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章”的意义——论孙犁晚年写作的文体创造与精神意涵
1
作者 宋文坛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孙犁的晚年写作以风格的重大转变而令人瞩目。他放弃早年单纯热烈的浪漫抒情,转向深沉凝重的写实,从表现“真善美的极致”转向对社会历史与人生命运的冷静审视;他致力于“质实精短”的文章写作,行文自然又老到纯熟,透露出至简至纯又含... 孙犁的晚年写作以风格的重大转变而令人瞩目。他放弃早年单纯热烈的浪漫抒情,转向深沉凝重的写实,从表现“真善美的极致”转向对社会历史与人生命运的冷静审视;他致力于“质实精短”的文章写作,行文自然又老到纯熟,透露出至简至纯又含蓄深沉的美学趣味。孙犁的风格转型在熟悉他的读者看来简直可谓“脱胎换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趣味 风格转型 冷静审视 人生命运 文章写作 孙犁 脱胎换骨
下载PDF
张力对峙中的升华与重建——丁玲小说创作中的“自我”建构问题
2
作者 宋文坛 陈芳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0-85,共6页
自20世纪20年代进入文坛,丁玲就以其卓异的“自我表现”引人注目。其早期小说高度关注主人公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小说文本呈现出内在的紧张,构成了丁玲“向内挖掘”的写作特点。20世纪30年代以后,时代的“规定性情境”构成强大的历史... 自20世纪20年代进入文坛,丁玲就以其卓异的“自我表现”引人注目。其早期小说高度关注主人公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小说文本呈现出内在的紧张,构成了丁玲“向内挖掘”的写作特点。20世纪30年代以后,时代的“规定性情境”构成强大的历史合力,推动着丁玲不断地思考“自我”定位与文学何为的问题,完成了思想与创作的“向左转”;但是,丁玲的“自我”建构并未完成,在其后的创作中,她的“自我”书写表现出矛盾和交错,呈现出复杂的张力。丁玲的创作是一部不断调整“自我”、扬弃“旧我”、生成“新我”的“自我生成史”,她的思想历程代表了一代革命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史,具有不可忽视的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自我建构 历史情境 张力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辽宁小说的现实书写与人文情怀——以第十届辽宁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项男 宋文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0-33,共4页
21世纪辽宁小说创作呈现新的特点与新的样貌,具体表现在作家的题材选择、个性手法及人文精神倾向等方面。《第十届辽宁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涵盖了近年来活跃在辽宁文坛的代表性作家作品,集中展现了辽宁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对透视21世纪... 21世纪辽宁小说创作呈现新的特点与新的样貌,具体表现在作家的题材选择、个性手法及人文精神倾向等方面。《第十届辽宁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涵盖了近年来活跃在辽宁文坛的代表性作家作品,集中展现了辽宁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对透视21世纪以来辽宁文学创作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获奖作品突出的创作特征是作家均立足现实,极力还原生活的本来样貌,生动再现时代发展进程中边缘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努力勾画独属于辽宁的世态人情、社会风景。通过对第十届辽宁文学奖部分获奖作品的现实精神的分析解读,可以关照辽宁文学的发展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文学 现实书写 第十届辽宁文学奖
下载PDF
青年的位置——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文学中的“青年问题”论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宋文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3,共9页
一、“主体”的翻转与“青年问题” 在晚清以来的历史和文学叙述中,“青年”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1901年,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依据精神气质的不同把中国人区分为“老年”和“青年”两类,并做了高下善恶之区分:“故今日... 一、“主体”的翻转与“青年问题” 在晚清以来的历史和文学叙述中,“青年”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1901年,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依据精神气质的不同把中国人区分为“老年”和“青年”两类,并做了高下善恶之区分:“故今日我全国人可分为两种:其一老朽者流,死守故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问题 文学叙述 80年代 70年代 《过渡时代论》 “主体” 精神气质 中国人
下载PDF
苦难的追问与终极的追寻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文坛 陈芳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6-19,75,共5页
史铁生的小说贯穿着他对人生苦难、价值信仰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经常围绕着"残疾"命题展开,他从个人残疾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在对个人命运的不断反思与追问中努力解答个体价值依靠问题,从而由"个体残疾"的思考上升... 史铁生的小说贯穿着他对人生苦难、价值信仰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经常围绕着"残疾"命题展开,他从个人残疾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在对个人命运的不断反思与追问中努力解答个体价值依靠问题,从而由"个体残疾"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存在、人性深处"广义残疾"的考察,并最终走向"过程神学"的阐扬。尽管他仍然面临着信仰的内在矛盾,但他的个性立场还是为我们对精神与信仰的反思及重建指出了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难 审美主义 终极 广义残疾 过程神学
