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反转构造的类型和特点 被引量:13
1
作者 宋廷光 于百莲 +1 位作者 韩殿杰 王绍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71-275,共5页
正反转构造可以划分为断裂型、褶皱型和混合型3大类,其中断裂型包括下正上逆、上下均正和上下均逆3种地层组合形式;当反转期沿断层的逆冲位移小于早期正断层的最大正断位移而大于最小正断位移时表现为下正上逆;当后期逆冲位移小于... 正反转构造可以划分为断裂型、褶皱型和混合型3大类,其中断裂型包括下正上逆、上下均正和上下均逆3种地层组合形式;当反转期沿断层的逆冲位移小于早期正断层的最大正断位移而大于最小正断位移时表现为下正上逆;当后期逆冲位移小于早期的最小正断位移时表现为上下均正;当后期的逆冲位移大于早期的最大正断位移时表现为上下均逆.褶皱型包括上凸下凹和上下均凸两种形态。当反转期断裂活动和地层褶皱作用均很明显且作用于同一构造时,形成混合型反转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反转构造 构造反转 位移 油气油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同沉积逆断层的发育特点及油气聚集条件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宋廷光 《青海地质》 1997年第2期6-13,共8页
发育在压性、压扭性盆地中的同沉积逆断层上盘地层比下盘地层相应地要薄。上盘可缺失某些层段或一直未接受沉积,上盘发育的不对称背斜可为同生、部分同生或后生;下盘地层有时呈楔状向断层处加厚,凹陷内的断层两侧岩性差异小,盆缘或凹陷... 发育在压性、压扭性盆地中的同沉积逆断层上盘地层比下盘地层相应地要薄。上盘可缺失某些层段或一直未接受沉积,上盘发育的不对称背斜可为同生、部分同生或后生;下盘地层有时呈楔状向断层处加厚,凹陷内的断层两侧岩性差异小,盆缘或凹陷边界断层岩性差异明显。断面形态有铲形和平直形,前者主要与逆冲推覆有关,后者主要受基底断块控制。断层活动方式有连续和间歇性活动两种。断层发育阶段分为同生冲断期、褶皱发育期和消亡期。 同沉积逆断层具有良好的聚油条件。圈闭形式主要有上盘背斜、断层遮挡、浅层压实背科、基岩潜山及地层尖灭等,并可叠合连片。聚油方式以“新生古储”为主,并有“古生新储”;油气主要通过接触式或顺断层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发育特点 同沉积逆断层 油气藏 油气聚集
下载PDF
酒西盆地老君庙逆冲断裂带及其演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宋廷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5-82,共8页
这是一条典型的逆冲断裂带,由老君庙和庙北两逆冲断层组成。断面上陡下缓,向下顺上石炭统太原组软弱层滑脱。该构造带沿走向从东至西位移量和缩短量逐渐减少,褶皱幅度减小但宽度增大,逆冲岩席厚度由薄增厚。岩席厚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其... 这是一条典型的逆冲断裂带,由老君庙和庙北两逆冲断层组成。断面上陡下缓,向下顺上石炭统太原组软弱层滑脱。该构造带沿走向从东至西位移量和缩短量逐渐减少,褶皱幅度减小但宽度增大,逆冲岩席厚度由薄增厚。岩席厚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其它变形差异的主要原因。断裂带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褶皱尤其是断裂是从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发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逆冲断裂带 断裂带演化
下载PDF
从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看中国东部盆地构造圈闭的形成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燮培 宋廷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3-382,共10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构造反转的分析,把该盆地构造反转划分为3种类型;平面上分为4个反转构造带.结合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构造样式和演化机制,认为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不是局部现象,它代表了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演化的普遍模式,并与构造圈... 通过对松辽盆地构造反转的分析,把该盆地构造反转划分为3种类型;平面上分为4个反转构造带.结合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构造样式和演化机制,认为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不是局部现象,它代表了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演化的普遍模式,并与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形成密切相关.中国东部盆地重要的构造反转有4期;盆地内众多构造圈闭类型是多种地质应力联合作用和多期构造作用叠加的结果,而后期的挤压反转起到了加剧和定型作用.中国东部燕山—喜山期几次挤压反转与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及区域左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反转 构造圈闭 松辽盆地 盆地构造 油汽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