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足石刻分期述论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宋朗秋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64-75,184-185,共14页
-
文摘
大足石刻分期述论宋朗秋ThePeriodizationoftheDazuGrottoCarvingsSongLangqiuTheartoftheDazustonecarvingsisprofoundlyreligious.Inthispaper,th...
-
关键词
宝顶山
大足石窟
大足石刻
石刻造像
观音菩萨
大足县
绍兴
阿弥陀佛
前后蜀
观音像
-
分类号
K879.2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大足宝顶山与剑川石钟山十大、八大明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宋朗秋
-
机构
大足石刻研究会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1-59,共9页
-
文摘
本文针对大足宝顶山大小佛湾和剑川石钟寺十大、八大明玉造像,就其佛教经典的遵循与处理、图像及粉本的运用、地方形式的形成等问题作了比较性的探讨。
-
关键词
大足宝顶山
剑川石钟山
明王像
比较
-
分类号
K870.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试论宝顶山石窟造像的特点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宋朗秋
陈明光
-
出处
《四川文物》
1986年第S1期42-45,共4页
-
文摘
大足石刻中与北山石窟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宝顶山石窟造像上万躯,但题材无一重复,内容前后辉映,布列主次有序,表现形式统一而独特,龛窟形制无一异形,石窟中虽刻写有经文、经目、偈语、颂词等数以万计的文字,却没镌刻有乞佛人和工匠师的姓名,更没留下只言片语纪年镌记和“消灾祈福” 之词。显见,它独异于国内各大石窟造像的特点。 宝顶山造像何以独异于其它石窟造像?笔者认为:乃因是自号“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本尊(俗名智风,法名智宗),于宋淳熙六年(1179年)至淳祐年间的七十年左右,以弘扬佛法为宗旨,按道场构思构图,尽平生之力营造的一座曼荼罗。因此,它具有前期各代开凿的石窟没有的特点,本文所论仅是其特点之一。
-
关键词
宝顶山石窟
柳本尊
石窟造像
祖师
偈语
大宝
卷发
正觉
造像内容
后辉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大足石刻在京、蓉两地展出简况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宋朗秋
郭相颖
-
出处
《四川文物》
1986年第1期29-30,共2页
-
文摘
1983年10月1日,文化部顾问林默涵同志来大足参观后,高度地赞扬了大足石刻艺术,并指出为了扩大宣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拟在北京举办大足石刻艺术展览。后经商议,决定由文化部文物局、重庆市文化局、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联合筹办赴京展览。 1984年11月,林默涵同志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同志亲自审阅览方案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刘开渠同志撰写了《辉煌的大足石刻》一文,作为展览前言。
-
关键词
大足石刻
刘开渠
美术学院
文化部
艺术展
中国美术
四川
杨明照
文化局
自审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
- 5
-
-
作者
宋朗秋
-
机构
大足县政协
-
出处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3-28,共6页
-
文摘
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宋朗秋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造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九年(1179—1249年)的...
-
关键词
大足石窟
麦积山石窟
宝顶山
龙门石窟
石窟造像
菩萨
敦煌莫高窟
毗卢遮那佛
基本特征
伎乐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大足石刻研究学会一九八六年年会在大足召开
- 6
-
-
作者
宋朗秋
-
出处
《四川文物》
1986年第3期41-41,共1页
-
文摘
1986年4月17日至21日,大足石刻研究学会八六年年会在大足召开。与会者有来自北京、成都、重庆、大足各地的会员和特邀的全国各地的部分专家、学者、专业工作者,共110人。敦煌文物研究院研究员史苇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温廷宽,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卿希泰,云岗、龙门、麦积山等石窟区专业工作者,以及省市文化和文物部门、省社科院、社科联领导和新闻单位的同志等参加了会议。
-
关键词
大足石刻
现实作用
专业工作者
历史地位
史苇湘
敦煌文物
龙门
石窟
研究院
麦积山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大足石刻《牧牛图》艺术的美与宗教义理的结合
被引量:2
- 7
-
-
作者
宋朗秋
-
出处
《雕塑》
1998年第4期4-5,共2页
-
文摘
位于宝顶山大佛湾的大足石刻《牧牛图》,是笔者在国内所见石刻、木雕、壁画等同类题材保存最为完好而时代最早(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佑九年,即1179-1249年)、最为精细、最为完整的一幅作品。该图涉及版本的认定,佛教、儒教与道教的理论以及该图艺术美与宗教内涵的结合等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最后一个问题予以简论。 《牧牛图》是在宝顶山大佛湾南岩近乎曲尺形展开的摩崖雕刻,崖面最高处宽4.55米,最低处宽2.9米,长32.5米(包括序、图颂、结尾语的“了字偈”)。
-
关键词
《牧牛图》
宗教内涵
禅诗
宝顶山石窟
大足石刻
牧者
阿赖耶识
艺术美
佛教
宋孝宗
-
分类号
J32
[艺术—美术]
-
-
题名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特征的研究
- 8
-
-
作者
宋朗秋
-
出处
《雕塑》
1995年第4期4-5,共2页
-
文摘
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179—1249年)的宝顶大、小佛湾石窟,充分表明了这一特征。宝顶山造像,密宗特多而又“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遍摄空、有、台、贤、禅、净、律、
-
关键词
大足石窟
造像特征
宝顶山
石窟造像
“世俗化”
三教融合
压轴之作
宋孝宗
菩萨
佛教发展
-
分类号
K879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