下载PDF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文坛 周景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6-212,共7页
历史转型时期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探讨其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会议前后的历史环境和亟待解决的文艺问题。第四次文代会以"文艺民主"和"团结一... 历史转型时期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探讨其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会议前后的历史环境和亟待解决的文艺问题。第四次文代会以"文艺民主"和"团结一致向前看"来推动文艺界的团结和恢复文艺界的生机,同时也针对"回归"十七年还是"超越"十七年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样的论争正体现了对历史的传承和接续。政治和文艺界确定了新的"二为"方针,取得了"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最大共识,在意识形态的最终尺度上获得协调和平衡,从而在文艺界内部形成共识,弥合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次文代会 继往开来 文艺界
下载PDF
历史叙述的“默契”与“偏离”——对“伤痕、反思”小说与“主流”话语关系的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文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在"新时期"之初,围绕着如何想象与阐释"新时期"这一新的历史叙述概念,"主流"话语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潮的"伤痕、反思"小说之间形成了极为默契的"互动"关系,"伤痕、反思"小... 在"新时期"之初,围绕着如何想象与阐释"新时期"这一新的历史叙述概念,"主流"话语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潮的"伤痕、反思"小说之间形成了极为默契的"互动"关系,"伤痕、反思"小说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并推动了"主流"话语的建构,从而形成了当代文学史上一次文学与"主流"话语的高度"融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与"主流"话语之间不存在分歧,对历史叙述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创作中出现的对"主流"历史叙事的"偏离"使刚刚建立的"规范"有了松动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话语 “新时期” “伤痕、反思”小说 历史叙述 叙述规范
下载PDF
现实主义:“回避”的策略与“发现”的手段——毕飞宇小说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文坛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6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小说解读 现实主义 回避 历史题材 写作兴趣 小说创作 表现方法 小说体式
下载PDF
温暖的讽诫——解读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城乡文化困境主题 被引量:1
9
作者 宋文坛 孙立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14-119,共6页
范小青近年来的小说创作关注城乡两类人群的文化困境,对他们在城乡文化的隔膜和冲突中所呈现出的心灵分裂、身份迷失、生存焦虑等文化困境做了深入的审视,表现出了范小青强烈的人性关怀和富于温情的情感特色。范小青的创作,试图对城乡... 范小青近年来的小说创作关注城乡两类人群的文化困境,对他们在城乡文化的隔膜和冲突中所呈现出的心灵分裂、身份迷失、生存焦虑等文化困境做了深入的审视,表现出了范小青强烈的人性关怀和富于温情的情感特色。范小青的创作,试图对城乡文化之间的沟通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追问,其温情的特点既是作家自我的个性所在,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无力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困境 城乡融合 温情
下载PDF
启蒙与权力的黑色书写——毕飞宇小说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文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9-53,69,共6页
对“启蒙”话语及“民间”生存秩序的考察与思索是毕飞宇小说的两个中心主题。在他的笔下,“神圣”的“启蒙话语”被粗野、蒙昧的“民间话语”一再地冲击、颠覆,“启蒙者”被羞辱、愚弄,毫无还手之力,这构成了对“启蒙神话”的质疑。而... 对“启蒙”话语及“民间”生存秩序的考察与思索是毕飞宇小说的两个中心主题。在他的笔下,“神圣”的“启蒙话语”被粗野、蒙昧的“民间话语”一再地冲击、颠覆,“启蒙者”被羞辱、愚弄,毫无还手之力,这构成了对“启蒙神话”的质疑。而另一方面,“民间”的话语环境中也渗透着强烈的权力意识,“民间”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具有权力“规训”力量的空间,成为极权政治获取其合法性的土壤和源泉。“民间”不再是想象中的非意识形态化的牧歌之地,它的复杂、蒙昧与野蛮也粉碎了知识分子的文学性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书写 启蒙 民间 权力 规训
下载PDF
