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F-2遥感影像和改进后PSPNet模型的丘陵地区耕地图斑提取方法
1
作者 颜玲 李少达 +6 位作者 李彩瑛 陈薇 刘林 宋承远 杨莉 吴若楚 冉培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针对丘陵地区耕地地块具有边界模糊、覆盖物种类多样、大小和空间位置分布不规则等特点,传统分类方法难以快速准确提取耕地信息的问题,本文以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和高板镇为研究区域,利用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和改进后的PSPNet语义分割网络... 针对丘陵地区耕地地块具有边界模糊、覆盖物种类多样、大小和空间位置分布不规则等特点,传统分类方法难以快速准确提取耕地信息的问题,本文以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和高板镇为研究区域,利用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和改进后的PSPNet语义分割网络模型进行耕地图斑提取研究。在模型训练中,引入CBAM注意力模块以提高整个网络的特征提取和表达能力,采用余弦退火学习率以加快模型的收敛速度。结果表明,改进后的PSPNet模型在丘陵地区耕地提取精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提高,耕地识别精度达到了95.69%,比标准PSPNet模型提高了1.07%,比Unet++,DeepLabv3+和支持向量机方法方法提高了1.32%,1.75%和6.33%。基于改进后的PSPNet模型具有更强的特征提取和表达能力,可以更准确地提取丘陵地区的耕地信息,为农业决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促进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耕地 PSPNet模型 CBAM注意力模块 余弦退火学习率 GF-2遥感影像
下载PDF
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黑质脑组织DNA甲基化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胡雅岑 徐倩 +9 位作者 郭纪峰 艾三喜 宋承远 孙启英 翁翎 周琳 江泓 沈璐 严新翔 唐北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7-285,共9页
为研究DNA甲基化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用环境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连续腹腔给药诱导小鼠帕金森病(Parkison's disease,PD)模型,应用ELISA检测小鼠黑质脑组织总体甲基化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为研究DNA甲基化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用环境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连续腹腔给药诱导小鼠帕金森病(Parkison's disease,PD)模型,应用ELISA检测小鼠黑质脑组织总体甲基化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DNA甲基转移酶表达水平,探讨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黑质部位是否存在DNA甲基化异常.进一步应用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结合DNA甲基化芯片方法,构建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黑质脑组织DNA甲基化谱,并寻找DNA甲基化修饰异常的PD相关基因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黑质脑组织DNA总体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nmt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利用DNA甲基化芯片在全基因组内筛选出甲基化差异修饰位点共48个,涉及44个基因,这些甲基化差异基因参与信号转导、分子转运、转录调控、发育、细胞分化、凋亡调控、氧化应激、蛋白质降解等生物学过程.在甲基化差异修饰基因中,对Uchl1基因及Arih2基因进行了甲基化水平以及表达水平的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黑质脑组织Uchl1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增高,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Arih2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降低,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增高.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DNA甲基化修饰异常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如MPTP)可以通过改变DNA甲基化修饰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DNA甲基化 总体甲基化 DNA甲基转移酶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
下载PDF
名山河流域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欣雨 夏建国 +2 位作者 鄢广奎 宋承远 李琳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4-230,238,共8页
以名山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名山河流域3种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7.50~34.70g/kg之间,含量高低表现为水稻土>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含... 以名山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名山河流域3种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7.50~34.70g/kg之间,含量高低表现为水稻土>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含量分别是黄壤和紫色土的1.32,1.39倍;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看,水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旱地、茶园和果园,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84 6);(2)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中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表层土壤(0—20cm)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稻土>黄壤>紫色土,下层土壤(20—40cm)有机碳含量为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具有相似规律;(3)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20cm)有机碳含量大小关系表现为水田>旱地>果园>茶园,下层土壤(20—40cm)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水田>果园>茶园>旱地,水田表层、下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极显著地高于旱地、果园、茶园,再次证明活性有机碳是表征有机碳特性的重要指标;(4)3种类型土壤的团聚体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的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着土壤剖面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土壤团聚体的单位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呈现波浪形的变化趋势,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上可知,土壤类型的差异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对土壤有机碳及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 名山河流域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欣雨 夏建国 +1 位作者 李琳佳 宋承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2-278,共7页
