地占市域... 利用山东省安丘市4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动态度、转移矩阵及不稳定斑块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县域生态用地动态变化特征,以期对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995—2010年安丘市生态用地占市域面积比例由14.04%降低至13.31%,草地、水域减少,林地、未利用地增加,而非生态用地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3个时段,不稳定斑块占研究区总面积比重较小,分别为1.39%、2.21%和3.13%;不稳定斑块中生态用地面积及斑块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31.09%、43.21%、20.52%和28.24%、34.06%、11.28%。生态用地空间稳定性相对较低,且有下降趋势。Moran指数表明,转入的生态用地呈聚集分布,转入的非生态用地呈离散或随机分布。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的空间动态度持续增加,整体上生态用地朝着规模减小的方向发展,非生态用地朝着规模增大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县域 动态变化 安丘市
原文传递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市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姜楠 贾宝全 宋宜昊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02-1409,共8页
基于北京市2000、2010年LUCC图件,借助GIS及SPSS软件,选取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综合因素为自变量,运用定性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北京市耕地变化的宏观原因及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市耕地变化是... 基于北京市2000、2010年LUCC图件,借助GIS及SPSS软件,选取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综合因素为自变量,运用定性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北京市耕地变化的宏观原因及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市耕地变化是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是宏观需求和空间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山区绿化、水库蓄水量下降及城市规划等因素是影响北京市耕地变化方向和趋势的宏观因素,而耕地空间变化则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下,受到高程、侵蚀强度、距农村居民点距离、邻域内耕地数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3)总体看来,北京市的耕地变化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耕地 LOGISTIC回归模型 驱动力 北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