“新人”终结之后——新时期文学中的“青年问题”论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文坛 陈芳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94-99,共6页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20世纪50-70年代文学的重要命题,但在"文革"后却面临普遍的质疑和挑战。"潘晓"讨论标志着青年群体与"新人"规范的告别,但新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氛围使讨论成了一个"未完成的...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20世纪50-70年代文学的重要命题,但在"文革"后却面临普遍的质疑和挑战。"潘晓"讨论标志着青年群体与"新人"规范的告别,但新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氛围使讨论成了一个"未完成的新人预案"。新时期文学中诸多"青年"形象是在告别过去历史后的精神再出发,是通过艰难的自我寻找试图解决"新人"规范失效后主体重建的问题。这一进程仍在进行,这决定了"青年"和"青年问题"的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人 青年 潘晓讨论 主体
下载PDF
在“宏大”与“细小”之间——解读《陆犯焉识》的历史叙事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文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0-83,共4页
"宏大"与"细小"是伤痕文学后小说历史叙述的两种倾向,在当下时代,写"大历史"与写"小生活",宏大叙事和日常化叙事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两者看似矛盾,其实正构成文学的历史叙述不可分割而又富有张... "宏大"与"细小"是伤痕文学后小说历史叙述的两种倾向,在当下时代,写"大历史"与写"小生活",宏大叙事和日常化叙事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两者看似矛盾,其实正构成文学的历史叙述不可分割而又富有张力的两面。《陆犯焉识》集中体现了宏大历史叙述和日常化叙述的平衡和失衡,它的创作套路既体现出作家以人性和爱情穿透大历史的愿望,又显现出小说叙述可能性的缺失和思想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叙述 苦难 传奇 可能性
下载PDF
“个体化书写”的成就与命运——评《晚霞消失的时候》兼论新时期之初的文学现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文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69-75,共7页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一篇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的小说。这篇作品的"个体化书写"立场以及对个体命运、个人的精神际遇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使它明显与同时期大多数作品的"群体化"叙述方式区别开来,在揭...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一篇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的小说。这篇作品的"个体化书写"立场以及对个体命运、个人的精神际遇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使它明显与同时期大多数作品的"群体化"叙述方式区别开来,在揭示、探究人的荒诞生存境遇方面的独特表现以及整体上"灰色调"的写法和"反英雄"的倾向使这篇作品多少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在个体信仰和宗教问题上,小说以个体化的立场和角度切入进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但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学环境下,这篇作品显得孤高而不合群,它既不合主流的立场和规范,又与当下的时代格格不入,这就使它面临着尴尬的边缘化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立场 叙述规范 历史反思 主流话语
下载PDF
叙述“后知青”故事的丰富复杂——解读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日夜书》《修改过程》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文坛 胡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日夜书》和《修改过程》通过对知青的生活史叙述,审视了知青一代的命运与思想。韩少功以复杂的文本和叙述回应复杂的一言难尽的生存现实,他自觉远离80年代以来知青叙述的叙述成规,表现对已成定势的80年代历史记忆的重审和批判,从而将... 《日夜书》和《修改过程》通过对知青的生活史叙述,审视了知青一代的命运与思想。韩少功以复杂的文本和叙述回应复杂的一言难尽的生存现实,他自觉远离80年代以来知青叙述的叙述成规,表现对已成定势的80年代历史记忆的重审和批判,从而将思考延伸进当下纷繁复杂的时代命题中,体现出犹豫不决和一言难尽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知青”叙事 文本 叙述成规
下载PDF
改革文学:“合法性”修辞的建构与质疑
15
作者 宋文坛 吴晓雪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90-93,共4页
在新时期初期的"改革文学"中,以《乔厂长上任记》等为代表的众多作品都致力于"改革闯将"形象的塑造。在这些改革者的形象修辞中,权力意识和现代特质以及改革者的道德纯洁性是突出表现的重点,改革文学大都力求突出... 在新时期初期的"改革文学"中,以《乔厂长上任记》等为代表的众多作品都致力于"改革闯将"形象的塑造。在这些改革者的形象修辞中,权力意识和现代特质以及改革者的道德纯洁性是突出表现的重点,改革文学大都力求突出这些特点,这使改革文学的写作体现出高度的同质化,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写作样式。这种"主流"写作样式既突出了"改革闯将"们的形象特质,又遮蔽、忽视了某些重要的社会命题,而另外一些作家对改革的内在矛盾命题的发现和追问恰恰表现出文学具有的丰富和复杂,他们的追问与反思也显现出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文学 改革闯将 “主流”写作 合法性
下载PDF
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书写——新时期之初伤痕小说的历史叙述模式分析
16
作者 宋文坛 吴晓雪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1-63,67,共4页