为探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探明蒙山茶园土壤中铜的环境化学行为,以蒙山茶园土壤为对象,通过超声波分散法、沉降-虹吸法等提取土壤团聚体,采用批实验法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对土壤... 为探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探明蒙山茶园土壤中铜的环境化学行为,以蒙山茶园土壤为对象,通过超声波分散法、沉降-虹吸法等提取土壤团聚体,采用批实验法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对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原土及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对Cu^(2+)的吸附量均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随低分子量有机酸加入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受到土壤团聚体比表面积、游离氧化铁、阳离子交换量以及有机质等的影响,吸附量大小顺序为(<0.002 mm)粒径组>0.053~0.002 mm粒径组>原土>2~0.25 mm粒径组>0.25~0.053 mm粒径组;应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三种方程对其等温吸附过程的拟合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佳;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吸附Cu^(2+)的影响先表现为促进作用,随着加入量的增加转为抑制作用,柠檬酸、苹果酸浓度在0~1 mmol·L^(-1),草酸浓度在0~0.1 mmol·L^(-1)能促进土壤团聚体对Cu^(2+)的吸附,而柠檬酸、苹果酸浓度>1 mmol·L^(-1),草酸浓度>0.1 mmol·L^(-1)时却抑制其吸附,柠檬酸、苹果酸为0.5 mmol·L^(-1)时吸附量达到最大。综上可知,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受有机酸种类、浓度及土壤团聚体大小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量有机酸 土壤团聚体 CU2+ 吸附
下载PDF
表观遗传学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宋承远 郭纪锋 唐北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55-560,共6页
表观遗传学调控通过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方式改变DNA的表达水平,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疾病应用表观遗传学原理研制新型药物,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中枢神经... 表观遗传学调控通过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方式改变DNA的表达水平,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疾病应用表观遗传学原理研制新型药物,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本文主要总结表观遗传学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以表观遗传学为依据的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变性疾病 遗传学研究 DNA甲基化 组蛋白类 乙酰化作用 综述
下载PDF
柠檬酸对蒙山茶园土壤微团聚体吸附-解吸Cu^(2+)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欣雨 夏建国 +2 位作者 黄江伟 李琳佳 宋承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9-245,共7页
以蒙山茶园土为对象,运用平衡液吸附法以及NaNO3溶液解吸法探讨了柠檬酸对原土及各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吸附-解吸Cu2+的特性,以期明确柠檬酸对土壤吸附解吸铜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柠檬酸后,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原土和各粒径... 以蒙山茶园土为对象,运用平衡液吸附法以及NaNO3溶液解吸法探讨了柠檬酸对原土及各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吸附-解吸Cu2+的特性,以期明确柠檬酸对土壤吸附解吸铜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柠檬酸后,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原土和各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有所增加,吸附量大小顺序为:(<0.002mm)>(0.053~0.002)mm>原土>(2~0.25)mm>(0.25~0.053)mm,与土壤微团聚体中游离氧化铁、阳离子交换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一致;柠檬酸对Cu2+的吸附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低浓度(0~1mmol/L)的柠檬酸促进土壤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而高浓度(>1mmol/L)的柠檬酸则降低其吸附,吸附量在柠檬酸浓度为0.5mmol/L时达到最大;Langmuir、Freundlich、Temkin 3种方程对其等温吸附过程的拟合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以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佳,说明加入柠檬酸后的原土及各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以单层吸附为主;随着铜浓度的上升,土壤微团聚体对Cu2+的易解吸率不断增加,柠檬酸的进一步加入使得土壤微团聚体对Cu2+的解吸率上升,而解吸大小顺序与吸附顺序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土壤微团聚体 CU2+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对铅锌矿区土壤吸附Zn2+、Cd2+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宋承远 夏建国 +2 位作者 李琳佳 李欣雨 肖欣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9-356,共8页
为探究羟基磷灰石(HAP)对矿区土壤重金属的固化效果,采用吸附试验,研究施加HAP的铅锌矿区土壤对Cd^2+、Zn^2+的动力学吸附和等温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土壤对Cd^2+、Zn^2+的吸附量随Cd^2+、Zn^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酸性条件下,其吸... 为探究羟基磷灰石(HAP)对矿区土壤重金属的固化效果,采用吸附试验,研究施加HAP的铅锌矿区土壤对Cd^2+、Zn^2+的动力学吸附和等温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土壤对Cd^2+、Zn^2+的吸附量随Cd^2+、Zn^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酸性条件下,其吸附量随pH上升而上升;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两者的吸附过程,土壤吸附能力随HAP的添加量增大而增强;在Zn—Cd共存体系中,当初始浓度为<20mg/L时,土壤对Zn^2+、Cd^2+的吸附无明显差异,2种金属离子竞争力度小,随着初始浓度上升,竞争明显,对Zn^2+的最大吸附量能达到单一体系中的79%~87%,而Cd^2+的最大吸附量只有单一体系中的57%~72%,Zn^2+的竞争力优于Cd^2+,Zn^2+对Cd^2+吸附产生严重的抑制。综上可知,HAP能提高矿区土壤的吸附性能,在Zn、Cd污染土壤中,更能提升土壤对Zn^2+的吸附固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CD^2+ 羟基磷灰石 吸附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余雯菲 孙丛丛 +1 位作者 宋承远 刘艺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39-1341,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我国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7%^[1]。PD是遗传易感、环境毒素、年龄老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运...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我国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7%^[1]。PD是遗传易感、环境毒素、年龄老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运动症状(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僵直和姿势平衡障碍)和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和胃肠道症状等),在典型运动障碍出现前10~20年,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已变性,α突触核蛋白异常积聚,小胶质细胞活化,释放炎性介质,加重神经元损伤^[2]。近年来炎症在P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我们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衰老 疾病遗传易感性 免疫系统 多巴胺
下载PDF
海泡石对污染土壤中铅的钝化效果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琳佳 夏建国 +2 位作者 唐枭 宋承远 肖欣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3-1020,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方法改性后的海泡石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天然海泡石(Sep)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巯基乙酸改性(Q-Sep)、热改性(R-Sep)、热处理+FeSO4改性(F-Sep),观察改性海泡石表面微观形态与结构,并分别添加1%、3%、6%、9%、15%天然... 为了探讨不同方法改性后的海泡石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天然海泡石(Sep)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巯基乙酸改性(Q-Sep)、热改性(R-Sep)、热处理+FeSO4改性(F-Sep),观察改性海泡石表面微观形态与结构,并分别添加1%、3%、6%、9%、15%天然海泡石和改性海泡石进行土培试验,采用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以及BCR连续提取法对土壤有效态铅和铅形态进行分析,探究不同添加量海泡石对铅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为改性海泡石应用于土壤钝化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FeSO4、巯基乙酸和热处理改性后的海泡石比表面积比天然海泡石显著增大,其中F-Sep的比表面积最大。F-Sep和R-Sep的孔容也与Sep有显著差异。当Q-Sep、R-Sep和F-Sep的添加量≥3%时,土壤pH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添加量≥6%时,土壤CEC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添加4种海泡石的土壤与对照组相比酸提取态铅含量有显著减少,添加F-Sep、Q-Sep和R-Sep的土壤酸提取态铅减少率分别为19.95%-57.74%、44.31%-71.51%和32.93%-64.56%,土壤酸提取态铅含量、可还原态铅含量与残渣态铅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37,P=0.000和r=0.618,P=0.001),表明酸提取态铅和可还原态铅主要是向残渣态转化。添加海泡石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铅含量,土壤有效态铅含量与土壤pH值、土壤CE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887,P=0.000和r=0.596,P=0.002),与酸提取态铅和可还原态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49,P=0.000和r=0.506,P=0.008)。添加15%Q-Sep材料后的土壤有效态铅含量降幅最大,达到39.68%。3种改性海泡石材料对土壤中铅的钝化效果均优于天然海泡石,其中Q-Sep对土壤铅的钝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海泡石 污染土壤 PB 钝化
下载PDF
名山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壤腐殖质的组成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琳佳 夏建国 +2 位作者 鄢广奎 李欣雨 宋承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3-169,共7页
以名山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土壤类型(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和4种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果园、茶园)下腐殖质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名山河流域3种类型土壤腐殖质含碳量为9.74~21.66g/kg,表层土壤(0—20cm)大于... 以名山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土壤类型(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和4种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果园、茶园)下腐殖质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名山河流域3种类型土壤腐殖质含碳量为9.74~21.66g/kg,表层土壤(0—20cm)大于下层土壤(20—40cm),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稻土>紫色土>黄壤,水稻土与紫色土、黄壤腐殖质碳含量差异显著,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土地利用方式看,水田腐殖质含碳量显著高于果园、茶园和旱地,且腐殖质碳含量与H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的腐殖化程度表现为黄壤>紫色土>水稻土。不同利用方式下重组碳含量表现为水田>果园>茶园>旱地,茶园表层土壤腐殖质松紧比最大(1.37),为水田下层土壤的2.14倍;3种类型土壤团聚体中HA含量为0.02~4.57g/kg,且随着粒径的减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除2~5,<0.25mm粒径团聚体外,>5,1~2,0.5~1,0.25~0.5mm粒径团聚体均与其HA含量呈正相关(P<0.05)。土壤腐殖质组成受土壤类型及人为耕作管理活动的影响,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肥力最高,HA含量受>5mm粒径团聚体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 名山河流域 土壤类型 团聚体