新时期之初的伤痕小说面临如何叙述当代历史的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伤痕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叙述模式表现其历史立场:以"忠奸对立"方式将文革历史"空白化",以时间切分方法表达"回归十七年"的历... 新时期之初的伤痕小说面临如何叙述当代历史的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伤痕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叙述模式表现其历史立场:以"忠奸对立"方式将文革历史"空白化",以时间切分方法表达"回归十七年"的历史立场,以"忠诚"叙述表现对革命"原点"的回归,等等。这些历史叙述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使伤痕小说成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叙述 伤痕小说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文艺批评的历史转折——关于1980年剧本创作座谈会的考察
17
作者 宋文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91-95,共5页
第四次文代会肯定了“回归十七年”和“文艺民主”的原则,但是在文艺批评实际中,如何扭转长期以来“左”的文艺批评的惯性,确立文艺批评的尺度与原则并实际贯彻文艺民主,仍是新时期之初主流文艺界需要解决的问题。1980年初的剧本创作座... 第四次文代会肯定了“回归十七年”和“文艺民主”的原则,但是在文艺批评实际中,如何扭转长期以来“左”的文艺批评的惯性,确立文艺批评的尺度与原则并实际贯彻文艺民主,仍是新时期之初主流文艺界需要解决的问题。1980年初的剧本创作座谈会,体现出高层领导者调整文艺批评方式的努力和决心,在文艺批评领域起到了进一步推动机制转轨、落实文艺民主的作用。但在实际上,文艺思想解放仍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次文代会 剧本创作座谈会 文艺民主
下载PDF
尴尬和矛盾的写作——新时期之初“归来”作家创作问题分析
18
作者 宋文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66-71,共6页
"归来"作家在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历史反思态度促进了当时启蒙思潮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新时期之初"人的觉醒"。但他们的精神立场和创作也表现出内在的矛盾和困惑,在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话语认同问题上表现... "归来"作家在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历史反思态度促进了当时启蒙思潮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新时期之初"人的觉醒"。但他们的精神立场和创作也表现出内在的矛盾和困惑,在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话语认同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归来"作家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合法"身份的"老干部"形象,许多作品不断表述着"忠诚"的主题,这与"归来"群体的批判姿态和启蒙立场形成了矛盾。这些矛盾表明了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合法性要求的强势钳制,也暴露出"归来"群体思想立场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来”作家 新时期之初 身份 “忠诚”表白 合法性
下载PDF
书写苦难与成长的英雄传奇——解读杨大群长篇小说《小义勇军》
19
作者 宋文坛 项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2-17,共6页
书写苦难并表现英雄从苦难中的成长是当代主流历史题材小说的传统主题,杨大群的《小义勇军》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小说以“英雄成长”的情节模式书写了小月娥的生存悲剧及其反抗、成长的曲折故事,塑造了以小月娥为代表的富有民族气节和... 书写苦难并表现英雄从苦难中的成长是当代主流历史题材小说的传统主题,杨大群的《小义勇军》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小说以“英雄成长”的情节模式书写了小月娥的生存悲剧及其反抗、成长的曲折故事,塑造了以小月娥为代表的富有民族气节和反抗精神的东北抗日英雄形象,真实再现了东北沦陷时期人民的生活境遇、社会状况及文化风貌。作品对民间生活的细致描摹,以及富有东北地域风格的审美书写,表现出作家独特的审美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难 成长 大众化 《小义勇军》
下载PDF
踏浪前行的英雄壮歌--解读刘国强长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新歌》
20
作者 宋文坛 薛倩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20-24,共5页
《罗布泊新歌》讲述了时代楷模李守江团队在条件恶劣的罗布泊无人区建起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实现钾盐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故事。作品具有独到的问题意识、深刻的家国情怀,以此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当代英雄形象。《罗布泊新歌》... 《罗布泊新歌》讲述了时代楷模李守江团队在条件恶劣的罗布泊无人区建起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实现钾盐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故事。作品具有独到的问题意识、深刻的家国情怀,以此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当代英雄形象。《罗布泊新歌》在艺术上以其激情荡漾的气势、巧妙运思的结构、富于思辨性的写法,实现了力与美的浑合、情与思的交响,是一部深入展现新时代中国精神和先进文化主题的厚重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情怀 英雄形象 中国故事 力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