下载PDF
手机没网了
11
作者 宋承远 波比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 2019年第7期8-8,共1页
'呀.怎么了?'正在看微信的我发现手机先是黑屏了,接着就跳出了几个字:网络已断,请检查。我急忙跑到路由器旁一看,果然没网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既然没网可用,在家待着也没事干,干脆出门逛逛吧。刚走出门口,我就撞到了一个绿色的&#... '呀.怎么了?'正在看微信的我发现手机先是黑屏了,接着就跳出了几个字:网络已断,请检查。我急忙跑到路由器旁一看,果然没网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既然没网可用,在家待着也没事干,干脆出门逛逛吧。刚走出门口,我就撞到了一个绿色的'桶'。'谁在我家门口放了个邮筒?'我生气地吼道。一看四周,我的老天爷,怎么到处都是邮筒?连公交车里都装上了邮筒I任细一想,大概是因为手机没网了,人们再也不能发微信交流,只能写信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 网络 生气 检查 路由器 绿色 邮筒 公交车
下载PDF
ADCY5基因突变致家族性运动障碍面部肌纤维颤搐症1例
12
作者 吴凤娟 段若楠 宋承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家族性运动障碍面部肌纤维颤搐症临床罕见,发病率低。本文报告1例腺苷酸环化酶5(adenylate cyclase 5,ADCY5)基因新生突变致家族性运动障碍面部肌纤维颤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27岁女性,婴儿期起病,病程进展缓慢。表现为突出的口周... 家族性运动障碍面部肌纤维颤搐症临床罕见,发病率低。本文报告1例腺苷酸环化酶5(adenylate cyclase 5,ADCY5)基因新生突变致家族性运动障碍面部肌纤维颤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27岁女性,婴儿期起病,病程进展缓慢。表现为突出的口周、面部肌肉颤动,书写、步态异常。查体有明显的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夜间症状加重,焦虑时症状加重,咖啡减缓发作。基因检测提示患者ADCY5的1号外显子上存在c.987C>G(p.I329M)的杂合突变,该变异位点既往未见报告。予氯硝西泮、肉毒毒素治疗,患者总体症状轻微改善。通过分析该病例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酸环化酶 5基因 家族性 常染色体显性 运动障碍 面部肌纤维颤搐症 基因突变 临床 特点
下载PDF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新发突变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敏 曹丽丽 宋承远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8-132,共5页
目的报道1例临床确诊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该基因的新突变位点。方法回顾先证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家庭成员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分子遗传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均存在NF1基因第14个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15... 目的报道1例临床确诊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该基因的新突变位点。方法回顾先证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家庭成员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分子遗传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均存在NF1基因第14个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1586T>G,而在非患病的家庭成员中没有发现该突变。结论发现NFI基因一个新的错义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NF1的原因。另外,合并身材矮小的NF1患者均应行颅脑磁共振(MRI)检查排除鞍区肿瘤,以及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评估激素分泌情况,追溯发育迟缓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新突变位点 颅内病变 发育迟缓
原文传递
阿尔茨海默病多中心独立的、可重复的海马影像组学标志物:早期识别、纵向进展和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坤 丁艳辉 +21 位作者 韩璎 范勇 Aaron F.Alexander-Bloch 韩彤 金丹 刘冰 卢洁 宋承远 王盼 王大伟 王青 徐凯斌 杨宏伟 姚洪祥 郑元杰 于春水 周波 张新卿 周玉颖 蒋田仔 张熙 刘勇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3期1103-1113,M0004,共12页
脑内海马结构的形态学变化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影像学标记之一.海马的影像组学特征是否可以作为AD早期识别的生物标记以及是否可以预测轻度认知损害(MCI)的转化尚需进一步验证,并且海马影像组学特征是否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也需要进一... 脑内海马结构的形态学变化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影像学标记之一.海马的影像组学特征是否可以作为AD早期识别的生物标记以及是否可以预测轻度认知损害(MCI)的转化尚需进一步验证,并且海马影像组学特征是否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也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海马的影像组学特征是否可以作为AD早期识别的影像学标记.为此,我们利用最常用的多变量分类器对AD(261例)和正常人(231例)进行独立中心识别的交叉验证,6个中心的平均准确率为88.21%,更进一步,利用完全独立的ADNI数据集(1228例被试)也验证了这一结果.通过对MCI人群的系统研究发现,部分重要海马影像组学特征与被试的生物学评分(主要包括APOE基因型、多基因风险分数、脑脊液的生物标记物Aβ和Tau,以及认知能力的变化等)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5年左右的纵向跟踪研究发现影像组学特征的变化与认知水平的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海马的影像组学特征有希望用于早期识别AD,具有预测MCI病人是否会转化为AD的潜在能力.综上,研究结果将有可能应用于MCI和AD的早期辅助识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pocampal radiomic features Multisite Alzheimer’s disease MRI Independent cross-validation Brain biomarker Biological ba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